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否定的辩证法”问题考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马克思在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观”中,发现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并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它。从宗教的批判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批判,是一系列的辩证的否定运动。黑格尔对否定性辩证法的论述,在总体上是自觉的、深刻的,并且是层层深入的:他首先指出,否定性辩证法的宇宙论基础,接着以宇宙的“无限”和“有限”为线索,着重对有限事物内涵的“同一与差别”作辩证否定的分析,最后指出,否定性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辩证法。
【关键词】 否定的辩证法 异化 宇宙论 有限与无限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成果”和“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事物“运动着和产生着的原理”——“作为(事物)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1〕这指的是,对于任何现存事物而言, 辩证法在对其持“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遵循的思想进程”的核心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说法”。后来,列宁在他的有关著作中,多处对此持类似见解。
可是,在约一个半世纪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否定的辩证法”能否作为普遍的法则歧见颇多。被恩格斯称为“庸俗唯物主义的小贩们”认为它是“无公度性的文字游戏”。当代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兹等人认为它是一种“崩溃的逻辑”,因为“矛盾不能自我扬弃”。在我国,有些人认为这是黑格尔把他的“没有普遍联系的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硬套在一切事物上”,它“无法解释自然的、无机界的某些现象”。在前苏联的《简明哲学词典》中,认为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决定的”……。总而言之,这一切都在于对“否定的辩证法”原理能否成立提出的种种疑问。
本文认为,哲学的辩证法,包括“否定的辩证法”,不可能“包打天下”,回答一切问题。长期以来“哲学的原理病”,就在于它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唯我独尊。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辩证法的规律当不例外。笔者这样说,其一,在于借撰写本文同时奉劝“哲学万能论者”给哲学的发展“留出后路”。其二,如此奉劝绝不是对“否定的辩证法”持异议者的搪塞;相反,而是试图以新的逻辑方式,通过哲学史、经济史、自然科学史等史实证明它的可能性。或者说,作为一种辩证法原理、乃至规律何以能够成立。
1
马克思在形成自己“新世界观”中发现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并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它。
1.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在对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抽象哲学,尤其宗教批判中打下了“否定的辩证法”之思想基础 青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法律系时,在刑法教授甘斯的影响下读了一些黑格尔著作,但由于它的“晦涩而生厌”。19世纪30年代中期,在德国这个基督教国家出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在这里,对神学的批判,吸引了马克思。当时,马克思等人认为,黑格尔的理性本是同宗教相抵触的,但黑格尔却把二者调和起来。于是,批判宗教神学也就必然批判黑格尔。
从批判宗教神学来说,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事实上是哲学和政治的混合体。因为,对宗教的批判诱发的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旨在于进行一场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正是在这股思潮影响下,通过撰写政治性批判文章,并担任《莱茵报》的编辑,从而有了“探索新的世界观”的思想萌芽。后由于“福音”故事的争执,导致黑格尔学派的分化。可是,在此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仅在“意识范围”内不可能把宗教的批判进行到底。正在思考这个批判的出路时,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启发了马克思。他断言“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提出,那末,可否把对宗教的批判归结为对人的解放的实现呢?这自然得出推翻现存的普鲁士专制的革命的结论。这个思想轨迹是:“人——宗教——人的解放”:否定的否定,历史正是这样。马克思在退出《莱茵报》后,转向对黑格尔哲学批判。1843年,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对宗教批判时说,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同时必须“彻底废除宗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阐明人的本质的学说,从而,“归结为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被屈辱、被奴役、被蔑视的“一切关系”,人才能得以解放;也就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来解决现存制度“课题”。
19世纪90年代初,马克思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还说,在“将近三十年”中,都在致力于对黑格尔的批判和改造,并认为这一工作的最为重要的成就也就是对“否定的辩证法”认识上。这一成果的发现,更多地、同时也更为集中地体现在1844年的《手稿》上。
2.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的“劳动异化”的批判, 进一步揭示了“否定的辩证法”之内涵 马克思的《手稿》对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论述都有重大突破,它标志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初步建立。其中他在对黑格尔的“劳动异化”批判中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否定性过程:一个自在的人,在劳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的、创造的力量对象化在劳动对象上;随之,作为劳动过程和结果的东西又自我“扬弃”,从而把“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实现了“否定的否定”。所以,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2〕但是,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劳动本质实为“精神异化”。因为,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绝对理念”之于对象世界的活动,认为这种对象化的精神运动便是人的本质所在;所以,对劳动的扬弃便又返回到“绝对理念”而获得“自我完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展示的“一本书”。其关键在于劳动的社会联系。人作为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同时,才实现了人的社会性;正如他自己所说,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实“自己是真的存在物”,即与他人相结合成社会性的“关系”。而且,只有具备了这种关系,才有对象化的“属人的自然”,才有人的社会本质。这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否定性运动。这比原先对宗教批判又进了一步,那就是作为人的本质力是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是社会性劳动中实现的,而每一次对它进行的“扬弃”,都更能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本质。这应该视为马克思后来对《资本论》写作所遵循的否定性的“辩证的说法”的思想基础。恩格斯在《反林论》中(“辩证法”部分)曾经指出了这一点。
3.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理论批判研究中, 对“否定的辩证法”的运用和深化 这种经济理论有一个令人迷惑的命题:“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包括文化)的源泉”。1845年3月, 马克思在《评费里德利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里一针见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而且它是“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就是说,这个命题掩盖了私有财产的根源、性质和职能。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要“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才能成为现实。”而真正的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又“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3 〕如果说马克思在当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意识到人的解放的历史意义,那末,这时候的马克思已经十分明确地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事情很清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前提是劳动首先创造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又反过来成为奴役劳动者的物质基础。这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它必然使得劳动者受到剥削状况不断加剧。因此结论只能是:只有通过“劳动”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获得了解放,劳动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手段。用恩格斯的话说,这叫做“剥夺者被剥夺”,否定的否定。换言之,以劳动创造私有制(财产)到劳动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前提——私有制的消灭、被否定,然后劳动又在更高的阶段上成为“人类发展的承担者”。这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
概括起来讲,从宗教的批判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批判,是一系列的辩证的否定运动;最后得出扬弃、消灭劳动异化的结论。这大致是马克思从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对“否定的辩证法”发现、发展的和运用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是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必须指出,马克思的这些伟大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上述著作中,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其它著作如《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也有系统的论述。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方法”以及“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否定之否定”〔4〕简单地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从商品这个“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导致了系列的矛盾、扬弃运动,最后导致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结论。这就是: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内涵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由此出现了交换的现象又内涵了价值和价格的矛盾,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经济范畴出现,诸如货币、资本、劳动力、剩余劳动和利润等;随着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加剧,必形成近代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的冲突,其结局是无产阶级取代资本主义的统治。总而言之,其否定性的辩证法运用的过程中是以商品的内在矛盾→系列性经济范畴的矛盾→两大阶级矛盾的最终解决。其间的每一对矛盾的运动既是前者的“终点”又是后者的“起点”……但越来越趋于具体,每一结果都蕴含了始端,直至最后。
2
黑格尔本人关于“否定的辩证法”究竟如何论述和理解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它当做规律,只是在构造自己体系时“不自觉地运用了否定性方法于概念、范畴的推演”。另一种意见是从第一种延伸出来的,就是说这种“推演”仅仅是“三段论的拼凑,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的确,在黑格尔著作,尤其《逻辑学》中,并没有以独立的篇章对“否定辩证法”而加以论述的。按他自己的提法,只是把它作为“思维规定的内在否定性、自身运动的灵魂、一切自然与精神的……根本”〔5〕贯穿于全书的。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 黑格尔把它看成是“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6〕;但是, 黑格尔却又“从这里产生出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虚构:世界,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符合于一种思想体系”。〔7〕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把辩证法神秘化了。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
笔者只是说:黑格尔对否定之否定的叙述是自觉的,而且比起前人有许多高明之处。但确实有出于体系需要而加以虚构的臆造。不过,在相当程度上有许多并非“三段论的拼凑”,其中也包括他在概念推演中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大逻辑”的最后一章即“绝对理念”是相当自觉而又集中阐述了否定性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下面,就黑格尔在这方面的自觉论述提出几点:
1.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宇宙论思想 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否定之否定在于概念推演的无限性;实则为宇宙的无限。他说,对于宇宙的概念,最为重要的就是“世界是有限或无限”。有限是指某物“有它的终点”;无限则不然,“它是无穷极的向前进展”。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规定,是因为它出于对“有限的关系”。反之,任何有限都是这无限中的某一环节、某一“限制点”,都是与他物的“差别点”,都是它的“质的界限”。这样,其一,任何有限本身便意味着被另一个有限所否定,如任何有生命力的胚胎都将胚芽所扬弃;所以,有限标志着它的暂时性、可变性。其二,依此类推,当出现第三个有限时,便构成否定之否定,如植株对胚芽的否定,这就完成了一个“有限的环节”。其三,一切有限照此不断地被否定所构成的系列,就是无限;或者说有限的被否定的全过程就是无限。真理就寓于这无限之中。其四,整个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中,就被这一系列的无穷无尽的有限和无限的“同一”、“否定”所规定。因之,恩格斯说:“真无限性已经被黑格尔正确地安置在充实了空间和时间中,安置在自然过程和历史中。”〔8〕同时,黑格尔把“重复发生”、 “没有被扬弃”的“有限”称之为“坏的无限”,因为,这种无限等于说同有限对立起来。还可以说,空谈宇宙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即没有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其实质乃是“恶的无限”。
黑格尔由此总结说:“无限”,是“从宇宙论中提出来的对象里发现了矛盾”,即从一切种类、一切表象里发现的矛盾,这就是哲学从肯定意义上所要“思考的本质”的东西,而其间任何被扬弃的“有限”,就是“辩证的环节”,它们的运动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2.关于“有限”的否定在于矛盾的“同一与差别”的思想
现在问题是:为何有限性的事物会出现否定了呢?或者说,事物扬弃的“根据”又是什么呢?黑格尔回答说,在于事物的“同一与差别”。
对此,黑格尔做了这样的阐述:其一,这在于一切有限物的内在根据。所谓“根据就是被设定为全体的本质”,通俗地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事物内在的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固有的属性。因此,我们认识了它,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形成了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就是这种“根据”的“真理”。其二,一切有限物必然被否定。因为,它的“同一与差别”既包含了肯定自身的一面,又内涵着否定自身因素之另一方面;因此,它不是做为抽象的自身的反映,同时又“反映他物”、“被他物所否定”;就是说,矛盾不是“凝固”的。所以,“根据”有两重性:既同于自身、又异于自身;换言之,矛盾在某种条件下会转化为“别的某物”。当一物达到和它的“别的某物”的对立面统一时,也就“被扬弃了”。因此,一切规定性都是否定,“规定即被否定”;但这是指的辩证意义下的否定,所以是一种“否定的否定”的“自我发展”。其三,由此说来,一切有限的肯定性是存在于并实现于辩证的否定环节中。同理,任何否定的环节也是要被否定的,因为它是做为肯定的否定的。所以,发展的途径便表现为一种“圆圈”式的不断的运动。这是一种“主体的自由”,即一切有限物都有“自我运动”的“灵魂”,都可在运动中获得“生命的意义”。因此,任何矛盾的“同一与差别”都只能是暂时的,都是做为被否定有“有限”的对象;只有“无限”才有它的永恒性,因为“无限”是由无限的“否定环节”所构成。
3.关于“否定环节”何以更为“丰富”、 并且促使“无限”的“不断向前推进”的思想 从哲学史上看,这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辩证法难题”(斯退士语)。在黑格尔以前,一般只是停留在从肯定到否定的“自因论”上,这包括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的实体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指出,斯宾诺莎把宇宙的本体归结为实体自因性,是他的本体论的直接的思想来源。因为只有自因性而无需他物为根据的宇宙才是无限的,这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但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宇宙、自然)的无限性是抽象的,没有能动的“辩证环节”;所以黑格尔说,斯宾诺莎的“规定”和“否定”是“无所从出”的“两极”,其结果会使得一切的“有限”投入到“实体的深渊”。他认为,其他哲学家如康德,尽管他的辩证法关于理性世界的矛盾学说,是近代哲学的重大进步的标志,但他同样不理解“矛盾本身就是否定”,即“作为自己的他物”。其根本原因在于先前哲学家有一个“通弊”,甚至是一种“成见”——不去考察“对立两极的统一”、“否定环节”的性质,而认为“辩证法只有一个否定的结果。”于是,黑格尔对“否定环节”作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探索,指出发展在于“否定环节”的几个特性:
其一,事物中的“否定环节”是一种“自为的存在”。黑格尔不是停留在否定由肯定“所以出”上,而是强调否定物之为否定物乃是由于同肯定物的“差异”、“个性”和“根据”不同。因此,它是“独立自为”〔9〕的。所以它才能具有“肯定性”。也就是说, 这种自为的能动性终将扬弃对方,取代对方,而进展到“新的肯定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凡否定环节都比先前的东西更多一些、更高一些,因而也“更加丰富”。它不仅在“肯定物”这个“对立他方”中“留藏并保留”了“很好的东西”,而且把它“坚持下来”丰富于“结果”之中,成为一种“自身关系”、“内容”、“规定”。另一方面,“否定环节”并非单纯的对肯定物的否定,同时也内在包含了“对它自己本身的扬弃”。〔10〕因为,“否定环节”之于事物的“无限”而言,仍然是有限的、包含了自身差别的;它同样也会如同先前“反映对方”、“扬弃对方”一样而扬弃自我进展到新的“根据”。
其二,事物中的“否定环节”是其向新的“根据”发展的“转折点”。他说,否定性或辩证的否定环节,是“形成概念运动中的转折点”,而构成了矛盾运动的一种承前启后的“联结”之处。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否定环节”或否定物与肯定物获得了“具体同一”。他说,两者之间的“同一”决不是什么“等同”,而是一种“内在联系”;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黑格尔有时又把这一点称为“内在反思”或“固有反思”。这样,肯定物便有了“灵魂”,有了在“同一关系中的否定自我的一面”,有了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有了一种既扬弃自身、又高于自身的“冲动”力量,有了某种“可以超越自身之外,并引起自己变化”的“源泉”。另一层意思是说,“否定环节”在头一层意义之下,与它对立的肯定一方并非“单纯的同一”,而是“排斥的同一”;就是说,同一是斗争的同一。在黑格尔看来,如果根据“相异律”的“凡物莫不相异”的命题,那末,肯定物与否定物的“差异”便蕴含着“排斥”;其结果便是前者向后者转化、“过渡”。从而,也就意味着“否定环节”的关键性作用。所以,列宁才说,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徒然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否定。”〔11〕并把这种辩证方法运用于认识过程。
4.关于“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对立的扬弃”〔12〕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论思想 黑格尔不仅相当自觉地论述了否定性辩证法何以成立的种种根据,而且,同样相当自觉地把它直接运用认识的辩证过程。他说,作为否定性辩证法是形成概念运动、真理东西的灵魂;因为“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对立的扬弃”以及由此形成的“真理”,便是“第二个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是由黑格尔的“逻辑思想形式的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肯定的知性方面、否定的理性方面和肯定的理性方面。这应视为黑格尔对人类认识形式的区分。现从“否定辩证法”意义上对这三个方面作简要的叙述。不过,曾有人把它们同黑格尔《逻辑学》三大部分即“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混同,这至少是一种误解。因为,黑格尔在这里讲的是人的认识形式所必然经历的辩证否定过程的各个方面。
就“肯定的知性方面”而言,这是认识的最为“抽象”的阶段。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思维比较地“固执”,尚未深入到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中去。相反,它以“抽象的普遍性”的认识方法,而与对象的“特殊性坚持地对立着”。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的认识,人的认识常以抽象的普遍性和对象的特殊性“相对立”;这样,它也就走向了“直观和感觉的反面”,不可能涉及到感性的具体内容。所以,黑格尔说,认识的“知性”阶段,只能表明人保持着一种“理智”,也就是一种还没有同感性世界相接触的抽象理性活动,它的特点是“空”,因为它失去了感性基础。可是,由于它是人的“理智”,它在被扬弃之后,在逻辑上便有了范畴(概念)推演的能力。它在“实践方面”可以促使人的认识过程“坚定不移地以求达到他的目标”:这就是“理智”或理性的功能。但对此应有所限制,不可夸大其作用,因为,它终究只是一些思维着的“抽象概念”。所以,它也必然被认识的第二种形式所否定;这指的是“否定的理性”扬弃了“肯定的知性”。
就“否定的理性”而言,它是认识的一种“内在超越”,是“肯定的知性”的“反面”。所以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运动:一方面,它避免了“知性”阶段的主观性,甚至它因无客观的基础而陷入某种的“怀疑主义”;相反,作为“否定的理性”具有“科学概念”的意识,因为,它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否定的理性”大致上相当于康德的“悟性”。另一方面,它在认识过程中能够摒弃一些“无意义”的概念,使认识“纯化”,“具体”;就是说它真正体现了“辩证本性”,既避免了“知性”阶段的孤立性、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又促使“知性”的“有限”向“无限”的发展。尽管如此,就认识的无限性来说,“否定的理性”也仅仅是一种有限性的“否定环节”。因此,它也要被扬弃,使其具有“逻辑真理的第三形式”——“肯定的理性形式”。
最后一个认识阶段,作为“肯定理性的阶段”是“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即它是在以上两个阶段“对立双方的分解和过渡中,认识到它所包含的肯定。”黑格尔在这里虽不同于康德关于理性阶段的不可知论,而是强调理性法则的可知性;就是说,康德的理性的“理念”是在现象世界的“彼岸”,而黑格尔认为是在“此岸”。但仍带有“牵强附会”,认为“思辨的真理”作为“否定的否定”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就是说,它既“扬弃了知性所坚持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对“否定的理性”进行了“整理”和“思辨”;这里显然带有“三段论”痕迹。而且,整个认识的辩证过程,完全是通过概念演示实现的。可是,无论如何说法,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阐释,坚持认为黑格尔对否定性辩证法的论述在总体上是自觉的、深刻的。并且是层层深入的:他首先指出否定性辩证法的宇宙论基础的思想;接着以宇宙的“无限”和“有限”为线索,着重对“有限”事物内涵的“同一与差别”作辩证否定的分析;再进一步便抓住了每一事物的“否定环节”的“能动性”,指明了一切事物被扬弃的历史必然性,总要转化为“他物”;最后指出,否定性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辩证法,它所经历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运动。
笔者作如上考察是一反“常规”的。长期以来,在说及黑格尔的辩证否定观时,一般是从其体系结构的运用上,从其哲学史观对哲学系统的扬弃上,或从其本体论述上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的论证上去揭示其“合理内核”的。这些做法更能直接表明黑格尔对“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意识是自觉的。但无论怎样论证,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从黑格尔逝世到列宁逝世将近一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这一辩证法思想进行了不断地挖掘、批判、改造和发展;恩格斯甚至认为这一思想是“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来”〔13〕的。
对于“否定的辩证法”即“否定之否定”作为辩证法规律的可能问题的探索,本文只是作为一种意见。无论如何研究、讨论,我认为,其一,作为规律,包括辩证法规律只是根据于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其二,仍如本文篇头所坚持的,它不可能囊括一切过程,其他规律亦概莫能外。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Negative Dialectics"
Wang Zhiqin
Abstract:During the forming his"new world outlook"Marx discovered the secret of Hegel's "negative dialectics",in the criticism on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he has made a further deepening for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The criticism of relogion,the alienation of human essence and the alienation of labour are a series of dialectical motions of negative.In general,Hegel's expounding the negative dialeetics was conscious,profound and step by step gets deeper and thorough.First he pointed out the cosmology basic of the negative dialectics,thenfollowing the clue of cosmology's infinity and finitude,laidspecial emphasis on giving a dialectically analysing of negative to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tia of the intension of an finite object,at last he pointed out that negative dialecticsexactly is the cognitive dialectics.
Key Words:negative dialectics,alienation,cosmology,finitude and infinity.
注释:
〔1〕〔2〕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3、116页。
〔3〕〔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5、153、580页。
〔5〕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39页。
〔6〕〔7〕〔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第182页。
〔9〕〔10〕黑格尔:《小逻辑》第258页、第259页。
〔11〕〔1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3~244页。
标签:否定之否定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资本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