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于礼,孝德为先论文_陈世有

品行于礼,孝德为先论文_陈世有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初级中学 陈世有 530227

摘要: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冲击,现代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对撞,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目前学校的德育有机结合。我校提出“品行于礼”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孝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实践。

关键词:感恩教育 孝德文化 思考 实践

2015年秋季学期,我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品行于礼,博学于文”的校训,以礼仪教育为德育切入点,培养目标让学生能知书达礼。对于礼仪教育,我们又根据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说提的“孝道”,提出“孝德为先”的思路。“孝德”教育,旨于“孝”是指孝亲尊师,“德”是指德才兼备。开展孝德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们时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感谢恩人的救助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从小培养学生的孝道精神,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对于依托传统文化,深化感恩教育的思考

(一)我们通过调查,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开学初,我们对部分学生、老师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自身家庭状况、受资助状况的认知,以及受资助后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感恩意识和回馈心理展开。问卷反馈学生对“感恩”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我获得了帮助”、“我应该感激”和“我如何回报”这些基本的现实认知和心理活动。少部分学生在父母老师的培养教育之下,在社会国家的帮助之下,不懂得有所反馈,久而久之,变得麻木、冷漠。

(二)认真分析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父母没有成为孩子的榜样,家庭教育没有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感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今后成长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我们的一些父母,自身没有感恩的意识,在家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亲,给孩子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2.学校感恩教育缺乏有效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学校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德育活动被弱化和形式化,一些德育内容“高大全”和盲目美化,使得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渐渐地,学生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3.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身素养问题。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也就是 我们成人常说的他们开始进入了叛逆期。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三)以传统文化的孝德文化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

“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

二、在传统文化引领下的感恩教育实践

(一)师资培训,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唤醒和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又是文化前沿的先行者,在现代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如何接受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首要的工作是通过培训,让老师们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传统文化教育与现行教育的融合点、探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我们从学校领导开始,参加传统文化的论坛,参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幸福人生》公益讲座和《弟子规》研读班,不定期举办校内传统文化讲座和论坛等。

(二)挖掘学校文化主题,提出“品行于礼,博学于文”的校训,并提出“孝德文化”即感恩教育为主导的策略。根据农村孩子们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现状,我们认为“礼”是立人之本,学礼,知礼是德育的一个方向,因此确定了“品行于礼”的德育目标。“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治民之道,更是家庭和谐之本。因此,对孩子的“孝”的教育,学校要把它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营造氛围,走进孝德文化。进入校园,可以看到学校悬挂的标语“品行于礼,博学于文”、“学习传统文化,做好中国人”等。校园教室外墙上悬挂的是“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学校开辟了一个展室——“孝德厅”,这是进行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广播室,广播节目设立”孝德天地“栏目,宣传古今孝德故事和身边孝心人物事迹,以播感恩歌曲和励志歌曲为主。

(四)诵读经典,践行《弟子规》,力行孝德。

要求七年级学生坚持每周要写《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要求学生每周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碗、扫一次地、聊一次天,并记录落实情况和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周一到校上交后由学校逐一审阅,班主任利用周一班会比一比、说一说、选一选,进行总结表彰。学生所记录的每一件事都很真实,都流露出对父母的心疼和关爱,学生的感恩情怀被悄然唤醒。

开展“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每年年底开展“最美孝心少年”评选,学校进行隆重表彰。评选出的这些孝心少年在同学们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诵读传统经典,利用每天早上晨读10分钟时间,学生在班上一起诵读《弟子规》,每周升旗仪式全校师生集体诵读。团委还成立“孝德先锋队”,到村委和孤寡老人家里去做好事,打扫卫生,让孝德之风吹向各个村委。

(五)办好”幸福家庭“家长公益讲坛,宣传孝德文化。学校利用每周五一个下午的时间,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幸福家庭”讲座,由校长或德育老师主将,主要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宣传孝德文化。通过讲座,我们家长有了对孝德文化的认识,才能和学校一起形成合力,从而让孩子们真正知孝,行孝,至孝。

半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唤醒师生内心的善良和美德,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在学校知道尊敬老师。教师们思想觉悟大有提高,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同心同德,积极宣扬传统文化。我们打造校园文化不仅要挂在墙上,而是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带回家里,去感染家庭、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学生感恩教育探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年第10期

2.毛振海 张海庚《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2期

论文作者:陈世有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  ;  ;  ;  ;  ;  ;  ;  

品行于礼,孝德为先论文_陈世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