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梵高引出的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梵高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梵高是十九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短暂的一生中(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岁),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等,虽然生活在底层,但由于他独特的天赋,加上对艺术的不倦追求,使他成为世界画坛巨匠。梵高一生的作品,据最新的统计,油画接近九百张,素描为一千一百张。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得多的珍奇。梵高末期的名画“嘉舍大夫”在纽约克丽丝蒂公司,以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售出。可是,他在生前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你说怪不怪?
的确,梵高的作品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懂的。因为他感觉独特,风格迥异,加上他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他的画常常被看成可笑的涂抹,形式上一塌糊涂。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看梵高的作品有一个从“逆眼”到“顺眼”,再从“顺眼”到“悦目”,最后甚至于“夺神”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经过自我教育的漫长历程。只有经过自己美感价值的重新调整,才能真正跨入艺术之门。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对梵高十分佩服,他曾满怀情感地说:“每当我向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他还说:“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大多的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梵高等,我曾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梵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正是由于吴冠中先生能深入到梵高的内心世界,所以对梵高的作品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灵魂,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风景、静物中也如此。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梵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作家张炜也曾对梵高发出过由衷的赞叹:“只要一走近梵高,一走近他的展出单元,立刻就会感到一片辉煌之光扑面而来……他眼中的一切原来与我们有巨大区别,就是这区别让我们双眼大睁。这区别来自他的目光,它有强大的剥落和穿凿的力量。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我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庸常的布幔,但这布幔在梵高那儿马上被刺破,或被抽揭一空。世界裸露了,本真显现了,所以他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强烈的光,是逼人的颜色。那些直接而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能够毫不费用地逼退那些艺术沙龙的宠儿。”
看来,梵高其人其作品都是极具个性、富有传奇色彩的。尤其是他在三十七岁的英年,一个人走在田野上,用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是给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开的人生之谜。但不管怎么说,梵高其人和他的作品,都是我们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仔细想来,古今中外不少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也都有类似梵高的命运。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作品、发现不同凡响,所以一开始往往不被人理解,甚至被指斥为异端邪说。但是,也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作品、发现,同梵高画笔下的向日葵一样,是“光和热的象征”,所以“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混淆、冲淡”,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最终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