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民族研究的几点思考--在2000年汉民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汉族文化论文

关于汉民族研究的几点思考--在2000年汉民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汉族文化论文

关于汉民族研究的一些想法——在“2000年国际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民论文,想法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C 〔 文章编号〕1005 —8575(2001)01—0007—03

我很荣幸,能与中国海峡两岸及国外这么多新老朋友,会聚于历史名城泉州,共同讨论汉民族研究的一些学术问题。

我出生于1910年,青少年时正当中华民族觉醒突飞猛进的年代。这里所谓的民族觉醒,在辛亥革命前夜,令人瞩目的是排满。但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是“五族共和”。他结束了维持两千年的帝制,推行五族共和,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到了“五四”运动,就明确了反帝爱国的纲领。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随后即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孙先生还使用了“少数民族”这一名称,用以与占中国人口最多数的汉族相对而言。

我的青少年,就是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民族觉醒突飞猛进的年代度过的!我一直希望在中华民族大变革的时代有所贡献。这种追求,使我选择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作为自己的学业方向,并且调查和探索了60多年,现在虽然是耄耋高龄,还要继续追寻和探索下去。

汉族的大多数人民是农民。我对汉族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对汉族农民生活和农村变化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农村和农民如何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工业化、城镇化、集约化、逐步实现现代化。

我开始作少数民族调查和研究时是在广西的大瑶山调查瑶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面推行各项民族政策,随之逐渐推行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1957年以前我有机会参加大规模展开的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当时,无论对我本人而言,抑或对整个民族研究工作而言,重点都放在对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方面,没有对汉族作平行的研究,但在进行民族识别时,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区分哪些是少数民族?哪些是汉族?在自报少数民族中,哪些是单一民族?哪些是某个少数民族中或汉族中有不同名称和地区性差别的群体?当时,我已感觉到中国的民族研究必须包括历史上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汉族在内。

但在1957年,我离开了教学、研究的第一线,直到粉碎“四人帮”,到1980年才真正全面恢复工作;全面恢复工作以后,我个人的工作却侧重在汉族地区的农村与农民生活和城乡发展的研究。在民族研究方面,其实最近这20年中也没完全间断,1987年还提出了“中央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现在,中华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博士点,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培养学科接班人。他们明确地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开展专门性的教学和研究。事实上,要使这一观点或理论臻于完善,还需要几代师生共同努力,对于学生辈沿着我开辟的路子继续努力,我感到很高兴。

也曾有人提出疑问,我对农村与农民生活的研究,城乡发展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能涵盖。那么,我的这些研究到底归属哪个学科?我认为,现代学科研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学科越分越细,对所研究的具体领域的观察、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客观世界的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并不因为学科分得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存在。因此,对所研究的事物,若要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尤其是要对它在客观世界的定位作宏观的概括,就必须运用相关诸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我把重点放在对研究对象的准确定位以及对研究对象作出认真的调查和分析,至于这些研究及其成果究竟归属什么学科,则没有必要加以考究。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研究对象,使研究成果有益于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益于当前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就是注重研究成果实际的社会效用。

值得大家庆幸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研究,使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对汉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研究的发展。汉民族研究,自1994年成立学会,已开过4 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吸引了中国海峡两岸和国外不少专家学者参加。其中包括在海外的华人和华侨专家学者,并且已经出版了4 本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每本论文集的内容和学术质量,都反映了每次学术讨论会的特点和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对汉族研究的关注和研究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其中,1998年在南宁召开的汉民族研究第四次国际研讨会暨全国第五次学术年会上,李亦园院士所作的《台湾汉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言简意赅,不仅给我们勾画出台湾关于汉民族研究发展的基本轮廓,还十分醒目地给我们介绍了台湾的汉民族研究与大陆上的研究有深远的学术渊源联系。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学者的联系日趋活跃,研究工作上的相互沟通与借鉴,必然促进相互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和令人高兴的。我衷心希望这种联系与借鉴随着时日的向前与日俱增。

本次学术讨论会,地点选在历史名城泉州,我认为这个选择很有意义。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在汉武帝以前,福建是闽越和东越的分布地区。汉武帝平东越把部分越人迁到江淮,汉人逐渐移居于此成了居民的多数。唐以前相对而言,这里是多山之区,人烟稀少,文化也相对逊色于中原。可唐代以来,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外交通海路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东南沿海的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今日的福州和泉州,自唐以来,都日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交通的重要港口。经过长期的培育,文化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姿态。南宋时,闽人杨时、游酢等潜心求学于洛阳二程,不仅留下了“程门立雪”这样艰苦而专心学习的佳话,还使得程颢在亲自送杨时南归时,发出“吾道南矣”的感叹!杨时三传至朱熹,熔当时显学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三学于一炉,冶铸出闽学,不仅与前述三学并驾齐驱,而且集其大成。朱子在元明清成为一代儒宗。闽学后来居上,在全国政治思想方面于元明清都居主导地位。闽地文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海上交通的发达,固然刺激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多种从域外传来的宗教与中国固有的宗教,也都在闽地落户。多种宗教并没有因其教义、教规和仪式的不同,而互相冲突;相反,在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闽地兼容并存。这些特点与儒学在八闽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区域发展既具有全国的同一性,又具有兼容性和区域间发展的竞争性。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辅相成,又是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古今一贯的特点。

本次学术讨论会,恰逢世纪之交。这个时间也很有意义。20世纪,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解放和复兴,并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和兄弟民族的大团结。现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事业,也已经走过了一个较为顺利的奠基阶段,使我们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

在21世纪,中华民族将会在世纪的中期,实现中央确定的现代化计划,成为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这个前景不仅已明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全世界也都看好这个前景。如果说在20世纪中华民族所获得的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了各兄弟民族的大团结,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变革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世界的面貌发生重要的改变;那么,21世纪中华民族将实现现代化和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复兴,更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深刻的跃进,同时也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伟大的贡献。这个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0世纪末叶,对我们的中华民族而言,还值得热烈庆祝的是香港、澳门的回归。这些历史性的胜利,不仅仅是雪了国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国两制”的基础,推进了祖国完全统一伟大事业的发展。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展望在21世纪使祖国的宝岛台湾与大陆统一起来,最终完成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我深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终将会以最高的民族大义和智慧,找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途径和具体办法。

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希望早日看到祖国的大统一,少数策动和坚持搞“台独”的人,应该在民族大义面前猛醒和三思。对这个问题,与会各位专家都很关心,有自己的高见。愿我们大家都来做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促进者。汉族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核心,在最终完成祖国大统一的进程中也是如此。

最后,我非常感谢福建省的领导和发起与筹备本次学术讨论会的各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为本次学术讨论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认真的努力。你们的智慧、辛劳和所付出的财力、物力必将会开花结果。本次学术讨论会的圆满成功,不仅将对汉族研究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样会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作出积极的贡献。

祝学术讨论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与会的学者、专家和领导身体健康!

〔收稿日期〕2000—08—20

标签:;  ;  

关于汉民族研究的几点思考--在2000年汉民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汉族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