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周 密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广泛开设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及其他学科,本文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经济学;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认识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培养经济思维,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尤其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技能掌握提供基础。该课程无论对于学生日后参与经济生活还是专业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理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市面上关于经济学基础的教材非常多,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却大同小异,通过对大部分教材的分析总结发现,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部分内容如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分析较为抽象,表达方式较为枯燥。内容上基本是以传统西方经济学脉络来介绍的,其中,更侧重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这几大内容;宏观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这几部分。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以经济理论、经济模型为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且学习兴趣不浓。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现有的课堂多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的“填鸭式”教学,配套的练习也是偏重理论,部分实训和实践环节缺乏课堂的可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会以“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等理论、模型讲授作为目标,深奥难懂,而忽略了“怎么用”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应用脱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

高职《经济学基础》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的题型主要集中在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考核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亦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教育以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应用型体现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关实践、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根据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重构与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资料的建设和整理,将学习情境分解成一个个任务,依托互联网资源和平台,综合运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参与式 等教学方法。

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高职学生而言,过多过深的理论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对课程的内容以“够用,能用”为原则进行了重构,侧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的认识,分别设计了走进经济学、把握价格脉搏、学做理性的消费者、探知企业的逐利行为、开启宏观经济之门和认识宏观经济政策等几大学习情境。在每个情境中,设计不同的任务内容,引入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训。

由于总装机容量正在以显著的速度增长,光伏发电不可避免的在输电系统中造成重大的不确定性影响[8]。光伏发电可以描述为一个间歇性的可变发电源,因为它的生产受到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例如太阳辐射、环境温度、风速和风向[9]。在实际的系统运行中还应该考虑传统发电的影响,这对缓解不确定性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在电力系统的概率模型中不考虑发电操作的行为,则只需利用松弛总线补偿所有与光伏发电和负载有关的变化。光伏并网发电时,光伏发电的随机特性可能会对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光伏发电电源应由发电调度操作和自动发电控制(AGC)[10]进行补偿。

课前,通过“职教云”将项目或任务发送给学生,由学生以团队或个人的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包括,这说明的是一个什么经济现象?产生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此一来,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和查询。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通过交流和探讨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和提供建议,并进行相应的实训训练。在课后,通过测验和答疑来巩固教学效果。例如:供求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中,在课前发布任务,针对的2019 年4、5 月水果价格暴涨这一经济现象,请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因这一现象学生有切身体会,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在课堂上我们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分享,并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到商品的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及供求又影响价格的主要结论。如此一来,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主体,兴趣和探知精神,成为学习的动力来源,教师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不仅获得了生活、职业所需的技能,更培养了有效、自主的学习能力。

吉非替尼(gefitinib)是首个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自2002年首先在日本上市,现已广泛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致死率较高[1]。目前,吉非替尼致ILD死亡的危险因素尚未见报道,现以国内外吉非替尼致ILD个案报道的文献为基础,探讨该药致ILD死亡的危险因素,以便于临床更加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3.以应用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变传统的“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以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40%,期末考试30%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测验情况等;过程性考核包括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如课程项目的参与情况、资料查询情况及小组讨论、分享情况等;期末考试则通过考试的形式综合进行考察,在试题内容上尽量以客观情境题和主观分析为主,辅以理论内容,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亦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三、结语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顺应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当代经济的发展,设计情景并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不再认为经济学是远离自己的“高大上”的学科,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课程改革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培养了经济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而对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下的“部编本”教材来说,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这从根本上框定了人的社会性特质。在这种教育目的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必定以从社会生活中培养具有社会性的人为出发点,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性的识字教学,增强可运用性。

参考文献:

[1]潘雨相.互联网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6):71-73.

[2]范玉琴,李艳飞.基于应用能力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实践探索——以独立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2(12):103-104.

[3]陈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纳税,2018,12(35):297.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2-0440-01

作者简介: 周 密,女,汉族,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供应链金融研究。

标签:;  ;  ;  ;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