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浅表器官疾病利用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就临床上常见浅表疾病采用超声进行诊断。结果: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可针对浅表较小的器官及其疾患。结论:临床运用中将浅表器官超声诊断与一般高频超声及新技术配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关键词:浅表器官;超声诊断;疾病
临床上浅表器官超声诊断与腹部超声诊断及心血管超声诊断、妇产科超声诊断一起,大致涵盖超声医学在诊断领域的应用范围。浅表器官超声诊断作为一种只针对浅表较小的器官及其疾患。
1 浅表器官疾病超声检查过程
临床上常用的超声为机械环阵式探头,探头前方有一水囊,聚焦点表浅,穿透深度为2.0cm,扫查范围为 1.5cm~2.5 cm,轴向分辨率 80um,横向分辨率 20um,因分辨率较高,减少了浅表伪像。
1.1 确定病灶性质:病灶的性质需要利用超声技术进行确定,因浅表部的某些小囊肿体积小,部位表浅与低回声(极低回声区)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不可确定病症,临床上要对囊实性病灶做出鉴别,可通过超声提高分辨率,要对囊实性病灶作出判别,如对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及附睾囊肿通过超声探头辨别其性质。
不同病灶产生的检查现象是不一致的,皮肤局限性隆起的低回声区为黑色素瘤临床检查表现,其浅表及深部界限一般尚清楚,有时两侧边界不清,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其内部及其深部可见较多的短线状血流。
1.2 界定病灶边界:肿块的边界、包膜在超声检测下可进行清晰辨认,如恶性肿瘤的细毛刺、蟹足样、锯齿样边界及良性肿瘤的包膜样回声及囊肿壁回声在超声下非常清晰、明确。于二维声像图上良恶性淋巴结有一定特征,良性淋巴结呈现椭圆形,长短径比>2,其低回声的皮质区与强回声的髓质区分界清晰,皮质与髓质之比<2;而恶性淋巴结则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长短径比<2,中央变细、变小或消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浅表器官疾病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
2.1 利用超声可提高浅表器官病变中微小钙化灶检出:经研究发现钙化颗粒小,为乳腺癌钙化的特征直径 10~500μm,一般不超过1mm。因以往摄片技术落后,故线摄影钙化的检出率较低。而易于显示细小回声的微小钙化灶需采用 20.0 MHz 的超高频超声探头显示病变的分辨力为80μm。唐石初等报道乳腺癌内微钙化检出率58.8%,良性肿块内微钙化检出率 3.8%,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诊断乳腺癌首要征象是依据超声检出微钙化灶。
2.2 超声对显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变的作用: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细带中间夹一较宽的低回声带为超声显示皮肤表现,第一层稍强回声层为耦合剂与皮肤表面的界面。其下的稍低回声为真皮层,另一层强回声细带为真皮与皮下脂肪组织的界面,最内层为皮下组织的低回声层。超高频超声在诊断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内的病灶,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病灶的边界、回声、性质。
2.3 利用超高频超声提高微小病变显示的意义:鉴于较表浅部位如腮腺导管、输精管、乳腺导管等部位细小管道的扩张及其内小病灶以及阴茎硬结等病灶,若采用常规7.5MHz 及以下探头显示,较难辨清其细微结构,采用20.0 MHz 超声可以减少近场干扰,提高分辨力,图像清晰细致,可检出微小导管扩张及小突起。采用常规超声难以清晰显示的输精管扩张以及阴茎硬结的病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腮腺管结石伴管道扩张可用20.0MHz 显示。
3 讨 论
近年来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广泛运用 20MHz 高频超声,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足。因探头穿透深度浅,扫查范围小,仅仅局限于浅表部位的病变。超声自由扩展成像的发展已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通过对连续扫查的超声图像建立分析重建,可显示所扫查范围的表面弧度,图像内部结构清晰,分辨力无明显下降,测量准确。故于临床应用中将其与一般高频超声及新技术配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黄道中,黎春雷,张青萍,黎萍,陆永萍,陈云超,朱蔚.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6).
[2]唐石初,杨通明,吴泽惠,等.超声观察乳腺实质性肿块内钙化[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3).
[3]黄道中,黎春雷,张青萍,等.20MHz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4,(3).
论文作者:刘政松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超声论文; 回声论文; 浅表论文; 器官论文; 病灶论文; 检出论文; 乳腺论文; 《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