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教育论文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教育论文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民族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3)03-0162-04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不再游离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而单独运行,走上一条真正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以及我国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作为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从以往的后台推到前台,教育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加入WTO这一历史必然性选择,我国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发展应采取何种策略,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不得不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在143个WTO成员中,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字,承诺愿意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促使其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条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以外(如军事院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

从世界教育产业发展现状来看,WTO有关教育服务目前主要有4种方式:一是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方在其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二是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出国留学和培训。三是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如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四是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这些教育服务方式与航空、保险、电讯、金融等服务领域的性质不同,不涉及关税与贸易壁垒问题,只是需要改革各国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具体说来,WTO在教育服务领域,主要是鼓励其成员的有关机构到海外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所在国和地区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支持专业人才流动,减少移民限制。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减少对本国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

我国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阶级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等5个项目上作出了有限开放市场的承诺,允许外方为我方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有如下4种情况:(1)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2)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即对于出国留学和培训,接受其他成员来华留学没有限制。(3)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其他成员来华开办合作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办学,并允许外方在合作办学机构中控股。其他成员在我国要以商业存在方式开展教育服务,只能以合作办学方式进行,不能独立在中国境内向我国公民提供教育服务。在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4)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外籍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到中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聘用或邀请,可以到中国提供教育服务,但外籍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必须具备学士或学士以上的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

二、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加入WTO将给我国教育,尤其是给民族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民族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首先,促进民族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学习外国经验。根据教育服务的协议,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工、评估体系等的引进将促使民族教育发生重大变革,为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增添“助推剂”,其次,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民族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民族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比较陈旧,谈不上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入WTO以后,国外教育机构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围绕着生源、师资力量展开激烈的竞争,使长期禁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族教育不得不打破自我封闭状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再次,可以补充民族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不足和教育设施落后。由于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民族地区教育有更多资金投入,使民族地区青少年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也可以缓解高中、大学阶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客观上可以满足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发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西部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民族教育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1.迟发展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将更加突出。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西部地区教育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落后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明显处于迟发展阶段。迟发展效应虽然也有借鉴先行者的教育经验、可获得先行者的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可减少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等“发展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其一为双重发展效应,即民族地区教育作为后来者,不仅要达到先行者早已达到的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还要适应先行者目前的发展趋向。而先行者并没有在原地踏步,在后来者追赶他们时,他们仍在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因此,后来者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另一种负面效应为追赶效应。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学级数发展,可以说是民族地区的几何级数目标,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地区的几十年或几百年才达到的教育水平,就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如此应急而追赶性的高速发展的选择,往往会引发急进的倾向,求规模而轻质量,重速度而轻效益。这种粗放性的发展模式,会形成一种畸形的教育结构,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如牺牲义务教育而过度追求高等教育规模,职业教育搞“小而全”,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基础教育以应试为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而且,这种冒进式发展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增大,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等。

2.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会加大。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比较显著。2000年,全国“两基”达标地区人口覆盖率为85%,而西部地区仅为71%,到2001年底,全国尚未“普九”的490个县中,西部地区占了433个。我国高校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有13个省(区)没有重点大学。加入WTO后,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是市场放开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由于境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必定会考虑其利益回报,他们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使东西部地区教育的不平衡性更大。加上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人才及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原本有限的民族地区人才流向外国机构或经济发达区的现象在所难免,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受到严重影响。

3.教育主权将受到影响。我国政府出于对教育主权的考虑,对教育服务作出极其有限的承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市场对国外是完全封闭的。首先,随着国外经济活动全面介入中国市场,教育作为西方经济活动的“附属活动”,伴随着经济活动而间接地介入中国教育市场。以经济活动为主要方式和目的,辅之以教育培训,是西方国家介入中国教育市场采取的一条主要策略。国外跨国公司大量加入中国经济领域,并以职业培训的方式加入我国教育市场,显然可以避开教育主权这一敏感的话题。从形式上看,外国企业所提供的只是职业培训性质的教育,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继续教育机会,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部分地垄断该产业培训性质的教育,进而为其全面渗入学历教育打开缺口。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它所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以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加入我国教育市场的切入点,这是加入WTO后,外国对我国教育主权的影响之一。其次,尽管我国对教育服务作出极其有限的承诺,但这对早已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国外教育机构来讲是难得的机会,他们将以出资、合办、职业培训等渠道直接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由于国外教育机构的进入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办学主体,在生源、师资等方面将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使原有的公办和民办教育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门户的打开,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加快,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受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加深,教育价值将面临考验,学校的德育工作会变得更加艰巨。再次,民族地区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方面渗透的重点地区,教育文化方面的服务承诺将使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机构和个人会打着“泛民族”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以合法身份进入民族地区,从事不合法的行径。教育领域面临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艰巨任务。

4.教育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民族教育将受到冲击。过去的民族教育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输血”运行的,其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比较陈旧,根本谈不上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形成。入世后,随着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今后将很快涉及到外国的办学机构到民族地区来合作办学,介入民族教育。另外,外国企业利用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必然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教育。国外教育机构足够的资金和雄厚的资源设备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受教育者来讲,无疑有较强的吸引力,会引发生源和师资队伍的无序流动,使原本底子薄、质量低、无特色的民族学校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加上国外教育机构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学校的文化传播功能也将将受到影响。

三、民族教育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对策

1.加大投资力度,保障民族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加强权力对教育的渗透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事业是一项既庞大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强有力的权力参与才能使之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协调的发展。越是教育落后的地区,越需要加强政府权力对教育的参与,只有强有力的权力参与才能调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展教育。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民族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中等及以下教育伴随着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无法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无法面对国际教育市场的挑战。民族教育至少在目前应该为政府权力行为,由政府来配置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多年来国家和政府以政府扶贫、基金扶贫、国际组织扶贫等形式,集中财力在一段时间里扶持民族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教育的落后局面,也无法解决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知识距离便是经济距离”。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要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从财政制度、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国的规划,对民族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的、稳定的经费保障,以促进民族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尽快使民族教育与国际接轨。当然,权力参与并不意味着对作为法人、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自主权”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是裁判员,通过宏观调控使教育市场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

2.积极面对市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其重要原因就是经费的短缺和教育观念的落后。办学主体多元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转变的应有之义。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办学格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地区要走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摆脱经费短缺、缺乏活力和个性的困境,根本出路就在于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一元格局为社会各界合办的多元格局,并根据我国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利用民族地区的地缘、族缘、语缘优势,积极又慎重地吸收外资,搞股份合作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当然,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要把好关口,防止鱼目混珠。

3.切实抓好基础教育。无论面对着何种挑战,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是育人的原种场。从功能上说,基础教育就是从基本道德、基本知识、基本学习方法、基本能力到基本技能诸方面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好多民族地区连这一人才成长中最基本的教育环节也没有得到普及,少数民族青少年文盲率较高,“两基”仍然是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很多部分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又有可能陷入只重视高等教育、牺牲义务教育来追求高等教育规模的误区。民族教育关键在于基础教育。要从思想认识上、资金投入上、政策倾斜上,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坚决打好民族地区“两基”的攻坚战;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新生。

4.改善教育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竞争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竞争型、民主型的人才需求增大。然而,民族地区课程设置仍以传统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陈旧与科学现代化之间存在鸿沟;教学手段、方法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许多地区教学设备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和一张桌椅,甚至在一些贫困地区,学生还在露天的“教室”里上课,根本谈不上电视、广播、录放机、幻灯机等电教设备,更谈不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利用。显然,这种落后的教育环境难以形成现代化人才所需要的合理的能力结构。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基于WTO开放自由的宗旨,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以培养青少年个性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民族教育从知识取向转向能力取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外,随着我国入世,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三语”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必须大力强化汉语和英语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将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5.加大民族地区现代信息技术工作力度,加快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21世纪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民族地区来讲,教育信息化是促使民族教育走上跨越式发展,尽快与世界潮流接轨的最有效的捷径。为了迎接悄然而至的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计算机课程,分步实施“校校通”工程,提高民族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6.尽快完善民族地区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教水平。我国虽然已经建立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相当严重。而且既有的法律法规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有些条文条款与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不相适应。入世对我国教育的立法行政提出新的要求。如对于与国外入境合作办学和外资独资办学行为,应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对民办教育必须赋予与公办教育平等的权利和法律地位等。尤其是我国在教育服务方面已作出“商业存在”承诺的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观念出发,尽可能给国内民办教育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入创造一个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办学主体的积极性。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管得过细,政策冗繁,使得申请入境办学程序十分复杂,一些合作办学计划尚未实现就夭折在摇篮中。另外西部地区要用活用足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单行条例,一方面积极扶植民办教育,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使各类办学主体尽可能百花齐放,办出特色,形成个性与品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7.维护主权,加强德育工作。教育主权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文化经济利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坚决维护的基本权益。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校从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规、宗教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2-11-20

标签:;  ;  ;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