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起源与实态考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享经济是伴随开放源代码、云计算等互联网开放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基础,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1]分享经济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公平的招商引资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学者认为,分享经济所带来的变革意义,一点不亚于当年的农村改革。[2]如果说当年以包产到户为特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道路的话,那么,今天,以分享经济为特征的城市供应端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创新,则将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与重要抓手。因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经济改革,将为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从思想观念到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持与有力拉动。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分享经济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把闲置资源分享出去,从而实现实时交易,并以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分享经济的内核,在于社会资源共享,即把闲置的资源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并由此创造新的价值。这不仅可以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均产生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与模式,充分利用闲散资源,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而且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根本上拉动消费与投资甚至出口。可以预言,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现阶段,全球经济领域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不是传统的高科技股或原油、期货的走势,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分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或“个人对个人交易市场”的兴起,或者说新型信息消费的崛起。按照通常的观点,分享经济一般由第三方创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供应者从闲置资源使用权的让渡中获得额外的收益,消费者则以合理的价格满足需求。分享经济所交易的,仅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它依靠最大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创造共赢。随着社交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工具的广泛普及与全方位应用,分享经济正迅速蔓延到各个领域。剥离了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交易,这在消费领域绝对是一场理念的革新。这一趋势影响之巨,甚至可能助推下一轮产业革命。从电子商务到社交网络,互联网所带来的模式创新,不断重塑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以及大千世界的游戏规则。可以说,分享经济,正成为互联网领域又一个定义规则的新模式。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以来,这一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分享”的新市场模式,分享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悄然兴起,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分享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可以从同样的资本中获得更多,或者从更少的资本、更少的投入、更少的人力中获得同样的价值。这里侧重讨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即在数字信息规则下,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所有者在不放弃所有权的情况下,将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让渡给他人,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 一、分享经济的理念阐释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是分享经济的需求原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率,将分别达到85.9%和64.1%。城市生活的不断升级,让人类居住的城镇尤其是大都市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资源,最典型的当数住房与私家车。所谓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4]这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这种短期租赁的商业模式,逐渐变成了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外,采用分享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优步”(Uber)与“空中食宿”(Airbnb)。前者提供出行车辆服务,后者提供旅游租房服务。截至目前,优步已覆盖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310个城市,估值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空中食宿目前已进驻全球160个国家的4万个城市,房间数量超过100万间。这个数字,早已超过包括万豪、希尔顿、喜达屋在内的任何一个全球连锁酒店集团。现在,分享型经济风靡全球,国内也不例外。2011年爱日租的建立,标志着国内分享经济实体首次落地。目前,分享经济已逐步渗透各个领域。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应用,是滴滴快的等搭车平台以及途家、木鸟短租等在线租房平台。据报道,截至2013年,全球范围内已有达400万会员参与汽车分享网络;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000万。①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发表于2014年6月的一份报告预测,主要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接入在中国国内的大范围普及以及地方政府愿意向合乘者提供免费停车区等政策的优惠,未来五年,中国汽车分享市场将以每年80%的速度增长。 “分享”(share)一词的英文源头,来自德文的“耕犁”,引申为“把土地向两边分开”[5]。其中文含义里,“分”跟“合”相对,指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享”,指享受。因而,“分享”的意思,是同别人分着享受(好处、欢乐、幸福等)。在“分享经济”一词里,“分”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出来;“享”则是给出。 (一)“分享”不是“共享”,而是“协同消费” 值得指出的是,分享,不是共享。不过,在中文里,这两个词经常被人误用或混用。然而很明显,共享所表达的含义,是指产权共有,拥有者各占有整体的一部分;分享则指权利的拥有者未必拱手让出所有权,而只是将一部分权利,也就是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给予或者“让渡”于他人。有鉴于此,除直接引用或特指产权共有的情形外,这里一律使用“分享经济”这一术语。 实际上,分享经济的早期叫法,是“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也译作“合作式消费”。该词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Spaeth)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提出。当时,学者们对汽车分享进行了研究。 2010年,美国学者雷切尔·波茨曼(Botsman Rachel)与鲁斯·罗杰斯(Roo Rodgers)合著《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What's Mine Is Yours: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书,指出协同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分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分享,如免费使用与自由传播的类尤尼斯(Unix)操作系统Linux;其次是生活的分享,如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然后是内容的分享,如视频网站YouTube。现在,我们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现实世界各种离线资产的分享。由此可见,“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分享经济,正推动互联网不再只是技术上的互联互通,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关系。这预示着,轻社交模式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主要社交方式。波茨曼把分享经济划为三大类:一是分享或租借某种产品的信息平台,比如拼车网、房屋交换网等,其形态为“产品服务系统”;二是二手交易市场,比如美国的分类信息网站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等,其形态为“市场再流通”;三是分享技能,比如工作间分享等,其形态为“协同式生活”。 由此可见,分享经济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知识,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6]具体体现为:以租代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进入门槛较低,用户数量众多;多是轻资产模式,投入少,回报高,发展快;利用闲置或碎片化资源再创造价值,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分享经济的本质,是让个人或机构所拥有的闲置资源,为更多人所使用。它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就供给方而言,分享经济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就需求方而言,分享经济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方式使用物品。从狭义来讲,属于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因为支撑分享经济的理念在于“人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产品本身”,所以,这种经济模式也被称为协同消费。分享经济的协同作用,让交易各方在交易中产生整体增值,然后按照“你的还是你的;增值部分也有你的;做你最擅长的;分配你该得的”等协同原则进行交易合作。这种合作的结果,就是帮助他人成功,成就自己飞跃,属于典型的成则飞跃、败则无损的合作。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把协同消费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随着空中食宿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及汽车共享服务Zipcar在纳斯达克上市,协同消费被视为一大趋势,并受到广泛关注。 (二)分享经济的基本理念:“使用所有权”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产权观,呈现出双层结构模式[7]:位于上层的是支配权,即财产的归属权;位于下层的则是使用权,即财产的利用权。其基本理念是:“使用所有权”与“不使用即浪费”。通俗的说法是,分享型经济倡导“租”而不是“买”。换句话说,分享经济的核心,就是鼓励人们互相租用彼此的东西。 分享经济理念的深刻性,正在于其涉及财产权或者说财富制度这一核心问题。诚如姜奇平所指出的:分享经济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史前史阶段的结束;分享经济作为一部概念跑车,涉及财产权这个革命的核心发动机,将把互联网卷入真正高强度争夺的利益场。[8]如果说以前争的只是利益本身,那么将来要争的,则是控制利益的权力——真刀真枪的互联网正史,即将拉开大幕。当然,分享经济并不意味着轻视财产所有权,而是重视对闲置资源剩余价值的再利用,也就是将闲置资源尽可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对于资源的拥有者与资源的利用者来说,资源本身的利用率均获得极大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无需拥有产权,就可在需要时享受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 (三)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个人对个人交易” 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或者更微观地说,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分享经济是借助以公共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社交网络,在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实现使用权分享,从而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消费经济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通过线上工具进行“连接”,实现合作或互利消费,包括在拥有、租赁、使用或互相交换物品、服务、信息、人脉以及集中采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所谓“个人对个人(P2P)交易市场”。 分享经济反映了商业模式交叉渗透的状况,是在线社交网络、移动技术、简约运动以及久拖未决的经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正在强化的节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是“使用而不占有”。也就是说,一个人闲置的金钱物品、多余的时间、拥有的技能等,都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甚至从一开始就不通过购买去占有所有权(廖丰,2014)。 分享经济理念背后的逻辑是,人们的时间、房产、物品等利用不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分享这些资源变得可能与便捷。分享经济能够成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做得尽量简化,二是必须提供物有所值的东西,三是必须有趣。② (四)分享经济的实质:新型信息消费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消费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属数字信息交易,其实质是新型信息消费,属于信息经济的范畴。这是因为,分享经济的普遍前提在于:如果某物品或服务的信息得到分享,对于公司、个人、社区乃至社会大众来说,它的价值就可能得到提升。而信息分享的主要方式,是线上市场与线下体验的结合。滴滴与快的推出的专车服务,就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把社会闲散车辆组织起来,满足用户的客运需求。[9]在“后个人电脑(PC)”时代,每部智能手机、每台平板电脑,都是列出一条条信息的屏幕,交易的“非集中化”程度将逐渐深化。随着分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分享势必成为未来经济的一项重要特征。 分享经济是一个以分享为起点、尊重为支点、创造为终点的新的经济模式,很可能引起一场经济革命。分享经济的本质在于:沟通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企业未来的竞争焦点,是从线下市场资源的竞争,上升到对在线沟通资源的竞争。电子商务的转型,得从线上的沟通做起。 目前出现的云计算正是IT领域的分享经济。这是因为,新的IT资源使用模式可以视为云计算的“技术属性”,而云计算的另一大关键特性——“可计量的服务/按使用收费”,则让云计算的技术属性跳转到商业属性,让云计算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形态,从而将一种并不算新的技术进化为一种新的服务经济模式。云时代,服务为王的模式,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分享经济的前世今生 在分享经济的体系中,分享已从一种社会性活动,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协作型经济,参与其中的人或组织会共同创造并使用资源,无论是人力资产,还是实物资产,都可汇集在一起加以利用。这就是说,分享经济是一种由分散型网络及市场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它以规避传统中间商的方式,通过供需匹配,释放闲置资产价值。分享经济发展由三个因素共同驱动:消费与供应的主动性、交换过程中的双赢、社会整体资源利用率提高。分享经济能增强消费者话语权,改变消费模式,促进市场竞争,提高限制产品利用率与社会整体福利,并对传统行业与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分享经济的起源 从历史角度考察,“分享经济”,又称“员工持股计划”或“雇员股份制”,原本是指相当多的公司职工以所谓劳动财产权取得对公司股份的持有,并分享公司的资产收益。具体说来,是指企业职工买下本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票、拥有该企业部分或全部产权、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并通过产权的重新分配,实现企业收入的重新分配。 雇员股份制兴起于美国,其实践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被誉为职工持股之父的阿伯特·格来丁(Albert Gallation),曾主张民主不应限于政治领域,而应扩展到经济生活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曾掀起过所谓“新资本主义”的员工所有制运动。但这一运动,很快被淹没在随后到来的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中。 进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陷入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的“滞胀”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于1984年出版《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一书,以寻求解决滞胀的途径为线索,表达了与路易斯·凯尔索“员工持股计划”(ESOP)相似的思想。史称“分享经济再登场”。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在激励保健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雇员股份制发展很快,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国内,则有李炳炎所著《利益分享经济学》一书,采用比较经济学的视角,论证了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命题。 (二)分享经济的发展 便利、参与感和信任是推动分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新的分享经济模式逐步成长。互联网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互联网向传统经济渗透的趋势。2007年10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乔·吉比亚和布莱恩·切斯基蜗居在旧金山的一个阁楼里。当时,设计界的一项大会即将在旧金山开幕。但当地的酒店客房都已经住满。布莱恩和乔决定向没有住所的设计师出租充气床垫,并提供早餐。一个星期之内,他们安置了三个人,赚了几千美元。两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房东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房客也能体验到家一样的服务。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网站,让有相似情况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个性化的服务。不久之后,第三个共同创始人,技术出身的纳森·布林克兹克(Nathan Blecharczyk)加入。2008年8月,空中食宿诞生。从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互联网预订私人的房间、汽车、船舶等各种用品。 前互联网时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网络经济属于轻资产资本密集型产业。互联网的出现,使美国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所提出的范围经济,在现代经济竞争结构中开始占有领先地位。[10]个中原委,在于互联网让差异化成本越来越低,从而使传统的单一品种大规模定制转向多品种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进入后互联网时代,更多的重资产高价值产品,通过互联网分享给社会有需要的群体或个人,成为面向未来的、前途光明的商业模式。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使这种租赁变得异常便捷,服务提供者也可以利用自己的闲置物品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为个人提供平台,让他们出租自己的物品或是分享自己的劳动。近年来,分享经济已经从边缘经济,发展成为一股强劲的经济力量。其原因有二:一是当经济处于下滑周期,消费者希望找到更省钱的消费途径;二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他们更愿意与朋友、邻居或者相对信用度更高的人做生意,而不再喜欢从标准化、毫无个性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或服务。 在全美最大的P2P借贷网站Lending Club首席执行官雷诺·拉普兰赫(Renaud Laplanche)的眼里,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已经历四波浪潮:第一波是网上商店,这种形式降低了商业运营成本;第二波是网上集市,它使得交易更加简便,带来的信息更多;第三波是更多、更丰富的网上集市;第四波则进入分享经济时代。其中,第三波在第二波的基础上,成本变得更低,选择变得更多,定价变得更有效。虽然前三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形态,但仍然停留在商品经济时代;只有即将到来的第四波互联网浪潮,才是一个分享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支配权的转让,变成按服务收费,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与产权模式。 分享经济的生产机理,是由边际成本递减转向零边际成本,是以消费为导向的普遍化、分众化发展。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分享经济发生了以下变革[11]:一是交易的产生是对资源的分时、异空利用的开发;二是交易的沟通渠道由人际实际交往转到互联网等平台,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使交易更趋简洁;三是交易方式由B2C、B2B向C2C和O2O转变,并且形成更加深化的O2O模式和无边界裂变电商(N2E)模式;四是支付方式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五是分享的客体内容正在迅速增加,一些服务类交易如跑腿、洗衣等劳务也开始进入“分享”的行列。 由此可见,分享经济的内核,是社会资源共享,即把闲置资源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并创造新的价值。分享经济模式,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并将成为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分享经济的跑道,争夺全新经济模式的成长红利,已成为当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12]作为一种对生产关系与底层商业生成机制的再造力量,分享经济主张通过调整社会存量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与服务,完全颠覆了不断通过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分享经济模式下,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预料,分享经济将深度重构我国的经济运行轨迹。 三、分享经济的未来走向 网络时代,分享的回报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毛向辉,2013):被外界注意、产生连接、产生交换、社会信用。这些回报相互作用,让人人都能够既成为分享者,同时又成为分享的受益者。如此看来,分享将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横向环节。以在线为特征的分享经济,将会对未来的交通、旅行、设备租赁及其他更多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分享与创新。而分享,正是以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基础。就前景而言,分享经济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分享主体不断换位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活动的最大变化就是交易主体融合,“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界线不再清晰。从前,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商家所提供的商品及信息,现在却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对商品的需求,甚至还可以发布自己所能提供的物品与劳务信息,由单纯的消费者变身为“卖家”或“出租客”。[13]谁是用户,谁是服务者;谁是资源,谁是需求,其间的边界开始变得异常模糊。借助互联网,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松地找到他们所需的商品,还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分享给他人,并从中赚取一些收入。实际上,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带动微型就业。这种新型经济模式,既能够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微型企业家,真正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传统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弱化。如今的消费者,开始自己扮演创造者、生产者、财务专家和旅店经营者等角色。人们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商品购买方式与服务,转而在互联网上寻找商品、分享服务,以这种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价格低廉的新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分享经济时代,企业间所比拼的不再只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而是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的精准定位与快速反应。 “产消者”(Prosumer)是揭示分享经济社会意义的关键字眼,它指的是生产者(Producer)与消费者(Consumer)结合,且两类角色界限模糊。③消费者在使用网络平台时,也可以轻易地成为生产者,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或是将一些商品在网络上出售。分享经济平台,将使更多地人成为产消者。借助于成熟的数码科技,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成为一名生产者,轻松地将自己的资源与其他人进行交换。在分享经济模式下,人们可以不用再受到社会阶层的限制,将生产的手段与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上,拥有更多对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空间。 诚如德国汉诺威信息与通信技术博览会负责人弗兰克·珀尔施曼所言,当分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时,“使用”将代替“占有”,“消费者”将变成“使用者”或“分享者”。这种转变意义重大:谁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对信息作出反应,谁就能在数字化的分享经济中抢占先机。 (二)分享观念不断更新 德国社会学家哈罗德·海因里希指出,分享这一概念并不新,人类社会一直在分享与合作的基础上演进。分享是人类处理资源约束、加强社会联系而必然产生的社会经济行为。④因为有人类,所以有分享。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所描述的“人人分其仰事俯畜之物产财力”,大体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塑造出分享经济。因其发展速度快、产业估值高等特点,迎来无数创业者跟风,分别以个人闲置的房屋资源、车辆资源、个人时间、技能资源等分享的形式,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分享经济能成为一个趋势,主要有三个原因[14]:一是价值观的变化。“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一个价值指标,其重要性已让位于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等幸福指数;二是环保意识的增强;三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分享的成本。在我国这样一个崇尚社区邻里关系、追求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市场中,分享经济更具潜力。循环经济与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正促使人们更多地践行分享经济。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大生产、大消费方式,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从拥有到分享的社会转变,将从多个方面表现得日益明显。借助社交媒体工具的普遍运用,分享经济将深刻影响企业运作,普通员工与管理者都必须重新思考业务流程,并时刻准备分享相互间的资源。无论公司内外,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团队合作。这使得合作伙伴、咨询顾问、供应商和客户相互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同各机构间的边界将会趋于无形,研发外包与众包则将日益成为常态。 (三)分享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分享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社交网站和在线支付等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在分享经济模式下,人们不必前往宾馆就可直接租到房间,不必寻找租车公司便能直接租到汽车。互联网所催生的P2P租赁式分享经济,已逐渐形成规模。 无论是优步、空中食宿,还是滴滴快的,最近两年均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快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翘楚,并引发分享经济模式在各行业中的创业潮。最明显的实例是,经过五年的成长,在线房屋租赁社区空中食宿在全球就拥有超过30万处房源,覆盖192个国家、3.4万个城市,营收近1亿美元。市场调研公司奥特米特集团(Altimeter Group)2013年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的分享经济浪潮,已催生出200余家新企业,并得到20亿美元风险资本的注资。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2014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分享经济的贸易总额超过2660亿欧元。2014年后,分享经济进入快速扩张期,迅速渗透到更多领域。普华永道估计,未来十年间,全球分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3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目前,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国内外正在诞生众多基于分享经济的创新公司。 国内在线短租行业启动于2011年。2012年即进入在线短租市场的爆发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4亿元,增长约18倍。2013年,是在线短租市场的黄金之年,短租交易迅猛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到2014年年底,市场交易规模增至40.5亿元。分享经济的增长,成为2014年最大旅游趋势。[15]北京、青岛、重庆、南京、上海、武汉、成都、杭州、厦门、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短租房需求成倍增长,预订量大幅增加,房源价格平均上涨超过20%,其中地铁火车站周边、市中心商圈周边以及景区周边价格在200元以下的短租房深受热捧。 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国际所发布的《中国专车服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滴滴快的、优步(Uber)和神州专车分别以82.3%、14.9%和10.7%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截至2015年7月31日,滴滴快的以110个城市位列专车服务覆盖城市数首名;易到用车与神州专车,则分别覆盖88个与66个城市。 (四)分享范围不断拓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内部性与外部性之间的关系被部分颠覆,因为“外部性失灵”已不能解释新经济的开放、合作和分享。[16]对于分享经济来说,产权归谁所有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归谁所用。分享经济的范围,最初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出租房屋与汽车等闲置财产。简单来说,就是“物物交换、物物共享”。换句话说,就是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方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其本质在于物尽其用。 随着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使得分享平台得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规模因而变得更大,可以分享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各种基于分享概念的经济行为不断涌现,分享经济的范围已远远超出物物交换式的租赁。现在的分享经济,已从物尽其用拓展为知识分享、需求分享、数据分享、供应分享等各个领域。 分享经济是从资金、物品、时间、房屋、汽车等闲置资源开始的,但其商业模式正在向科研领域延伸,科研硬件获得了向所有人开放的分享机制。[17]既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其他闲置的物品与服务,那么就可以分享科研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等科研硬件,甚至可以分享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作为一种对生产关系与底层商业生成机制的再造,未来,分享经济还将向金融租赁、物流运输、教育培训、广告创意等领域大范围渗透,并逐渐成为主流商业模式。[18] (五)分享内容不断丰富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大力推动下,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从知识、数据、经验、资源,到基础设施等,形成了海量数据管理、移动通信、社交媒介和云计算四大关联内容。⑤ 以租车为例,研究表明,国际上大多数城市居民每天驾车里程不超过50公里,乘客人数平均为1.2人(钟阳,2013)。因此,分享式租车更能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代步”之需。不过,这种在全球各地常见的分享形式如要高效运转,显然离不开汽车行业、交通以及信息与通信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目前存在争议的是专车服务。作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租车服务,它可根据用户需求,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个性化出行服务。用户只需通过打车软件,就可以选择所需车型及相应服务,专车司机便会在预定时间接送用户到达目的地。根据乘客所选择的服务车型与行驶里程的不同,其所支付的服务费用也会有所区别。比较而言,会比相同运送里程的传统出租车服务费用稍高。私家车能否提供专车服务,则是争论的焦点。规范私家车专车服务,应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历史发展而言,无论私家车还是出租车乃至汽车本身,无不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对其规范化的管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未来发展来看,无人驾驶将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届时,基于驾驶人员的管理办法,势必受到新的冲击,并终将随之变化。 (六)分享形式不断创新 从发展趋势来观察,分享经济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将成为重组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协作形式。[19] 当然,更大的机会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分享消费趋势。除提供预订租赁用车服务的Uber、提供家庭旅店服务的Airbnb、提供跑腿等个人劳务服务的Taskrabbit,还有提供长途自驾拼车业务的BlaBlaCar、提供图书分享管理的BookCrossing、提供短期工作的新型市场平台TaskRabbit,以及分享停车位的ParkAtMyHome、分享家庭工具的Neiboughgood、分享自行车的Spinlister、分享服饰的99dresses,还有预订酒店的Hotel Tonight、共享办公室的LiquidSpace,甚至还有分享土地种植的Landshare等。资深互联网趋势观察者提姆·赖利认为,传统租赁与分享经济式的租赁,将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未来十年,分享经济也许会跃升为新的中产阶级生产与消费的主流。 (七)分享增量不断做大 通过拥有与占用来获得享用的传统方式,造成了物质的极大浪费。到了互联网时代,因为存量的资源已经足够多,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分享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生活。互联网可以把供给与需求方便地连接起来并随时激活(刘泓君,2014)。 传统生意模式很多时候是零和博弈。在现有的存量之下,一方所得必然是另一方所失。这种生意模式,慢慢地就会被分享经济模式所淘汰。分享经济模式注重的是增量而不仅仅是存量,或者叫做构建分享平台,激活闲置存量。分享经济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做足增量,在增量做大以后再来进行分享。蛋糕做大了,即使分享的份额没有变化,自己的所得也会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分享经济模式更有生机与活力。 (八)分享价值不断提升 在分享经济问题专家尼尔·格兰弗洛看来,分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连接一切,是互联网发展的根本方向与终极目标。连接产生效率,连接产生价值。分享经济正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连接,不断提升分享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基于制造业的总部型经济模式来说,分享型经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社交网络等技术创新,侧重于资源的移动化、分散化和分享化,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扭转生产效率下滑的趋势,是向服务型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其基本价值,在于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打开新的思路。在我国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二、三线城市纷纷崛起的大背景下,分享经济使大小城市都获得了同等的竞争机会。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分享经济需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上。如果缺乏价值与利益作为基础动机,分享行为就难以持续与推广。以拼车为例,如果只是提倡无偿的“顺风车”,无异于一种公益活动。只有将有偿服务纳入其中,才能使其在分享经济的快车道上逐渐规范发展。以营利为目的,实乃分享经济的特点之一。⑥部分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对于分享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分享经济都应当是非营利的。实际上,更常见的分享经济,应当以营利为目的。只有每一个分享经济的参与者都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九)分享技术不断优化 大数据与云计算为分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推动力与主要技术框架。基于云计算的分享经济,将颠覆现有的商业与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分享”这一并不新鲜的理念,焕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给了诸如云计算这样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技术模式一个重新解读从“分享”到“分享经济”的机会(陈启临,2013)。 “云”把所有的同类资源汇总并组织成一个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在内的资源池,用户可以按需索取并为所需的资源付费,用完后再让资源回到池中,留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样,资源在池中被多方案地分割,并通过每一次吞吐获得经济收益。云模式中所强调的供需关系及其相互的利益分配,足以给“分享经济”一个有力的支点,或者说是新的起点。 (十)分享社交不断本地化 分享经济关注资源、信息的交流、汇集和整合,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本地化共享经济,则是一种新的社交活动形式(文作,2013)。分享经济本身的意义在于资源、信息的汇集与重新分配,力求做到在地理与时间上有更强的可获取性。由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虚拟P2P活动,除音乐、电影、软件等产品外,还越来越多地涉及借贷等金融活动。这些因素,都使分享社交不断本地化。例如,以途家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房屋短租,不仅拓展了非标准住宿的路子,而且实现了游客与屋主之间的本地化交流。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分享经济:前世今生与未来走向》。 ①夏湉:《“分享经济”正革命全球经济》,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57823_2.html,2014-06-19。 ②田淑娟:《Airbnb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http://special.caixin.com/2013-09-18/100583869.html,2013-09-18。 ③白鑫然:《我们该如何审视分享经济?》,http://tech.163.com/14/1231/18/AEQHA909000915BD.html,2014-12-31。 ④张琳:《“分享经济”模式正横向切入在线旅游市场》,http://www.iyiou.com/p/17646/,2015-05-13。 ⑤唐志强徐然:《“共享经济”离不开IT支持——访汉诺威IT展负责人》,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3/06/c_124423558.htm,2013-03-06。 ⑥蔡雄山徐俊:《互联网+时代,如何规制分享经济》,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4354.html,2015-12-09。标签:经济论文; 商业模式创新论文; 互联网经济论文; 信息消费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平台经济论文; 分享时代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