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教 将自学考试拓向农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学考试论文,高教论文,成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我国实施已十五年。这十五年中,自学考试的重点一直在城市,据浙江省统计资料,农村乡镇人员参加自学考试的为数甚少(约占总报考者的5%),农民应考者更少(约为1%),农村成了自学考试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点。
鉴此,1991年举行的全国自考委第三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自学考试为农村服务的问题。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四次考委会上,朱开轩同志和王明达同志又多次强调自学考试要面向农村。
自学考试要向农村发展,为农村服务,这是一个硬道理。但如何发展?如何服务?又是一个难题。浙江省自考委根据全国考委会的精神,从1992年以来,就专业开设、政策配套、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开设适农专业是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前提
专业开设是自学考试的一项前提性工作。自学考试要向农村拓展,首先必须开设适农专业。即适应农村需要、适合于农村人员报考的专业。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字号专业,如农学、畜牧、林学、农村经济管理、农业会计等。另一类是非“农”字号城乡通用专业,这类专业虽然不姓“农”,但适应农村的需要,如会计、法律、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专业等。
从农村人员的报考心理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工农差别的影响,农村人员往往不乐意报考“农”字号专业,这在高校招生的志愿选报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自学考试报名中也不例外。据全国自考办统计,近年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开设农学、蔬菜、畜牧、兽医、植保、园林、果树等15个专业,每次考试的报考人数总共只有19000人左右,平均每个专业仅1270人,大大低于其他类别专业。我们省于1993年开设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下设农业经济与管理、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两个方向,报考人数也很不理想,仅有120余人报考。
由此我们感到,要推动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必须在专业的设置上冲破束缚,在开设“农”字号专业的同时,开设适农的非“农”字号专业。1995年我省开设的城乡通用的“小学教育”专业,首次报考人数达1.2万人,1996年上升到1.8万人,跻身于报考人数最多专业的前2名,其中农村乡镇村报考者(包括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社会青年)超过50%。
其次,要根据农村人员的不同类别,开设真正适应他们需要的专业。
从自学考试的角度,可以将农村人员分为四类:(1)农村乡镇政府机关、全民和大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包括教师);(2)乡镇企业职工;(3)青年农民和中学毕业在家务农的农民子弟;(4)中老年农民。这四类人,由于职业、身份、年龄诸方面的区别,及由此而决定的能从自学考试得到的实惠不同,他们对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大不一样。第一类积极性较高,第二、三类次之,第四类基本上缺乏积极性(个别人例外)。从长远看,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应面向所有农村人员,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在开始阶段,可以首先面向最有积极性的第一类人,由此取得在农村乡镇进行自学考试的经验,同时,通过这类人的实践对其他三类人起示范作用。
1996年下半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开考“农业推广”专业,该专业也属“农”字号专业,但由于它适应了在农村乡镇农技站等单位工作的农业推广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因而很受欢迎,全省共有2860名报考者,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由此可见,不管是“农”字号专业,还是非“农”字号专业,只要把握住了农村人员的实际需要,就能有效地吸引农村人员报考。
二、制订和兑现相关政策是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重要保证
自学考试15年的发展,明显地受益于国家的政策。这些政策可归纳为:(1)考生毕业后国家承认学历;(2)毕业后在职人员视情调整工作 ,非在职人员在编制和增人指标内择优录用或聘用;(3)享受普通高校、中专毕业生同等工资待遇;(4)考生在考试期间享受公假。
这些政策是自学考试在城市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兑现这些政策的支持。
我们省在开设适农专业时十分重视政策的配套,注意争取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例如小学教育和农业推广专业开设,省考委分别会同省教委、省农业厅发文,强调专业开考的重要性,要求各有关部门制订鼓励和保障措施。桐乡市教委把小学教师参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结果作为今后升等晋级的重要条件,有力地激发了小学教师的报考热情,全市有691人报名,其中乡镇村报考者占93%。又如三门县以县委办公室的名义发文,要求各乡镇政府、党委支持农业系统基层干部报考农业推广专业,并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结果报考者也很踊跃。
在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政策保障方面,我们也遇到一个老大难问题,即“农转非”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三大差别,在农民考生心目中,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价值、作用的体现、上述有关自学考试的国家政策的兑现,都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农转非”上。农民考生在获得自学考试毕业文凭后,能否“农转非”,是自学考试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是否等值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决定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对这个问题,很多省市都在探索,江苏省淮阴市政府则付诸实施,500名自学考试毕业的农民均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全国自学考试界引起很大反响。但由于此项政策涉及整个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因而困难很大,其他各省市均无实质性进展。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是:(1)对自学考试毕业的农民制订“农转非”的政策确实有利于激发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自学考试在农村的发展;(2)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农村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村培养“永久”牌人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订“农转非”政策既可能对此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农民考生的“离农”的不利倾向;(3)从长远的眼光看,农业的工业化、多元化、农村的小城镇化、农民的多角色化、农村人员向城镇的转移是一种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工农之间的鸿沟在缩小,户口意识也在淡薄,因而户口问题在制约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上的作用会愈来愈小;(4)在不能彻底解决“农转非”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个方面对农民参加自学考试制订倾斜、鼓励政策,比如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的授予、乡镇企业招工、中小学教师招聘等方面给予自学考试毕业生以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把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与对口行业的岗位证书、农村“绿色证书”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必定会大大提高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热情。
三、建立农村自学考试基层组织,是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适农专业的开设是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前提,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兑现是重要保证,那么农村乡镇自考基层组织的建立,即农村自考的基地和队伍建设,则是自考向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不管自考的专业设置如何合理,政策如何配套,但如果农村人员不了解自考,或者在自学和考试过程中因面临困难得不到帮助而退缩,那么自考向农村发展仍是一句空话。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特点是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条件落后,尤以山区、海岛为甚。因而农村人员普遍对自考缺乏了解,并希望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得到考试机构和社会的帮助。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自考管理机构在基层的布点和人力配备上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自考机构只设到县一级(有些省市只设到地区一级),县自考办往往与招生办合署办公,负责自考的工作人员平均为1~1.5人,凭这么少的人要在地域广阔的农村开展工作,其困难可想而知。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省采取建立乡镇自学考试联络站的办法。即在一个县内,根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选择若干个乡镇建立自考联络站,面向本乡镇和邻近乡镇开展自考工作。乡镇联络站一般挂靠在乡镇成教办公室或成人文化技校,工作人员由挂靠单位人员兼任,不增加人员编制。因此,它既是县级自考办功能的下伸,又是乡镇成教工作内容的扩展。联络站的工作内容为:(1)宣传发动;(2)接纳报名;(3)供应教材资料;(4)组织助学辅导活动。其中第一项工作为所有的联络站必须开展的工作,第二、三、四项工作则视条件依次开展。联络站的经费采用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一是“块”上切一点,争取乡镇政府在成教事业费中增列项目;二是“条”上补一点,各级自考办从事业费和考试收入中腾出一部分;三是自己想办法筹一点,通过办班辅导、企业赞助等渠道解决部分经费。
从实践效果看,此项工作得到了各级教委和乡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的乡镇党政领导亲自担任联络站的站长。通过大家的努力,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它扩大了自学考试在农村的影响,大大方便了农村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农村人员报考者明显增加。全省农村考生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比例由建站前1991年5%上升到25%;舟山市1996年下半年6000余名报考者中,渔农村考生近2000人,占总报考人数的33%,占渔农村人口的2.6‰;嘉兴平湖市全塘镇,未建联络站前报考人数为零,建站后的1996年上半年,全镇有140多人报名参加自考。另一方面,乡镇自考联络站有效地利用农村各种教育资源为自考服务,既为农村考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又促进了成教、职教和自考的沟通,为农村大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再一方面,乡镇联络站的建立在农村造成一种学习求知向上的精神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实践证明,乡镇自考联络站是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的生长点,建站工作是一项成功的尝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乡镇自考联络站仅是农村自考基地建设的一种模式,此外也可探讨其他模式。模式不同,但目的是共同的,这就是把自考的触角由城市伸向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