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州中医院 673200
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生率约为3.5%[1],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属关节囊外骨折。患者常因跌倒时股骨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或直接撞击大转子而引起不同类型的骨折。按股骨距的完整性,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类。按骨折线的方向,又可分为两型:骨折线自外上至内下方的I型,自外下至内上方的II型。I型的一度和二度属稳定类,三度和四度属不稳定类,II型全属不稳定类。按骨折部位,还可分为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2],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无论何种类型的骨折,均极少不愈合,即使不处理亦可以愈合,主要问题是常遗留髋内翻、下肢外旋、短缩畸形以及死亡率高。而此类骨折多为老年人,大多不能耐受长时间的卧床牵引,因此,良好的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往往能收到很好的疗效,也大大降低伤后死亡率。笔者所在的科室自2003年7月—2013年11月共收治了31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并对其中的23例施行切开复位130°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结果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股骨粗隆骨折 130°加压滑动鹅头钉 内固定
股骨粗隆骨折总的治疗原则是复位、有效的固定及尽可能早的功能锻炼。笔者认为,非手术治疗虽然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由于牵引和卧床周期太长(不少于6—8周),很容易引发诸如肺部感染、血栓形成、骨质疏松、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卧床综合征,而且,还容易遗留肢体短缩、髋内翻等畸形。国外报道,此类患者有相当高的死亡率,大约为10-20%。如1979年R.Ganz报告瑞士18个医院,共1376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住院死亡率为10.5%。另有人在报告中,对比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发现保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41%,而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3%。常见的死亡原因计有: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及肺梗塞等[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多数股骨粗隆骨折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均应给予手术治疗,而手术又以切开复位130°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的方法为优。由于本术式操作较为简便,且价廉效优,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降低了治疗成本,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本术式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首先,切开手术大多能确保解剖复位,有效避免了因肢体短缩、髋内翻而遗留跛行的几率,大大降低了后期局部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可能;其次,采用130°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后,可以使股骨两骨折端连成一体,基本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点,在患者下地行走时可以在骨折线的上下两极通过可以滑动的拉力钉产生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压应力,该压应力更有利于骨折的生长愈合。第三,良好的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可以满足患者在术后4—6天即下床活动的要求,有效预防了卧床综合征的发生并降低死亡率。本组23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肢体短缩、髋内翻、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以及肺部感染、血栓形成、骨质疏松、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卧床综合征,亦无一例死亡。
临床资料:
1本组23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55—74岁,平均68.3岁。
2骨折情况及类型:属1型骨折11例,2型骨折12例,稳定型骨折5例,不稳定型骨折18例。
3致伤原因:车祸伤2例,摔倒20例,塌方及泥石流1例。
4伤后至入院时间2—17小时。
5手术时间:伤后5—9天。
6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2.8个月。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患者因均为闭合性骨折,故入院后常规给予消肿止痛、对症支持治疗,有高血压者先予以降压治疗使之稳定,伴有糖尿病者先将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内。大部分患者均于入院5—9天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常规在全麻下进行,患者选健侧卧位,于患侧股骨粗隆上2CM处向下沿股骨干作切口,长约8—10CM,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并在牵引下复位,以多根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再用一2.5MM克氏针自股骨粗隆下3—4CM处沿股骨颈纵轴钻入作为导针,注意该导针与股骨干之间的夹角应为50°,同时前倾约10—15°,使之居于股骨颈中央或稍偏下,以免后期出现颈切割。经床旁X光确认其位置后用股骨颈钻沿导针钻入约8CM,拧入拉力钉,安放鹅头钢板并固定,活动患侧髋关节无受限以及骨擦音、骨擦感后逐层缝合切口。手术当晚开始活动患足,次日开始逐渐活动患膝关节和髋关节,这对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肿、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术后4—6天下床扶拐助行,12—16天拆线。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65%。
讨论
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和手术方法虽然很多,过去我院也曾经采用持续牵引后经皮多根针固定、切开复位双头加压螺钉固定或切开复位后以普通鹅头钢板螺钉固定等几种术式。但都由于内固定不够牢靠,不能满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而致远期效果不佳,并发症也较多,加上治疗过程冗长,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以致许多患者都不愿意接受。本术式既解决了用其他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内固定问题,又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且手术操作要领易于掌握,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笔者认为,股骨粗隆骨折术后,一周内即可进行被动活动,但一周以后应以主动活动为主,并注意动作协调、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切忌采取粗暴的被动活动。另外,尽早鼓励患者下地行走,使患肢适当负重,通过可以滑动的拉力钉进一步增强骨折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加强骨折端的稳定性,从而保护重建的血液循环,使新生骨更容易跨越骨折线,促进骨折愈合。由此可见,在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基础上及时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对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生,《骨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244~247.
[2]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三版,760-761.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586-587.
论文作者:何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股骨论文; 患者论文; 泌尿系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股骨颈论文; 死亡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