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记忆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传体论文,述评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法分类号 B 842.3
目前,国外有关记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和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两个方面。 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涉及记忆的一般性信息加工方式以及人类认知模式,且必然会对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身心关系等心理学乃至哲学、人类学的根本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与内隐记忆同样重要,涉及到人类的记忆内容、编码形式、记忆的组织以及过去经验和情绪对贮存信息的影响等问题的自传体记忆,却出于种种原因在国内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果说内隐记忆是在深度上实现了记忆研究的突破,那么自传体记忆则在广度上极大地丰富了记忆的研究内容,使以往桎梏于由艾宾浩斯等人发韧的实验室中“死”记忆研究开始逐步摆脱人工雕琢的“作弄”,真正走入真实生活中、走进人类所独有的“活”记忆,即日常生活事件的记忆。只有这样,心理学才有望从根本上了解和把握记忆的客观规律;同时,自传体记忆研究业已在哲学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它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对象或领域。有鉴于此,介绍并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然对我国心理学、特别是记忆心理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自传体记忆研究回溯
一般地,自传体记忆是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过程。其实,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出现研究自传体记忆的雏形了。但是在70年代以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猎,Cohen(1986 )称之为“百年沉寂”(注:Cohen,G.'Everyday memory'.In Cohen,G.,Eysenck,M.W.and Levoi,M.E.(eds).Memory:a cognitive aPProach.Milton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p24.)。对于自传体记忆研究兴趣的复苏与Crovits和SchiFFman(1974 ) (注: Crovitz,H.F.andSchiFFman,H.(1974).'Frequency of episodic memories as a function of their age'.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1974,4,517-518.)以及Robinson(1976)(注:Robinson,J.A.Samplingautobiographical memory,Cognitive Psychology,1976,8,578-595.)等人富有创意的研究工作有直接关系。同时,自传体记忆研究的重新崛起显然与认知心理学对于知识表征本性的强调以及近年来逐渐将认知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发生物而非实验室产物这一思想在逻辑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心理学理论化风格随时代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早期研究者们所发起的一些根本性洞察以及有关的研究历程却在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中很好地传承下来。因而有必要对此作一历史性回顾。
(一)Ribot:对时间的看法
Ribot在《记忆疾病》(Diseases of Memory )(注:Conway,M.A.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 Introduction,Open UniversityPreSS,1990,16-25.)一书中程式化了一种记忆理论, 其中的一部分直接与自传体记忆有关。Ribot的理论基点主张记忆是一种传记性事实。对Ribot而言, “回忆”是对记忆的意识性体验且关键是它指向与过去有关的意识状态的定位。而其他两种记忆属性则是过去某些条件的保存和再生。因而在Ribot眼中,记忆是“包括无数多相元素, 即它是一种联合、组合、复合体、混沌物或多重系统”。同时他断言“一种富有且广泛的记忆不是印象之集合,而是动态联合体的积累,对适宜刺激非常稳定且有反应力”。总之,Ribot 的记忆的一般性观点是指记忆由“一大批神经性元素、每个以一种具体方式来修正,每个都形成一种清楚的联合之部分且可能准备侵入其它之中;这些联合体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对意识状态的存在而言为基本的条件蕴含”。Ribot 建立的自传体记忆模型的主要成分有:a.记忆通过参照点而组织;b.参照点记忆通过复述得以维持且可能高度清晰,同时与其他记忆有多重联结;c.成为参照点记忆的事件可以通过个人意向、团体一致性的某些形式或社会条件而具体化;d.其他的非参照点自传体记忆通过利用参照点记忆在时间上定位化,其组织状况不佳。
(二)Galton:追索(cueing)自传体记忆
在《人类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注:Conway,M.A.AutobiographicalMemory—An Introduc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0,16-25.) 一书中,Galton报告了自传体记忆的一个饶有兴趣的研究系列。他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挑出某个单词,然后记录在规定时间内该词所诱发的进入脑海的“观念”。出现在Galton身上的“观念”主要是对孩提和成年事件的回忆。当然不能就此认为Galton产生了对自传体记忆的某种具体看法,事实上他主要思考了自我思维的多样性这一问题。然而他的研究无疑涉及到自传体记忆的诸多方面,即仅有相对很少的事件能被记住且几乎一直受到很好的复述;同时,他还考虑到记忆与概念的紧密结合,并且认为个人体验形成了对个体而言概念意义的一部分;最后,Galton也认为自传体记忆以一种鲜明的方式揭示出记忆者的自我。
(三)Freud:作为发号施令者的过去
Freud和Brewer(1893/1974)在其名著《癔病研究》(注:Conway,M.A.Autobiographical Memory—An Introduction,Open UniversityPreSS,1990,16-25.)中认为在神经症的源起、维持及治疗中, 自传体记忆起着核心作用。Freud 认为情绪性创伤体验的记忆往往充满着压抑感,其中直接潜伏有神经症。对这种记忆的压抑使之无法进入意识,然而与此相联的情绪却一直持续影响着个体的心灵世界。神经症的治疗主要应考虑引导患者回忆伤痛以至将痛楚削减且将自创伤性事件产生的心理防御网络削弱。在此基础上,Freud 认为“我们的神经病人困耽于追忆”, 其症候是对特殊伤痛体验的滞留和记忆性象征。然而,Freud未直接思考并发展出一种记忆理论,虽然他对于情绪的作用以及记忆与后继性人格及行为效应的强调于自传体记忆研究启发很大。
(四)Barttett:重构过去
在《记忆: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注:Conway,M.A.Autobiographical Memory—An Introduction,Open
UniversityPreSS,1990,16-25.)(1932)这部经典力作中,Barttett 认为记忆具有功能上的重构性。记忆总是为了迎合当前意愿的需求而对过去事件加以重构。并且,他认为记忆表征是以图式这一形式出现的。自传体记忆图式表征了对某事件的一般性印象或属性。记忆在表征和恢复过程中均存在解释机制,即记忆“与我们的兴趣以及据此的改变在一起”。最后,他强调记忆的重构本性以及对事件的解释性编码而非逐字逐句的表征。
二、自传体记忆:概念辨析及其基本特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对自传体记忆给予了重点研究和较为周密的理论界定。Tulving(注:Tulving,E.(1983) .Elements ofEpisodic Mem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曾将自传体记忆划归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他认为, 记忆可分为三种: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情节记忆。其中,程序记忆一般是指在自动化心理活动中使用的对信息的表征贮存。语义记忆包括关于世界状态的信息且以公告或公理的形式存在。情节记忆是指这种情况,其中人们记下了包括时空知识(如时间与地点等细节)的一个体验过的事件。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颇为相似,因为它们所表征的都是关于世界状态的信息且这类信息对于意识觉察或意识性操纵而言都是开放的(即可意识性介入以及被操纵和修改)。其相异之处在于情节记忆具有情境局限性,指向时间和空间,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语义记忆不拘泥于具体场合,所贮存的知识表征并不典型地与时间和地点相联,同时进入语义记忆通常不涉及记忆的体验。如此看来,自传体记忆似乎隶属于情节记忆,因而Tulving(1983 )认为二者是等价的。
上述观点固然没有违背自传体记忆的基本内涵,然而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之一是“情节记忆”这一术语逐渐指向一种研究记忆的特殊方法,即情节记忆总是与对词表的具体记忆有关。因而情节记忆在约定俗成的范围上讲应当被看作是自传体记忆的一部分:因为情节记忆研究均努力减少对事件细节这一回忆自由度方面的研究。同时,情节记忆研究侧重实验室探究记忆诸方面,而自传体记忆则侧重于记忆的其他方面——通常不在实验室研究、事实上基本无法在实验室研究——这些方面对于真正的记忆而言却是关键的。
另一个问题是,虽然情节记忆所具有的特征与记忆的其他类型明显不同,但是它对于知识的严格区分却不符合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包括对具体经验的记忆以及对生活中发生的个人事实的识记。此外,二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差异在于自传体记忆中表征有对可在时间上拓展且具有多种人物与地点的复杂的真实事件的体验和解释,而对很近或即时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微小细节的记忆乃是实验室中对情节记忆的定性。明显地,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均为“自传体式的”,它们都包括情境界限信息和有意回忆。但是那些有关事件的一般特征或发生过程、基本含义的长时回忆则被心理学家单独挑出来称作自传体记忆。
关于自传体记忆的特征这一问题,早期的研究一般是在致力于建构某种抽象或一般性模型的过程中间接涉及的。后由此发展出两种特征分类图式。 第一种是由Brewer (1986 )(注:Brewer,W.F.What isautobiographical memory?In Rubin,P.C.( ed.) AutobiographicalMem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21-90.)提出的, 认为自传体记忆因具有“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特征而与其他记忆类型相区别。在此基础上,Brewer又将自传体记忆细分为对重复事件或单独事件的想象性记忆与非想象记忆四类。第二种图式是Johnson (1983,1985)(注:Johnson,M.K.The origin of memories.In Kendall,P.C.(ed.)Advances in Cognitive-Behavioural Research and Therapy,1985,4,1-27,New York,Academic PreSS.) 提出的多通道记忆模块系统(MEM,Multiple-entry modular memory system)。MEM 模型认为记忆作为心理进化的一个整体,它是由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个体所体验过的事件信息在所有子系统中以不同程度而得以编码,并且这些多重编码的程度与本质可以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记忆,尤其是导致不同类型的自传体记忆。这两种理论都推进了心理学对于自传体记忆的思考,且对不同记忆类型的重要特征予以注意。
具体地,Brewer的分类前题主张自传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包括与自我相联的信息。这样的话,在理论上至少要对“自我”这一术语有所阐释。为此,Brewer以为,自我由一个经验性自我、图式性自我以及与个人记忆和自传性事实相联的集合组成。经验性自我是指一种意识性经验实体,它是我们利用自传体记忆所设想的对自我经验的记忆。图式性自我被描述为包含有自我信息的一个概括化认知结构。自此,自传体记忆便拥有了三个分类标准:经验性自我与图式性自我的包容度、记忆获得途径(是否某事件是重复性体验)以及记忆是否以想象为基础。如此一来即可得到四种自传体记忆:a.个人记忆(Personal Memory )是对单独而非重复事件以想象为基础的心理表征;b.自传体式事实形式上类同于个人记忆但却不以想象而以事实为基础,它允许被试对诸如“早晨你参加实验了吗?”这样的问题回答“是”或“否”而无个人对事件的恢复性想象;c.一般性个人记忆在形式上也与个人记忆相似,只不过区别在于它是对重复性事件或相似性事件集合的表征,同时较之个人记忆存在一种更加抽象的表征形式;d.非想象性记忆被划归为自我图式的一部分且对重复性体验中的个人知识有着高度抽象化表征。Brewer的“自我参照”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它考虑到有关自我参照的自传体记忆的分类等级,因而据此可以认定对一个词表的回忆(情节记忆)和对整个实验情节的自传体记忆之间的首要区别是前者较后者极少具有体验与自我图式的包容。
Johnson的MEM理论则从另一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自传体的其他一些特征。MEM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将某记忆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具体化。 按照Johnson的看法,认知过程中存在三种记忆系统——感觉(Sensory)系统、知觉(Perceptual)系统和反映(Reflective)系统。感觉记忆子系统包括知觉的诸要素方面的单另信息,诸如物体的明度、运动方向、尺寸、形状等。Johnson 认为它可能表征有各种运动技能操作的信息(秩序记忆)。知觉记忆子系统表征高水平的知觉信息,诸如对物体间某种排列的一种意识性体验。反映记忆子系统表征主观产出性事件,如思维、想象和规划,Johnson 认为它记录了“控制对我们而言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我们就真正发生之事的评论的努力”。MEM 模型主张所有信息都以三种子系统来表征,但是具体的某一记忆的表征构成在任一子系统中所占比例依事件的本质而变化。并且认为记忆中有想象成分亦有真实成分,且存在几种有趣的组合方式。想象表征主要存在于反映记忆子系统中,虽然在其他两个子系统中也有;相反,真实的记忆被普遍表征于知觉和感觉记忆子系统中。如此一来,自传体记忆便包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知觉的或想象的。为此,Johnson设计了一个记忆实验。 实验中要求被试记住知觉过的事件(如一件刚经历过的事)以及只能想象的事件(如梦、幻想、未实现的愿望),然后要求被试说出他们怎么知道知觉过的事件是实际发生的、而想象性事件为何实际上没有发生。被试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一种清晰的反应模式:知觉过的事件是以有关事件属性和感觉细节来描述,而对此记忆的反应则与其他记忆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如其他事件与靶子事件在时间上发生的接近以及在内容上的相似性等。这类知觉事件的自传体记忆包括那些在知觉与感觉记忆子系统中知识表征的广泛特征。然而,想象事件的记忆特征与此截然不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表征形式为拓展性思维,它们可能主要存在于反映记忆子系统中。
Brewer和Johnson 的看法以及与传统心理学对于记忆的分类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我们逐步理清了关于自传体记忆的一种发展性特征表。即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如婚礼)的混合性记忆,其中包括高度的自我参照,在特征上感觉、知觉与反映相平行且与其他记忆紧密相关。上述记忆特征可能分别在其他非自传体记忆中均可找到,但在整体上只适用于自传体记忆。虽然自传体记忆主要表征解释而非事实,但至少一些真实信息还保留着。这些信息决定着记忆者对于行为、地点、时间以及暂时性信息的恢复形式,但它们仍然是粗糙且易扭曲的。为此,NeiSSer (1986 )(注:NeiSSer, U. Nestedstructure inautobiographical memory.In Rubin,D.C.( ed.) AutobiographicalMem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71-81.)提出自传体记忆的“网状”(nested)观点,主张人们对一个事件会产生(至少是潜在的)多水平描述,并且在自传体记忆的结构和内容中得以反映。它们互为嵌套,因而“回忆一件体验过的事件不是对单一记录的恢复而是在结构的网状水平上做适宜性移动”。 对此,
Conway(1989)(注:Conway,M.A.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s:the role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Lines of Thinking,1989,2,133-143.)做了一个验证实验。 实验中被试在努力回忆一个复杂事件时随时记录下进入脑海的描述,然后被试继续回忆对该事件的进一步想象且其中有一部分与初期回忆的信息有紧密关联。实验者发现后继想象明显地包括一些细节性知觉和暂时性信息,或许想象即是事件的某些具体细节被保留的知识表征方式。然而想象只能表征信息及关于事件表述水平的细小而琐碎的片断。并且虽然想象可以帮助个体适宜地沿着对复杂事件的自传体记忆结构移动,但是对该事件的许多细节的表征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自传体记忆可能是结构化的(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不同描述水平的特征化),其中包括关于经验意义上的信息以及关于事件的一些具体化细节(或许典型地以想象这种形式来表征)。
表1 自传体记忆特征
特征
记忆类型(Memory Type)
(Characteristic) 自传体记忆自传体事实情节记忆
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 高高
低
认识体验
一直出现 可能出现普遍但非
(Experience of Remembering) 一直出现
个人解释
频繁出现极少 极少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真实性(Veridicality) 有改动 高 高
记忆持续期几年 几年几天
(Duration of Memory)
情境具体化的感觉与知觉属性
(Context-Specific Sensory
一直出现 可能出现但很少 一直出现
and Perceptual Attributies)
想象(Imagery)
频繁出现 可能出现但很少 频繁出现
特征
记忆类型(Memory Type)
(Characteristic) 语义记忆
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 低且极少
认识体验 极少出现
(Experience of Remembering)
个人解释 极少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真实性(Veridicality)
表现出社会一致性
记忆持续期
几年
(Duration of Memory)
情境具体化的感觉与知觉属性
(Context-Specific Sensory 从未出现
and Perceptual Attributies)
想象(Imagery)
可能出现但极少
综上所述,自传体记忆是各种特征在不同等级或水平上扭合起来的一种复杂的记忆,我们可以用表1 来将它与其他近似的记忆类型在特征分析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自传体记忆。鉴于篇幅和分类困难等原因,表中舍去了程序记忆和语义记忆的有关内容。此表只是提供了便于了解自传体记忆的一个粗略的分类序列,从而只能预期自传体记忆而无法预期其他记忆类型。同时,表中开列出的特征并不是自传体记忆维一的属性或真实的固有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证实表中所列的特征并非自传体记忆的关键性内容。
三、自传体记忆研究动态
目前,认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时间属性、记忆组织形式、记忆内容的鲜活性(Vividness)、自我与记忆、 情绪与记忆、孩提健忘症、自传体记忆的神经病理学损伤以及诸如Barttett提出的自传体记忆的用途等问题。
研究者们发现,虽然自传体记忆的时间性结构十分重要,但是其他因素在自传体记忆中亦同等重要。如情绪与自我对于决定记忆内容和后继可利用性方面则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事件经历者与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往往会涉及到自传体记忆的组织结构,目前认为自传体记忆是分级组织的,在分级序列中的最高水平表征着关于一生这一缓慢周期中的一般性常识,而人生各自然阶段及因之产生的拓展性时间基线则用来表征着某种组织化的主干知识(thematic knowledge),诸如关于目标、他人、事件特征的知识,它们反过来对该时间阶段加以定性。而在分级序列中的最低水平是对事件的概括化表征,它们直接成为具体的自传体记忆的心理索引,
从而构成自传体记忆的主干结构 ( thematic structure)。 同时关于事件的时间结构如何影响自传体的主干结构的本质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在理论与实验操作上仍争论不休,从而提供了这方面的许多可能性。在生命周期这一水平上,具体的自传体记忆因其时间或情绪/自我属性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认知加工角色。而在一般化事件水平上,时间结构则被证实能影响记忆的可利用性。此外,情绪性事件往往与记忆的过概括化有着更多的联系。与生命周期这一主题高度相关的自传体记忆——无论是在时间属性还是在情绪属性上——也都可能会以某种新异的方式来表征。
当研究者对某一记忆的探究十分具体化时,则其主干结构变得就信息加工而言更为外周化。在这种情况下,回忆者往往会使用一种一般化的周期性或重复性恢复加工策略。假定主干结构在周期性恢复加工中有促进效应,则表明可能是线索精细化和恢复性验证的作用。但是,情绪与自我在这种加工中所起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另一方面,对记忆恢复的近期效应方面的研究表明时间性信息在记忆中具有一般性功能,即近期事件相对记得好且其信息保持水平与事件的主干结构、时间结构以及情绪与自我等因素相互独立,而当事件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比较遥远时,信息保持的其他类型——复述和组织——决定了记忆的优劣。
自传体记忆的最后一个研究热点是直接追索性回忆(direct cued recall)。具体的线索可能直接与记忆中某事件的表征相对应, 并且提供对记忆的直接进入,而将主干结构与周期性恢复过程抛开。这类对记忆的直接进入方式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资料。
总之,自传体记忆不同于以特征的某种定性化模式为基础的其他记忆类型,因而记忆特征理论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自传体记忆如何在概念加工和思维中的作用,当前的问题是对于自传体记忆的具体表征形式缺乏模型化解释。现在只能断定具体的自传体记忆表征是一类复杂集合体,它们是关于某些行为基线(人物、地点、时间、自我、情绪等)的摘要式记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特征,其中之一即表征了个人意义(personal meanings)。事实上, 这似乎应当是自传体记忆的一个定义性特征。知识的心理表征的其他类型亦可表征意义,但并不必然蕴含个人意义。 认知心理学的统治哲学为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即或多或少倡导心理的计算机化观点,并且认为抽象化描述可以被建构为能够充分地描述人类认知,然而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对此产生了大胆的质疑和反驳,因为计算机化观点无法涵盖知识表征的关于个体的个人意义。
Kolers和Smythe(1984)(注:Kolers,P.A.,Smythe,W.E.Symbolmanipulation:alternatives to the computational view of mind,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Memory,1984,23,289-314.)为此振兴了“象征”这一概念,他们指出存在象征的不同等级, 它们产出不同的象征形式。 这些象征间的一个关键性区别在于浓厚性 (dense)象征不能精确复制,而表达性(articulated)象征却可以精确复制。即象征在人类认知中有两种存在方式:浓厚性而不可复制的象征以及存在于规则或参照点(系)等被精确界定的系统中的表达性可复制象征。此外,人类认知中的象征必然是历史性的,也就是说,人类认知中知识的具体表征包括一段具体的历史进程。如此,则自传体记忆与他们所倡导的对浓厚性象征的定义极为相象。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个人意义必然是在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个体的独特地位的浓厚性象征中被表征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类认知进行概括性描述不可能。我们可以大胆假定人类认知的某些方面可以并应当在表达性表征系统中被模型化,而其他方面则需要不同的象征系统,它将把自传体记忆从个人意义水平上推向模型化。在未来,认知心理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象征化编码系统及其加工通路。其中,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必然是这一问题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