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铜带”铜钴工业区域复合体的初步研究_铜带论文

非洲“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综合体论文,地域论文,工业论文,铜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洲“铜带”深处非洲大陆中南部赞比亚与扎伊尔两国的交界地带,大致西北东南向呈弧形延伸,全长约800km,宽约60~100km,在加丹加岩系的砂岩和页岩中,集聚着以铜钴为主的多金属伴生矿床,是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铜弧”。

“铜带”在赞比亚、扎伊尔两国长达80余年的开发过程中,逐步建成了强大的铜钴采、炼地域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铜钴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这种在原料、动力、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地域综合体,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立生产体系的冶金工业地域体系。它是资源、社会经济、技术诸因素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条件下相互制约和结合的结果。因此,综合考察和评价“铜带”冶金工业地域体系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特点,对发挥主导工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1 “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组合特征

冶金工业具有生产多阶段性和工艺技术性强的特点,生产专业化的协作与联合,是充分利用原料和废料,就地组织现代化大生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组织形式。

“铜带”经过长期的开发,已经形成三大自成独立体系的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其各自按照自己的生产方案实施铜钴的开采和炼制。

1.1 赞比亚恩昌加联合铜矿公司地域综合体

该综合体由钦戈拉、恩(罗)卡纳、孔科拉三大矿区组成,铜最高年产量可达40×10[4]t。钦戈拉是世界最大的铜矿之一,地下和露天开采,建有大型选矿厂、高品位矿浸出厂和尾矿浸出厂。高品位铜精矿送罗卡纳冶炼厂熔炼,铜精矿和尾矿就地分别送浸出厂。罗卡纳矿为一综合性铜矿,露天和地下开采,建有选矿厂、铜冶炼厂、铜精炼厂、炼钴厂、炼铀厂。精炼厂是世界大型炼铜厂之一,可年产电解铜30×10[4]t。该厂所产钴精矿送炼钴厂提炼。孔科拉矿建有选矿厂,铜精矿分送罗卡纳冶炼厂和钦戈拉高品位浸出厂(图1)。

图1 赞比亚“铜带”矿山—城镇群

1.2 赞比亚罗昂联合矿业公司地域综合体

该综合体由穆富利拉、卢安夏、奇布卢马三大矿区以及恩多拉炼铜中心组成,可年产精铜30×10[4]t。穆富利拉矿是世界典型的“含铜钞岩”型矿床,为地下开采的综合性铜矿,建有选矿厂、铜冶炼厂和精炼厂,可年产阴极铜27×10[4]t。卢安夏为一地下开采铜矿,年产能力可达12×10[4]t,建有选矿厂、铜冶炼厂、硫酸厂。浮选出的精铜就地冶炼和送穆富利拉冶炼。位于卢安夏以西的巴卢巴矿,是一铜钴矿,所采铜精矿送卢安夏冶炼厂,钴精矿送昌比希炼钴厂。奇布卢马矿区主要由奇布卢马和昌比希两矿组成。前者为一铜钴矿,铜精矿送穆富利拉冶炼,钴精矿送昌比希炼钴厂。昌比希为一露天开采铜矿,矿石精选后送卢安夏冶炼。恩多拉是赞比亚“铜带”重要的炼铜和炼钴中心之一,也是“铜带”重要的交通运输“门户”(图2)。

图2 扎伊尔“铜带”铜钴工业分布

1.3 扎伊尔矿业总公司加丹加地域综合体

该综合体由加丹加“铜带”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矿区组成,其中以西部矿区最为重要。

西部矿区是以科尔韦齐为中心的铜钴矿,露天开采为主,建有选矿厂、卢伊卢铜钴精炼厂、科尔韦齐炼锌厂。卢伊卢铜钴精炼厂利用本矿区和中部矿区的铜、钴精矿可年产电解铜17.5×10[4]t和钴0.9×10[4]t。

中部矿区是以利卡西为中心的铜钴矿区,露天开采为主,建有2 个洗选厂、铜钴冶炼厂、铜精炼厂和钴精炼厂。主要利用本矿区和西部矿区所产的氧化铜、钴精矿以及卢本巴希冶炼厂的精铜为原料,可年产电解铜25×10[4]t,电解钴0.7×10[4]t。

东部矿区是以卢本巴希为中心的老矿区,采矿集中在卢本巴希以西的基普席,地下开采,建有选矿厂。卢本巴希建有冶炼厂,可年产粗铜16×10[4]t,除基普席供应原料外,其次由西部矿区和中部矿区供应铜精矿。除炼铜外,还建有金属轧制及电缆厂,是扎伊尔“铜带”唯一的金属加工厂。

2 “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形成的地理条件

2.1 铜钴资源丰富,具有矿体大、矿层厚、多矿共生、品位高、分布集中、埋藏浅等特点,便于大规模露天开采

在“铜带”成矿的过程中,形成了“含铜砂岩”、“含铜页岩”两种类型铜矿,主要伴生有钴、铀、镉、锗、锌、钽、镭、钼、铅、银、金、硒等。若按矿物组成,可分为铜—钴—铀矿和铜—钴—锌矿,以前者为主。铜矿储量(金属含量)约为5600×10[4]t,约占世界的16%。含铜砂岩型矿具有品位高特点,一般在2%~6%,最高可达16%。钴与铜伴生,储量172.37×10[4]t(其中扎伊尔约136.08×10[4]t,赞比亚约36.29×10[4]t),占世界的47.5%,是世界最大的钴矿所在。 “铜带”大多数矿床埋藏较浅,一般在地表下46~61m,浅者仅2~3m。矿层厚度大,如含铜页岩型矿床层次较多,层厚多在15~20m。 上述特点均有利于就地组织大规模的露天开采和建立宠大的铜钴冶金工业地域综合体。

2.2 电力条件

铜钴炼制是高耗能工业。因此,电力能否持续供应,是“铜带”铜钴工业地域体系能否建成的先决条件之一。

早在二三十年代,“铜带”各矿区利用津巴布韦万基的煤建设火电厂,各电厂互联成网。随着“铜带”矿业的迅速发展,电力远不能满足需要。赞、扎两国尽力开发自己丰富的水力资源。扎伊尔着力开发刚果河上游水电资源,以替代火电供应。在支流卢阿巴拉和卢菲河先后建成马里纳尔水电站、德尔康莫奈水电站、比阿水电站、夫兰克水电站,联网向“铜带”供电,但远不能满足精炼铜用电需要。80年代在刚果河下游初步建成英加大型水电站,架设长1725km的高压线通往科尔韦齐。

50年代,赞比亚“铜带”所需电力的40%由扎伊尔马里纳尔水电站通过长515km的高压线供电,1960 年又从赞比西河卡里巴南岸(津巴布韦)水电站通过33×10[4]V高压线输入电力。独立后,为摆脱对外的依赖性,大力修建卡里巴北岸水电站及赞比西河支流卡富埃河水电站。两站建成后,占全国配电量85%的“铜带”,主要靠两电站供应。充足的电力保证了“铜带”铜钴采、炼工业的持续电力需求。

2.3 交通运输条件

“铜带”矿业的外向性,对深处内陆、远离海岸的矿区来说,能否保证大量重型矿山机械和设备的运进和巨量铜钴产品及时畅顺运出,是矿业能否生存并保持活力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赞、扎两国一直积极改善交通运输设施,尤其是寻求多路出海口。“铜带”在大规模开发的过程中,同步建成了强大的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系统,保证了矿山活动的正常运转。

最初,英属南非公司为大规模开发“铜带”,1906年将开普敦到卡布韦的铁路向北延伸至“铜带”东南部的炼铜中心恩多拉,1910年向西北延伸至扎伊尔“铜带”重要的采、炼铜中心卢本巴希。1931年,这条铁路又与西出安哥拉海港洛比托的本格拉铁路接轨。继后,联接莫桑比克出海口的纳卡拉港、贝拉港、马普托港的铁路相继建成。

70年代,因政局变化,西出洛比托港和南下南非出海口通道受阻,扎伊尔加强本国出海铁路(出马塔迪港)的建设,赞比亚与坦桑尼亚联手建设联接坦桑尼亚出海口达累斯萨拉姆港的坦赞铁路。中国援建的这条铁路通车后,便成为赞比亚矿产品输出的重要通道。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南部非洲国家关系的改善,开辟了经南非东伦敦港的转口线路。从“铜带”出海线路的时空变化看,往往由于政局变化影响各线路运量的重大变化,但各线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铜带”交通运输上的需要,从而也保证了矿山持续发展的活力。

2.4 劳动力和技术条件

铜矿的开采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而采矿的工程技术和铜钴的炼制则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能否提供大量的非熟练工人和一定数量的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是“铜带”能否建成宠大的铜钴工业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美资本相继渗入,刺激了“铜带”采矿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吸引了大批的非洲人和欧洲人移民投入矿山(注:赞比亚“铜带”矿山的非洲人从1924年的1300人增加到1931年的3万人,同期欧洲人从4000人增加到1.4万人。)。

赞、扎两国在独立以前“铜带”矿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矿工班长以上管理人员,几乎全是白人,而大量的廉价苦劳力则来自本国和邻国,成为矿山开发不可缺少的主力军。独立后,两国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经济,分别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矿业国有化对策措施,大力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逐步摆脱白人的技术垄断,用自己的人才充实到矿业各个部门,但高层领导和高技术仍不能完全摆脱对白人的依赖。

3 铜钴工业在“铜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铜带”在铜钴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采矿、选矿、冶炼、精炼等专门化部门,各矿区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与联合形成了独立的地域生产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一方面铜钴主导工业刺激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并带动整个“铜带”区域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主导工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这种互动推进的过程显示了主导工业部门的联动效应和增长极“极化”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区域内资源、能源、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相互的协作与联合;有利于共同建设和使用公共基础设施,以节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整体规模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合理安排和满足区域内人民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在矿业为主导部门内的区域内,积极开拓其相关产业领域,是充分有效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发展和布局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能否认识和正确运用这种主导工业的联动作用和“极化”作用来合理布局生产力,是能否加速区域工业体系建立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铜带”地域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充分显示了铜钴工业的主导作用。

3.1 联动效应

主导工业部门的联动效应反映在纵联动效应和横联动效应两方面。

纵联动表现在主导部门的“根基”效应和“衍生”效应。主导工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和带动向其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是“根基”效应的结果。两者在生产性质上虽有不同,但有相互依存的供求关系。“铜带”矿业的发展所带动的燃料、电力、建筑、建材、机械和车辆修配等部门,是在铜带工业发展过程中相应地成长起来的。这些部门不仅开拓了“铜带”经济活动领域,而且促进了主导工业部门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随着冶金工业技术的进步,诱导出以矿产品、副产品、废料为原料生产出新产品的部门,是主导工业“衍生”效应的产物。这一“衍生”效应是不断深入和连锁性的。“铜带”已建立起铜加工工业、硫酸工业、水泥和石灰工业,就是“衍生”效应的产物。

横联动表现在,为适应主导工业部门及其纵联动下发展起来的部门的需要,所进行的矿区基础设施和满足矿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而相应发展起来的部门,均是主导部门横联动的产物:保证矿业生产正常进行和满足居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的交通运输、电讯;满足居民经济社会、文化需要的日用品制造业、粮油加工业、饮食业、纺织服装业、商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满足居民商品粮、果蔬需要的种植业,如赞比亚“铜带”普遍开辟了规模不等的农场。

3.2 增长极“极化”效应

在“铜带”矿山开发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各部门均统一布局在“铜带”内,形成了强大的地域综合体,其核心就是随矿山开发兴起的矿山—城镇群,是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产物,成为引导整个“铜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即增长极。扎伊尔“铜带”的3 大铜城和赞比亚铜带的8大铜城,均是随矿山开发成长起来的, 它们与彼邻的矿山成为“孪生”兄弟,是矿山开发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多极集聚和扩散“极化”效应的产物。在赞比亚,为加强对矿区的行政管理和为矿区提供商业服务,在矿区边缘相应地建立起行政和商业职能城镇。每城镇都逐渐成长为所在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例如,“铜带”的两个最大城市卢本巴希和基特韦,除建有大型铜钴炼制业、加工业、修配业、食品业外,还建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设施等。

来稿时间:1996年12月

标签:;  

非洲“铜带”铜钴工业区域复合体的初步研究_铜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