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公有制论文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公有制论文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097 (2000)03—0065—04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什么?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发生的姓“社”姓“资”的争论,时至今日,尚未结束,根本原因在于:争论双方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不同认识。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有用辩证法的观点全面分析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作为思想体系,学派林立,观点纷呈,一篇论文难以说清。作为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在哪里?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这种观点来源于书本知识,与现实有些不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是单纯的公有制,没有私有制?有哪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单纯的私有制,没有公有制?有公就有私,有私就有公,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才符合辩证法。因此可以说,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私有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制。早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前,公有制和私有制就存在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

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是按资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割开来,与现实同样不符。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和资本是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资本主义工资和社会主义工资都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而不是全部劳动的报酬。不同的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谁占有?如果说社会主义只有按劳分配,没有按资分配,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从何而来?如果说资本主义只有按资分配,没有按劳分配,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计算)、计件工资(按劳动成果计算)从何说起?公私合营、中外合资企业的分配方式又作何解释?因此可以说,按劳分配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这一点已经被否定了,在此不重复。

如此说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提出来供学术界参考。

(一)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存在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同时也存在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在两种社会制度中地位不同。

(二)社会主义社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也存在按资分配;资本主义社会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同时也存在按劳分配。劳动者和投资者在两种社会制度中地位不同。

(三)社会主义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生产目的是为了盈利赚钱,结果导致两极分化。

(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两院议会制度。

(五)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主义为指导,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如人权)。

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以公私对立、劳资对立、完全不同、固定不变的观点看待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不符合辩证法。

世界是多样化的,有一百多个国家。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应该由本国人民作出选择,别的国家无权干涉。我们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

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联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互相区别,而且互相联系。过去,我们夸大区别,否认联系,“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结果,资本主义没批倒,社会主义也没干好。现在,我们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加强联系,才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互相联系的。即先有资本主义,后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私有制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两极分化,客观上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全盘否定,彻底消灭;而是辩证否定,即否定肯定。肯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进一步说,即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也不是一刀两断,彻底砸烂,有用的部分还是要吸收、借鉴。很难想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一刀两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资本主义民主法制毫无共同之处。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精神文明(如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1](P328)

其次,从现实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互相联系的。当今世界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当今中国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中国。“一球两制”、“一国两制”长期并存的事实表明,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并非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不仅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处理一国内部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好办法。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广交朋友;他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在实践中获得成功,都是最好的证明。

两种社会制度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可以合作共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各国联系到一起,形成国际市场。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自己,必须加入国际市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合作共事。实践证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共事,对世界各国都有利。在世界市场上,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社会制度是次要的。只要对国家有利,不问姓“社”姓“资”,都可以合作共事;如果对国家不利,不论姓“社”姓“资”,都不能合作共事。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如此。当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另眼看待的事是有的,不可能一视同仁。因此,有合作,也有斗争。斗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期谈判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转化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互相区别,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二十世纪初期,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苏联帮助下,世界上建立起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原来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不发达,民主法制不健全的国家。我们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世界上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民主法制比较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在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转向社会主义。这些国家也有共产党,共产党人也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至今没有取得成功。上述事实表明,资本主义搞得不好,就向社会主义转化。搞得好的资本主义,至今还没有被社会主义代替。将来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是肯定的。但是什么时候代替,现在难以预料。

(二)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为数不少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和平演变,回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平演变战略,不战而胜;内因是这些国家内部社会制度出了问题,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对现存社会制度不满,人心思变。以柏林墙倒塌为标志,和平演变终于发生了。相反,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中国经受住了国际国内风波的考验,稳住了阵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1](P373 )“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P346 )上述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搞得不好,就会向资本主义转化;搞得好的社会主义,就能站得住。中国社会主义现在站住了,但和平演变的危险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是和平演变最大的危险。

(三)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趋同论”来源于国外,流传到国内。国内理论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趋同”现象,我们对于“趋同”作何解释?比如,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公私不两立,要破私立公。现在我们已经确认,公有制和私有制可以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又如,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是按资分配,劳动和资本势不两立,要取消按资分配。现在我们已经承认,劳动和资本都是生产要素,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可以同时并存。再如,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互相排斥,不能兼容。现在我们已经肯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还有,过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势不两立,资本主义要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资本主义,从热战到冷战,从对抗到对话。现在,双方都认识到,谁也吃不掉谁,对话比对抗好。只有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求同的结果不是“趋同”是什么?“趋同”不是无异,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求同,“趋同”有何不好?如果将来有一天,真能实现“世界大同”,那是再好也不过的了。因此,我们不必反对“趋同论”,可以对“趋同”作出自己的解释。

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劣

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可以用几句话回答: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资本主义具有腐朽性、垂死性,必然灭亡。说复杂,是因为问题本身很复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评价,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可比的,不是无比的。比如,在封建社会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就比封建制度优越;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这就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律,空谈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意义。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有一个问题,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困绝不是社会主义。”[1](P261 )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布时也说过:“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搞社会主义。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不会获得发展。”[1] (P210)

(二)评价社会制度的优劣是有客观标准的,不是主观想象的。主要标准是:社会经济是否持续发展,政治局面是否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是否不断提高。符合这三个基本标准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离开标准空谈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没人相信。邓小平谈到社会政治制度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持续发展。”[1] (P213)谈到改革开放不敢闯,要害是姓“社”姓“资”时,邓小平提出,应以“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旧中国相比,已经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客观原因是起点低,基础差,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才能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观原因是照搬书本知识和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走了不少弯路,犯了不少错误,耽误了不少时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很慢,对“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不满,自发地要求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终于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不是“一大二公”,而是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P273)“我们坚持社会主义, 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P275)

(四)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奋斗目标。三个目标互相联系,缺少一个都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只有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全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收稿日期:2000—01—13

标签:;  ;  ;  ;  ;  ;  ;  ;  ;  ;  ;  ;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