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人物”的文化分析_文化论文

古人取“字”的文化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字的作用与意义

在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谓: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淮阴侯韩信及萧何、陈平、樊哙、灌婴、周勃等,却都有名无字。这是什么原因呢?

“名字”一词,由名与字两部分组成。什么是“名”?《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原来,“名”是一个会意字。古代没有电灯,日落天黑,人们互不见面,只好用口招呼。大约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际都必须有称呼语,绝不能只叫一个“喂”字。问者叫被问者的称谓,被问者要回答自己的称谓,这个称谓就是自命的“名”。什么是“字”?《说文解字》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足见“字”的本义是乳哺、生育之意,引申为增多、繁衍。《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山海经〉注》解释说:“字,生也。”由此看来,“字”是“名”的增多、延伸,是增加了的又一个人际交往的称谓符号。古人为什么要在“名”之外,再增加一个“字”呢?这得从“字”的作用谈起。

据笔者拙见,古人表字的作用与意义约有四端。

一为表成年。人的一生经由婴儿、童年、少年渐渐长大,由生理性“断乳”到心理性“断乳”,终于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古往今来,各民族对这个人生成熟阶段的转折点都十分重视,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成人礼”来加以界定。周代的冠礼就是这种“成人礼”的表现形式。周代贵族男子,当长到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须先筮日(选定加冠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先由来宾加冠三次,然后再由来宾取“字”,其“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意思就是:在这吉月良日,典礼的仪式已经准备好了,让我明白地告诉你的“字”吧,你的“字”十分优美,这是俊杰之士所适宜的,请你永远保留它吧!取字之后,就戴上礼帽,穿上礼服,带上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贵族女子则是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可许嫁婚配。《礼记·曲礼上》所记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指的古人的取字规矩。

二为明尊卑。以什么名字称呼别人,以什么名字自称,不仅反映着相互间的辈数等级、身份、轻慢关系,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礼节礼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水准,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是决不能马虎的。古代名与字用于不同的场合与对象。从总的风习考察,古人的做法是:

名——自称用名,以表谦逊;嫡亲尊长对其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也可直呼其名。

字——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平辈称对方尊长,均尊称其字,以示敬重;平辈之间亦可彼此称字,以示礼貌(当然亦可互称名)。

如在《论语》中,孔子均自称其名“丘”,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称弟子则叫他们的名,如:“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回”是颜回,字子渊,孔子直呼其名“回”。又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少卿是任安的字,但自称则用名。另据《南史》记载,有一次梁武帝招待群臣吃饼,吏部尚书侍中蔡樽也在座。武帝直呼蔡樽,蔡樽竟不回答,只顾自己吃饼。武帝改称蔡尚书,蔡樽这才放下筷子应声回答。武帝问:“卿向何聋今何聪?”樽答:“臣预为右戚,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说得武帝满脸通红。大概只是从唐宋以后君权高度集中的皇帝,才直呼臣下的名字。所以慈禧太后为了嘉奖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破例当面称其字丹初,致使阎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三为作姓氏。以祖父的“字”作为孙子辈的“氏”,这是先秦姓氏来历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周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这就是说,先秦人们对祖先的名与字是区别对待的,祖先亡故之后,就要避讳不再提名,而祖父(王父)的字却可以用来作为孙子辈的氏。这大概有纪念性质并示香火不绝之意吧。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列举了先秦大量“以王父字为氏”的实证。如郑穆公之子公子騑,字子驷;公子騑生子公孙夏;公孙夏生的儿子就以其祖父公子騑的字“驷”(子驷省写为“驷”;“子”系男子美称)为氏,一个叫驷带,另一个叫驷乞。又如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他的后裔就以“骞”为氏。也有不以祖父之字为氏,而以父亲之字为氏的,如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即以“施”为氏。据郑樵考证,古代以祖父或父亲之字为氏的计有林、方、颜、董、袁、 叔向等157氏。应当指出的是,上古避讳并不十分严格,故亦有不以祖父(或父)之字为氏,而以其名为氏的现象,如郑武公之子共叔段的孙子为段氏。但是,古人用“字”来取作姓氏,这是“字”的一大作用,则是确切无疑的。

四为示地位。秦汉以前,贵族阶级不但有姓有氏,而且有名有字;一般而言,平民百姓则有姓无氏,有名无字。所以“字”在当时的作用与“氏”一样,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的。贵族青年男子举行冠礼取“字”,无非表明授予贵族子弟应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来宾要给他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再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取字之后,就可以进入贵族社会的圈子活动了。正因为“字”与“氏”一样有着这种特殊作用,故而先秦贵族男子的称谓显得十分特别,全称由三四部分组成,先是表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次是与“名”意义相联的“字”;再是表示性别的文字(男性称“父”或“甫”,女性称“母”),如果连同姓来称呼,文字就更多了。例如:

伯禽父——伯是排行,禽是字,父表男性。

仲山甫——仲表排行,山是字,甫表男性。

孟妊车母——孟表排行,妊是姓,车是字,母表女性。

中姞义母——中是排行,姞是姓,义是字,母表女性。

明白了古人表字的作用与意义后,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就不解自明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出身“布衣”,“常从人寄食饮”,像他这样的出身,自然是没有资格取字的。再看刘邦手下的其他诸位:《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原来是沛县县令的助理,一个小官;《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史记·樊哙列传》记樊哙“以屠狗为事”;《史记·灌婴列传》说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一个贩卖丝织品的“个体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周勃“以织箔曲为生”,一个编织养蚕用具的“专业户”。原来他们都是普通百姓,生活在社会下层,所以也就都没有资格取字了。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中,独有留侯张良有字,叫“子房”,这是因为他是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上古贵族男子冠时取字、以示位尊的习俗到后来才逐渐被打破,一些生活在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也有了取字的权利。但长期以来,取字称号的做法主要还是框定在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范围内,许多下层普通百姓还是只有名而无字或无权取字的。例如,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21中就指出:“丈夫始冠则字之,后来遂有字说,重男子美称也。惟伶人最贱,谓之娼夫,亘古无字。”艺人之盛,以唐代为最多,如罗黑黑、李龟年、纪孩孩、贺怀智、雷海青、杨花飞、敬新磨、尚玉楼等,“俱以优名相呼,虽至与人主狎,终不敢立字。后世此辈侪于四民(指士、农、工、商),既有字且有号,然不过施于市廛游冶儿,不闻称于士人也”。这一现象是我们研究古人名字制度时应当注意的。

二、字的沿革与变化

古人最早的用字,可以追溯到西周。据史籍记载,周武王之子姬虞,字子干。秦汉以前,取字一般只用一个字,如苟况字卿,屈原字原(名平),项籍字羽,彭越字仲,枚乘字叔,等等。有的看起来是二字,但实际上还是一字。这有几种情况,一是由字加排行构成,如孔丘,字仲尼,“仲”是用来表示排行,说明他是老二。孔丘的哥哥孟皮字伯尼,“伯”是老大,所以实际上是一字“字”。当然根据习惯上的读法,仲尼、伯尼也可看成二字“字”。有的二字“字”系字加语助词构成,如春秋时鲁国的公子鱼,字奚斯,这里的“斯”是语助词,没有意义,故是一字“字”。屈原在《离骚》中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们只知道屈原名平,字原,怎么忽然又会跑出一个二字名、二字字呢?洪兴祖补注:“‘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原来“正则”、“灵均”是用来缘饰词章的,并不是屈原的名、字。二是往往冠以“子”字,以构成二字“字”,如孟轲字子舆,庄周字子休;又如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子我、子路、子贡等。“子”是古代男子的一种美称,故这个“子”字也可省略,并非其字。如可将伍子胥(伍员)径呼为伍胥,颜子渊(颜回)呼为颜渊,宰子我(宰予)呼为宰我,冉子有(冉求)呼为冉有。这种称法在卜辞中已有先例,比如子效省称效,子汰省称汰,子省称等等(参见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中曹定云文《“亚”“亚”考》)。取字系“子”的做法以后一直被传承下来,成为历代取字常见手法之一。如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王延寿字子山(东汉),曹植字子建(三国魏),庾信字子山(南北朝北周),王勃字子安(唐),杜甫字子美(唐),苏轼字子瞻(宋),等等。

大约从秦汉以后,取字风习产生了较大的变更:一是取字逐渐以二字为主,如诸葛亮字孔明,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不胜枚举;二是以排行(伯仲叔季)和美称(子字)系字的做法逐渐减少;三是大量的二字“字”均是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上着眼,有的是名与字同义,有的是名与字反义,或互相补充,等等(关于古人取字的手法,将在下文详述)。当然也有少数一字“字”,甚至二字名一字“字”的,如南北朝时颜之推字介,唐时颜师古字籍等。此外还出现了三字“字”和一人多字的现象。三字“字”如《龙川别志》载隋时道士屈突无为,字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又据《陆务观文集》,晁景迂,字伯以父;据《十六国春秋》,前凉张天锡,字公纯嘏;又,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字青主,又字公之佗(据《蠡勺编》卷27)。秦汉以后,人们一般只取一个字,但也有少数一人取二字的,如南宋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金代高士谈,字子文,又字季默;元代范椁,子亨父,又字德机。一人多字的莫过于清初学者毛奇龄,他的字有大可、雨生、齐於、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开、僧弥等。

古人名与字连着说(写)的时候,在先秦是先称字后称名,如百里孟明视、盂明是字,视是名(百里是姓);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左传·襄公十年》正义:“孔子之父名纥字叔梁。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故《史记·孔子世家》称为叔梁纥也。”其他如:华父(字)督(名)、仲(字)庆父(名)、叔(字)牙(名)、季(字)龙(名)、张(字)侯(名)、皇父(字)充石(名)。汉以后逐渐改为先名后字。如《史记·儒林传》:“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这里的“同”是名,“子仲”是字。又如曹丕《典论·论文》论及的“建安七子”:“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这里都是先名后字。

自唐宋开始,我国命名命字风习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文人雅士除名与字外,还有别号、地望称、官爵称、排行称等称谓。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一作昌黎人,故世称韩昌黎(地望称);杜甫,字子美,因曾任“左拾遗”的官职,人称杜拾遗(官爵称);元稹,字微之,排行老九,又称元九(排行称)。

人的称谓既有名又有字的古制,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叶出生的人,还是继承了这一做法。如陈独秀,字仲甫;胡适,字适之;吴宓,字雨僧;钱钟书,字默存,等等。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国内推行“一名主义”,名与字逐渐合一。五四以后名与字的界限就更趋淡化,两者终于合而为一,人们只有名而不再取字了。

三、取字的11种方法

字与名两者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与名互为表里,故字又叫“表字”。《白虎通义》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正因为名与字有着这样密切的关联,故古人取字主要是从名与字的相互文义联系着眼,来选取相应的字。西汉王充《论衡·诘术篇》在考察了先秦的名字制度后指出:“其立字也,展名取同义。”并举例说:“名赐字子贡,名予字子我。”清代学者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认为:“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义相比附”,正是古人取字的一条基本原则。

据笔者初步考察,古今取字的方式大体有11种之多,兹析介如下:

一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这是取字最常见的手法。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与原同义。南宋诗人尤裹,字延之。裹,纵长也,《史记·蒙恬列传》:“(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袤、延同义。明代薛论道,字谈道,谈、论同义。清代钱大昕,字晓徽,昕,拂晓,日将出时。《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昕、晓同义。现代文学巨匠沈德鸿(茅盾),字雁冰,鸿即雁,同义。翻译家耿匡,字济之,匡为帮助、救济,《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匡与济亦同义。

二是名与字的意义互为补充说明,字往往由名引申而来。如西晋文学家孙楚,字子荆,古代楚国的别称为荆,楚、荆词义相关。南宋岳飞,字鹏举,翼、鹏都取大鹏振翼奋飞之义,互为补充。北宋苏轼,字子瞻。《说文解字》释“轼”:“车前边。”《说文解字》释“瞻”:“视也。”《左传·庄公十年》有句曰:“登轼而望。”可见轼与瞻意义相关。明代陈铎,字大声,铎是古代乐器,形如铙、钲而有舌,是大铃的一种,击之大声镗鞳。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又字稼堂。耒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楺木为耒。”由“耒”引伸出“耕”与“稼”,意义相关。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字任重,取义任重而道远。

三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对或相反。如孔子的弟子曾点,字皙;春秋郑国的公孙黑,字子皙。据《说文解字》:“点,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黑白分明,字义相反。汉代戴崇,字子平,《说文解字》:“崇,嵬高也。”与“平”相反为义。唐代罗隐,字昭谏,“隐”有为人隐讳过失之意,而“昭谏”却是明白直率地进谏,意义完全相反。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俯”的异体字,昂为抬头,亦是相反为义。

四是名与字的字形结构互相关联,将名拆开为二字,巧妙地组成表字。如明代刘侗字同人,清初尤侗字同人,清代舒位字立人。

以上都是在名与字的意义或字形的关联上做文章,取字要受名的制约。下列情况较为复杂。

五是表兄弟排行。这种方法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历代传承不衰,凡取字系“伯”(或“孟”)的准是老大。如东汉蔡伯喈(蔡邕),东汉班孟坚(班固),唐代陈伯玉(陈子昂)、张伯高(张旭),宋初孙孟文(孙光宪),明初刘伯温(刘基),近代小说家李伯元(李宝嘉)、曾孟朴(曾朴)。凡是带有“仲”字的都是老二。如东汉王仲任(王充),汉末王仲宣(王粲),三国孙仲谋(孙权)。凡是带有“叔”字的,在兄弟辈中排行老三。如东汉王叔师(王逸),三国嵇叔夜(嵇康),清代薛叔耘(薛福成),近代陈叔伊(陈衍)。凡是带有“季”字的,在兄弟辈中的排行自然是老幺了。如东汉马季长(马融),西晋张季鹰(张翰),唐代贺季真(贺知章)、王季凌(王之涣),明代高季迪(高启)、王季重(王思任)。不过“伯、仲、叔、季”的字样如果放在表字的第二字,就不能依据上述原则来判定排行了,这些表字并非一定用来表排行。如东汉崔駰字亭伯,三国曹叡字字元仲,唐代王昌龄字少伯等,这得查他们的身世才能知道。

六是表字系男子美称“子”字,这种取字方法使用率也较高。如:西汉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扬雄字子云,三国曹丕字子桓,西晋文孙楚字子荆,东晋卢谌字子谅,南北朝陈代阴铿字子坚,唐代王翰字子羽,北宋宋祁字子京,明代沈仕字子登,清代曹寅字子清,近代沈曾植字子培等。

七是表字系“公、元、文、德”等褒义词,以作美称。“公”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直至清代仍沿用;“公”又通“功”,《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古人取字用“公”为数不少,如三国黄盖字公复,唐代李绅字公垂,南宋周密字公谨,近代黄遵宪字公度。“元”为开始、第一,也有“大”与“善”的意思。古人取字亦常选取这个字,如三国华陀字元化,陈后主陈叔宝字元秀,南齐王融字元长,北宋玉禹偁字元之,明代王冕字元章,清代陈恭尹字元孝。“文”指有文采,温文尔雅;“德”指德操,德隆望重。古人取字用“文”与“德”的也颇常见。如南北朝梁代江淹字文通,三国刘备字玄德,杨修字德祖,等等。此外,“礼”“义”“彦”“长”“远”等,也是古人常用的表字文字。

八是出自古典经籍与诗词名句。如三国曹操字孟德,出自《苟子·劝学篇》:“夫是之谓德操。”唐代陆羽字鸿渐,出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清代钱谦益字受之,王先谦字益吾,均出自《尚书》“谦受益”之句。清乾隆年间,浙江东阳书生楼上层,字更一,显然出自唐王之涣《登鹤雀楼》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搂”。

九是用以表仰慕。如北周颜之推,字介,字与名合为春秋晋国隐居绵山的高士介之推,以示对介之推德操的敬仰。近代柳弃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为亚卢,有自比“亚洲卢梭”之意,后觉不够谦逊,又改字为亚子。郑逸梅《艺林散叶》载:“常州唐肯,字企林,盖深慕解放黑奴林肯之为人。”

十是寄托抱负追求。近代康有为,字广厦,寄寓了杜甫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抱。现代黄炎培先生,字任之。他曾解释过自己表字“任之”的含义:“这有双重意义。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十一是寄托父母意愿。元代黄公望,字子久,是因其父说过“黄公望子久矣”这句话。现代诗人徐志摩,其父徐光溥,字申如,故而徐志摩取字又申。

取字的原因与命名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样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的影响。笔者上述考察,只是管窥蠡测,不过一些主要的方式可以说大致已经讲到了。

标签:;  ;  ;  ;  ;  ;  ;  ;  ;  

古人“人物”的文化分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