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人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笔者简明阐述危机、心理干预的概念,并给予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认为个体对困难和挫折的感觉不在于所遭受的突发事件,而在于个体对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态度。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使个体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最低水平,并积极面对突发事件以后的生活和人生。
关键词:心理干预;突发事件;护理;
Objective: Summarize the human psychological ability of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mainly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risi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e think the feeling of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the individual has is’t depending on the emergencies suffered, but the ideas and attitudes. Timely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make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the individual reducing to lowest level, and face the life actively after emergencies.
Keyword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mergencies; Nursing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紧张,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及交通事故、传染病暴发等也随之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的直接危害严重,间接危害深远;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还可造成具有持续效应的精神与心理恐惧,因此,针对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尤为重要。
1概念
1.1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逆遇,依靠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困难时所表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如果不及时解除危机,危机会导致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1]。需要注意的是:危机并不是指的危害性的事件或情形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和情形的认知和反应” [2]。2003年SARS的侵袭,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亲眼目睹了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兄弟姐妹,倒在自己的面前,此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内心的恐惧、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3]。
1.2心理干预在国外又称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遇到灾难事故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它是心理急救的一种形式,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就如同医学急救对外科手术一样[4]。
2 突发事件中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2.1 个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 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害者和旁观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经历都是非常痛苦的,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包括:①心理上的急性情绪扰乱,如害怕、恐惧、怀疑、绝望、无助、自责、过分敏感或担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害怕死去等情绪;②认知方面的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难以从突发事件上转移;③生理上的躯体不适,如头昏、头痛、心慌、视力模糊、耳鸣、疼痛、肌肉紧张、四肢发抖、无力或呼吸困难等;④行为改变,如意志失控、大声喊叫、痛哭流涕或缄默不语、悲观厌世,社会退缩,甚至于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等,这些反应的发生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印度洋海啸不仅夺走了无数的生灵,还将巨大的恐怖阴影撒进了幸存者的心灵;“5.12”汶川大地震后,失去亲人及自身受到的伤害产生的恐惧感、无助感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日益增加[5],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严重抑郁,这些都说明了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对幸存者,遇难者及其家属和其他相关人员等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的社会效应 个体在社会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个体的心理在社会的影响下发生、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社会。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组织物质援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对遇难者家属及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逐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克服心理障碍,对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完成社会功能等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3 心理干预的模式 目前心理干预的理论模式有3种,①平衡模式:是指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对于处理早期干预较合适。②认知模式: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份,从而使受害者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对于危机状态基本稳定,心理较平衡状态的受害者。③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会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将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4、心理干预对策
4.1 以心理干预理论模式为指导:根据地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干预模式或多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4.2 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 ①领导的行为特征: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的行为特征及现场指挥艺术,均是对当事人良好的心理干预,它要求领导能沉着镇定、以身作则,对不断变化的问题及时果断地决策,有效控制局面。②及时杜绝从众效应:出现突发事件时,个体心理压力大,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即从众行为[6]。若不及时杜绝这种负面影响,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③信息的透明可减轻焦虑程度: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对自我保护的本能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准确、详细的信息。对信息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因此,可通过媒体正面宣传、重要人物的公开讲话等方式及时疏导民众的不良心理。
4.2心理干预的技巧:①提供一定的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疗法等,治疗者的作用是在于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去思考,让当事者想出如何处理现有的问题的方法。②让他们自我放松,如教他们在情绪烦躁、睡眠困难时运用分散注意的方法如听音乐、聊天、看书等。③寻求帮助,多一个人,多一个思路,多一分支持。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并不孤独,无助,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进一步增强解决的信心。④了解自己常用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人在突发事件或应激环境中,为解决困难而采用的种种方法。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护内心的和谐。
4.3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突发事件生还者、救援人员,同样应该受到关注。特别是救援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在面对痛苦的人群的同时,还要超负荷工作,这会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对救援人员要进行预防性训练,帮助他们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应付突发事件时的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4.4加强突发事件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的培训:心理干预还多依赖于护理人员,而专门训练的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参与较少。鉴于这种情况,一是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二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这样才能有效地、及时地对受害人群实施心理干预。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感觉不在于所遭受的突发事件,而在于个体对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幸存者,遇难者及其家属和其他相关人员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其保持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并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和人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择青,祝卓宏,朱鸿武,等.SARS患者临床心理干预模式及疗效评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587-590
[2]Roberts A R,Everly G S.A mela-analysis of 36 crisis intervention studies [J].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2006,6:10-21.
[3]郝伟.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42
[4]Mitchell J T.Crisis intervention & CISM: A research summary [J].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 , 2003, www.icisf.org.
[5]陈春媚.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0, 17(1):104-105
[6]隋红,宋艳芳,杨昌锐,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众心理影响初探 [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 (3):161
论文作者:张炎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心理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危机论文; 受害者论文; 个体论文; 发生论文; 模式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