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

○付喜凤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430022)

[摘 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文化的吸纳与超越,是对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要求与实践指引,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思想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要更好地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全面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

[关键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命题。此后,他多次提出,要着力坚持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阐发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是理论性、思想性、历史性与实践性的“四性统合”,是理论逻辑、思想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要正确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命题语境与时代意蕴,并着力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首先就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厘清其逻辑进路。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人民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量和主体力量,彰显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原则立场,贯彻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彰显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与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过“人民主体”的概念,但“人民主体”的观点和理念,一直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当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科学阐明,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针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1]22,从根本上否定了由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明:“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286,“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3]195-196。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阐述,人民群众还理当是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享有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秉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人民观。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首先,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价值取向为基本立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观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提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4]57。其次,列宁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执政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深入了解人民。“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5]49。再次,列宁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完全是靠不加任何限制、最广泛、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持的”。

四是深化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民观。胡锦涛吸收融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继承并创新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人民观的思想成果,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12],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根本,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人民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执政党要高度注重人民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善民生”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胡锦涛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人民观的传承与发扬,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三是发扬了江泽民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的人民观。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充分吸取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民观的思想精粹,在实践中再一次创新了关于人民观的新的内涵,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并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1]280,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它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深刻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1]279。其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江泽民人民观的重要观点。习近平发扬并深化了江泽民的人民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工作作风,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9]43。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江泽民关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极其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根本要求。

一团玫瑰的甜香随即旋转到夏天的身边,他知道是叶晓晓刚刚洗完澡,稍稍定了定神,说:“晓晓,我渴了,能给我倒杯水吗?”

近年来,人们对供电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10kV供电系统直接面向广大用户,而系统网络结构是辐射型供电,若有一段母线停电,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110kV变电站,10kV侧有多个电源分别给不同的负荷供电,通过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备自投)[1],在主用电源失电时,自动将其他电源作为备用电源投入,当主用电源重新带电时,自动断开备用电源投入主用电源,实现分段备投的功能。10kV分段备自投不仅可以提高多电源供电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还可以减少人员手动操作降低工作量。

对检测到的物体以目标为中心划定区域,然后每隔k帧保存矩形框中心坐标,检测目标运动速度是否在阈值σ内,若小于σ,则通过得到的坐标计算位移和路程。由于边防非法人员越境有着明确的目的,所以位移路程是成正比的即位移越大路程越大。通过计算位移路程比来判断目标是否是越界人,并对判断为越界人的结果进行报警处理。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人民观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层面是一脉相承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6]5,“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受益者”[7]23,并且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融会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6]13,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一是传承了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为内容的人民观。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观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人民观。首先,毛泽东人民观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为人民服务是它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的观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观,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8]1094-1095。其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始终坚持和倡导的领导方法,“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8]1094。毛泽东始终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人民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强调并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还强调,要把群众路线归纳为党的工作作风,“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109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的人民观,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9]46,“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9]46,“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9]47,“以人民为中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人民立场”“人民群众获得感”等理念与观点,进一步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增添了丰富的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吸收了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中心的人民观。邓小平汲取了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精髓,并为人民观的内容注入新内涵,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37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9]44。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372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继承并发扬了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人民观,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45,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9]45,充分体现出习近平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彰显了习近平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政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深化。但是在实际工程中,部分能源企业的环保意识尚未形成,措施的落实力度有待提升。对于地方监督和管理部门来说,主要负责管理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也没有将监督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充分发挥出来。

从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理论自身所涵盖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重要的历史来源,它们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层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需要,习近平在汲取历代领导集体人民观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新时代丰富而生动的时代内涵,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和扬弃,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思想逻辑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尤其在仁政爱民、改善民生以及治国经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智慧结晶,历来都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政治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讲话,多次引经据典阐述治国理政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和吸纳,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辩证的政治立场。

总而言之,在高速公路路面防排水设计过程中,导致高速公路路面防排水效果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含了积水的渗透,同时还包含了行车荷载的不合理以及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路面防排水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工程项目的特点,对路面防排水的设计内容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速公路路面防排水的设计水平,促进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

民本也就是以民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本思想从商周开始萌芽,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派大力倡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极具典型的理论与观点。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作用。先秦时期,《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倡导“爱民”“富民”“教民”“德政”的主张,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到了西汉时期,贾谊主张“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提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盛唐时期提出“君舟民水”。明清时期,黄宗羲的“天下之大害者,君主而已也”和王夫之的“以民为基”,以及孙中山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族民权民生”等。这些从古代到近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重民、富民、爱民、利民、恤民的核心理念,表达了对人民的高度重视,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也充分显示了民本思想在政治统治中的巨大作用。虽然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但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思想基础,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201。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正是在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同时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四、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要求与实践指引,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人民主观向往与社会客观发展的对立统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新时代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深刻阐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40。这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发展,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创新。

其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讲话中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4]85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明确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19。其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斗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人民立场,要始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不断把事关人民利益的发展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42,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154。其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上回答了“为了谁”和“依靠谁”,要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214。毋庸置疑,人民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理当要服务于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四,在实践规划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战略布局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路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方式,都是围绕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站位于新时代,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实践中,得以生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 33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列宁全集:第 34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J].求是,2016,(2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Logic of How the People-centered Thoughts of Xi Jinping Formed

Fu Xifeng

Abstract: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It is form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thoughts are conscious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view of Marxist classic writers,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e thinking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absorp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centered culture,th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ntinuously improving good life of the people,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ideolog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In order to better practice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thoughts,and to remember the original mind and the mission,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logical approach,by which,the people-centered thoughts of Xi Jinping is formed.

Keywords: Xi Jinping;People-centered;Marxist View of People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8-0010-09

[收稿日期] 2019-06-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研究”;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课题“习近平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研究”“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付喜凤(1976-),女,湖南邵阳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朱苗苗]

标签:;  ;  ;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