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建筑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标识,对其完成保护以及维修的中央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更好的开发以及利用。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以及维修,不但包含建筑的本身,同时与地方的经济、市场需求、人文风貌以及历史渊源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联系,如何使其与周围的环境以及现代的城市生活有机的联系,汲取传统文化当中的营养以及内涵,同时与周边的氛围以及商业环境融为一体,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本文古建筑的维修及利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动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利用
引言
古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特性以及审美价值。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其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使得他们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随之变化和更新。这不但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持续激发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力。
1古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1.1思想认识尚不到位
由于思想意识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繁杂性认识不足。有些基层专职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员,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古建筑的独特价值。二是很多群众缺乏主动保护古建筑的自觉。很多人甚至认为非物质文化是落后文化和封建愚昧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认为这些东西太老旧,没什么用处,没什么意思。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和群众的自发保护与传承,有些古建筑的消亡速度在加快,这也加大了古建筑保护的难度。三是“重申报和轻保护”“重经济开发和轻内涵传承”等短视行为比较突出。一些重要的、濒危的古建筑项目,其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例如神话传承主要靠代代口口相传,河南邵原神话群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古建筑,诞生于王屋山区,流传着女娲补天等很多神奇瑰丽的神话故事。但是王屋山的山水是神话的主角,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远离了王屋山的山山水水,特定的神话传说从而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1.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属于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言,古建筑的保护资金主要来自于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以及个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现阶段,我国古建筑的保护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的拨款,各级政府对于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与具体需要存在这非常大的差距。
1.3保护专业人才紧缺
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但是目前各领域人才都比较稀缺。一是各级古建筑工作机构(中心)人员编制少,专业性人才少。
1.4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在资金投入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方面大都比较完善。相较而言,我们还比较欠缺。一是中长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古建筑保护规划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现阶段,部分规划以及法规失之于大而化之,专门性以及综合性不够。二是在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的方面,还必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以及实践。现阶段,大部分的地区对待古建筑主要采取的方式为边开发、边保护,或者是以开发为主等,其结果非常容易导致由于商业利益从而忽视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三是文化行政部门如何协调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以及不同行业、高效的开展古建筑保护传承的问题,依然是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维修古建筑的具体实施办法
为了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保证能够完成长远的发展,我国的建筑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需在不更改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对古建筑完成改建、恢复或者是维修。如果建筑的形式以及功能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时,必需以建筑的外在形式为主。在对其完成维修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维修的质量,进一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以强度;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地方人力资源应有的功能以及价值,通过科学以及有效的手段,对缺失或者是破损的构件完成还原或者是修复。根据调查结果的发现,在我国有些城市的古建筑维修的工程当中,大部分以修复为主,从各地聘请了部分的能工巧匠,对内部院落完成修复以及改建,同时将建筑从整体看来更加的精致、秀美以及古色古香。在确保古建筑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性质风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以及居住的需求,设置供电、通风以及消防与给水,利用配设排污、通风、电、水、消防与卫生等设施,进一步解决古建筑内的消防、配电以及排水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需科学的规划好建筑内的面积,例如增设卫生间、对新进的构件完成处理,及时的更换已经损坏或者是残缺的建筑部分,在民间进行收集具有古旧特色的小青瓦进行铺设的屋顶,解决传统的民居由于屋面漏水而造成的生活不便。在此前提下构建古建筑多元化的保护新格局。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是形成古建筑保护新格局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提升古建筑传承的自觉意识。保护古建筑,就是守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古建筑,就是留住一个民族的古老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基因。因此,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古建筑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进社区行动。其次,积极开展古建筑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新,努力打造一批代表中国形象、具有中国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品牌。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再次,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古建筑创新项目、创新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对古建筑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通过翻阅以往我国古建筑的修复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的目的是:除了要规划好建筑内部空间之外,还能充分满足其现代营业性需求。现阶段,大部分的古建筑被改建以后,被个人或者是开发商进行承包,用于经营字画、古玩以及旅店以及办公等店铺,在确保其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将其浓厚的文化的内涵以及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的发挥出来,不仅清秀,又质朴,同时又耐看,以及颇有韵味,焕发出生机勃勃,建立与附近环境协调的商业的氛围。但古建筑的保护以及维修,不仅包含建筑本身,还与地方经济市场需求、社会、人文风貌以及历史渊源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怎样使其与周围环境、现代城市生活有机联系,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与内涵,是目前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开发、利用古建筑的基础。再者,在很多古建筑当中,隔热、保温、采光与通风,均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已利用了现代化技术改善良多,然而,不仅是使用的效果,亦或是节能的要求,都与现代人生活需求不满足,如果可以高效解决以上的问题,将会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利用开发的旅游资源、扩增景区,来增进古建筑的整体效益。同时这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实现,也需当地政府以及建筑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以及正确引导。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仍然留存着很多古建筑,是华夏民族不可缺少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建筑带有中国传统特色、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通过开发其旅游资源,结合地方土特产品、特色小吃,来对古建筑进行开发与保护,营造和谐的商业氛围,使古今建筑保持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俊杰,殷涛,毛宝江,赵慧超,刘鹏.古建筑椽子的现代表现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5,(21):151-152.
[2]刘付英.浅议古建筑保护档案的收集范围[J].中国档案,2013,(08):64-65.
[3]薛自波.古建筑木构架燕尾榫节点加固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论文作者:郭园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古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现阶段论文; 或者是论文; 文化论文; 我国论文; 内涵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