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与资本市场--资本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载体构建_股份制论文

股份制与资本市场--资本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载体构建_股份制论文

股份制与资本市场——资本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载体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股份制论文,载体论文,组织形式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1月,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股票上市企业达750多家, 流通股票市值16000多亿元,一大批企业通过上市获得急需的资金, 支持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股份制改造和资本市场的建设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争取企业股票上市指标成为了各级地方领导跑“部”进京的一个热点,股份制与资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国企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股份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股份制的特性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股份制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相互推动下,适应资本集中的需要而产生的资本组织形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借鉴并正在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各种资本组织形式,并创造着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形式。在各种组织形式中,股份制正越来越多地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企业改制、改组所采用。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 股份制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任何性质的资产都可以利用,任何性质的企业都可以联合协作。股份制不是私有制,股份经济本身是一种联合经济,是对私人资本的一种扬弃。正如马克思所讲,“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社会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可见,股份经济愈是发展,愈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其社会资本的属性就愈增加。

2、股份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于英国、 美国利用股份制加速铁路建设,从而大大推进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给予了高度评价:“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对于随后股份制扩展到其它工业部门时,马克思指出:“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显示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它们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强大杠杆”。

3、股份制是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马克思对当时出现的工人合作工厂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股份制企业与其作了比较:“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实际上,马克思这里讲的“直接的社会财产”、“联合的生产方式”都是指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股份制的机能

1、集资功能,即筹集资本的功能。马克思指出,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马克思这里讲的,就是股份制的集资功能,因为当时的资本都比较小,而铁路建设需要庞大的资本,如果没有股份制这种形式出现,就不可能将小资本集中为大资本,因而也就不可能把铁路建造起来。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筹集资本,用什么形式来筹集资本呢?股份制就是最好的形式。

2、机制功能。股份制有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有助于推进产权主体的多元化。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股份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股份公司呈十倍百倍的增加,扩展到工矿业、流通业、公共事业等,几乎一切经济领域,都相继出现了“公众公司”。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复杂的经营管理变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企业管理发生了所谓“经理革命”,传统的“职业资本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直接管理企业,转而委托给具有专业管理科学知识和能力的经理(“职业企业家”)来管理了。资本家享有所有权拿取红利,企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都交付给经理。这就是1841年美国一家铁路公司首创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实现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这就是马克思所讲股份制所引起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革命。股份公司出现后,所有者多元化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财产基本不存在了,于是出现了股东、股东会聘请有才干的人担任经理的新模式,形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新格局,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多元产权主体下的体制基础。

3、生产要素结合功能。进行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资本、 劳动力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股份制,尤其是股份合作制有助于实现资本和劳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在财产制度上明确并有助于资本经营者——厂长、经理和劳动者——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合作工厂”作过精辟分析,他说:“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有自己的劳动增值。”把马克思所讲的“工人的合作工厂”与我国今天在许多地方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相比较,再相似不过了。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就是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就是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来使自己的劳动增值。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搞活国有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股份制从财产组织形式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形式上提供了实现有机结合、调动积极性的制度基础。

(三)股份制在国企改革和资本经营中的5大威力

1、有效地组织国有资本运营。 股份制本质上是财产组合的一种形式,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它通过股票市场的压力,促进企业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调整社会的产业结构,有利于高新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号等等。因此,它首称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如同托拉斯、跨国公司等企业形式一样,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的体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社会主义当然也可以用。股份制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在资本经营中,任何性质的资产都可以搞联合协作。所以,股份制不是私有制,股份经济本身是一种联合经济,是对私人资本的一种扬弃。

过去我们把股份经济当成资本主义性质的范畴,拒绝利用这种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尤其是不允许国有资产利用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看来是极为单纯与幼稚的。我国国有企业自1979年开始,所经历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公司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虽然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些改革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无法提高企业和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因而仍然使国有企业无法走出困境。我国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资产形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而改变原有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最重要方式是对原有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而改变原有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最重要方式是对原有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将通过股份制改造而形成股份经济为特征的财产组织形式。这是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进程所证实的最成熟、最普遍而有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股份经济为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法人企业,虽然在企业总数中只占15%左右,但其资产却占总资产额的 9%左右,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88%左右。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目前亏损最严重的那些未改制的独资国有企业,而以参股或控股形式进入股份经济运作企业的国有资本,基本上都是增值的,且增值的速度还很快。说明股份制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对国有资本的增值保值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国企解决资本组织与积累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 表面看来,股份制是用别人的钱来做自己的生意,但它拥有共享回报、共担风险的特点,因而与借贷资本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西方国家成功的企业家历来都运用股份制来积聚资本,以增强自己的财力,扩大自己企业生产和资本经营的规模,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扩张。从我国国企运行的现实情况看,资本制约是几乎每个企业的共同问题。而股份制恰恰就是使国有企业通过“参与制”,用较少的资本去控制较多的社会资本。所以,股份制是解决国企资本组织与积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国有企业的生产和资本经营目前面临3个难点问题, 一是企业负债率过高,二是企业办社会,三是企业富余人员及出路问题。这些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都是历史形成的包袱。据有关方面框算,解除这些历史负担(债务负担、富余人员负担)需要2 万多亿的资金。而企业解决发展问题(技术改进、规模扩张)也需近2 万亿的资金投入。目前作为资金投入主体的财政与银行,面对4 万亿的资金投入需求,显然是无力承担的。同时,国有银行正在向商业化转轨,其本身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再也无法承担填补国有企业巨大资金黑洞的强大压力和责任。财政、金融与国有企业相互依存的因果链条随着市场化和自身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正在发生断裂,国有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所需解决的资金供给的瓶颈制约继续单纯依靠财政、银行间接融资已很不现实,通过直接融资,以发行债券、股票、基金等信用工具的方式,吸收社会剩余资金以作资本解决生存与发展难题已成为国有企业的明智选择。发展股份经济,通过股份制来解决国有企业的巨大资本需求,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是实现这种选择的重要途径。

3、推动了国有企业资本的重组和作用的发挥。 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仅发挥着组合私人资本的作用,同时发挥着重组国有资本并可与国有资本与其它经济成分的资本有效组合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国企的生产与资本的经营。我国现在运动着的资本已由过去的 1种资本——国有资本变为5种资本,即国有资本、民间资本、 港澳台资本、外国资本和东部资本,这5种资本可以单独进行投资活动, 但更需要把这些资本组织起来投入资本收益率高的投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中外合资办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吸引了约2000亿美元的港澳台资本和外国资本,用发行 A股、股票和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吸引了约5000亿元的民间资本;用发行 H股、V股、B股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吸引了130多亿美元的资本。用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共同投资的形式,举办了国有法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多个能源、原材料、交通等耗资巨大的工程;以有偿转让股份给本企业职工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搞活了成千上万个国有小型企业:以多个私营业主入股的形式,组建了纯粹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把个体经济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可见,股份制在资本及其市场中的穿梭运动起到组织、培育、推动国有企业资本有效运营的目标。

4、国有资本有效运营和国企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国企资本经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本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国有资本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导向力量,它的基本运行目标是保值增值,因为只有在保值与增值中国有资本才能发挥它控制社会资本的作用和能力。要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运行目标,除了其他方面的措施外,有两方面的措施非常重要。一是国有资产要能够顺畅流动,要有很强的变现能力,股份制及其规范化动作,能有效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益。资本总是要向那些能够获得最高额利润的产业和产品集中,这是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资本必须有流动性。资本作为可以带来增值的价值,只有在循环与周转的往复运动中才能保值与增值。股份制既是与现代市场紧密相连的企业组织形式,又是国有资本的极为重要的财产组织形式,其流动与变现的特征,经过了市场经济数百年实践反复试验和选择,证明是最能实现保值增值运行目标的形式。股份公司的股票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媒体,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和买卖,并在股市价格的导向下,使资本向高效益领域转移。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让,实现资产重组和变现,以使配置效益提高。二是根据资本配置的要求,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要在资产形态的变化中得以实现。资本可以是实物形态,可以是证券形态,可以是金融形态,还可以是专利技术形态等等。资本可以通过任何形态去表现自己,资本总是要通过形态的变化使自己回避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国有资本不能单纯表现为国有企业,而是应该有比例的采取实物形态、货币形态和证券形态,并且使这3 种形态能够不断地处于变动之中,以分散投资风险,而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发展股份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与国有资本流动和重组处于同一层面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规范股份制改造,减少和避免国有资本流失。目前在我国企业改革中,由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不十分规范,的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尽管导致国有资本流失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国有资本出资人虚置或缺位所导致的管理不到位,在于缺少监管、督查国有资本营运的有效机制。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亏损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不流动或长期闲置也是国有资本的流失。从资本运动的规律看,流动本身并不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相反,假如固守无效或低效配置的国有资产不动,这些资产的贬值流失倒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当前由于企业亏损和资产不流动所造成的损失,要比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严重得多。因此,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能把必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与重组简单地看作国有资本的流失。而应当及时总结经验,尽可能地提高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规范化程度,切实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纳入规范化轨道。

5、促进了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我国现有资产管理体制采取的是行政化的代理制,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管理失控与经营能力差等弊病。从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即全民,到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太多的行政性代理环节,因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有代理环节长,行政性强等特点。由于责权利不统一,没有责任约束的权与利的冲突极强,因而管理上的失控与经营能力差并存。推行股份制,实行股权式管理,由股东(或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股份公司总经理,这种选聘经营者的方式,在制度上有利于资本管理与经营者人事管理的统一,改变经营者经营好坏与利益、地位升降无关、能上不能下的状况。一方面赋予股东监督和激励经营者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使经营者具有追求资本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动力和压力。由于企业经营好坏与股东利益息息相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内在动力驱动下,股东必然会加强对企业管理与资产运行的监督。即使国有股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而暂时无法在管理与经营上到位,非国有股的股东也会加强对企业管理与资产运行的监督,使国有资产能乘势弥补自身监管不足的弊端,使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得到提高。

二、股份与资本市场

1、股份制与资本市场是孪生兄弟。 股份制是资本运动与增值的组织形式,是资本经营的载体。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经营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在自身形态的变化中通过自身特殊的运动实行保值增值。资本增值的竞争性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要求资本必有自己实现形态变换和价值增值的场所,这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金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关系的总和。证券是什么?证券本身就是股份经济中的股权和资产的市场化载体,没有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作用,也就无所谓其“股权”、“证券”这些衍生物和运动载体——资本市场。搞市场经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搞市场经济就一定要发展、培育资本市场,股份制与资本市场是一对孪生兄弟。

2、 产权和资本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股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要有效地配置资源,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产权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将所有的经济关系都纳入市场,用市场的规范和法则加以整合。开始尝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之下,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各种实物的、有形的市场概念,也比较能够接受诸如过去无法接受的人才交易、劳动力市场等所谓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市场存在。但对于涉及到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最基本层面的国有企业产权资本化、市场化,尽管理论上已冲破禁区,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依然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姓公姓私、姓社姓资争论的焦点。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经济改革已经不可逆转的走到了20世纪末叶的今天,产权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将国有企业本身或者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将自身的所有者权益作为交易客体推向市场,使凝固了国有资本还原为货币与证券形态,抽象为资本并使其在流动和形态变化中保值增值,是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由之路。随着各种经济成份、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进一步开展,产权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亦将是不可避免的。

3、我国产权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正在进一步加快。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我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战略行动纲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是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即十五大以后,以股份制改组、资产债务、结构重组为主线和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以资产和产权为纽带的非公有制经济同国有经济的对接,随着外国资本的参入,联合重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产权、资本在市场中的联合、置换、重组,产权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会注入新的增长力,产权和资本市场的形成将会明显加快,国有企业加快改革和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4、股份经济的发展,产权资本变现与流动, 呼唤产权资本市场的出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种代表形式,资源的分配,首先表现为资金的分配。所有者权益作为一种支撑长期扩大再生产的货币物化形式,是凝固的资本。构建产权资本市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物化了的所有者权益提供一个可流动与变现的场所。目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国有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0%以上,差不多是国际标准45%的两倍,死帐及呆帐累计达60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的自有资金比率只有3%,远低于国际惯例8 %的比率, 不良债务的比率已达25%。 与货币资源日益枯竭相对照的是国有企业庞大的资产存量和2/3以上的国企处于勉强维持,处于潜亏与亏损状态。资本是运动的血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资本及其增量是社会再生产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资本市场是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先导,它的发达程度、运转效率,直接关联到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营运状况。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若长期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不能变现与流动,制约着资本市场不能完整的营运,直接影响着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的营运。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对改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局面,走出困境十分不利。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致力于推动产权资本走向市场,通过间接并购、重组和置换,使国有企业庞大的存量资产通过产权的市场交易流动起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使货币资源按照市场法则实现合理、高效的配置。

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广阔。 资本市场作为长期投资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是股份经济下企业及其相关的“股权”、“债权”,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股权转让市场及债券市场,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庞大的经济实体之一,推动这一深广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资本。以上市证券为例,1995年,与中国有关的股份制上市,证券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而同期香港、新加坡则为200%,台湾为85%,泰国为72%,印尼为25%,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机会和挑战不容忽视。国企改革与发展必大力借助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股份制的改造,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既是国企改革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推动、促进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6、资本市场发展的5个适度。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比较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具备条件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还不大,在全国5000多家股份公司中,上市公司只占1/10,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更是只占极小的比例。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还面临以下问题:①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股市中国家股、法人股占了3/4,而流通股只占1/4,这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应适度地使前两者进入流通领域。②股市波动较大。我国股市只有7年的历史,却有4次大的波动,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大。③我国的股市以散户为主,而成熟的股市则多以机构投资为主。目前美国股市上主要是基金,而我国的基金只有80多家。目前我国虽有一些机构入市,但资金来源不稳,有的挪用生产资金,有的向银行透支,甚至有的还挪用企业的流动资金。照此发展下去,全民炒股,势必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①上市公司素质不高。有的公司上市是纯粹为了融资,不重视改制。为此,今后我国的股市发展应该做到5个适度:

——发展的规模、速度要适度。1996年是我国历史上股市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年,不可能每年都能保持这种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股市的发展与国民生产相适应、与股民承受力相适应。

——涨跌要适度。暴涨暴跌对股市的正常发展、对政府的宏观监管、对保护股民的投资利益都是不利的。

——投机要适度。证券市场允许有投机的存在,也很难分清投资和投机。应该注意的是投资要合法,投机要适度。

——风险要适度。要加强对股民进行风险教育,禁止股市一些不法交易。

——政府的监管要适度。政府的监管的一方面要对市场起引导作用,降低风险,另一方面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标签:;  ;  ;  ;  ;  ;  ;  ;  ;  ;  ;  ;  ;  ;  ;  ;  

股份制与资本市场--资本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载体构建_股份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