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
(运城市中心医院 044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心律失常;益气活血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313-02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由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引起[1]。临床上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两种类型,目前安装心脏起搏器可缓解大多数缓慢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除阵发性室上速可通过射频消融治愈外,大多数心律失常仍靠药物治疗。目前西药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能减少室性期前收缩,但病死率增加。III类抗心律失常药有肺、甲状腺、心脏方面的副作用,使其应用有严格的适应症。长期以来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整体调节、改善症状、毒副作用小、不增加病死率等独特优势[2]。我院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均有胸痛、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检查显示T波倒置或低平、ST-T下移0.05mV有42例。病因:冠心病4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病毒性心脏病15例、心肌病4例、病因不明1例。室性早搏36例、多源性早搏14例、房性早搏10例、房颤20例。中医辨证分型:心脉瘀阻43例、阴虚火旺20例、痰浊痹阻10例、心阳不振7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循环、营养心肌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活血汤,方剂的药物组成包括黄芪30g,炙甘草15g,炒酸枣仁15g,当归15g,丹参15g,茯神15g,白参15g,苦参5g,黄连5g,柏子仁10g,桂枝10g,三七末5g(冲服),琥珀粉3g(冲服)组成。气虚者,改白参为红参;心神不宁者,加远志、生牡蛎、生龙骨;心阴不足者,加五味子、麦门冬;痰湿内阻者,加法半夏、白术、陈皮;气血瘀阻者,加生地黄、红花、桃仁;心阳虚衰者,改桂枝为肉桂,加炮附子。以水煎煮,取250ml药汁,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以持续用药2周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Holter、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早搏次数减少75%以上或消失,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早搏次数减少幅度在50~75%之间,为有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早搏次数减少不足5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为57.5%,对照组为20.0%,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心律失常指的是不同因素引起心脏传导性、兴奋性、自律性改变,而引起的心脏收缩节律或频率失常,其多为各种心脏病的后遗症或并发症。心律失常发生后,心输出量会明显减少,血压降低,肾、脑、心等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量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加重原发疾病。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多因冠心病病程较久,导致心气不足而无法使血液正常运行,瘀阻心脉,心失所养而发病。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以阵发性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为特点,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或缓慢跳动,心慌不安,并伴有胸闷、气短、眩晕,甚至出现喘促难卧等症状,严重者或可发生一过性晕厥或猝死,脉象或数后迟或节律不齐。中医当属心悸、怔忡、脉结代、晕厥等范畴[3]。在祖国医学中,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在于心气亏虚、痰瘀阻络、脉络痹阻、心失所养,故遵循“益气活血、温经通阳”的原则。益气活血方最早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黄芪为君,其性温味甘,具有升阳温中、益气健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桂枝可通心阳,与白参、甘草合用,可发挥甘温化阳、温经通脉之功效;三七、当归、丹参具有通络化瘀、活血养血之功效;茯神、柏子仁、炒酸枣仁、琥珀可养心安神;全方辛温为主,反佐以苦寒之品的黄连、苦参可止心悸、清心热。诸药合用,配伍合理,升降有度,疏通有道,功效相得益彰,共获良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益气活血方的研究组,其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立人,李燕,舒勤.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1):15-16.
[2]王振涛,韩丽华.中医辨证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5,16(10):783-784.
[3]林谦.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129-131.
论文作者:高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益气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法治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