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情绪及其优化途径_中学生论文

试论中学生的写作心境及其优化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试论论文,心境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境的词典意义就是指“心情(的好坏)”,而在心理学上则是指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但它不象情绪那样强烈,也不会在短时间里平复或消逝,通常是一种比较微弱平稳而持续的情绪,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心境对于人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面对中学生的写作尤为明显。就人的个体心理而言,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结构组织能力远胜于小学生,但中学生却普遍怕上作文课,有的学生甚至到一听要写作就头皮发麻、心内发虚的程度。结果,小学生的作文往往能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而到了中学则进展甚慢。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就有不良的写作心境在作怪。

心境就性质而言,有消极、积极之分。但心理学上的消极不良心境,并不能与写作上的消极不良心境等同起来。外国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普希金就认为“越是悲哀,他的诗就越工整”。中国唐代的韩愈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司马迁则在《报任安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种因人体的某种失衡而要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内驱力,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缺乏性动机”。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压抑烦恼,不愉快,遭受挫折,发生矛盾,这一些不良心境,在写作实践中,均可转化为积极心境,成为写作的突破口。相反,那些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人,却不一定具备积极的写作心境。这种人除非具备“丰富性动机”,否则难以写出成功的作品。这也是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少有杰出作家的原因。

因此,本文将中学生写作心境作如下界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待写作的态度,心理体验,以及具体写作时的情绪状态。从形式上看,它可以分为波动型和平稳型两类。其中,平稳型属于消极心境(其典型表现为冷淡、麻木,对写与不写、写得好与坏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波动型又可分为积极心境(其典型表现为兴奋、愉悦,内心充满了表现的欲望,写作动机强烈)和消极心境(其典型表现为抑郁、不满,对写作有明显的反感情绪和对抗心理)。只有具备良好的心境,才有可能激发和捕捉灵感,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最终进入创造心境。

我们曾对高中三个年级的作文尖子生(考试作文成绩占作文总分的85%,至少在正规的作文竞赛中获过一次奖,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两篇以上)和差等生(考试作文成绩均在作文总分的50%以下,平时写作水平较低)作过一番调查分析,结果证明,与尖子生相比,差等生在写作的内驱力和张力,写作兴趣,练笔习惯,对写作的态度等与写作心境有关的因素上,明显的差于尖子生。而课堂教学中也可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作文时,有的喜形于色,跃跃欲试,有的皱眉蹙额,唉声叹气,更有个别学生敲桌子,蹬地板,满腹牢骚。根据上面的界定,第一类学生属波动型积极心境,第二类学生,属平稳型消极心境,第三、第四种学生属于波动型消极心境。后三类学生存在明显的写作困难,其作文不是穷于应付,便是拖欠不交。个别语文程度较高的学生,虽然也偶尔写出几篇稍具文质的作品,但在不良心境下,很难发挥最佳水平。

因此,要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消极不良心境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对第一次调查中发现的具有不良心境的学生(其中包括部分尖子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其结果如下:

对一百二十名学生消极心境成因的调查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不爱写作,既有主观的原因,诸如语文基础程度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惰性较大,觉得作文太费时间,太动脑筋等等,但根子却出在教师身上。由于语文高考作文分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教师不断加强作文训练。但不少教师在升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只顾眼前利益,不为学生长远打算;只重视量的落实,不注意质的提高。偏面地认为文章写得越多越好,大搞“题海战术”,有的甚至提出每个学生一学期写好百篇文章的目标。这种脱离实际“一刀切”的做法,使学生闻而生畏,更不要说去挑这份超重的担子。同时,有的教师也不注意作文教学的研究,命题不是陈旧枯燥,便是刁钻古怪;作文指导要么三言两语,形同虚设,要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作文批改,时而三心二意,隔靴搔痒,时而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作文讲评,或者故弄玄虚,不切实际,或者横竖指责,大泼冷水……由此可见,中学生怕写作文,是其消极心境造成的,而学生的消极心境,又是由于其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写作环境中形成的(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等)。因此,优化中学生的写作心境,与改造写作环境是同一任务的两个方面。

既然写作心境是一种平稳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因此,要实施优化就必须做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概括地说,要注意以下五点:要求适宜,适度刺激,创设情景,体察生活,正确强化。

(一)要求适宜。作文教学要达到目标,就必须对学生提出一定的写作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思想素质、思维能力、写作技能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当具有多重性,绝对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篇数而言,有的可以要求多写些,有的则可少写几篇;就内容而言,有的要求深刻些,有的则可浮浅些;就表达手法而言,有的要求综合使用,有的则可作单一要求;就构思而言,有的可让其模仿,有的则要求创新;就形式而言,有的要求尽可能复杂,有的则可要求简单些。教师命题,可一次多命几个,难度要呈阶梯性,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教师应较正确地评估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心里定下不同的评价尺度,批改作文时就可采用几种标准,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有可能获得高分,或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写作的信心。而适宜的要求,能使每个学生跳起来都能采到果子。这既不会因量的减少而影响教学质量,又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不至于因为过重的学习任务而疲于奔命。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心理因素——紧张、焦虑,也可随之缓解。

2.适度刺激。从写作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充满刺激物的刺激场中,但不是每个刺激物都能对创作者产生影响。这正如古人所说的“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只有通过外力的刺激催化、点拨调适,使相对稳定的刺激场发生变化,让有用的刺激物从背景中突现出来。通过这一变化,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换言之,当教师发现学生产生了消极心境时,就要运用刺激手段,使之逐步校正转轨,向积极心境区域迈进,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写作动机。而一旦学生写出一篇成功的作品,又能进一步强化他的积极写作心境。如此反复良性循环,学生的积极写作心境区域的优势就能慢慢地得以巩固。但是刺激必须适宜,过弱达不到刺激的目的,太强则使学生处于一种虽积极却无序的波动状态,极度的亢奋,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使之转向有序的波动,那么一旦优势兴奋中心消失,学生的心境会重回到消极状态。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如果调适不当。那么,消极波动心境有可能转化为消极平稳心境,那就达不到优化的目的。教师调适刺激手段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下面要继续阐述的几条。

(3)设置情景。索里和特尔福德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景中的学习。”这是因为,一定的情景设置,可以改变刺激场中各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使某种刺激从背景中突现出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写作的兴趣。这种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语言手段,可以借助图片、模具等实物,可以利用声光图像等等。试举两例:a、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有这样一道题目:用三个形容词概括你自己,并对每个形容词进行具体说明和论证。开始学生对这种题目很不感兴趣,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活动:“有时,我们常听同学们抱怨没人了解自己,可是,不知大家自己了解了自己没有?”说完这段导语后,就请几个学生起来做口头作文。叫起来的学生闹出一些笑话。其余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趁机诱导:“看来同学们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现在请大家反省一下,也就是说以一个新我的眼光来审视旧我,看看先前的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八个班的实验,证实这个设计是成功的。b、练习写说明文片段,是学生最感枯燥和乏味的项目,于是,我们设计和准备了很多图表和实物,诸如城市导游图、校园立体模型、家电线路图,各种剖开的瓜果,供学生解剖用的小动物等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4)体察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文思就会枯竭,就很难产生良好的创作心境。“生活就是美”,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新的东西,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都能刺激人的感观及思绪,从而产生良好的写作心境。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文字说明,客观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能够触动人的特定的情感,形成亢奋的情绪,产生创作欲念。但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没有把生活体察放在应有的位置,一味的让学生闭门造车,照样画瓢。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矫揉造作,缺乏真情,便是一副书生腔,千人一面,不堪卒读。也有的教师虽知道体察生活的重要,但他们却错误地以为只要让学生去接触外界就行了,因而,采取“放羊式”的态度,既不作必要的引导,又不作任何要求,结果,体察生活,变成了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热闹了一阵,收获全无。这样,也许会使学生兴奋一下,但最终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写作心境。因此,教师必须对中学生体察生活作精心指点,要教会他们如何静观默察,眼触心思;如何“十朝格物,一朝物格(意即长期推究事物,然后在写作时能迅速抓住事物的规律,扼住其特点)”;如何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如何融情于景,见义于事,议理于人,以表现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5)正确强化。这里的正确有三层意思。其一,要及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因为,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师,要教两个班,一百来号人,每天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量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每次作文交上来,往往要过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回学生手中。而此时学生头脑中兴奋点早已消失,刚形成的良好心境也已可能发生逆变。要解决这个矛盾,可采用多种手法,例如: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批自改;学生分组讨论,集体评改;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同桌讲评,全班打分;教师随机抽查或轮组批改等等。其二,要公正。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却仍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其写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从此陷入更深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尽可能的客观公正,或者,对差生略略作点倾斜。其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许多作家在他们在回忆录中都谈及是老师的表扬使他们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说,就是要采取“正强化”,以此促进学生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中。经过多次反复就能使学生摆脱失败的阴影,形成积极的写作心境。

(刊校协作学校推荐稿)

标签:;  ;  ;  ;  

中学生写作情绪及其优化途径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