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灾害教学:写给国际减灾十年_地理论文

地理灾害教学:写给国际减灾十年_地理论文

浅议地理灾害教学——写给“国际减灾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害论文,地理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灾害的侵扰,防灾、抗灾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之一,灾害教学理当成为地理教育的又一新课题。

——编者

一、地理灾害教学的意义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灾害的侵扰。

古代,人们面对突发性灾害事件(地震、洪水、瘟疫、大火等)万分恐慌,被动地逃避。后来,人的认识渐高,开始对这些事件记载和描述,并试着探寻其内部特征和规律,做出过很有局限性的预报和防治。历史上,对灾害的研究所做的最早、最有效的工作要数我国汉朝的张衡,他发明的地动仪预报地震的贡献是众口皆碑的;在灾害的防治方面,早在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带领民工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曾一度有效地控制了洪涝,化害为利,大禹治水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类与各种灾害的抗争不停地进行着,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相应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所面临的灾害种类越来越宠杂,损失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关切。1987年42届联大确定把本世纪末最后十年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其宗旨是通过国际性的一致行动,以减轻灾害所带来的(尤其是带给发展中国家)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的停滞。我国于1989年4月相应地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年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不仅给人民财产、生命造成严重损失,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限制性因素。如1991年夏,我国东部十多个省份相继受到洪水的侵袭,农田遭淹,民舍倒覆,交通、通讯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个亿,至今,令人悚目惊心。再如,1994年华北西北旱情严重,华南、东北却洪涝频频发生,辽宁锦州市委书记抗洪遇难,一时震动全国。因此,有效地开展减灾活动的宣传教育,对我国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学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地理灾害教学既提供了方便,又成为可能。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掌握有关必备的地理灾害知识;教学的实践证明,很好地组织地理灾害内容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显然,地理灾害教育又是地理国情教育、环境教育、德育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二、地理灾害教学的内容

地理教学中渗透着丰富的灾害内容。但由于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灾害,按各个章节零星编写,较为分散零乱,加上对地理灾害教学的探讨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与地理其它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德育教育等)不够协调。从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灾害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地理灾害的种类、地理灾害的成因、地理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几方面的内容。从地理灾害的成因看,有些灾害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如地震、旱涝、火山爆发等,称自然灾害;有些灾害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如酸雨、噪音、不合理开发等,称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可划分为大气圈灾害、岩石圈灾害、生物圈灾害、水圈灾害、天文圈灾害。这五个类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比如大气圈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寒潮、台风等;岩石圈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火山活动等。人为灾害由人类社会本身产生,并反馈于人类圈层,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灾害的产生既受自然、又受人的作用,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除与该区域干旱少雨、降水强度大、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有关外,还与多年来人们的滥垦滥伐、过农过牧等不合理开发息息相关。

一种灾害与它种灾害的形成条件不同,同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也不同。在中学地理内容中,对一些主要灾害(地震、旱涝、寒潮、台风,沙漠化、水土流失,三废排放,不合理开发等)的成因、分布和危害作了介绍,应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板块碰撞、断层、火山活动等”,我国主要分布在“台、闽、琼沿海;汾渭谷地,太行山麓、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沿岸;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川西、滇中南和西藏”四个地区。“旱涝”和成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降水差异;季风强弱引起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地形引起排水不畅等”。“干旱”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季风影响明显的“华北、华中也常出现春旱、夏初旱”;“洪涝”主要分布在“黄、辽、淮、海河和长江流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带。”

三、地理灾害教学的技巧

(一)、恰当、准确地列举灾害事例

中学地理教学涉及的灾害内容多,出现的频率大,但由于教材篇幅限制,对出现的灾害难以用一定量的实例去证实。这样,学生对出现的各种灾害内容(地震、火山活动、旱涝、风暴等)只认识到是某种地理现象,很难加强学生对灾害的清醒认识。如果,紧扣教材,恰当、准确地选择并举出灾害事件实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其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中国地理》在编写“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降水的年际变化”两小节内容时,说“七、八两月是我国降水最多的时期。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春旱、夏涝现象”。又说“如果降水量的年际度变化很大,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容易引起水灾。反之,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中国地理》上册,P56~57)。这样编排的教材,很难使学生对“水旱”灾害有深刻的认识,对“我国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也不易掌握。如果及时地处理教材,启发学生联想,回忆过去的“1991年5至8月,我国18个省份相继受到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安徽、江苏灾情之重,损失之大不仅是建国以来前所未遇,而且历史上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因灾死亡229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0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685.15亿元。我国政府首次呼吁国际社会予以援助”这样一个事实,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水旱”灾害的认识,还可以反证“我国降水的年内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这样一个气候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浓厚兴趣。再如,在讲“地震”时联系“唐山大地震”;讲“水土流失”时联系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侵蚀和下游“悬河”形成后潜伏的危害,讲“大气污染”时联系“黑雾酸雨”事件……都可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形象地运用歌词、民谚、古典、录相、图片、幻灯……

歌词、谚语、古典、录相、图片、幻灯等或语言生动,或形象直观,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任何一种灾害一旦从量变到质变,从缓变到速变,都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大多灾害本身具令人震惊、恐惧、叫人感受、体会等特性。如果巧妙、形象、生动地运用以上诸多形式教学,必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海河水患”时,教师带领学生,绘声绘色地朗颂“海河水呀长又长,十年九载闹灾荒,官府治人不治水,千家万户去逃荒”这首流传在海河流域的民谣,然后结合教材,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水患成因。这样,学生对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支流组成的扇形海河水系不利排洪,流域内雨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认识较深,还能通过前后对比,诱导学生联想封建社会官府腐败无能、杂税繁多,人们背景离乡,逃荒讨饭的凄凉景象和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种草种树,进行大规模流域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治灾意识。再如运用“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比喻沙漠化对人类的威胁;运用“火山地震、水土流失”等录相应证各种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笔者曾运用收集到的“西安地裂地陷”照片来讲授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收效显著。

(三)、注重典型灾害实例的参观、调查和灾害互动关系的分析、讨论

任何一种灾害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之间往往也存在着因果联系和互动现象,并产生次生灾害。比如地震引起崩塌、滑坡,暴雨引起泥石流,水土流失和洪涝,干旱引起水荒和蝗害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很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应因势利导,注重对本地具有代表性灾害实例组织参观、调查、讨论、归纳灾害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对某种灾害甚至整体性地理灾害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影响学生将来在投身祖国的开发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立志造福人类。比如,讲授“水土流失”时,组织学生参观黄土“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的属性,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和人们“种草植树,兴修梯田”后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防灾、治灾的信心。再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最后一章“人类与环境”时,教材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已点点滴滴、零零散散地接触过了,不妨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归纳、整理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国家在抗灾、防灾、救灾方面所做出的举措。然后,再由教师讲解、点评、作业评改,指导小论文专题的写作。这样,学生对地理灾害内容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掌握。

标签:;  ;  ;  ;  ;  ;  

地理灾害教学:写给国际减灾十年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