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十大审计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审计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推进审计理论创新,必须首先树立科学审计观的审计理念。科学审计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性,二是发展性。
科学审计观的科学性是指审计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审计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是探索审计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为审计行为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科学审计观的审计理念为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
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要务是推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理论创新和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审计工作的推进必须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也是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要求审计理论和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求实创新,将审计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将人本意识充分融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还应该不断完善审计体系和审计理论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分和优化审计学科设置,拓宽审计职业认证平台等。
经济安全审计观
国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安全为前提。审计乃经济卫士,应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置于审计工作极端重要的位置,审计工作尤其是国家(政府)审计工作应当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神圣使命。
经济安全审计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关注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防止其流失;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关注环境安全,防止生态恶化;关注国家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风险。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审计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经济安全审计观的审计理念,分析受托经济责任中的经济安全责任,强化对经济安全审计的理论研究,推动经济安全审计向前发展。
民主政治审计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权力的监控与制衡,必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民主政治审计观认为,国家(政府)审计既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必须通过审计强化对经济权力的监控。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审计公开促使经济权力阳光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审计公开,推动经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精神。二是通过审计问责提升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效率与效果。权力监督部门根据审计的结果,采用既定的程序对未能按照特定要求和原则运用经济权力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人本审计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的审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人本审计观就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审计工作的观念。人本审计观有两层含义:
一是应当以人民为本,即重点关注民生、环境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维护投资人和相关利益关系人的权益。在以人民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审计工作应当关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例如民生审计、环境审计、薪酬审计等。此外,通过消除委托方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
二是应当以审计人员为本,使审计人员得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所推动的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审计人员也应当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受托经济责任观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划分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大方面。从行为责任方面,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性以及控制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它们分别构成受托经济责任的某个方面,我们分别赋予其特定的名称,即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和社会责任以及控制责任;从报告责任方面来说,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报表。
受托经济责任观是关于审计前提与目标的一种普遍认同的审计动因学说。David Flint认为:“任何审计行为活动的产生都是以特定形式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前提,任何现实的审计行为活动的存在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特定形式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审计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审计理念。
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不断发展,是推动审计理论不断创新的内在依据。当行为责任演进到环境责任和适当责任时,报告体系拓展到环境报告和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相应产生环境审计和经济权力审计控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委托人对受托人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致使受托经济责任内容不断扩展,许多新的审计业务类型不断涌现。审计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审计理念,才能解释各种审计实践活动,预测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
正当怀疑审计观
正当怀疑又称为“合理怀疑”、“职业怀疑”、“专业怀疑”等,是指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没有理由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基本审计假设包括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可确认假设,独立性假设和有效性假设,其中正当怀疑是审计的一项最基本的假设,也是审计的最直接原因。正当怀疑审计观认为,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因而,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
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审计业务逐渐复杂化,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当怀疑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假定所需要证明的认定中可能存在不实、不合理或不合法之处(只不过目前还不知道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环节),并以专业怀疑的眼光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及时、敏锐,准确地捕捉可疑点;对于受托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是否全面有效,受托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百分之百地信赖。
容忍错误审计观
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量日益庞大,只能采用选取特定项目和抽样等选择性测试方法进行审计,但这些方法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审查,误差在所难免,再加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以及审计证据的说服性而非结论性,审计不可能提供绝对保证。
审计资源具有稀缺性,审计活动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抽样的方法被审计人员广泛运用。在抽样的方法下,实质性测试中存在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两种抽样风险。这两种风险都可能引起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尤其是误受风险对审计人员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只要在重要性水平许可限度内,应容忍审计人员出现的差错。
由于审计不可能提供绝对保证,而且审计人员也可能出现差错,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应坚持容忍错误的审计理念。
风险审计观
现代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审计的风险呈持续扩大趋势,审计的IT化、网络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国家(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坚持风险审计观的理念越来越重要。
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不同,国家(政府)审计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类型,如私利风险、责任风险与体制风险。由于我国国家(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政府审计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由此带来私利风险。责任风险是指国家(政府)审计并没有像注册会计师那样明确界定审计责任,审计人员难以从专业角度说明是否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难以说明是否已经尽到了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责任,从而导致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国家(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国家(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由此给国家(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国家(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在制度上,通过控制审计不作为降低审计风险;在技术上,通过了解舞弊环境和强调职业怀疑,提高舞弊审计能力,把风险审计观的审计理念贯彻到国家(政府)审计工作中。
独立审计观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或报告)的一种特性。独立性是审计职业赖以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对审计人员品行的要求,也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审计与独立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审计人员在实施检查、判断并表示意见过程中不能保持其地位上、精神上、操作上和伦理上的独立性,那么,他的这种行为活动也就不成其为审计。所以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持独立性应成为审计职业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坚持独立审计观的审计理念应成为审计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
独立审计观的审计理念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要求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在审计过程中严格保持公正无偏的超然态度,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并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的特殊利益关系,并避免出现使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受到损害的情形的出现。
绩效审计观
绩效审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人员按照授权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组织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广义化,其内容已经历了从“2E”到“3E”再到“5E”的发展,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保性(Environment)和适当性(Equity),环境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已经被绩效审计所涵盖。在“5E”的基础上,绩效审计的内容继续扩展,质量和顾客反应也成为绩效的维度。
绩效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尤其是国家(政府)审计的明显趋势和重要形式与内容,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绩效审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树立绩效审计观的审计理念,重视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为绩效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推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