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对档案编研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敢问论文,路在何方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庸讳言,档案编研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带着种种困惑和无奈它正渐渐走向窘境,编研机构的撒并,编研规模的萎缩使我们如同踏上穷途末路般倍感失落。在各行各业意气风发迈进新时代之际,我们所挚爱的档案编研事业所迎来的似乎只有没落贵族式的黯然神伤,究竟该如何走出低谷,摆脱危机,已成为每一位档案编研工作者苦苦思索的世纪难题。“敢问路在何方?”
一、大编研应当走向大社会
(一)应当正确看待档案编研理论
所谓“大编研”,是指将档案编研视作依照一定的要求,对档案文献的内容进行选编和研究,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资料的专业工作的一种新编研观。它包括对档案信息资料的原始文献公布,文献信息报道和文献深层加工三个层次。编研成品不仅只限于保留档案原生信息的一次文献编研的范围,还包括对各种原始文献信息要素进行浓缩或提取后形成的二次文献编研材料(如介绍性文献和检索性文献),以及在对有关文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揭示文献内在联系及其本质的三次文献编研材料(如评介、考释、研究性文献)。
“大编研”观的提出和逐步完善,为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拓展和突破。表现在载体方面,档案编研成品的内容除了以传统的书籍、报刊等印刷品的形式发行外,还将以缩微胶卷、光盘、计算机软盘等新型信息存储手段来记录;编研的材料范围除档案馆(室)收藏的档案资料外,还结合录音、录像、软件、光盘、报纸、图书、杂志以及字画、印章、碑拓等实物材料;编研成果的发行、应用范围也由主要供学术研究转向服务于整个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这种与传统的档案编纂相区别的“大编研”的理论,目前已受到了档案编研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传统的档案史料编纂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只能是档案编研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将档案编研工作的重心放在“为保存国家历史记忆服务”,轻视档案编研信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功能只能是失之偏颇,不仅不能成为一剂拯救档案编研的良药,相反却会促使档案编研倒退到单一的档案史料编纂的老路上去,从而使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
(二)应从多种渠道筹集档案编研经费
经费短缺是制约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确立国家记忆工程项目和发展基金,是我们每一位档案编研工作者翘首以待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的财政还比较困难,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依靠国家下拨经费来为档案编研工作输血打气常常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因此不能只是依赖国家下拨资金来谋求生存,我们在为档案编研经费大声疾呼的同时,还必须冷静地面对现实,积极调动一切因素广辟财源,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筹措编研经费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
1.在向地方财政编造档案事业费预算时,改变以往只考虑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库房维修等项目的费用却忽略档案编研项目预算的做法,将编研经费单列。
2.档案部门自身做到节约增效,改变以往行政经费超支占用事业费的现象。
3.争取外援,与其它部门合资或委托其它部门出资或个人捐赠。目前,档案部门的改革力度正在加大,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允许私人档案馆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档案馆存在,档案编研的经费来源也不应只局限于国家的发展基金,完全可以通过企业与私人捐赠、赞助、合资等多渠道筹集。海外华人、台湾同胞、成功的企业家们可以无偿地捐资助学当然也不会对同属科学文化事业的档案编研漠然视之、毫不理会,而一些特殊专题的编研如名人家谱的整理与出版则更容易得到卓有声望的名人后裔的支持与协助;与旅游部门及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合作编研,不仅能创造社会效益,也可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
4.本着以档养档、以编补编的原则,按档案信息投入产出的客观规律,尝试档案编研信息开发的有偿服务。作为新形势下新的价值取向观念的配套措施,各地档案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探索运用价值规律,建立与市场价格体系接轨的档案信息市场价格体系。档案编研信息与咨询服务相结合,适当收取费用,也是完全合情合理,只要价格适当,用户会理解和认同。
(三)应强化档案编研选题的现实意义
社会需要是档案编研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档案编研工作的客观社会需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一是社会现实需要;二是保存国家历史记忆的职责,它们就像鸟儿的双翅缺一不可。只强调“为保存国家历史记忆服务”,不重视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只能使我们离现实越来越远,离群索居的日子,将使我们更孤独、更冷落、更无奈。档案编研本是一只双翼翱翔的雄鹰,拖着一只萎缩的臂膀,它将无法冲上蓝天。
只有适应相关的社会需求,档案编研工作才能兴盛和繁荣。如果说八十年代档案编研工作的兴盛与繁荣,是适应了相关社会需求的必然,那么,九十年代的衰退和萎缩也正是我们脱离现实闭门造车的结果。我们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由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革命的冲击,使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无视这种需求的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会削弱档案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将错过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以为档案编研工作应肩负为历史和现实服务的双重职责,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应更多地为现实的生产、生活服务,并以此来获得新的生命力。
目前,一些编研工作者撰文指出,“企业档案编研的重点,应是为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企业档案编研不宜过远地偏离现实,不宜离开企业现实的经济利益去沉溺于历史。企业档案编研可以跟企业的信息调研和咨询工作融为一体,成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财政金融、信贷、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海关、公安、司法等行业所形成的专门档案的编研都具有此特性。档案馆既可对这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编研进行业务指导也可与之合作联合开展编研活动,这种紧密配合现实工作需要的编研活动,带有明显的“双赢”性质——既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又可为档案部门解决经费短缺等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编研成果既能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调研、咨询与决策工作服务,也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商品进入交易市场。目前,许多基层的档案馆(室)尤其是企业档案室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中温州市档案馆所采用的“温州模式”编研选题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当然,我们不否认那些主要为保存国家历史记忆服务的档案史料汇编的编纂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为学者们主要是历史学家们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研究资料,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条件的变化,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编研选题,大多会逐渐转化为主要具有历史意义的题目。为配合某一时期工作而出现的编研成果,并不完全都是转瞬即逝的应景之作,对这些编研成果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
(四)应建立多渠道的编研信息传输通道
编研危机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编研产品的出版发行量严重不足,它使我们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档案编研自身存在失误与不足。我以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瓶颈”没有提及,那就是档案编研信息传输通道的单一和不畅。
长期以来,档案编研信息为用户服务的方式被定格在读者来馆借阅和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发行的基调上,传递通道非常狭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用户的需求。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多功能的档案编研信息传递通道已成为大势所趋。
档案编研信息也是一种信息源,它的传递也属于信息资源传播与服务的范围,尽管档案本身的特性以及编研的过程使得它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源,但它在信息的传递环节上特殊性并不突出,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传播与服务的通道对档案编研信息的传递都适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声像制品的发行、展览、外借与阅览、文献复制、信息发布服务、档案信息咨询、电子网络等都可以用来传递档案编研信息,尤其是将档案编研活动与档案信息咨询及电子网络信息服务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化服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利用它们作为传递通道将使档案编研信息的传输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二、埋头于档案史料考证并不能带动整个档案编研工作蓬勃发展
提倡在档案史料编纂过程进行历史研究是正确的,因为档案编纂人员肩负着修正历史认识的重任,也有为原始证据文件作技术上的释译的职责,提供这种考证和释译也永远是档案编研工作者的职能之一,所以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从事历史研究,同时也要将这一研究贯彻档案编研工作始终。
但将强化档案编研中的历史研究作为改变自身处境的灵丹妙药,却是缘木求鱼。由于我们有为保存国家历史记忆服务的职责,对档案的考证与释译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并不只是在缺乏编研经费走投无路之时,才将其作为一个方向,作为一个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对档案的考证与释译只能是档案编研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的工作职能,而不能被看作是救死扶伤的强心剂。我们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指望都放在历史研究的战车上,试想,历史研究这架老爷车自身已是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如何能拉动档案编研迅速起死回生?
历史研究是档案编研工作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它并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惟一。档案编研可以学习的不仅仅是社会学和历史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数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的先进理论,对于它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尤其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档案编研内容及编研过程进行计量化研究将越来越重要。科学知识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把档案编研从纯粹的描述科学提高到能够进行数量分析的精密科学的水平,将缩短古老的档案编纂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距离,也更加能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我们正走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那些通晓外语、熟悉网络,能运用数学模型和逻辑思维方法对科技档案、专门档案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现代复合型编研人才将是档案编研队伍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易·系辞下》曾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唐代陆贽则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凡人之情,穷则思变。”我以为面对困境,执着和勇气是支撑我们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而多谋和善变则应是我们共渡难关的致胜法宝。让我们以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鬼斧神工来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运筹帷幄,相信我们终将会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在用户满意的微笑中与光明同行。
标签: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