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张震考_宋朝论文

南宋词人张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人论文,南宋论文,张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震,南宋知名词人。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选录了他的五首词,并曰:

张东父,名震,号无隐居士。词甚婉媚,盖富贵人语也。(武进陶氏涉园景宋本,《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96页)

遗憾的是,黄《选》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他的字(东父)和号,至于其籍贯、生平,一概阙如。而后来的种种文献,虽各有程度不等的补充,却异同杂出,莫衷一是。例如,明代杨慎《词品》卷五《张东父》说:

张震,字东父,号无隐居士,蜀之遂宁人也。孝宗朝为谏官,有直声。孝宗称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当。光宗朝以数直言去位。时称“王十朋去,省为之空。张震去,台为之空”,一代名臣也。而其辞婉媚风流,乃知赋梅花者,不独宋广平也。(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天都阁本,第2册,第242页)

《词话丛编》本《词品》,用明嘉靖刊本,此条“遂宁”作“益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13页)。这是错误的。南宋时,蜀地有“遂宁府”,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五《潼川府路·遂宁府·府沿革》曰:“今领县五,治小溪。”(清道光二十九年惧盈斋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中册,第1107页)即今四川遂宁一带。而无论州府级还是县级行政区划中都没有“益宁”。可以断定,《词话丛编》本《词品》中“益宁”的“益”字因与“遂”字形近而致讹。下不具注。

又,清代康熙时沈辰垣等《御选历代诗余》卷一○五《词人姓氏·宋》说:

张震,字东父,益宁人,自号无隐居士。有词一卷。绍兴中,高宗尝命陈俊卿择文士掌内制,俊卿以震及范成大对。孝宗朝,官中书舍人。一云尝为谏官。(蟫隐庐影印康熙四十六年内府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又,雍正时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三八之一《隐逸·直隶潼川州》说:

宋张震,遂州人。工文词。不仕。所作有《蓦山溪》词二阕,载在《草堂诗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经查仁和吴昌绶双照楼景刊明洪武壬申遵正书堂刻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实只选录了张震的《蓦山溪》(青梅如豆)一首,署名“张东父”,见前集卷上《春思》。此说“《蓦山溪》词二阕,载在《草堂诗余》”,并不准确。

又,乾隆时厉鹗《宋诗纪事》卷五九张震小传说:

震字东父,号无隐居士,蜀之益宁人。庆元中,知湖州,除福建提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册,第1485页)

又,《全宋词》张震小传说:

震字东父,自号无隐居士,龙湖人。庆元三年(1197),守湖州。五年(1199),福建提刑。开禧元年(1205),江西提刑。与祠。嘉定元年,右司郎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册,第1850页)

编者的治学态度非常认真,特地在此小传后括注道:“同时张震不仅一人,其仕履仍俟考。”(第1850页)

笔者在从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宋词纪事会评考辨”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资料,尤其是大量的宋代典籍,发现南宋确实有好几个“张震”,一如《全宋词》括注之所言,而《宋史》均未立传。以上所引录的各种文献,又都存在着将不是同一个人的“张震”误合为一的问题。特予考辨、厘订如下:

(一)字“东父”之“张震”

关于这个“张震”,宋代典籍中的记载很少。其名、字一见于南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八《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

岷山之江至军城之南,其执(同“势”。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鹤山集》即作“势”)湍旱,冬涸则连筏可济,逮夏而航,多有覆溺之患。淳化元年,安定梁公楚以大理评事来守此邦,冬仍其旧,夏则为石笼、木栅、竹绳,而属绳于栅,植于笼,跨江而桥焉。民至今赖之,即其官以名桥,示不忘也。桥比岁必一作,费以巨万数,而官吏并缘,骚动并野,民不得聊生。……盖虽三钱之赋,半亩之宫,亦例出一夫,其为役不过立木、破竹、运石。而竹木未集,护作之吏皂必先期督夫,稍失期则系累之,搒笞以千百。为旅旷日持久,使民不得及时耕耨,以养其父母。其远者至自大面山下,率戴星往返,不下百里。仆溪卧谷,为蛇虎所伤者,又不知其几也。岁自春正月至于夏四月,绳桥成:又自秋八月至于冬十月,浮梁成。……役之隙,惟夏冬之仲季四阅月耳。复有繁(按:《四库》本作“系”,是)桥、撤桥之役,使民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吏又迁延其役,不(按:《四库》本无此字,是)苛取不厌。先是,今富顺守陵阳虞侯为郑(按:当作“郡”)别驾,以郡城至导江凡二十里所,秋夏霖潦,泥淖没膝,乃伐石甃途;山一(按:《四库》本作“途成”,是)夹植榆柳,人率谓便。客有谓曰:“东郊既免途潦之害,西山亦侯之民也。”富顺惧然曰:“子何以教我?”则具告以造桥之为民也病者。富顺力(按:《四库》本作“方”,是)议所以除之,会去官。今太守,富顺之仲凡(按:《四库》本作“兄”,是)也。至郡首访民瘼,即石路与榆柳之未备者,为足成之,且将推行万(按:《四库》本作“众”,是)议。一日,乡之民诣郡,愿以其乡所产茶额凡一引,则于土产官钱之外,更输百钱陌,仿仿(按:《四库》本仅一“仿”字,是)青城县例,官为募庸以代己役,庶各得以尽力于南亩。侯不可,曰:“使民至此,皆有司之责也。知之斯已速(按:《四库》本作“速已”,是)之,尚忍荷(按:《四库》本作“苛”,是)办于民邪?”吏或执其说,则斥去之。乃发郡少府钱,召堰匠九十人,始二月之吉,番休唐(按:《四库》本作“庚”,是)功,日四十五人,支庸百七十钱,期月而罢,其秋后亦如之。具以列于台府,吴(按:《四库》本作“且”,是)上诸朝。前军器监汉嘉张侯为茶马使者,闻之曰:“此亦吾职也。”捐金五十万以相其役。……已而制置大使资殿安公下侯所列事状于军与茶司,俾永为定例,曰:“此惠当与大岷并为无穷。”民益大喜。始桥南面凡百五十丈率驾空凿虚,工苟幸得稍浅地以施力,倾摇异甚,过者不瞰风涛掀涌,心目掉动,例疾趋以济。二年间,直桥之中江遽积石成碛,纵四百尺,衡半之,其势方兴而未艾也。桥自是植栅有地,当益安,固亡可虑。人以为侯之隐念有相焉,乃相与议肖侯像,筑室于桥之西,并大使、茶马、富顺同堂而祠焉。……夫侯名刚简,字仲易。大使名丙,字子文。茶马名震,字东甫。富顺名夷简,字幼仁。(《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缩印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宋刊本,第2册,第325—327页)

这篇记中的“永康军”,《舆地纪胜》卷一五一《成都府路·永康军·军沿革》曰:“今领县二,治导江。”(中册,第1071页)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一带。“今太守”,指当时任知军的虞刚简。宋时的“军”,与“州”为平行建置,所以“知军”也可以用“知州”的古名“太守”来称呼。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名胜记》六《川西道·成都府》六《灌县》记载:“熙宁七年,赵抃知成都,乞复永康军。嘉定二年,知军虞刚简上五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知虞氏知永康军的时间,是在宁宗嘉定二年(1209)前后。又,记中的“制置大使资殿安公”,指当时以“资政殿大学士”贴职任“四川制置大使”的安丙。据南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四《宁宗》三记载:“嘉定二年……秋八月……乙丑,安丙为四川制置大使。”(《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册,第179页)“嘉定七年……三月丁卯,安丙同知枢密院事,令日下起发,赴院治事。六月癸丑,安同知自广安顺水赴行在。”(第2册,第183页)南宋佚名《两朝纲目备要》、元佚名《宋史全文》、元陈《通鉴续编》等所载略同。可知安丙任四川制置大使的起讫时间为嘉定二年八月至七年(1214)三月。又,记中的“茶马使者”,又称“提举茶马”,即“四川茶马使”。说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

字“东甫”的张震,就是字“东父”的张震。“甫”、“父”二字,在古人的“字”中是通用的。这是常识,用不着引证。

这个“张震”的籍贯是“汉嘉”,故记中称他为“汉嘉张侯”。南宋祝穆等《方舆胜览》卷五二《成都府路·嘉定府·事要》曰:“郡名:汉嘉。”(中华书局2003年版,中册,第936页)可知“汉嘉”是当时嘉定府的别称。即今四川乐山一带。

这个“张震”,嘉定二年前后所担任的差遣是四川茶马使。除魏《记》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二《宁宗嘉定三年庚午》也有记载:

是春,四川制置大使司收钱引。陈咸逢孺既收钱引半界,而引直仅为铁钱五百有奇。若关外用铜钱,则每引止直百七十钱而已。制置大使安观文丙患之,是春议欲复收半界。提举茶马张震首出马价宽剩钱三百万缗为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这个“张震”,此前曾在朝中任“军器监”,故记中称他为“前军器监”。

其名、字又见于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淳熙至嘉定蜀帅荐士总记》:

蜀帅例得荐士。……谢用光所荐……张东甫震,龙湖人,时知彭州。(中华书局2000年版,下册,第662—663页)

“蜀帅”,指当时四川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正式差遣名目是“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路安抚使、知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一带)”。“谢用光”,即谢源明,字用光。他任四川制置使的起讫时间,是宁宗嘉泰二年(1202)至开禧元年(1205),参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财赋》三《钱引兑监界》、《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九。“龙湖”,当是“龙游”之误,“游”、“湖”二字,形近而易致讹。在宋代州府及县一级行政区划中,实无“龙湖”其地。而《舆地纪胜》卷一四五《成都府路·嘉定府·府沿革》曰:“领县五,治龙游。”(中册,第1035页)该县即今四川乐山。说此“张震”是“龙游”人,与魏《记》说他是“汉嘉”亦即“嘉定府”人,并不矛盾,因为“龙游县”即“嘉定府”的府治所在。据李氏《杂记》,可知此“张震”在任军器监之前,还曾于嘉泰年间担任过“彭州”(今属四川)的知州。

这个“张震”的籍贯、仕历,轮廓大致清楚了,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他号“无隐居士”吗?可惜,黄《选》所记,目前还是孤证,在宋代典籍中,尚未发现其他依据。因此,他究竟是不是“词人”张震,还是值得怀疑的。

(二)“孝宗朝为谏官”之“张震”

关于这个“张震”,宋代典籍中的记载很多,生平可以详考。兹予排比如下:

字真甫(父)。见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官联》上。

广汉人。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一说绵竹人。见《南宋馆阁录》卷七。一说什邡人。见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又,南宋晁公遡《嵩山集》卷九有《置酒北郊外送张真甫还什邡》诗。按以上三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矛盾。《方舆胜览》卷五四《成都府路·汉州·事要》曰:“郡名:广汉。”(中册,第966页)而“绵竹”、“什邡”,都是汉州的属县,两县接壤。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实际行政区划,且精确到县一级来表述,应该说他是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绵竹)或汉州什邡县(今四川什邡)人。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进士。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六月,左从事郎、太学博士。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四。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五月至二十六年(1156)正月,左从事郎、秘书省正字。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八、一六九。

绍兴二十六年正月至八月,秘书省正字,兼权国子司业。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

绍兴二十六年八月至三十年(1160)三月,通判荆南府。见《南宋馆阁录》卷八《官联》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阶官已至左宣教郎。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

绍兴三十年三月至三十一年(1161)十月,左宣教郎、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公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一九三。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除秘书省著作佐郎。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三十二年(1162)四月前,已官秘书省著作郎,兼权仓部郎官。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

绍兴三十二年四月至十一月,殿中侍御史。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南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七《宋高宗》七,《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三七、《职官》二八之二五、《选举》三○之一二、《食货》二一之四。

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至孝宗隆兴元年(1163)四月,中书舍人。阶官迁至奉议郎。见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六四《龙飞录》、《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一四。隆兴元年三月,起居郎。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八《宋孝宗》一。

隆兴元年四月后,因孝宗坚持任用佞幸曾觌、龙大渊等,力争无效,屡章求去,得请奉祠归蜀。南宋范成大《石湖集》卷九有《送张真甫中书奉祠归蜀》诗。秋,以敷文阁待制知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至迟九月已在此任。参见《文忠集》卷一八六《书稿》一《张真父舍人震》、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八《纲马水陆路》。至乾道元年1165)七月,皆在此任。继任者为王十朋。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七。

乾道四年(1168)七月,已知遂宁府。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四五。

乾道六年(1170)四月,敷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充本路安抚使。见《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八年(1172)八月后,卒于官。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之一二、五九之五一,《老学庵笔记》卷六。

考清楚了这个“张震”的籍贯和仕历,再来审察杨慎《词品》、沈辰垣等《历代诗余》、黄廷桂等《四川通志》诸说,便可发现它们的种种错误:

这个“张震”,不是“遂宁”或“遂州”人。或许是因为他做过“遂宁府”知府的缘故,于是杨慎误记他是“遂宁”人。《历代诗余》又讹作“益宁”。而“遂宁府”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以前称“遂州”(见《舆地纪胜》卷一五五《潼川府路·遂宁府·府沿革》),所以《四川通志》又误记他是“遂州”人。

他一生中约有二十年的时间在做官,自登进士第,一直做到去世。并非像《四川通志》所记载的那样——“不仕”。

他“以数直言去位”,是在孝宗朝,而非“光宗朝”。附带说明,所谓“王十朋去,省为之空。张震去,台为之空”,也是杨慎的误记。其蓝本见于明代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听言》所引南宋胡铨《论卖直疏》,原文是:

张震之去,西省一空;王十朋之去,台列一空;王大宝之去,谏苑一空。金安节行又去矣,是琐闼又将一空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西省”是“中书省”的别名。张震于隆兴元年以“中书舍人”去位,所以胡铨说张震这一走,中书省里就没有称职的官员了。“台列”指“御史台”,王十朋于隆兴元年以“侍御史”去位(见南宋汪应辰《文定集》卷二三《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所以胡铨说王十朋这一走,御史台里就没有称职的官员了。当然,这只是愤激、惋惜之语,因为张、王等人都是当朝特别敢于直言极谏的士大夫。杨慎恰恰将张、王二人所供职的部门记颠倒了。

按照常理,这个“张震”既不字“东父”,似乎不可能是黄升《绝妙词选》里的词人“张震”。但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蛛丝马迹,推论出他很有可能“号无隐居士”!因此,我们还不应贸然将他排除。

在他意气相投的友人、同僚王十朋的《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里,有好几首关于“无隐斋”的诗。卷一三《题无隐斋寄交代张真父舍人》曰:

遥自不欺室,来居无隐斋。事君均有犯,得郡两俱佳。西蜀去何猛,东瓯归未谐。清风数竿竹,时见故人怀。(《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缩印明正统刊本,第3册,第349页)

“无隐斋”,在夔州知州官邸里。乾道元年七月,王十朋自饶州(今江西波阳一带)知州调夔州,接替张震。这首诗是到任后的作品。“不欺室”是王十朋在饶州时的书斋。据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记载,南宋名臣张浚在临终的前几天,即隆兴二年(1164)八月二十日,“犹为饶守王十朋作不欺室铭”(《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第9册,第1705页)。《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六有《书不欺室》诗曰:“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第2册,第296页)“遥自”二句是说自己远从饶州调至夔州。“事君”句,用《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上册,第1274页)原典大意是说,对于国君的过失,应该犯颜直谏;既已直谏,便可不再为之隐讳。这里是说自己和张震都做到了这一点。《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一三又有《州宅杂咏》诗十六首,其十《无隐斋》曰:

勿谓江湖远,长如天日临。事君何敢隐?中外一般心。(第3册,第350—351页)

又有《题无隐斋》诗曰:

檐日照我几,竹风清我襟。官身心处士,官舍趣山林。(第3册,第352页)

从这些诗的编次情况来看,其前后诸篇皆为夔州之作,足可证明“无隐斋”就在夔州知州官邸内。同集卷一六还有《送朱仲文运干还蜀》诗二首,其二曰:

君归应过无喧室,我梦遥驰无隐斋。带得江山在诗卷,种成杨柳系离怀。定先春到夔门里,莫遣音疏霅水涯。故旧相逢倘相问,为言老欲乞残骸。(第3册,第375页)

这是乾道三年(1167)七月王十朋自夔州移知湖州(今属浙江)后的作品。在送别友人回四川时,他想到友人此行必定要经过夔州,于是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夔州官邸里的“无隐斋”来。

要之,这个“张震”既做过夔州的知州,当然也在“无隐斋”里办过公。因此,他完全有理由据此斋名而“号无隐居士”。说不定,这个斋名原本就是他起了来与同道、友人王十朋的“不欺室”成双作对的!不然,修辞、音律怎么会如此整饬工稳?

(三)“庆元中知湖州,除福建提刑”的“张震”

关于这个“张震”,宋代典籍中的记载不多也不少。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一四《郡守题名·宋》载:

张震,朝奉大夫,庆元三年十二月到。五年六月,除福建路提刑。(1914年《吴兴丛书》本。《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册,第4786页)

“吴兴”,即湖州的“郡名”。又,《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九记载:

(开禧元年闰八月一日)江西提刑赵谧、新江西提刑张震并与祠禄,理作自陈。以臣僚言谧旧污白简,震扬己取名。(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册,第4060页)

同上七三之四二记载:

(嘉定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右司郎中张震与宫观。以臣僚言其非才充位。(第5册,第4037页)

《宋诗纪事》、《全宋词》等两编的依据,不外乎这些。而其所遗漏的资料尚有《宋会要辑稿·职官》

七四之一三:

(嘉泰二年八月)十二日,权发遣抚州傅伯召放罢。以江西提举张震言其公肆贪婪,敢行凶暴,轻视人命,不有监司。(十月十三日)江西提举张震放罢。以监察御史朱钦则言震处乡无善行,居官无善政。(第5册,第4057页)

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顺便提一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张震”既不字“东父”,也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其“号无隐居士”,更非“蜀之益(遂)宁”或“龙湖(游)”人。

关于这个“张震”的字、籍贯和生平事迹,明代汪舜民等《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人物》二《宦业·宋》的记述较为完整,兹引录如下:

张震,字彦亨,歙人。登乾道己丑第。历院辖、寺丞,知抚州,江西仓。以不附韩氏(按:指韩侂胄),为言路论罢。嘉定初,召为郎。迁右司郎官。奉祠,不复出。娶曾文清公几之孙,因家于越。时论以正人许之。(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宁波天一阁藏明弘治刻本,第17—18页)

奇怪的是,同书同卷稍后一页,又著录了一位字“彦亨”的“张震”:

张震,字彦亨,婺源东溪人。幼贫,依母家陆氏,因贯歙籍。仕婺州永康县尉;监衢州比较务;监浙西安抚司回易库,兼权观察判官。京敛浩繁,震遇事裁决皆当,诸司交荐。改秩,知太平州芜湖县。秋税米六万石,加耗十之六。问之邑吏,皆曰:“官吏月俸,纲运折阅,皆所仰给,非得已也。”震怆然曰:“民病极矣。公家之费不可缺,独不能节用,少纾之乎?”即日损耗之半。民悦争输,前期而集。郡守洪公等荐之,尚书赵公以其记状上闻,擢干办诸司粮料院。迁军器监簿;司农寺丞;太常丞、兼权吏部郎官。知湖州,逾年,上下兼足。乃捐府库八万缗,代倚郭乌程、归安两县民输免丁钱一年,又以九万缗为余邑代输。罢四安镇商税,置酒坊以补课额,人蒙其利。政声上闻,除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台论得祠,主管建宁府冲佑观。除考功郎中,兼右司。官至朝议大夫。(第19—20页)

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二《曾文清公墓志铭》记载,曾几有“孙女九人”,最小的一位嫁给了“迪功郎、监衢州比较务张震”(《陆放翁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上册,第203页)。而《徽州府志》里的这两个“张震”,前者“娶曾文清公几之孙”,后者“监衢州比较务”,显然是同一个人。现以《徽州府志》里的这两条记载为线索,参考其他资料,为这个“张震”编排一个简要的年谱:

张震,字彦亨。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幼贫,依母家陆氏,遂贯徽州歙县(今属安徽)籍。

婺州永康县(今浙江永康)尉。当系因门荫入官。

孝宗乾道二年(1166)九月,已为迪功郎、监衢州(今属浙江)比较务。又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

乾道五年(1169)郑侨榜进士。又见《新安志》卷八。

监两浙西路安抚使司回易库,兼权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观察判官。

知太平州芜湖县(今安徽芜湖)。

宁宗绍熙五年(1194)十月前,已干办行在(即临安府)诸司粮料院。

绍熙五年十月,迁军器监主簿。又见南宋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一七《外制》绍熙五年十月四日撰《主管官告院李孟传除将作监主簿干办诸司粮料院张震除军器监主簿》。

司农寺丞。

庆元二年(1196)九月,已官太常寺丞。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七一。

庆元三年(1197)七月,已兼户部郎官。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八六。《弘治徽州府志》卷七谓“兼权吏部郎官”,恐误。

庆元三年十二月至五年(1199)六月,朝奉大夫、知湖州(今属浙江)。

庆元五年六月,除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

知抚州(今属江西)。

嘉泰二年(1202)十月前,已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二年十月,放罢。

开禧元年(1205)闰八月前,已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公事。闰八月,奉祠。主管建宁府冲佑观。

嘉定元年(1208),召为郎。吏部考功司郎中,迁右司郎中。二年(1209)正月,奉祠。

阶官至朝议大夫。

在对以上三个“张震”作了详细的考证之后,经过认真的比较,笔者的结论性意见是:

第三个“张震”既不字“东父”,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有可能“号无隐居士”,首先应予排除。

第一个“张震”虽然字“东父”,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有可能“号无隐居士”,所以也只好存疑。

只有第二个张震,即“孝宗朝为谏官”的那个“张震”,才最有可能是“词人张震”。因为:

首先,他有“号无隐居士”的理由,最符合黄升《绝妙词选》给出的这项条件。

其次,他字“真父”,与黄《选》所谓“东父”仅有一字之差,且“真”与“东”的繁体“東”字形相近,“真父”讹为“东父”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又其次,他所生活的高宗、孝宗时代,比起“东父”张震所生活的光宗、宁宗时代来,离黄升所生活的宁宗、理宗时代更远。因此,黄升只知有“张东父”,不知有“张真父”,遂致误植,也在情理之中。

标签:;  ;  ;  ;  ;  ;  ;  ;  ;  ;  ;  

南宋诗人张震考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