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和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视野论文,资本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支,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其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威廉·莱斯、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等,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鲜活的现时代内容。“在生态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理论要比自由主义以及其他类型的主流经济思想更有发言的机会。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拥有能对资本主义矛盾给予阐释的经济危机理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使我们勇敢地面对存在于资本主义与自然之间的矛盾。”①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资本和市场对生态及人类本性的破坏作用,对资本和市场进行生态批判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重要理论特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的生态批判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固有的无限扩张的本性和自然界发展的有限性严重冲突。资本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物,它使人与自然都被资本化和商品化,从而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人与自然都成了资本增值的手段。资本的血腥和肮脏不仅在于压榨劳动,也在于掠夺自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破坏性基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动能。自然受到资本的催逼,资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要价值,逼迫自然按照对资本增值有用的方式贡献价值。资本将自然当成资源的“水龙头”和废弃物的“污水池”,自然仅仅是资本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虽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给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节奏和周期与资本运作的节奏和周期并不一致,为了追求资本的快速增值势必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资本以剥削人一样的方式剥削、掠夺自然。自然只不过是资本实现自身增值的、没有任何感性区别的原材料,失去了感性和丰富性的自然界可以用一堆抽象的货币(抽象劳动)来交换。如果资本对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生产条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那么必将破坏资本主义自身的生产条件,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最后会引发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资本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回收,并且确保要有足够的利润抵消风险,并证明好于其他投资机会。……这样一来,资本主义投资商在投资决策中短期行为的痼疾便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②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市场只是作为一种有限的理性工具出现的,其调节作用是通过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过程来实现的,其核心作用是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资源保护、再循环和污染的控制由于提高生产率和使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动而被阻止,这些将大大提高成本。资本主义不可能牺牲企业去保护环境,而是存在着成本外在化的趋向,在市场法则支配下,资本主义企业不愿意把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千方百计地使这部分成本外在化、转嫁给社会。资本主义企业往往考虑的是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让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支付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费用,把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全世界、未来,让全社会、全世界乃至后代人承受因环境破坏所付出的代价。成本外在化的方式有三:将废物转置到他处而又不支付处理费;以开采价购买原料而不支付原料再生所需的代价;使用由共同支出建造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要不断寻找新的废物堆弃地和原料产地,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扩展到全世界,这样的地方越来越难找了,环保生态运动的兴起阻碍了这些做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与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竭力将成本外在化(行为者的行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不利的后果,表明行为者没有承担起自身行为的全部成本,而是将其转嫁于他人或社会)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产生了“生态帝国主义”,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为了扩大利润,资本主义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文化、军事优势进行全球扩张,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的资源,尤其是掠夺第三世界的资源,实行生态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扩张到哪里,生态危机就蔓延到哪里,进而演变成全球性危机。为了给资本扩张扫清障碍,为了把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或他乡化,向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倾倒未经处理的有毒废料、工业垃圾就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一贯做法。詹姆斯·奥康纳指出,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自我扩张、无限增长,进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资本主义的任何机构和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利润。而自然条件本身是无法像资本一样进行自我扩张、无限增长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即使在本国范围内,要在私有市场结构中将社会和环境成本全部内化也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主义国家融入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和市场规律的制约:一方面,正是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另一方面,资本的全球化运动和资本的国际分工也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转嫁生态危机,从而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的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使生态危机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也日益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的诉求与资本追逐利润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入手。在国际层面,应当着力探讨如何变革由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破资本的霸权话语,通过调适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不同民族国家在生态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与环境正义的追求;在地区层面,应该立足于维护我国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使生态文明真正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资本化”和“环境资源商品化”是荒诞的“简化主义”手段,自然并不是商品,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简化为单纯的金钱关系,市场在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是荒谬的,相反是对自然的极尽掠夺。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界被商品化的同时也被资本化。自然的资本化意味着自然按照市场价值来估量并通过市场的流通来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将自然作为资源来规划和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将自然转换成一种资本,其价值只有在不断地利用和流转之中实现。自然的资本化使得自然与社会之间由尊敬和共赢的关系转变成了生产和高效的关系,空间、土地、沙滩、森林、空气和阳光都有了设定价格,成为资本的特定形式。“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就是赋予环境资源商品的属性,将环境资源纳入市场体系之中,将环境转化成可以买卖的商品。由于环境资源没有被视为“商品”,没有通过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就不能调动或引导各个企业高效合理地利用环境资产,导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市场的失灵。“环境经济学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生态资产转化成可以销售的商品”③,从而在市场体系中很好地规划对环境资产的利用。把自然资源作为商品纳入市场体系中有可能会在短期内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本性,不可能自始至终地按照生态原则来对待自然和组织生产,甚至会加剧矛盾。资本主义纯粹工具性地把自然(内在的和外在的)视为资源库(从原料到遗传信息)或垃圾场,使自然资本化而非自然的人化。“自然资本化”就是将整个自然界及其组成部分视为“自然资本”,将整个地球纳入资产负债表作为资本库,库存整理为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财产,在市场中内化外部成本,把自然转变成为商品交换体系和资本的一部分,“环境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灵,不如说是我们的会计系统的失灵,因为会计系统不承认资本已经包含了所有存在的事物”④。根据经济供求法则,自然并不是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也不是根据消费者个人喜好规则组建起来的市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不能成为私有财产。⑤“把自然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即使真的这样做了——其主要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⑥在福斯特看来,生态环境不能完全地纳入到商品经济的循环之中,因为生态环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不能简化为市场价值,也不能简单地用于经济成本和收益分析。反之,如果人们强行给环境物品,如风景优美的海湾、沁人心脾的空气定价,并不有助于环境保护。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不是因为林业被排斥在市场经济体系之外,也不是因为林木没有标价。其实,森林产品早已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着,森林的市场化不仅没有保护该生态系统的安全,反而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随着自然观变迁的是资本主义的积累历史,这就是奥康纳所说的“自然界本身现实发生的客观异化过程”⑦。资本对自然的重构使自然的相当部分变成了私人空间和单纯的财富形式,于是自然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与自然的接近,必须通过交换形式,以货币为中介。“自然资本化”是一种市场乌托邦观点,忽视了资本是一个自我扩张的价值体系,经济剩余价值的积累由于植根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进行⑧,而地球的有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资本不接受自身以外的任何阻碍,只一味追求扩张、进行积累,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无休止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后,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需要学会核算。经济理性从计算和核算开始,计算和核算成了合理化的典型形式,考虑的是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管劳动是否带给人愉快,不考虑人的爱好或兴趣,不顾及劳动和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顾及劳动主体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劳动的性质取决于由计算和核算所决定的劳动效率。在经济理性的支配下生态危机永远得不到解除,“把环境质量问题归属于无所不包的经济核算问题就会成为落入陷阱的牺牲品。按照这种思路,结果是完全把自然的一切置于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纯粹对象的地位”⑨。上述方法只能在短时期内使问题缓解,最终还是会加剧所有矛盾,既破坏生活条件,也破坏生产条件。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成本最小化,资源保护、再循环和污染控制这些耗费成本的事情,资本家是不会去做的,而是把这些成本转嫁给社会。资本竞争和积累既是生态危机的制造者,同时又依赖生态危机而存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量产业是依靠生态危机而生存的。“越来越多的资本必须能够投资而有利可图,而这又要求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和商业性服务。因此必须诱使整个人口去通过最大量消费而满足其需要,必须创造出对商品消费的最大量需要。但是,许多需要是可以通过更好、更耐用产品的数量更小的供应而得到满足的,消费者需要也可以通过更轻松、更乐观的生活方式而减少、而给自己留有更多时间。只要我们换一种消费方式,我们可以消费得比现在少而生活和工作得比现在好。这样的话,技术、社会关系、我们的消费模式或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维持不变。”⑩安德烈·高兹也阐述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动机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冲突的。高兹指出,每个企业都是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要素的联合体,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控制自然资源、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他强调,追求利润这一动机同生态环境必然是相冲突的,利润动机必然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他具体地分析说: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实现生产与自然相互平衡、不是生产与人的生活相互协调,也不是确保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自己选择的目标,或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而是花费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11)资本的逻辑就是要摧毁所有使用价值的完整性,将交换价值强加于所有有价值的产品。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就是要创新一种纯消费的、纯商品崇拜的单一文化。社会主义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按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12)他提醒人们不要被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也重视环保工作的行为所迷惑,除了要看到这是不得已的之外,更要看到这些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利可图,资本主义发展有利可图的生态商业像其他消费品工业一样遵从同样的赢利规则,“资本家即使从事环保工作,脑子里想的也是赚钱”(13)。高兹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异化劳动相联系,最终会走向它的反面,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合理。为此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以生态原则为规范和指导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缩小被资本主义经济控制的范围,增加不为经济服务的投资,限制资本主义积累的冲动和通过自我约束来减少消费,改善生活质量。社会主义限制利润和市场的逻辑,减少经济理性和商业交换适用的范围,并使之从属于非定量的社会文化目标以及个人的自由发展,用更少的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为了摆脱生态危机、降低产品环境污染内在化成本,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具有必然性。高兹认为,资本主义正在从转嫁生态危机中获益,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的生态掠夺从未停止过。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干预的退却,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渐渐主导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流动资本为媒介,大肆地进入第二、第三世界寻求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来源,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又会限制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倾向于加速资源的耗竭,因为资本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原料的价格,而原料的便宜带来了资源的快速耗费和衰竭的危险。在高兹看来,只要存在利润动机,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无法克服,因为没有人会认为空气、水、地下矿产以及自然界维持自身平衡的物质能量是需要付费的,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一切非人为再生产的资源都被视为免费的、任意取得的。这种自然免费论是资本主义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诱因;利润动机与掠夺诱因的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一种增长、积累、消费不断加深和加重的循环消耗。高兹直言,想要在以生产为导向的资本主义体系内维持生态的平衡,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中植入生态伦理和人文关怀,根本是痴人说梦,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它生产、促销、贩卖着破坏,并且不断破坏性地进行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可能性,关键在于社会主义不以利润作为生产的动机。高兹主张建立非牟利互助自主经济,平衡政府及市场经济,建立以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高兹认为,目前市场的大规模异化生产仍具重要性,因它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大量廉价物资,我们仍无法取缔它。但当科技日益进步及劳动者不再追求过分物欲(以补偿异化生活的空虚)后,大规模生产便失去主导经济的作用。高兹认为,当工人得到基本工资及最高工时保障后,便乐意用工余时间投入志愿工作,无需再用商品以麻醉自己,大规模异化生产的商品开始萎缩,能够有比工资的需要更重的需要。这时,“‘以市场为基础的秩序’就受到根本的挑战”(14)。高兹建议政府协助地区发展非牟利互助经济网络,这些经济单位都是小型的、小区的,带有志愿服务性质的,以人而非以利润为本的。高兹反对以市场逻辑衡量人及社会,反对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角度衡量、物化社会,他甚至认为经济活动并不如主流经济学所言是纯经济活动。他以医生、教师、护理人员为例说明,如果他们都唯利是图,不只社会变得难以维持,一切经济活动也无法进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之生态批判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生态危机较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更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而社会主义在消除生态危机上具有理论的优越性和实践的可行性。“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互补的。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因为后者强调地方特色和交互性,而且赋予自然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特别重要的地位。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及人类相互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1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在转嫁和治理生态危机中获益的警告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本国的生态危机,但对落后国家的生态掠夺从未停止,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市场面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牺牲本国的环境和资源,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主义是在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生态的矛盾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使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协调起来,它将继续坚持经济效率,但要尽可能使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的生态理性,在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理性的目标,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生产出较高使用价值的产品(如实用的和不易损坏的物品、易于修理并可长期使用的机器、长期不会过时的服饰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将自然市场化、资本化导致了生态危机。资本主义是通过市场来调节各种内部矛盾的,但是,资本主义与自然条件之间的矛盾却超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能力范围。在资本对自然的全面抽象中,自然界仅仅成了劳动的资料库,自然在资本不停地循环中被攫取、受资本的逼迫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真正根源。资本的扩张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同时资本的扩张不具备解决生态危机的逻辑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市场调节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全局利益,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资本主义市场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调节的失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场调节不仅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而随着自身的发展,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发达资本主义通过资本主义市场实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世界市场掠夺全球资源和输出污染,使本国的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恶化,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加速恶化。资本和资本积累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核心问题,在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刺激下导致资源和能源的衰竭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积累主要不是通过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而主要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私人资本在保持一定数量的雇佣劳动的情况下加工更多的原材料,使原材料的支出在不变资本中占有更大的比例。为了实现资本的更多积累,私人资本必然会将剩余价值和利润中的更多部分用于购买生产原材料,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私人资本必须通过对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侵占与耗费,来实现扩张而生产剩余价值。而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资本对社会大众所拥有的公共资源(生态环境)的剥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或者说都源自于生态危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文化都在盘剥自然和更改生命圈”,“生态因素在当今的经济危机中起着决定性和咄咄逼人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均被生态危机所激化”,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16)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界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利润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资本统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与全面性。利润动机同生态环境相冲突是必然的,利润最大化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由生态危机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生态运动有可能加重经济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必须用自然社会化、人化取代自然市场化、资本化,改变现行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以其无限度地将人类生产性能源、土地、定型的环境和地球本身建立的生态予以商品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了全球资本主义的主要权力关系”(17),当今主要的趋向是自然私有化,自然私有化的一维性不能对自身进行修复,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因为个体逐利的褊狭性是以个体的自足与发展为前提的,当自然资源被人为地占有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私有物时,在追逐利润的目的下势必要沦为赚取利润的手段——被资本化或成为资本的外部储备。我们除了采用自然社会化、人化外再也没有其他可能的选择。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在资本主义那种不和谐的生产制度下才出现畸形的私有,因此,对资本和政府暧昧关系的束缚使自然社会化成为可能。自然社会化、人化代表了一种民主的反资本主义策略,代表了一种与社会主义直接相关的策略,这一切都要求有公有制,在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指导下,共同开发自然资源。只有对全球的生产和自然进行民主的有组织的社会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反对和破除以谋取资本利润为目的的滥用自然的行为,反对资本对人与自然的剥削,以提升整个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地位,“使自然与人类社会高于资本积累,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体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场经济”(18)。我们按自然的本性和规律性去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也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的生态批判表明:关注民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社会主义成为最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形态,因为生态问题正在成为关乎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资本和自然之间发挥强有力的中介作用,用强有力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抵制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逐渐使经济与社会朝着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原则不是资本和市场原则,而是人本和生态原则。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资本不断地借助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来强化自身的扩张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力。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的权利而战。工人之所以遭受剥削,是因为他们与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资料分离。相反,资本家则占有了生产资料,占有自然资源,获得了剥削工人的权利。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积累规律必然引发人的不平等、非均衡、片面的发展,带来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灾难。资本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是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人类的文明植根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旦确立之后,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就不可逆转地随着资本关系的世界性扩张而愈演愈烈,它实际上成为资本关系统治下的“资本生产逻辑”普遍化并扩展到全球的结果和表征。“本世纪环境破坏是由基于市场原理的产业主义,即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的资本的逻辑所引起的。”(19)资本局限性的表现之二,是人对物的依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它造成了人的物性化、片面化发展。资本局限性的表现之三,是人与人之间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关系的对抗。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资本,其核心的概念是市场竞争和资本积累。残酷竞争和资本积累的“马太效应”,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断循环反馈而加剧,导致生产和分配无限地倾向于资本占有者一方,最终造成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当代中国资本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利用与限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保持利用资本和限制资本之间的张力,在这个张力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批判资本主义使人非自然化、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的状况,使劳动与资本从传统的对立对抗关系转向合作共赢的关系,既利用资本发展壮大自己,又防止和制止资本无限制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产生的社会弊端,重视发挥生产资本的作用,又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突出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学习资本主义又超越资本主义,从而为资本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原则不是资本的原则,而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这一点,我们才能最终超过并取代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运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会按照法律限制资本对劳动的优势权利,保护劳动者的权利,限制资本向政治、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控制,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资本对政治权力的入侵和用金钱制造的话语霸权。
资本是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市场经济规则以逐利为目的,必然与生态和谐的规则相冲突,按照市场原则运用自然资源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方面自然界的部分环境物品所具备的内在价值如空气质量、风景等是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的,另一方面市场会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占有关系,导致一种为了服从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而把自然从社会中异化出去的行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受追逐利润所支配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基本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和利润。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和盛行的客观基础,也是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按照市场—商品原则对待自然将导致以下三个相互交织的矛盾:一是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降格为纯粹的个体占有关系,发展了一种与世界单方面的、利己主义的关系,导致自然从社会中异化出去,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成利益化的商品关系,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二是使市场价值主导一切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更为盛行,挤压理想主义层面价值观的有限存在空间。自然界中并不是每件东西都可以标出价格的,金钱并不是所有价值的最高体现,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自然也不可能分割为碎片纳入价格体系中,环境不可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循环之中,自然的内在价值不可能简化成市场价值,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无法估量如此规模的自然,把自然看做商品和让自然从属于自我调节市场规律的做法都是非理性的。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是一味追求扩大它的影响范围而不考虑对生物圈的负面作用。生态系统面临威胁不是由于环境资源未能成功地纳入市场体系,而是由于商品体系本身的“自然”运行及其目标的极端狭隘。如森林被纳入商品的范围,被商品体系的“自然”运行和目的的盈利性所支配,市场把森林看做是有价格的木材商品而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尽快地把大自然的礼物变为有价格的商品,并用工业化育林取而代之,在短短几十年里造出大片品种单一、树龄统一的人工林木,这种单一品种、统一树龄的人工林木已不再是森林,把森林纳入市场体系并没有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反而导致森林退化和简化。环境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为市场失灵或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而是由于市场的自我扩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通过“自然资本化”的路径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都很难,寄希望于自然资本化来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资本化转变成了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被简约为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反自然本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整个生态系统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严重异化,都必然引发生态危机。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没有办法解决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也无法实现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把任何危机的原因都归咎于影响资本扩张的障碍而不是资本扩张本身,资本主义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生态平衡。只有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避免生态灾难,解决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注重市场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工具价值,社会主义像一名卫士,站在市场外面防止它“越位”,防止它侵犯人类生活的非市场领域。不仅在经济活动中会发生市场失灵的状况,在涉及全体人们利益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中更容易发生市场失灵。在经济学中考虑市场的作用时,不能脱离科技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完善市场经济。不是把整个社会生活市场化,而是终结市场的统治,市场只是作为一种有限的工具理性出现,其核心作用是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运行机制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主要是在工具理性的层面,一般不涉及价值理性层面尤其是核心价值方面,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通过制造社会严重阶级对立、激化社会矛盾、牺牲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避免西方走过的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扭曲人性、牺牲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必须推翻资本,消灭交换价值,通过联合劳动实现使用价值,在人与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关系。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资本是发展经济的最有效组织形式,在经济领域必须承认资本和发展资本,坚持资本原则、经济原则、利润原则、财富原则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则,否则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但是在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方面,我们社会主义坚持的最高原则是人本原则,在这个领域,不是资本驾驭人,而是人驾驭资本,不是人为资本服务,而是资本为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如果这个领域资本化了,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了。市场作为资源合理配置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符合一些重要的社会主义观念。市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在社会主义之下获取更大经济效率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确保更大的个人自由或更多的平等的自由价值的方式,一种增加民主和提高社会正义的方式。在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有否定国家宏观调控、丑化计划甚至要求非经济领域(例如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乃至某些政治思想领域)也实行市场化的倾向。中国要和谐,就必须资源社会共享,经济成果社会共享,而不能让资本崇拜、拜金主义统治社会,应当从资本崇拜、金钱崇拜和市场迷信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市场往往排斥社会价值,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和社会福利需要。当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不再信持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人们的非营利性活动和交往会多起来,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便会受到限制。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的立场。我们认识资本和市场的弊端,并不是要取消资本和市场,我们肯定资本和市场的进步作用,并不是搞资本和市场崇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用社会主义力量制约与引导资本力量的经济体制,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要利用资本力量,就越要坚持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资本和市场的最终扩张边界的制约与引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注释:
①James O' Connor,Natural Causes: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8,p.186.
②③④⑤⑥⑧(17)(18)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9、27、22~23、28、29、97~98、76页。
⑦(15)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35~439页。
⑨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3页。
⑩(12)André Gorz,Capitalism,Socialism Ecology,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4,p.94,pp.20~27.
(11)(13)(16)André Gorz,Ecology as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1980,p.5,p.6,p.21.
(14)André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p.116.
(19)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生态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