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在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旅游产业结构非优化的矛盾[1]。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连续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旅游产业结构明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区域经济领域已相当成熟[2],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于不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根据各自优势条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实现在整体上互补互利[3]。我国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师萍曾对旅游产业结构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分析[4];罗明义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集中度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5];黄蔚艳在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6]。葛盛荣等运用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法分析了昆明旅游产业结构特征[7]。张河清等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进行测算,并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8]。邹统钎等研究了我国高速铁路网的演变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9]。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文章还相对较少,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文章试图依托多年旅游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引入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方法,以星级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景区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区域旅游核心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差异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作用。
1 数据来源及指数模型
数据由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汇总而来,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在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主要从2000-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获取[10-11]。由于不同旅游企业存在等级、规模的差异,这些势必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为了降低这种影响,文章中选择以主要行业的旅游收入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
1.1 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之中。该方法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集中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数学公式如下:
1.2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是反映在某一特定时间段上区域某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14]。公式如下:
式中:Q表示结构变化指数;si(t)表示行业i在t年在旅游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si(t-1)表示行业i在t-1年在旅游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当两个时间点所有产业部门无变化,即:si(t)=si(t-1)时,指数值为0;反之,如果t-1年旅游业收入全部集中于某一部门,t年集中于另一部门,则指数为90;其他情况下,指数在0-90之间变动;指数值扩大表示t年和t-1年之间的差异增加。
1.3 产业集中指数
产业集中度指数用于反映区域内各行业的集中程度[15]。而对于旅游业这种综合性产业来说,由于6大行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互为补充的关系,所以如果区域发展过于集中于某个行业是不利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反映出旅游产业结构的集中程度,在此采用标准差来判断。其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0,+∞),α得分越趋近于0,说明区域内各产业收入的水平越是接近,而α得分越大说明区域各产业收入差异越大。另外,由于餐饮业、旅游交通业以及旅游娱乐业难以较为科学的从普通服务业和旅游业间进行剥离,所以此处仅以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行业三个旅游业的核心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2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2.1 区位熵分析
从我国各省市旅行社区位熵计算结果来看,其中得分较高的几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东部省市,而得分相对较低的地区分别是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西部省市。可以看出我国旅行社区位熵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东部地区明显较高,中部地区基本相对居中,而西部地区普遍相对较低。这说明全国的旅行社企业收入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从2000年到2009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区位熵下降的省份明显多于上升的省份,这说明旅行社业总体集中度在降低。从区域角度来看,总体上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变化幅度较大,而中部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出下降态势,而中部地区以小幅上升为主,西部地区主要以上升为主,其中湖南、山东、重庆、四川和福建的区位熵值的增长幅度相对最大,而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和江苏等5个省市的区位熵值下降幅度相对最大,总体来看,我国旅行社业的区位熵仍然处在向均衡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中。
图1 我国区域旅行社区位熵变化
从我国各省市星级酒店区位熵计算结果来看,分值较高的几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东部省市,而得分较低的地区分别是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和西藏等西北地区省份。总体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从2000年到2009年区位熵得分的变化来看,我国各省市的星级酒店业区位熵总体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山东、四川、河北、湖北和江苏等5个省增长幅度最为明显,而北京、上海、陕西、黑龙江、广东、云南和山西等7个省市的区位熵呈负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区位熵也处在向均衡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中。
图2 我国区域星级酒店区位熵变化
在对我国各省市景区区位熵的计算过程中,由于山东和安徽2009年的统计数据空缺,在此不作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区位熵得分较高的几个地区分别是四川、江西、广东、江苏和新疆以及北京等6个省市,区域集中特征相对较弱。而得分较低的省市分别是青海、西藏、天津、福建和宁夏,可以看出区域特征也相对较弱;从区位熵变化来看,2000年到2009年间绝大部分省市的景区区位熵均呈现上涨的趋势,其中新疆、四川、江西、河南和贵州的增幅最大,而广东、湖北、湖南、浙江、山西、黑龙江、云南、青海和天津等9个省份的景区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全国各省市景区区位熵值也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图3 我国区域景区区位熵变化
2.2 集中度指数分析
从2009年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来看,全国旅游产业的整体集中度指数为0.1382,其中有24个省份高于该值,占了全国31个省份的77.4%。这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集中度均相对较高。而从具体集中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业。从各省集中度指数的排名来看,其中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安徽、上海和西藏等省份,而集中度指数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包括湖北、辽宁、黑龙江、广西和湖南等省份。从各省市旅游核心产业的集中度指数发展趋势来看,2000年到2009年间全国各地的变化幅度均相对较小,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全国层面上旅游核心产业也在逐渐趋于区域均衡。其中全国有14个省市区的集中度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占全国31个省市的45.2%。有17个省市区呈现下降的趋势,占全国的54.8%。由于集中度指数增长的几个省市的增幅总体较大,所以多年来全国总体的集中度指数呈现增长的趋势。从区域角度来看,其中增幅最大的几个省份分别是山东、江西、广东和湖南等中东部省市,增幅均在0.1个指数以上。降幅最大的几个省市分别是西藏、湖北、辽宁、河南、宁夏和内蒙古等中西部省市,降幅均在0.05个指数点以上,总体呈现出东增西降的格局(见表1)。
2.3 产业机构变化指数分析
从我国旅游核心产业多年来的结构变化指数来看,全国总体得分为1.1264,说明2000-2009年间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较小。从省市对比来看,其中有12个省市高于全国平均值,占了全国38.7%的省市,有19个省市低于全国水平,占了全国61.3%的省市。这表明我国区域旅游核心产业结构较全国变动较为平缓;由于2000年至2009年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宏观环境总体较好,突发事件影响较小,所以各省市区核心旅游产业总体变动指数相对较小。据计算,省市区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指数极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分别为0.2598、0.0513、0.0461;从大区域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的结构变化指数地域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出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其中西部的陕西、西疆、贵州、广西和四川,东部地区的辽宁、黑龙江、广东和河北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市区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均高于国家水平;然而除了广东、广西两个省区外,东南部各省市区均低于国家水平。其中陕西、新疆、贵州、湖北和湖南等5个省份的旅游产业变化指数相对最高,而青海、西藏、安徽、上海和福建等5个省市区相对最低(见表2)。
2.4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
从表3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具体可划分为六大类型:①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业下降。该类主要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河南、海南、贵州、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市区,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32.3%;②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星级酒店业下降。此类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等7个省市区,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22.6%;③旅行社业所占比重上升,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业下降,此类主要有黑龙江、浙江、福建、安徽、云南、甘肃和青海等7个省市,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22.6%;④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业所占比重上升,旅游景区业下降。该类有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等5个省份,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16.1%;⑤旅游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业下降。该类仅有广西一个省份,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2.3%;⑥星级饭店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业和旅游景区业下降。该类也仅有天津一个省份,占全国省市区总数的3.2%。总体来看,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呈现为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见表3)。
3 结论及展望
一是区域旅游行业的收入区位熵方面呈现出明显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态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具有很高的重叠性,其原因与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在区域旅游行业的收入区位熵变化方面,我国旅游行业的总体收入区位熵在空间上向均衡发展,这也反映出中西部区域旅游收入发展的提速。具体来看,我国旅行社企业的区位熵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最明显,其次是星级酒店,景区业区域特征并不明显。
二是从旅游核心产业集中度分析来看,我国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的区域特征相对较弱,其中青海、山东、安徽、上海和西藏等5个省份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从这几个省区旅游产业收入所集中的行业来看,主要是集中在星级酒店业。分析其原因,其中青海和西藏作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一方面当地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负责接待游客的业务,组团出游的相对较少。而外来游客多是由其他地区旅行社组团而来,所以大部分收入被其他地区获取,对当地旅行社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这2个省区地员辽阔,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当前的游客仍以自助游为主,所以对当地景区及旅行社经济收入贡献较少。但酒店作为不可移动的旅游行业,只要有游客去旅游即会产生住宿,所以对当地酒店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这也就是2个省市产业结构集中在星级酒店业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上海、山东和安徽来说,主要是由于这几个省份不仅旅游业相对发展,其商贸经济也相对繁荣,而商贸的旅客只对当地住宿有需求,对旅行社和景区需求较小,所以导致这3个省市酒店业的集中度也相对较高。而从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核心旅游产业间的差异也呈现出平衡化发展的趋势。
三是从产业结构变化指数来看,全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指数平均得分为1.1264,其中38.7%的省市变化指数高于该值,61.3%的省市低于该值,这说明在2000-2009年间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相对平缓,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已经趋于一个相对的最优状态。而从大区域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的结构变化指数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的态势。这主要反映出我国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年来变化加大。经过分析发现,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指数变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是适应国内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从旅游核心产业变化方向来看,我国旅游核心产业变化方向具体分为六类,分别是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业下降;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星级酒店业下降;旅行社业所占比重上升,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业下降;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业所占比重上升,旅游景区业下降;旅游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业下降;星级饭店业所占比重上升,旅行社业和旅游景区业下降。从六类变化方向所包含的省市数量来看,我国区域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表现为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即使在资源、经济、区位、制度与政策几乎相同的省区之间产业发展轨迹也呈现出了诸如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和产业内部扩张程度等方面较大的异质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区位优势,还是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禀赋?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当前区域间规模效应、政策落差和经济差距不断弱化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和合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研究未来需要拓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