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庆春路79号 浙医一院 340006
摘要:目的:探讨某医院核医学科诊疗常规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为实现放射防护优化与安全运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鉴定,连续测量污染物表面,计算污染物表面单位面积水平,并测量工作场所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核医学科与周围环境最大辐射水平值为280μGy/h;工作场所表面最大污染值为7.83Bq/c㎡;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332±00.12)mSy。结论:为了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并保证运行安全,核医学科应做到合理布局,并健全完善放射防护管理体系,注重操作环节个体防护,减少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照射,从而进一步保障医生与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表面污染;研究
近年来,核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且在医院核医学科广泛普及与应用,但是由此而引起的辐射危害也日渐引起关注。在医院工作中,核医学放射防护效果,不仅关系到放射医学工作水平,更关系着放射诊疗场所的环境安全[1]。某医院核医学科开展了各种项目,应用了ECT-CT、甲功仪、PET-CT与γ计数器等核医学诊断设备,科室由注射室、候诊室与治疗室,以及放射源库、发生器室组成[2]。本研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核医学科放射防护进行监测与分析,为保证放射防护安全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医院核医学科的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有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视仪、Victoreenβ与α表面粘污仪,以及TCS-163弱γ表面粘污仪、FH40G型多功能辐射测量仪。上述仪器设备均按照国家标准剂量实验室标准,进行了规范的鉴定。
1.2 测量方法 根据《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20-2006)与《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I34-2002)的相关规定,进行仪器设备放射防护监测[3]。其中,设备表面污染,使用表面污染仪进行连续监测,监测表面污染,并计算污染物在单位面积内的污染程度;用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工作场所相关位置污染水平,具体测量方法为每点取10c㎡面积,取读数平均值;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相关检测机构提供结果,并出具检测报告[4]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处理,并用Excel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用(±)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
2.1.1 辐射源项情况 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89Sr、99mTc、131I、32P与125I,均为液体,贮存方式包括外购、源库两种。具体见表1。
2.1.2 核医学科分类、分区与布局情况 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其中,放射源库安装有安全防盗门,不经过允许,无关人员不允许进入;放射性核素在不操作时,通常贮存于源库中的屏蔽容器内。核医学科重要的科室为注射室、发生器室,两室均紧邻放射源库,并设置有放射性核素通风橱,其排气孔的高度与建筑物屋顶相等,其上设置有活性炭过滤装置。在通风橱内,可设置分装、活度测定与淋洗等;室下设置有独立的衰变池与水排放系统。本医院核医学科日加权操作最大量达到4.3×1011,属于I类和医学工作场所,已认真做到防护三原则:时间、距离、屏蔽,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防止污染扩散和内照射,把辐射危害降低到实际做到的最低水平,对个人防护、保护公众、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2 监测情况
2.2.1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监测情况 在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监测时,主要对工作人员位置辐射水平、操作放射性核素、摆放位置放射水平,以及工作人员头位、腹位与胸位空气比释动能率。具体详见表2、表3。
2.2.2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由省卫监部门委托具体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检测,佩戴于工作人员胸前的热释光(TLD)剂量计。每个季度监测一次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所测结果均未超出,2002 年我国颁布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连续5 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 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 mSv。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控制区包括检查、注射候诊室、分装与贮源头等场所,而医生办公区为非限制区与病人候诊室的监督区,三个区域界限明显。医院核医学科的整体布局,与科室的工作流程相适应,且患者、医生均有各自的独立通道,科室内风向是由低活性区域流动向高活性区,布局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5]。
经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工作场所表面污染均相对较低,均低于相关的标准,本医院核医学科放射污染控制状况良好,未出现严重污染情况。但同时,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放射工作人员在注射、分装等放射性核素操作过程中,工作位置辐射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经过分析,原因在于,科室工作量较大,特别是本科室为I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候诊面积小、患者数量多,控制难度较大;操作放射性核素通风橱结果不合理,且药物注射时间内,无法有效屏蔽,导致造成不必要的照射[6]。因此,为了降低放射污染,应适当增加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免疫,并逐步健全完善防护管理体系,尽量减少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可对核医学场所可安装辐射场所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在核医学科的实际临床应用中,报警装置的使用可对核医学科服药受检者的管控,降低了服药受检者对他人和环境的辐射影响,提高了核医学科场所辐射防护安全性和对服药受检者的管控效能,进一步预防误照事故的发生[7]。
对核医学场所放射性剂量的监测提示,在诊疗结束后,应当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医疗场所的清扫,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全身以及工作场所的剂量检测,当发现核元素污染时,应根据尽快去污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核元素的去污工作,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通过定期对诊疗场所监测,改进措施的实施,工作场所超出本底水平次数下降率及个人剂量仪异常剂量水平次数下降率均达到改进目标。经过项目改进,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年度放射性体检未发现与放射性相关的异常指标,切实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也可更好为患者提供服务[8]。
综上所述,核医学科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为了减少放射性核素操作的危险性,应根据检测结果,健全防护体系,并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减少不必要的照射、污染。
参考文献:
[1]李长虹,刘德明,朱俊.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水平初探[J].职业与健康,2012,12(03):1291-1293.
[2]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4(03):303-304.
[3]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13(02):140-142.
[4]杨浩贤,梁绵英,郭玮珍等.广东省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卫生防护现状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5(05):2880-2883.
[5]黄伟旭,杨浩贤,谭光享.某新建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24(03):106-107+155.
[6]康智忠.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2,13(01):64-65.
[7]李培秀,都日娜,宣爱萍等.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12(06):668-669.
[8]廖洪春,华彩群,董云.核医学护士辐射防护现状调查和对策[J].柳州医学,2013,15(03):187-188.
论文作者:吴利华,董孟杰,杨君,张博,毕监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2
标签:核医学论文; 防护论文; 剂量论文; 场所论文; 放射性论文; 核素论文; 医院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