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_农民论文

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_农民论文

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及其开拓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市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的增长速度,必须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农村市场的开拓。

一、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

当前农村市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农村市场不及城市市场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城镇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47%上升到1996年的56.1%,而农村所占比重则相应下降了9个百分点。1995、1996年国家几次较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城乡市场的不协调现象稍有改观。但是,粮食丰收后各地普遍出现的卖粮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影响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因而农民的商品性生活消费和商品性生产消费增加缓慢。1997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农村市场比城市市场低1.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2.农村市场发展不平衡

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我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农村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具体到农户,收入相差更大。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农村市场出现消费多样化特征:即低收入户消费品仅限于生活必需品,中等收入户已对消费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一定的要求,高收入户开始注重消费品的品牌、质量、款式和服务,其消费档次和消费方式已接近甚至超过城市。

3.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依然很低

虽经二十年改革,农村社会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目前农民的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仍处于温饱水平。主要表现在:其一,食品消费比重过高。1996年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是56.58%,(当恩格尔系数等于或小于50%时居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从而限制了农民购买力向其他消费品的转移。其二,自给性消费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自给性消费倾向仍然很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完全反映在市场商品价值的实现中。其三,耐用家电消费品普及程度很低。截至1996年底,农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平均拥有量分别为22.91台、7.27台和20.54台,尚不及城市1985年的水平。继城市家电热之后,农村家电热并未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出现,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绝对数高达9亿,但农村人口人均消费长期低于城市,农村市场也一直没能活跃起来,究其实质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导致购买力不足。

近年来,全国农业形势一直较好,粮食和农副水产品均连年丰收,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为稳定物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连年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是增产增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增产减收。农民收入的增幅在逐渐减缓,这不能不导致城乡市场差距的扩大。农民收入相对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农副产品出售价格偏低,同时“打白条”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鲜活农副产品的外运外销,也影响了一些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其三是农副产品的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四是农民购买力多向分流的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改革如医疗、保险的改革以及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农民的货币投向日趋多元化,购买力多向分流,使得农民非商品性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比重上升。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策略

开拓农村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购买力、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开拓农村市场,从根本上讲,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居民必须有足够的购买力;二是必须有合适的商品供他们消费;三是必须有可靠、方便的渠道供农民进入市场。

1.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提高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仍是一篇未做好的大文章。近几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反复强调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废除各种乱摊派、乱收费项目,一再要求在农副产品的收购过程中杜绝“打白条”现象。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要提高农村市场的综合购买力,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在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含量。说穿了,在于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彻底改善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跳出全国普遍存在的卖粮难“怪圈”。

今年国家推出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对农业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将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体制,其核心是粮食作为商品走向市场,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政府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调控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粮食流通体制的需要,是粮食走向市场的重大举措。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直接作用是搞活粮食企业,间接作用是推动农产品作为商品直接走向市场,这对于在市场中直接实现农业在生产者自身的劳动价值,提高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全面开拓农村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2.开发农村市场的适销商品

由于城乡之间在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城乡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仅存在消费时间上的差异,而且对商品的种类、性能的要求也不尽一致。消费品生产厂家,要想在农村市场打开局面,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摸清市场行情,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在农村市场热销的商品。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在农村市场较有开发潜力的商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建筑材料。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除食品消费之外,住房消费一直排在首位。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住房已开始由楼房式向别墅式转变。需要大量的专门建筑材料。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住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形,建材企业若能开发一些适应农村建房要求的建筑材料,特别是预制构件和装饰材料,定能获得很大市场。

二是农业机械和小机电产品。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跨度大,生产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对农业生产和加工机械以及农用运输机械,需求种类多,需求量大。另外,随着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推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也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潜力。优质农药、高效化肥、新型良种、储藏保鲜设备、综合加工设备、灌溉储水设备和材料,受到全国各地农村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而目前农村市场这方面的开发程度却很低下。属于支农产业的有关企业,如果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市场特点,研制和开发一些能供农民家庭使用的小型农用车和小农机,如小型耕作机械、小型脱粒机械、小烘干机等,则农村中生产资料市场活跃程度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是耐用消费品。目前在城市已得到普及的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除电视机外,农村居民的户均占有量大多低于城镇居民的50-70个百分点。有些地方的农村消费者并不是买不起,而是市场上难以找到合乎当地消费习惯和条件的商品。生产企业应顺应各地农村居民不同的消费习惯和使用条件,生产一些功能实用、操作简单、价格合理的耐用消费品,才能够在农村市场打开局面,扩大销售。

四是方便食品。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外出次数在不断增加,出差、旅行、特别是打工,在农村已相当普遍。各种方便食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比重不断上升,不少方便食品的销售主战场已由城市转向农村。这类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把发展农村市场纳入其整个经济计划。

3.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条件

现代商品的销售与消费往往需要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加以辅佐,如水、电、路、通讯落后,给农村居民在实现其产品使用价值和购买消费品的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开拓。要发展农村市场,建设与完善这些基础设施与条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护,也是农村市场的消费条件落后的重要表现。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大局观念,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致使农民欢迎的商品难以进入当地市场,相反地,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直接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仅益。另一方面,农村消费者在其权益遭受侵害时,又无处投诉,也必然损伤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客观上已成为农村市场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应当重视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建立有效的职能机构,让农村消费者在其权益遭受侵犯时有地方“讨说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打消农村消费者思想上的顾虑。

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蕴藏的潜力却是巨大的。发展农村市场,是农村消费者的普遍需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客观实际,清除阻碍农村市场发展的路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农村市场全面、稳定地发展。发展起来的农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全面腾飞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