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群众的开拓精神,使改革再创辉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农民论文

尊重群众的开拓精神,使改革再创辉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农民论文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改革再创辉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辉煌论文,群众论文,周年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面貌,城市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迅速地提高,任何一个对国内外实际生活情况有深刻了解的观察人士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民正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迅跑,中国将在下个世纪中叶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这已不是一个神话,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带来改革硕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伟大胜利,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伟大创举。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是我们尊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结果。从此,农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改革有了一个坚定的基础。我国人民正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对经济改革充满了信心。从此,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二十多年中有了飞速的提高,改革的道路更加宽阔。

回想起二十年以前,人们的思想是何等僵化,在“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口号下,人们把“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视为神圣之物,全国各地一个模式、一个做法,以“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分配一拉平”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使中国的广大农村贫穷了几十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从联产到组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中国的农民成为了伟大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驱。

让我们回顾一下党中央是如何开始把人们的僵化的思想逐步转变过来的过程吧!197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提出来:“人民公社各级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题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1 〕1980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又指出“我国地区辽阔,发展又很不平衡,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一般是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多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要求农业生产的管理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因此,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一种模式,搞一刀切。”〔2 〕正是这些“可以……可以……也可以”和“……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使得广大农民长期蕴藏着的创造性象火山一样爆发了出来,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党全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了新中国建设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时期,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2.1%,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2%,发达国家1.8%,美国、日本和欧盟分别是2%、1.3%和1.5%;发展中国家为5.4%。农业形势也非常好,199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增加到9800亿斤,1997年夏粮总产量2479亿斤,比去年增产215亿斤。畜牧、 水产业也快速发展,1996年我国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915万吨、1954万吨和3085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比1991年增加0.88倍、1.12倍和1.28倍。我国肉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28%,禽蛋、水产养殖分别占40%和54%。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值1996年达到17659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次大会的召开时刻,正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农村改革也需要开创新的局面,城市改革正面临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关键,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认真的总结一下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如列宁所说: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热情地支持鼓励群众的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总结广大群众的经验和创造。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从一开始主持工作的阶段,他就非常重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及时总结农民的经验及创造。

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农民进行了伟大的创造,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最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经营形式,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问题,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大发展。在此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是中国农民又一伟大创造。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去把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呢?

首先,我们必须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到:“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 除了紧紧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别无良法。

其次,要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性,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条群众路线,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现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要实行群众路线,首先我们必须相信群众,如果我们都不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我们就难以做到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更有条件为自己利益而奋斗,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条件,放手地让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用一些清规戒律来束缚群众的创造性。正如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深圳珠海等地视察的时候曾经说过的那样:“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的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

第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不等于领导者无所作为,相反,需要我们的领导更加深入到群众中去,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地引导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一些短时期内还看不准的新事物不搞无谓的争论,“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就慢慢跟上来了。……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5〕这就是说,可以允许赞成的人继续试验, 也可以允许反对的人保留原有做法,这样万一新的事物真的经不起时间考验,必须再退回来的时候,我们的损失会较少一些。

最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出发点与归宿都要体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当前形势更需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整个农村和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当前新的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他又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6〕

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对我们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一个科学总结。十几年来,我们正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做了很多的文章,突破了一全民二集体的“纯而又纯”公有制实现形式,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有双层经营与股份合作制,城市里面实现了租赁、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经过这十几年的改革,我们现在可以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我国已经正在开始多样化,但是很多的形式并不完全成熟,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必将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形式,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然而,我们的很多同志习惯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不希望搞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他们总喜欢按一个自己中意的模式去强制群众接受,他们在实践中往往采取“一刀切”“齐走步”的做法,违背群众意愿,不想给群众有“看”的权利和时间,不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然后慢慢让群众跟上来。也不让群众对多种方法进行试验和比较,结果给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实践证明,凡是群众不愿意做的事,最终都会失败。

为什么我们当前要特别提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需要、归根结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由于各地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我国各地之间、城乡之间、部分之间、单位之间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对同一条政策和规定,产生不同的态度也是很自然的。如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政策就坚决拥护,也不会轻易地放弃包干到户的土地,去实行其他的土地经营管理办法。而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富裕农村里,农村的大部分劳力已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少地方开始实行“两田制”或“股田制”,大多数农户不再直接经营土地,但是仍然以股东身份保持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这两种新的土地管理办法也同样受到农民的欢迎。如果我们只允许实行一种办法,其结果要么挫伤了落后地区农民积极管好用好承包土地的积极性、要么会束缚富裕地区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同样,对于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也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允许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步伐,而不要强求一律、步调一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观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无一不是对各种经济成份与各种经营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包容的态度。笔者于近期出访中东地区的热点国家以色列,该国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自1948年建国以来,在全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属于寸草不生的荒漠自然条件下,达到今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00美元的发展水平,这与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能够允许几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公有制经济组织长期存在有很大关系。以色列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基布兹(kiBButz):集体拥有全部资产,个人没有生产资料,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统一安排,收入归集体,集体内部人人平等,贯彻“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按人均分配基本的衣食住行生活资料,公共食堂吃饭不交钱,外出干活的人也要交钱回集体。但生产经营管理均有高度自主权、人员流动也有自由,只有愿意按照这个方式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层进行经营管理。

2、莫沙夫(moshav ):各家农户有独立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自主权,不统一管理生产经营,但可统一提供生产供销服务与社区管理。

3、莫沙娃(moshava):形式类同于莫沙夫,但莫沙娃不包括社区生活管理。

上述三类农村组织从以色列建国前就开始在犹太移民定居点中存在, 并成为以色列国内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 提供了以色列全国近80%的农产品,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与人口和我国一个地区差不了多少,却能允许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共存,让群众自由选择、由市场进行检验,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并非全国只搞一个模式。

回顾我国农村经济建国以来的发展历史,由于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时的“一刀切”“齐步走”,造成的大哄大嗡大起大落及所带来的重大损失是够多的了,我们在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不应该再在这个问题上失误。所以,各级领导同志在贯彻中央政策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中国是个大国,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中央政府必须经常发布全国都必须执行的政令,这就是统一性,对于国家的法律中央的政策,不允许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阳奉阴违。但是,中央的政令不可能对许多地方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规定,对一些需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执行措施的内容,中央的文件一般是留有余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吃透中央政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灵活性。对于上层领导机关来说,对下级部门的要求也应该体现这种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既要使下级机关能把握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与上级和其他单位协调一致,又要给下级机关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余地,不能事无巨细地下达指示,把下级的手脚捆得死死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理所当然地包括尊重下级机关干部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党的“十五大”对农业和农村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继续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工作中得到实惠。

让我们进一步以邓小平同志为光辉榜样,尊重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于开创农村改革的新局面,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注释:

〔1〕〔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85、54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372、374页。

〔6〕江泽民:党的十五大报告。

标签:;  ;  ;  ;  ;  ;  ;  

尊重群众的开拓精神,使改革再创辉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