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无处不电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不电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电商不是转型,是改造 记者:你如何定位千米网? 石正川(千米网创始人):我们是一家披着互联网外衣的软件公司,工作就是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电商技术,搭建电商平台和电商系统。 现在,“互联网+”是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但其实大家都在琢磨“互联网+”到底加什么。其实,就是加产业和加企业。 B2B是加产业,就是用互联网去改变一个行业、一个产业;2B就是加企业。B2B解决的是线路的问题;2B解决的是点的信息化问题。在美国,B2B产业并没有那么热,是因为企业的每个点的信息化都做得很好,所以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中国企业因为每个点的信息化都做得不够,所以连接也难以完成,于是,也催生出一些相关的行业。 千米网做的就是2B的事情,用SaaS的方法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的问题,从电商的角度帮助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记者:“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企业”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石正川:“互联网+产业”是产业内部的大协同,它是一种纵向打通:从原材料到生产厂,到经销商、分销商、网店、客户这条产业链的打通。整个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产业升级是很重要的。而“互联网+企业”就是企业内部升级,多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接口的连接。 现在大家讨论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企业和产业的升级,而不是消费者的升级。“互联网+”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整个国家产业要去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喊经济形势差的人,往往是那些不肯改变、不肯迭代的人。 过去,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在练外功,多找客户,多拿订单,但是,当外部发展遇到障碍时,其实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修炼内功了,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当大家都去解决存量问题的时候,社会的底子就会夯实一些。过去中国一二十年的发展中,企业都忙着去解决增量,没有人去思考IT化的问题。 而企业电商化是同时解决增量和存量问题的:一方面解决外部连接的问题,一方面是内部效率的问题,所以它对产业、对社会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信息都不应是孤岛 记者:你所接触到的传统企业,它们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石正川:中国的许多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是非常差的。传统企业在电商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发现内外信息不通。信息不通包括产品、会员、订单中心不通,客户在线上和线下的感受体验不通,还有电商团队以及内部工作的团队利益也不相通。所以,传统企业会感觉到痛。这也是为什么传统企业在电商化转型的过程中,O2O是唯一出路,因为O2O就意味着线上线下的充分协同。 在美国,企业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自然地能够延伸到电商。而国内企业的信息延伸不出去,信息化的基础不牢。 不让信息成为孤岛,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电商化至关重要。在中国,未来将没有不电商化的企业,连一个小的路边店都将是电商化的。我相信未来的两三年,电商将会成为一个常识,它会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记者:对传统企业来说,并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拥抱电商的,有人甚至觉得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威胁很大。 石正川:以淘宝、京东传统电商为例,它们对不同传统企业产生的挤出效应是不一样的。比如淘宝对厂家和经销商的挤出效应不太明显。对厂家而言,淘宝并没有降低它们的销量,反而还会增加销量,而经销商也会拥抱淘宝,所以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淘宝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而与此同时,它对零售商又是极其危险的。 而现在的O2O型电商是怎样的?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基于位置的搜索成为关键,而O2O能够基于位置把店与人联系在一起,甚至让服务、消费进入到家中,它们对于零售商的协同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在每一个细节上,电商与传统企业之间,其实都有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在发生,电商会影响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 不喜欢做大企业的CEO 记者:你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 石正川:我比较喜欢扁平化的组织,我经营的每个企业也几乎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会做许多企业,而不是把它们并起来变成一个大公司,成立一个个事业部?因为我不喜欢做大公司的CEO。小的企业更加灵活。对外,它很敏感;对内,它简单、不官僚。 有时,公司的规模一大,就无法人治,要完全倚靠流程和制度,其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我的观点是,一个公司要长远发展,首先要有很强的企业文化,然后有一些流程的概念融入企业的血液里面,而不是在纸面上体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依赖人,但是必须基于人,因为真正的公司是由人经营的,每个点都是由人去把控的,这是我喜欢的风格。 简单是千米的企业价值观之一,为此,我要把公司做小,并且将组织变得扁平。为了追求扁平,公司不设VP,CEO不能高高在上,必须对各个部门都很了解;而当CEO平行管理十几个部门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权,毕竟一个人的管理幅度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组织里,除了内部管理,CEO还是首席“外交官”,还是首席PR,还要面对投资人,虽然忙碌,但是我依然喜欢这样的管理方式。 记者:当行业和市场机会越来越多,再小的企业也会发展,将业务做大的同时如何将组织做小? 石正川:2016年,千米网的规模可能会超过600人,这的确会让我纠结。300~400人是我认为比较合适的规模,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扩充,所以我在思考如何在大团队和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 我的目标是公司内全部是A类人才的组合。我希望公司里,三个人拿四个人的工资做五个人的工作,进而两个人拿三个人的工资做四个人的工作,未来,一个人能拿两个人的工资做三个人的工作。虽然“三四五”我们都没有做到,但这正是公司逐步去追求的。我希望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优秀的,而他们愿意留在公司的原因,也是因为周围的同事都很优秀。从这个方面讲,我会非常在意公司各个团队的新陈代谢情况,也希望公司能够加大A类人才的比例。 只有加大A类人才的比例,特种兵的比例,组织才会不臃肿。在这点上,苹果内部是“一二三”,华为内部是“二三四”,我们还在朝着“三四五”努力,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记者:你为何对A类人才这么执着? 石正川:两年前,我们曾坐下来讨论,我们想做什么样的公司,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变化这么快,行业变化这么快,我们很难知道几年后公司的具体业务是什么,或者是否会裂变成几个企业。但我们知道一件事,也是一定要去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成为一个人才机器。这个追求背后的逻辑是,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体系,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体系。一个人进入公司,需要很快融入并且成为人才,不合适的人也能够被快速甄别淘汰出去。 我希望这种追求人才的文化能够融入企业的血液中,慢慢变为整个公司的特定标签。 记者:无论是扁平组织还是人才培养,这听上去都是一些追求创新效率和效果的手段。 石正川:其实创新这件事,不用喊得太多。在公司内部,不去批评错误,不去设置条条框框,鼓励个性,创新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但有的时候,创新并不是永远正确——创新有时候跟效率是一对矛盾体,一个大的团队需要保持某种一致性才会减少浪费。所以,我常常倡导适度创新,从某种程度上在控制过度创新,不要每个人都想跟别人做的不一样。 我们应该充分地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将已经创新的东西变成常识,变成公司自己的沉淀。在产品研发团队,这种过度创新往往是比较严重的,我会告诉他们,要去利用常识,要去尊重客户的习惯,而不要总是想着引导客户的习惯。在研发团队内部,我经常说到乔布斯常常引用毕加索的一句话“伟大的艺术家偷窃”。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要时常去衡量创新是不是一种浪费,公司有没有能力支撑创新。不要追求过度创新,就应该去拷贝,“抄”得好,融合好,就是最大的创新。 有时候,当你不允许团队创新的时候,有得人会觉得别扭,所以公司也设置了一些关键的岗位,比如架构师来贴近这些技术人才,来控制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毕竟,经营一家企业,节奏很重要,创新和执行往往需要交替进行。 (石正川,千米网创始人和CEO。199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加盟华为;2005年创立欧飞网,2009年创立江苏猎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阿里巴巴战略投资;2013年创立千米网。中欧EMBA 2013级上海班学员。)未来各地的电子商务_互联网+论文
未来各地的电子商务_互联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