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亚地区构建经济圈的可行性与困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可行性论文,经济圈论文,困难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国际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走向,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许多经济综合发展的地带,即国际贸易区和经济合作区。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阿拉伯共同市场等。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对亚太地区的国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亚太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众多的“构想”,其目的在于用大地域的优势弥补单个国家的不足,仿效欧共体建立区域性的大市场。但亚太地区地域辽阔,国家众多,各国之间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机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的不同性也较为明显,民族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目前及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形成如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贸易自由区那样的全区域性的经济区域集团。鉴于这种客观情况,可能设想分成几个次区域经济圈,象西亚区域、南亚区域、东南亚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等。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来划分,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两个经济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经济区,还有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其面积为175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的40%。人口近6亿,占亚洲总人口的20%。
从东盟和欧盟这些比较成功的典型来看,东北亚地区要想更快地繁荣,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建立合作机制,不利用群体优势是不行的。由此看来,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东北亚经济圈内的各国可以在很多领域实现合作。首先,可以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改善区域内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状况,以此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及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东北亚地区所特有的优势。东北亚各国应利用地理比邻、经济互补的优势,将开发这里的资源作为中心内容。这样,一方面使远东和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地区以此形成新兴的工业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另一方面会使日本、韩国等资源缺乏国家的原材料和能源从区域内就能得到解决,节省大量的外汇和运输费用。同时,随着西伯利亚与远东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合作卓有成效的进行,区域内贸易比重将大大地增长,区域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逐步形成和扩大,而且极有希望成为下个世纪的世界市场。其次,进行资本投资和技术转让,促进东北亚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东北亚地区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明显的差距,日本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先进的技术,有许多先进设备有待输出,还有先进的工业产品和管理经验;韩国是一个较为发达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过剩的资本、有待输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精良的工业产品;而中国的东北、华北及蒙古、朝鲜是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虽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但都面临产业多样化、产业结构优化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通过东北亚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使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和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合理的流动。根据国际市场及东北亚地区市场的需要,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分工由垂直方向向水平方向迈进,将使东北亚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结构更为优先,从而对区域外更加具有竞争能力。第三,合作开发人力资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潜能。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口数量,还包括人口质量,而且后者更占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开展东北亚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合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这种合作领域的广泛性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在地区构建经济圈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东北亚现在已有两条大陆桥从这一地区通往欧洲。一条从俄罗斯东方港口海参威经西伯利亚、莫斯科到达西欧荷兰的鹿特丹港;另一条从中国的连云港经过中国北方11个省、自治区在新疆西部的阿拉山口与独联体的铁路接轨,经独联体的中亚地区到莫斯科,与前一条大陆桥在东欧、西欧汇合,全长10800公里, 其中中国与独联体各有4000公里。新通的这条大陆桥还有待进一步投资以加强通过能力,中国和俄罗斯都在积极努力,因为不仅可以从交通运输中得到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出口,为中国和俄罗斯开发沿途的资源提供了条件。此外,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东北、华北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已铁路密布,且多处接通。同时,我国沿海有大连、营口、秦皇岛等众多大、中型港口,它们所联系的腹地包括中国北方的大部,同海外的联系遍及全世界,其中60%以上在亚太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沿海一带海上运输发达,不仅连接区域内各国,而且与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便利;各国各地区航空事业均比较发达,如能实现区域合作,将在东北亚地区开辟空中运输线,并沟通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往来。
第二,东北亚各国之间具有广泛的双边合作基础,多边合作也有明显进展。各国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双边贸易往来。在资源、劳动力同资金、技术方面互补性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合作领域广阔。以中国为例,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已突破60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韩贸易额在1996年已达198亿美元; 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额已达到70亿美元,且呈上升的趋势;中朝贸易关系也一直保持在6亿美元的水平上;中蒙的贸易量也在年年增加。 从投资来看,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境外投资来源地;至1996年底为止,韩国对华投资协议额达118.85亿美元,实际使用36.72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另外,该地区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第三,东北亚国家中有的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的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总的趋势是向着国际合作方面发展,在市场和经济前景方面彼此具有吸引力。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稳步推进。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提高,为加强同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中国对外开放地区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他们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逐步参与国际合作与产业分工。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尽管起步晚于南部沿海地区,但近几年进展迅速。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工业、交通和通讯设施,还和国外建立了相当广泛的合作关系,位于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天津塘沽、河北唐山、秦皇岛等地区正在形成富有生机的综合开发地带。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分的韩国也积极筹划并着手开发西南部沿海地带。早在1986年韩国国土开发院和内阁建设部拟订《国土综合开发方案》和《重新划分工业布局》的规划,一致指出,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西南沿海落后地区作为90年代的一项重点工作。而韩国开发西海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将来同中国山东、江苏和辽宁建立经济关系做准备。俄罗斯也积极把经济建设重心向东转移,并确立了开发和开放远东地区的方针和措施,试图加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促成其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目前,它已提出了在远东和日本海域建立“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构想。此外,它对包括俄、中、朝、韩等国在内的图门江三角洲国际开发的设想颇感兴趣。俄罗斯早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为了改变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一方面决定在远东地区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发以海洋资源为主的原料基地,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另一方面扩大远东地区与相临国家的合作关系,提高远东地区的开放度。俄罗斯独立后,积极调整和加强了与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开发,宣布将海参威、赤塔、萨哈林州和滨海区开辟为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为合资经营区。这可以说是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发展并推进同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朝鲜也积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1984年9月, 朝鲜通过了《合资经营企业法》,紧接着又成立了主管合资事宜的“国际合资事业部”,边境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蒙古政府对东北亚的经济合作非常关注,1990年8月在沈阳、长春、 天津接连召开的有关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的会议上,蒙古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而且,1990年和1991年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又召开两次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上虽以东北亚地区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主题,但有很多是关于蒙古的问题,因为蒙古急需与东北亚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合作。对于蒙古来说,在失去原苏联的援助后,东北亚地区便是其最近便的贸易伙伴了。日本作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强国,对东北亚地区的开发与合作更是十分的关心。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先生最早提出了环日本海经济合作,主张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在航空、贸易、推进企业合作、设立环日本海合作基金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合作。较早主张环日本海经济合作的还有小川和男与小川一雄,还有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经济学家金森久雄,他们就该地区的合作范围、合作的理论依据等作了大胆的设想。
尽管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呈上升趋势,一个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圈还没有在该地区建立起来,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第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目前大部分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具有国家社会制度的同一性,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就不存在这种同一性。例如,欧共体内的全部成员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具有相似形,经济发展程度在总体上也具有接近或相同水平。因此,在整体上不存在根本的差异性,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可以采取统一的行动和政策。而相比之下,东北亚地区内的各国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差异。可以说,在东北亚地区内,存在着几种社会制度和几种经济发展体制。中国和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日本、韩国和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蒙古则处于两种社会制度交替的过程中。日本、韩国实行地道的市场经济;中国现在改变了过去的那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俄罗斯和蒙古正在实行由原来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朝鲜则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局面使得该地区的情况错综复杂,矛盾十分突出,要想形成涉及主权和所有权等诸多棘手问题的超越国家之上的机构,其难度可想而知。其间,可能要经过许多次的争吵和妥协,其合作的实现将是非常慢的。
第二,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距。一般来说,经济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小的地区比较容易形成经济共同体或经济圈。因为这有利于该地区各国比较容易的从各方面进行合作。每个国家在进行对外交往时,总会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它们都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实现这种愿望的最佳途径就是和与本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进行合作,双方各取所需,阻碍比较小。如欧共体,几乎是清一色的发达国家。再如东盟、阿拉伯共同市场等,则差不多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东北亚地区则不同,这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经济技术和发展水平,相互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日本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在东北亚地区属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逐渐发展起来,到60年代末,在工业和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上,就超过了西欧地区国家,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韩国也是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东北亚地区是仅次于日本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经济技术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朝鲜、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经济比较落后,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差距比较大。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决定了在该地区建立经济圈的难度,而且也会影响到所建经济圈的程度,如果在该地区构建经济圈成为可能的话。
第三,历史的隔阂。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日本这个国家,它在历史上的阴影对东北亚一些国家带来恐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亚合作的进程。自从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以来,日本不断侵略、掠夺亚洲大、小弱国。朝鲜是日本的近邻,受压迫时间最长,受掠夺程度最深。其次就是中国,日本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因此,中国和朝鲜十分关注日本的动向,对由日本发起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构想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尤其让这些国家感到恼火和不安的是日本到现在也不彻底的对其战争罪行进行认罪,也不向这些国家进行公开和富有实际意义的赔礼道歉。相反,日本的一些政客却不时的为其战争罪行进行辩护,散布歪曲言论,欺骗本国的人民,日本政府也没有深刻反省的意向。这不得不引起受害国家的警觉。现在,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广泛参与国际政治事务,已成为准政治大国,而同时,它在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实力,已成为一个潜在的军事大国。如果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将会给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基于这样的一种恐惧心理,使这些国家很难同日本实现合作。
第四,政治军事上的纠葛。政治上主要表现在朝鲜半岛的对峙局势上。1991年朝鲜南北双方都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现在及以后可预见的将来,朝鲜半岛将是两个实体并存的局面,形成联合国承认的两个国家、两个政府、两种体制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领域进行激烈的对抗和斗争。表面上容忍对方保持原体制存在,实际上都想按自己的体制去吞并对方,但目前双方谁也吃不了谁,因此,双方在明里和暗里一直在争斗着。由于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为美、俄、日、中等大国所关注,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中、美、韩国与朝鲜四方会谈也时续时断,由于牵涉的问题比较尖锐,会谈结果不尽人意。而且,由于美军的存在,美军现在韩国驻有3.7万人,共设有120多个军事基地,朝鲜半岛也经常出现紧张局面。另外,朝鲜还没有和韩国、日本、美国实现正常的官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东北亚经济圈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五,领土归属上的争议。中国与日本、俄罗斯与日本、韩国与日本存在领土归属上的争议,这些争议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东北亚各国的关系。中国与日本之间有钓鱼岛之争,俄罗斯与日本有北方四岛之争,韩国与日本有独岛(竹岛)之争。这些争端暂时被搁置,但它们迟早要解决,如何解决,各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些矛盾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合作。
第六,某些国家国内问题的影响。国内问题和国外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国内政局平稳,经济秩序正常,就会促进同外国各方面的关系;相反,则会不利于同其它国家的交往。自1997年以来,东北亚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国内的正常经济秩序被破坏,忙于处理国内的问题,各国没有精力为区域一体化操劳。俄罗斯除了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外,其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非常激烈,某些共和国和中央闹独立,国家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其领导人的精力被国内的问题所缠绕,无法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圈构建作出贡献。朝鲜在其原来的领导人金日成逝世后,面临确立新领导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一期间内,其外交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动作。而且,这几年朝鲜遇到了罕见的天灾,粮食大幅度减产,国内发生饥荒,这进一步阻碍了它在区域发展方面的努力。
第七,来自区域外力量的干扰。这一干扰主要来自美国。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中心已由初期的优先注重经济利益,扩展为同时注重经济、外交和安全利益,并显示出不但无意退出朝鲜半岛,还要全面参与半岛事务,主导构筑该地区新秩序。面对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日本在政治、军事方面“大国意识”的膨胀,美国担心其在半岛上的利益受到挑战,故不断加强美在半岛的地位和影响力。它利用目前中国尚未足够强大,俄罗斯已被削弱的时机,遇过遏制俄国、进入蒙古、渗透中国、拖住日本、插手朝鲜半岛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在东北亚获得的利益与影响。从而压制了中、日、俄等大国在该地区主导建立经济圈的主导作用。欧洲虽没有象美国那样直接对该地区施加压力,但欧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庞大的进出口能力,同时也是有利的投资场所,有的国家利用同欧洲的经济联系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加上欧盟也在积极开拓与亚洲接近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该地区构建经济圈进程起到了阻碍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东北亚地区构建经济圈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和当今的世界趋势来看,这也是必然的。学者们正在不断的完善在该地区建立经济圈的理论,接下来的任务是各国政府为排除各种困难努力促进经济实现合作,可以说,其前景仍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