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框架内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资本主义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3)10-0043-05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这一矛盾的特殊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 系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所有制方面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 ;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1]这 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要求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而生产 资料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这种合作和联合成为不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说,“ 这种相互依赖……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2]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继续发展,“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 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3]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使资产阶级变得高傲、固执和短视,这就制约了资产阶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冲突。当时,人们确实很难看出这种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有缓和的可能性。因为,一旦人们“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 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 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4]。

(二)在收入分配和消费方面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不足的 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这一矛盾。

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家只是 人格化的资本,“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 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5],“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 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 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 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6]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在 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7]。

另一方面,资本又是限制工人消费、限制工人增加收入的手段。马克思说:“资本主 义积累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 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8]因此,“资本的发展 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9]。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工人,而且资本家自己也成为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牺 牲品。马克思说:“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 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 能靠累进的积累。”因此,“就资本家的一切行动只是通过他才具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 职能而论,他的私人消费,对他来说也就成了对他的资本积累的掠夺”。[10]

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方面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 另一方面是物质生活资料本身和这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的过剩。在马克思生活的 时代,资本主义的缺陷和荒唐之处就在于不能协调这种关系,从而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 经济危机。

(三)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整个资本主义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经济决策是高度集中的,其经济活动是高度有组织、有 计划的。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又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一种利 益相互冲突的经济主体分散决策的状态,各种分散决策的利益动机是相互冲突的,整个 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现有比例必然会 由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被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同一比 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11]这就是说, 资本主义生产要求社会按比例有计划地进行,但是,个别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其个 别价值而进行的对企业的集中计划化管理使个别企业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企业 个别利益与社会利益、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整个社 会的有计划的生产和协调合作不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是资本的本性所不能容忍的 ,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无法解决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无政府的、无组织 无计划的、盲目无序的。

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更加不可避免。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不可能通过调整和改革在资 本主义制度内部走向缓和。阶级对抗必然成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时代,我们确实难以看出这种对抗和冲突有走向缓和的可能性。社会历史的发展 会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看,通过资 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使对抗走向缓和是完全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可以在自身内部通过改革走向缓和,原因有:

第一,资本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 式,它从来不是静止的”[12]。资本主义的变更既包括生产方式的变更,也包括组织经 济生活的制度形式的变更。制度变更与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等共同成为资本主义 发展的原因。

第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新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 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非对抗性特征,是由 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好了的。

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积累的社会主义特征还不充分的情况下, 从俄罗斯、中国等不发达国家的封建制度和仅仅只有资本主义萌芽形态的社会条件中发 展起来的,“由于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苏维埃政权必须在所谓‘ 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13]。即使是斯大林也没有完全否定资本主义 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斯大林说,“无产阶级革命是在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 式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14]这句话只是陈述了事实,从逻辑上并 未把特殊上升到一般。恩格斯则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孕育社会主义。 他说,资本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15],“工人阶级不是要 实现什么,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的社会因素 。”[16]因此,“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在生产 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 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17]

第三,人类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既与特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相联系,也与特定时代人 们对这种矛盾的性质的认识相联系。对抗与非对抗之间没有一条截然分割的鸿沟。它们 之间的转化既与客观的物质条件相联系,也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相联系。人的认识 当然与人们所处的客观物质条件有关,但是,认识也会脱离人们所处的客观社会条件而 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反过来对人们客观的社会条件产生影响。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 工人在生死线上挣扎,资产者的富有就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利益差距容易使人们把阶 级矛盾理解为对抗性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即使出 现财富占有方面的更大差距也维持和平的发展,特别是当产权制度使占有(如资本所有 者)和使用(如资本经营管理者)的关系复杂化以后更是如此。这就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 部缓和这一矛盾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社会心理基础。

第四,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对抗性矛盾,也有通过非对抗的方式解 决的可能性。人是有理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地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最终会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对抗和斗争是由于理性和智慧有缺陷,随着人类理性的进 步,人类解决自身矛盾的方式和手段也会变得更为理性。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对抗性矛 盾的解决也就成为可能。

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确实在趋向缓和。

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来看:(1)通过国有化来缓 和这个矛盾。从20世纪初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开展了国有化运动。国有资本在整 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度占到相当大的程度。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制的本性。但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看,合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 集中管理的趋势却得到了实现。(2)通过股份制来缓和这个矛盾。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借助于股份公司而建立起来。股份公司的建立,私人资本 主义所有的形式便发生了有利于调和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 盾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 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 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1 8]

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来看:资本主义制度还能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资本主义 的分配机制又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但是,这种过 剩是相对的过剩。因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 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不是财 富生产得太多。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19] 。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分工与 市场交换,“私人利益本身已经不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 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 产相联系的。”[20]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要发展生产,要增加利润,就要考虑拓展市场需 求。因此,“工人作为商品的买者,对于市场来说是重要的。……商品的出售,商品资 本的实现,从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 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21] 一旦意识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工人收入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关 系,资产阶级就必然会主动进行收入分配的调整,或能接受政府主导下的旨在增强社会 购买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的收入再分配计划。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这种调 整。表现在:

第一,增加工人的工资。在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厂“最先察觉到高产量、高工薪和高 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早在1914年,他就提出了‘每天工作8小时付5美元工资’的举措 ”。福特说:“其实我提高工人的工资并不是对贫苦人的施舍,只是想把公司由于工作 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利润让大家分享。当员工生活富裕之后,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这些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也会使T型车的销量提高。”[22]

第二,通过信贷消费政策增强社会购买力。马克思说:“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把社会 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积极发挥作用的资本交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支 配,以致这个资本的贷放者和使用者,都不是这个的所有者或生产者。因此,信用制度 和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它本身,但也仅仅是就它本身来说,已经包含着资 本本身的扬弃。”[23]熊彼特说:“信贷在本质上乃是为了授予企业家以购买力而进行 的对购买力的创造……凭借着信贷,企业家在对社会商品源流还不具备正式的要求权之 前,就取得参与社会商品源流的活动的机会。”[24]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其劳动力就是 一种能创造财富的潜在购买力,通过信贷可以增强工人的购买力、活跃与繁荣市场;同 时也可以刺激工人的消费,在提高工人的生活福利水平的同时增强工人创造财富的能力 。

第三,通过政府财政分配体制调节收入分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社 会补贴、社会救助及建立福利国家等方式进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北欧一些国家更是形 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有人称其为“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 中的社会主义”模式。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情况。这些开支主要发挥 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功能。

年份

美国加拿大 丹麦 法国 挪威 瑞典 英国

1979

17.7523.42 35.2729.5438.3440.3622.41

1988

18.0027.32 34.9926.6438.6741.1712.81

资料来源:邓子基、邱炳华《财政学》第17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通过政府财政投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广大居民的实际生活消费水平 。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其专政职能。但是,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政府的公 共服务特征就已经表现出来。像修筑铁路这样的公共工程“对于生产者所产生的直接利 益可能如此微小,以致投资只能亏本。……这些工程同时又是一般生产条件,因而不是 某些资本家的特殊条件;在资本还没有采取股份公司形式的时候,它总是只寻求自己价 值增殖的特殊条件,而把共同的条件作为全国的需要推给整个国家。”[25]出于为资本 提供发展条件的需要而进行的公共工程及其扩大形式如市政工程、公园、道路、环境美 化等等方面的建设,为广大群众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人们对公共生活环境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的 增加实际上起着平衡社会福利待遇的作用。

从企业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看,这种矛盾的缓和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计划管理 。20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过计划化管理。德国和日本表现尤 为突出。如日本1948年的《经济复兴五年计划》、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 70年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的《经济运营五年计划》等等经济计划有力地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 强国。(2)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各个国家都加强 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强。

下表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丹麦 法国 英国 澳大利亚 美国

1954 34.9 34.9 24.0——

26.9

1973 41.2 43.4 40.727.0

31.1

1980 48.1 45.2 41.734.3

32.7

1990 40.29 42.55 37.64

24.81 22.71

1995 43.37 46.52 41.56

27.45 21.94

资料来源:1954~1980年的数据来源于邓子基、邱炳华《财政学》第177页,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年版;1990年以后的数据来源于《1998年世界经济年鉴》第643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都很高。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3)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来看,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经济 协调功能也在增强。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使世界 经济的合作与联合成为一种潮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国别利益与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共同利益的冲突。

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改革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人的社会活动的特点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某种社会思想 观点的影响和作用。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必须把握事物的根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 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客观事物的真理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不仅社会主义者信仰它,连 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资产阶级学者也不自觉地受它的影响并不自觉地按它所提出的解 决问题的思路去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马克思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和 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 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 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 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 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的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 的本质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它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它的内部的丰富性。 ……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 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 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 。”[26]因此,“从内容来看,发财致富表现为自愿受穷。只有寡欲、放弃需要、放弃 以商品形式存在的价值的使用价值,才有可能以货币形式积累价值。”[27]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的这种异化性质的分析批判为教育资产阶级、为解决这一 矛盾指明了方向。

(二)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危机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

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改革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有关。 比如,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经济 和社会发展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但是,“发生在1929~1933年席卷美国的经济 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28]1932年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的罗斯福的干预主义政策 改变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制度,他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成立了经济保障委员会专门 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一系列政策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当代美国 社会,虽然政策多变,但是,任何一届政府都再也离不开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了。

(三)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人类历史发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是直线型的发展。但是,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在 现实中常常也表现为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平行发展。在平行发展过程中就必 然表现出对抗、冲突、对立、竞赛,也必然会表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苏联一度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 速崛起为一个与美国并肩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成就也举世公 认。这些不能不说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中有某些市场制度所不具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显 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经济发展、理解和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对于我们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表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历 史的必然趋势。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抗、斗争、竞争与竞赛的过程中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从社会主义方面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倒退了,中国则进行了以市场为导 向的改革,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展中成功的经验。从资本主义方面看,资本主义在 20世纪的发展是更加趋向于社会主义。现实的资本主义已经为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过渡准备了条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道路不是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困难而是要来得更加容易。在以往社会形态 的更替过程中,新社会的诞生总是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武装起义等等形式实现的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人类理性的觉悟,从 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许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用合法的手段来 实现。列宁在谈到利用议会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作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曾说:“在 ‘议会’极端反动的条件下,合法的议会活动,使布尔什维克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政党 获得了极大的益处。”由于现代工业和市场交换中客观存在着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长期的贸易、交换、对话、交流、合作,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更加巩固的联系,形 成人的全新的世界观,从而使人的理性与觉悟达到这样的程度:通过对话、合作求同存 异,化解矛盾和冲突,最终建立人能自己驾驭自己命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说:“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遗留下来的人材,而不是利用虚构的和我们特别造就的人材来着手建设社会主义。这当 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任何其他解决这种任务的办法都是极不认真的,简直不 值一提。”[28]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现实存在是任何理想和意志的前提。社会主义 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但是,物质条件的改变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 ,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更则要困难得多。这一点对于一个建立在不发达生产力条件下、 建立在长期封建统治基础上因而有着浓厚封建文化封建思想意识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 是如此。“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社会未来 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 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 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证明,这样很容易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30]在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与坚持改革开放之间要找到一个实现平衡的度。任何过头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既 要反右,又要防止“左”。

正确理解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确立几点认识:一是要“大胆吸收 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1]。二是要尽一切可能 化解矛盾、对抗和冲突,争取和平。要化干戈为玉帛。这不仅必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 是可能的。邓小平曾说,“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3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化解矛盾冲突的新路子,为解决当前的国际冲突提供 了极好的思路。当前国际冲突主要不是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方面,而是表 现在经济利益的竞争和民族利益的矛盾方面。在WTO框架下,各国之间通过贸易和交往 增强了解和互信,加深友谊、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是完全可能的。人的行为是受意识和 思想影响的。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如果思想认识上强调对抗和冲突,就会造成人 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共同利益就会被冲淡和掩盖起来,差异和矛盾就会发展 为对抗和冲突。反之,强化共同利益,加强对话与合作,对抗就会趋于缓和,矛盾就会 趋于解决。

收稿日期:2003-05-12

标签:;  ;  ;  ;  ;  ;  ;  ;  ;  ;  ;  ;  ;  

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