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2004年中国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电论文,简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借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机会,得以遍观2004年中国电影,总的感觉是,中国电影创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力度不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几部影片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处女作的艺术水准大大提高,首执导筒的年轻人显示了新鲜而充沛的创造活力;中国电影界的优秀导演不再仅仅注重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也开始注重接受的大众的感觉,比如霍建起。所有这些可喜的现象让我们对中国电影充满了信心,但是,今年的中国电影在创作观念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疏漏也不可小觑,比如过于注重影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影片内容的经营;在题材的选取方面依然存在跟风现象,以致造成了因题材重复而带来的审美疲劳和资源浪费;还有的电影创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少年儿童题材和青春题材的电影品质严重下降,简直乏善可陈。惊喜与忧虑的共振成为2004年中国电影的主旋律。
惊喜之一,2004年中国电影中关注现实的几部影片可谓既有深度且有力度,最好的几部反映城市生活的影片是《冬至》、《看车人的七月》、《手机》等;最好的几部反映城乡交界处人们生活的影片是《惊蛰》、《暖》等。《冬至》是一部比较风格化的电影,也是我国第一部纯粹数字电影,导演谢东说:“我希望达到一种黑白的效果,拍完全 片后输入电脑,经过调整,把颜色抽掉,重新转成胶片。”(注: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 影节影片《冬至》的见面会上谢东所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影片的色调是黑白为 主的冷色调,导演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清冷和压抑的状态。影片中两对夫妻都面临着情感 困境,学志妻子的出轨是源于想要的东西太多,欲望过多,以致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小白菜的丈夫入狱,学志作为律师频频与她接触,两人也陷入感情漩涡,最终学志选择 了妻女,小白菜出钱使得丈夫出狱,虽然有很多无奈,但放弃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感 觉。在黑白的影像世界,在影像中这个清冷的冬天,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些许的温暖和 活着的希望。影片的镜头语言流畅,多次运用长镜头表现人物的某种状态,如两次运用 时值近1分钟的长镜头表现学志与小白菜在白桦林中散步,俯拍的视角,跟拍的运动方 式,没有人物对话的无声源音乐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依然感到孤 独的那种特殊的情境。《手机》延续了《一声叹息》中对婚外情的关注,表现了都市人 婚姻生活中隐现的肮脏恶俗事件和潜伏的情感信任危机,只是这一次表现得更彻底、更 残酷,原始的欲望使越轨行为不再需要太多的前奏和必要的情感因素,这正是当代中国 某些中年男女的情感状况,可悲又可怕,影片展示的这种都市情感危机无疑是尖锐而深 刻的,警醒那些迷失在欲望鸿沟中的男男女女悬崖勒马,毕竟,平凡的日常生活,忠贞 的夫妻情感才是建构幸福大厦的基石。《看车人的七月》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看车人 杜红军的悲喜人生,离异多年的他独自一人抚养儿子,与花店店主小宋的婚约使他那苦 涩单调的生活变得生动,可是小宋提前出狱的丈夫打破了他所有的憧憬,杜红军的尴尬 正在于“那个出狱者的暴力和破坏处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和暧昧地带,也处于隐私和公 共生活的暧昧地带”,(注:张颐武,《感伤的生活想象——<看车人的七月>观感》, 《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第89页。)他若不使用暴力,问题也许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若使用暴力,他又必须面临法律的制裁。影片揭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底 层人面临的生存困惑,这无疑是一个灰色地带,然而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让这一切不再仅 仅是苦涩,比如在对小宋谈到自己没有把对方拍死时,杜红军露出了狡黠而自鸣得意的 笑容:“我觉得我还是挺机灵的”;远离监狱工地的大路上,儿子在深情地望着父亲… …这些精心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生活信念,感受到了一份苦涩之外的柔 情。如果说王全安在《月蚀》中表现的是都市女性如何感觉当下生活的话,那么在《惊 蛰》中他要表现的是农村女性在市场经济变革时代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受到的撞击,她 们为了寻求一种更自由的生活从农村来到城市,然而在城市中她们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要么在饭店这样的地方做体力劳动,要么在理发店沦落为妓,连起码的人格尊严也谈 不上。既有的传统观念已然受到严重冲击,内心的防线却还在坚守,历经两种迥异价值 观念的对抗以及在屈服和徘徊之间的游移,二妹最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但是,又已经 不同。这几部影片关注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深刻地反省了当代人的 生存状态,从演员表演到拍摄手法,从故事创意到主题内涵都极具表现力度,既在艺术 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给处于困惑或徘徊中的人们以警醒或提示。
惊喜之二,处女作水平大大提高。处女作之优秀也正是2004年中国电影的一大特点。以《我和爸爸》为最佳,徐静蕾虽然是首执导筒,但其对电影语言的感觉却是非常好,仅从片头的四个镜头就可以看出来,镜头一:日,仰拍,全景,鱼静提着花篮走上墓地台阶,丈夫抱着孩子,镜头右摇,跟拍;镜头二:日,叠化,左摇,鱼静入画。前两个镜头的运动速度保持一致,运动方向一右一左,形成反向对称。镜头三:夜,俯拍,三口人向右走出墓地,镜头上摇,绿树如茵,继续上摇,运用叠化,由低调渐变至高调,完成了由夜景到日景的时间过渡,叙事也由现在时转为对往昔的回忆;镜头三:由天空下摇至绿荫丛丛,焦点由虚而实,俯拍,老鱼入画,漫无目的地走在林荫道上,摄影机视点变为水平视角,向右横移跟拍行走着的老鱼;镜头四:一直跟拍,渐隐渐显之后,黑色底片上出现绿色字幕——“我和爸爸”。镜头三、四时值两分零七秒,可谓酣畅淋漓,至此,片中只有无声源音乐,没有来自现实的任何音响,这是一个写意的段落,采用了主观视点,仿佛是鱼静对父亲的深情凝望,充满了爱恋与心痛,夹杂着丝丝的悔意和怅惘:当初为何没有更善意地对待父亲?为何没有更耐心地倾听他的诉说?片尾是这样的:先是采用了片头进入墓地的两个镜头,只是画外音不同,接着的一个镜头是,摄影 机下摇,摇至墓碑,此时观众方知其母名为“王静芝”,此前我们已知其父名为“鱼达 ”,这个小小的细节暗示出父母曾经感情也很好——“鱼静”这个名字正是父亲的姓加 上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整部影片的叙事基调冷静而不张扬,深情而不滥情,毫无做作 和虚假之感,语言和动作都来得非常自然,情节设置新颖、简洁流畅,不落窠臼,情节 的发展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给观众的感觉是这样的人物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结局 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不是大团圆,也不是悲情四溢,而是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惆怅, 给观众诸多回味的余地和深深的感慨。总之,该片电影语言的运用和叙事手法的老道在 国产影片中是比较优秀的。
《冬至》一片则在乎和之中不乏深刻,随意之中有独到的表现,不动声色地表现出生活的表象之下的潜流与漩涡,剧中戏剧化冲突在生活的复杂多义面前渐渐淡去,一切恢复常态,似乎又已经有了不同,若隐若现的无奈情绪渗透在那些抽去了色彩的黑白影像 之间,镶嵌有合家欢的镜框已经布满灰尘,学志用手轻轻拭去;洁白的雪地上,年幼的 女儿在蹒跚前行,学志忍不住回头低首,深情凝望,生活还在继续……本片虽是谢东首 次执导的影片,却不失成熟和厚重,这与导演那种平和的创作心态、严谨的创作态度是 分不开的,那就是——“通过影像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己的反省”,(注:《谢 东处女作影片<冬至>凭口碑在圈内悄然流传》,HTTP://ENT.SINA.COM.CN/M/C/2004—0 3—18/1827336021.HTML)让观众从影片里体味人生的各种辛酸滋味和无奈心绪。
与以上两部影片相比,《来了》具有更为浓郁的文化意蕴和深厚的思辨色彩,比如影片中人物的设置与主题的传达都颇有新意,也不乏深意,阐述了导演对“平等”、对“爱情”的理解。该片的败笔在于故事的讲述方面欠圆熟,或者说影片不注重讲故事,而是透过人物的行为、人物的舞蹈让观众去体察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导演的这 种良苦而独到的用心不一定能够得到普通观众的理解,毕竟,现在的普通观众没有那个 心情去仔细品味剧中人物的关系,也没有多少人具有迅速理清散乱剧作结构的能力和耐 心。因此,导演对受众的估计与受众的期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错位,由此带来的 叙事上的无力必定会给普通观众带来观影障碍。胡小钉导演首次将无规则主义引入到电 影创作中来,他“试图颠覆旧有的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看法,在电影领域继续着小说叙事 革新的征程”之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此带来的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也给电影创 作者一个提醒,那就是,电影的叙事不是“无规则”可以框定的。
惊喜之三,某些导演开始有意识地注重观众的感觉,霍建起就是典型的一位,他不仅在创作形式上考虑观众的欣赏能力,而且在情感状态方面考虑观众的心理感受,他能够赢得观众的尊重,而他的影片可以获得观众的喜爱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在影片的外在形式方面,霍建起不追求过分的花哨,而是力求表现那种来自生活的较为真实的状态,把这种真实的状态以清新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给观者以赏心悦目、纯净温暖的感觉,这样,观众看到的是影片内在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狂乱的形式;《暖》表达的 主题不是特别有新意,但是导演所传达的观念却是清新质朴的,他有一种推陈出新的能 力,即他没有把井河与暖之间的这种感情简单化、模式化、狭隘化地处理为那种传统意 义上的背叛与愧疚的主题,片中暖不是以一种怨艾的态度对待迟来的井河,而是一种恬 静的宽容,暖、井河、哑巴之间也不是掖掖藏藏的敌对关系,而是彼此理解,从容恬淡 。导演在见面会上说:“故事事件本身已不重要,你经过了某种经历之后,从农村来到 城市,或者出国留学,最后,可能没有履行诺言,但不一定就不对,人生是复杂而丰富 的,每个阶段对感情的需求是不同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没有什么模式。”(注:第1 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片《暖》的见面会上霍建起所言。)导演对主人公的选择没有责备,只是一种呈现,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是江南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的一丝忧伤,一点遗憾,也许人生的美好与无奈总是并行而至的,我们不能拥有全部,但是可以感觉到彼此的关爱,可以像亲人那样淡然面对,不也是一种很难能可贵的人生财富吗。
影片《暖》把恋人之间这种相爱至深却不能终生相守的情感状态美化了、亲情化了,将其内涵扩大了,扩大为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尤其是契合了生活历程复杂多变、生活背景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情感经历和内在的情怀。正如导演所言:“每个人都有情感经历,也许没那么刻骨铭心,但一定有放不下的东西。我特想表现的是,很多人的情况不同,结果不同,但那种心理感受有些是共同的。这应该是观众能够接受的东西。”(注:赵宁宇:《平静如水》,《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第44页。)最爱的不一定是我们最终可以选择的,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感困境,那么面对自己曾经深爱但是由于来自自身及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没有选择的爱人,我们该如何面对?在晦暗忙碌、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模式之下,想到曾经灿烂的爱情和曾经倾心倾情的爱人,我们又如何化解心中的痛苦和遗憾,《暖》无疑给了我们最诗意、最美好、最人性化的解答。霍建起导演非常注重一种情绪的传达,看他的电影,总能够感觉到一种熔融的暖意,以及一种整体的连贯性。一个浓浓的“情”字,架起了银幕内外心与心的交流,一种淡淡的“宽容”成为化解心中郁闷的良方妙药。《暖》就是这样成为我们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影像,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温暖所在的!
惊喜之四,演员的表演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内地的新老演员的整体素质在继续提高,这源于演员们竞争意识的增强,他们中的大多数比较注重在文化内涵与形体素质等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种奋进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在电视剧领域已经小试牛刀的范冰冰初现银幕就脱颖而出,表现出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在《手机》中,她张弛有致,细腻到位地传达出伍月这个人物放荡与卑微的双重性格,以及物欲和情感在她内心的挣扎。余男塑造的关二妹形神毕肖,导演王全安走出了《月蚀》的那种晦涩表达,余男带给观众的也是一种更具亲和力和性格魅力的农家妹形象,摆脱了在《月蚀》中的暧昧状态。陶红在《38度》和《跆拳道》中的表演完成了她在表演历程上的一种转变,即从温文尔雅抑或沉静内敛到锋芒毕露、张扬刚性的形象转变,虽不如此前的她更有内在韵致,但也不失可爱。另外,秦海璐、姜文、范伟、陈小艺、蒋雯丽的表演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