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本运动机理: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视角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5)03-0097-10
本文将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力图从马克思资本运动公式出发,在把创业资本界定为一种独立职能资本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有关创业资本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对创业资本的马克思主义界定;第三部分是分析创业资本成为独立化职能资本的条件;第四部分是从运动公式得出创业资本运动机理;第五部分是创业利润来源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一、文献评述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主流文献关于创业资本运行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创业投资的技术层面,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探讨风险规避和利润最大化,研究的主题围绕着创业投资决策、创业基金回报以及创业资本退出方式比较等。技术路线的研究秉承细致甚至琐碎的实证检验,接近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将创业资本各个阶段的每个环节充分细化,侧重于各个环节的效率考察,充分反映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对于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率重视。但是技术路线遭到的批评也是集中的:其一,创业资本作为资本形态其本质是流动的,而企业尽管有成长的一面,但它是相对固化的,所以用产出最优的企业理论来替代资本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分析必然引起对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割裂。有鉴于此,Gompers and Lerner强调若要理解创业投资,就必须理解“风险投资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关性”[1](p.3)。而且我们也看到了Kaplan和Strmberg最近文献研究在这方面的突破[2](pp.426~430)。其二,忽略了非技术因素在创业资本运行中的作用,而这恰好是制度路线强调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契约理论和博弈论在公司金融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开始从制度路线思考创业资本运行中的投资者、创业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对创业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创业基金和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微观考察,这方面的研究是由Sahlmann[3](pp.473~521)和Barry[4](pp.447~471)所开创的。宏观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资本运行的政策法规、金融体系、创业文化和主体构成因素。制度路线的考察补充了技术路线对创业资本运行研究缺乏制度分析的不足。事实上,适宜的企业制度是资本运行的体制保障,而宏观经济制度的差异则是各国创业资本发展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从技术路线的考察到制度路线的考察,反映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创业资本研究上的思考:即影响创业资本运行最优化的因素不仅有技术层面上的效率最优,而且还涉及创业投资的制度因素差异,这使得创业资本运行的分析更为全面。但是制度路线的考察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过度关注生产性努力实现的制度因素(即保证创业资本趋利避险的制度因素),而对于创业资本运动的分配性努力重视不够,无法深刻揭示各利益主体在创业利润分配中的矛盾以及创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更谈不上揭示出在创业资本运动趋势背后所反映的资本关系变化。
技术路线和制度路线的研究缺陷要求寻找更为有效的研究路线。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引入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产业资本运动的三种形式、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强调了资本运动的增殖性和流动性要求以及资本周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希法亭则在虚拟资本的研究中分析了创业利润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强调资本的运动和流动性,有助于克服技术路线在创业资本研究上把各个阶段孤立起来的缺陷;强调资本的增殖性和关于创业利润的研究,则有助于分析各主体参与创业投资的动机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从而克服单纯制度路线的不足。创业资本运动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还是一个空白,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规律的揭示,虽然可以提供借鉴,但是不能等同或取代创业资本的独特运动规律。《资本论》中研究的资本运动规律是以应用于制造阶段的产业资本运动为对象的,由于当时研发活动还未大量普及,创业资本也未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所以《资本论》也不可能研究专门致力于研发阶段的创业资本的问题。因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新兴的创业资本运动的目标、形式、特征、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揭示出它与产业资本共有和特殊的运动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创业资本——一种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执行企业研发阶段投资职能的独立资本形态
资本是一个古老的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形式也在发展,商业资本(商品资本)、生息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等都是资本的表现形式。当产业资本或生产资本成为主要的资本形式,其他形式的资本都依附于它而存在,最后成为产业资本的派生形式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研究开发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时,它就越来越脱离原来的生产过程,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围绕着研发的资本投入也开始从产业资本中逐步独立出来成为创业资本,研发的新产品和从事研发的企业被分别称为创新产品和创业企业。
(一)创业资本内涵 到底什么是创业资本呢?可以参照《资本论》中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逻辑来定义创业资本。马克思把商业资本看作是产业资本的独立化形态。按照这样的推论,我们可以把创业资本定义为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执行企业研发阶段投资职能的一种独立资本形态。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第一,创业资本是专门执行企业研发阶段投资职能的资本。由于研发活动开始成为完整生产过程的先行阶段,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创造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过程就裂变成研发创造和制造生产两个过程,资本有了不同的职能作用。第二,创业资本是独立化的职能资本。研发活动还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创新活动时,投入研发活动的资本还没有独立化,它仍然属于产业资本的范畴。第三,创业资本作为独立化的职能资本,有其区别于产业资本的运动目标、运动形式以及运动特征。与产业资本一样,创业资本也有其货币表现形式和实物存在形式,它最终要体现在创业资本的研发成果即创新商品上,那种只存在于实验室而没有成为最终产品的实验产品不能称为创新商品,其投入也不是创业资本。总之,创业资本不仅有其独立的运动形式,而且有其独立的赢利目的。
(二)创业资本与货币资本 在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三百多年中,产业资本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货币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的一种职能形态,仍然“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5](p.393)。“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5](p.393)创业资本产生后,其运行也要依赖于货币资本,货币资本仍然是每个创业资本开始它的运行过程的第一种职能形式,是创业资本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但是,货币资本作为创业资本的初始推动力,必须与研发阶段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产品创新的实际生产力,所以创业资本还必须经过由货币形态向生产资本形态和商品资本形态的价值转化过程。
(三)创业资本与产业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混为一谈,描述了商人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区别。在马克思看来,商人资本只是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并和产业资本相独立的资本形式,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的一种职能形式即商品资本转化而来的,作为独立化的资本形式,它已具有了独立的资本人格主体和独立的资本赢利目标。可见,产业资本和商人资本是不同的,“产业资本的转化形式,和不同生产部门各生产资本之间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的性质不同而造成的物质区别,是有天壤之别的。”[6](p.306)按照马克思的这个分析思路可以认为,创业资本也是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但又和产业资本相独立的资本形式,它是从产业资本生产过程的先行阶段即研发投资转化而来的。创业资本作为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态,有自己独立的资本人格化身——创业资本家和自己独立的赢利目的——获取创业利润。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投入在研发活动的资本逐渐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创业资本。这是因为预付在研发活动中的货币价值,在其运行中实现了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7](p.172)企业购买一项技术或投资开发一项技术,包含了原预付价值的研发技术,在其运行中实现了价值增殖,这种用于研发的价值就成了创业资本。
(四)创业资本特征 创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化的资本形态,表现出一系列的显著特征:
(1)创业资本作用对象的高技术性 创业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或创新计划,所以创业资本往往与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具有天然的逻辑和历史的契合。以服务研发为目标,孵化创新企业,从而获得高额创业利润。
(2)创业资本运动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 从作为货币形式的创业资本到作为创新商品形式的创业资本的转化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原因在于研发过程的技术突破是不可预测的,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过程是不稳定的,而创新产品被消费者认可也是难以把握的。尽管存在高风险以及运动过程的不确定性,然而一旦创新产品得以成功并被社会认可,往往可以为创业投资带来高额收益,这正是吸引职能资本家专门从事创业投资活动的主要动因。
(3)创业资本运动过程的管理参与性 创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后,创业资本家还要投入科学决策、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等,这与产业资本不同。
(4)创业资本还是一种权益性投资 创业投资的目的不在于获得企业的长期控股权,而是追求创新企业成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额创业利润。
(5)创业资本主要采用组合投资和阶段投资的方式 组合投资的目的是尽可能化解非系统性风险,分段投资的目的是化解不对称信息的管理风险,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总之,创业资本运动是一种集资金融通、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投资行为与管理行为的有机结合,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
三、创业资本成为独立化职能资本的基本条件
创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化职能资本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产物,此时,大量的研发活动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普及性而非个别的生产活动。专门的研发活动要求专业的资本投入,这就为创业资本的独立创造了技术基础。其次,创业资本的独立化也是资本分工适应产业裂变的产物,在这过程中,金融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创业资本独立化的制度条件。
(一)大量研发活动的出现及其从制造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 研发活动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早先的研发是包含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而且数量也有限,大规模研发活动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以后。纳尔森描述了这一状况:“1897~1902年的美国产业大兼并浪潮首次催生出了许多拥有全国性市场实力的公司……受此影响,私有部门研究实验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这一趋势得到加快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通用电器、杜邦、美国电报电话、柯达等公司都建立了正规的实验室。并且,随着持续的发展,这些组织的意义也许已经与创建者们的初衷大相径庭了。经济史学家们认为,这些早期的企业并不是打算在新技术方面做出开创性的研究,而是要控制发明和保护已经得到的专利地位(Reich,1985;Smith,1990)。然而,研究机构一旦建立起来,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传统就会发展起来,经常地会偏离雇主的即时目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8](pp.281~282)纳尔森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从产业资本中诞生出来的研发部门具有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技术创新日益活跃,新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出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技术创新和大量研发活动逐步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生产活动,这些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决定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二是新生创业企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研发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有几个指标:其一就是R&D占GNP的比重达到一定的比例;其二就是研发成为一种职业,主要表现在从事研发的科研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战”后,随着从事R&D的美国公司数目的急剧增长和R&D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需求也相应地明显增加。表1显示,美国1947年总的R&D支出比1945年高出了7.4亿美元,增幅达48.7%,到1963年其支出更是高达173.5亿美元。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1947年比1945年高出6000人,到了1961年则增加为38.7万人。再从R&D占GNP的比重来看(参见图1),1965年美国为2.7%,1981年和1987年美国分别低于英国、德国和日本、德国。这些数据说明,“二战”后美国的研发活动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
表1 美国总的R&D支出和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1941-1963年)
年份 总的R&D支出(百万美元)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千人)
1941
900
87
1943 1210
97
1945 1520 119
1947 2260 125
1949 2610 144
1951 3360 158
1953 5160 223
1955 6200 n.a.
1957 9810 327
1959 12430 n.a.
1961 14380 387
1963 17350 n.a.
资料来源: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U.S.Department of Defense,1953,pp.10 and 12;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Review of Data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No.33,April 1962;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Reviews of Data on Science Resources.Vol.I,No.4,May 1965.转引自Edwin Mansfield,The Economics of Techonlogical Change.W.W.Norton&Company Inc.,New York.
图1 R&D支出占GNP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转引自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二)资本分工和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的主动适应性开发 除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大量研发活动的出现对新的投融资方式的强烈需求外,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的主动适应也是创业资本成为独立职能资本的制度条件。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可能存在,但能否为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投资则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有着密切关系。从科技知识到产业化这一过程的最终实现,得益于金融创新的催化作用,而创业资本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与美国金融体系的内部分工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创业资本是在创新企业既很准从银行也很难从股市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资本内部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投资职能的结果。
首先,银行信贷无法对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自1933年美国银行法第16、20、21、32条款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开,这种分工格局便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而且这一关于金融分业的立法排除了商业银行以股权方式为企业融资的可能性,所以创业基金的出现是对万能银行功能的部分替代。其次,公开资本市场的管制和私募市场的繁荣。美国私募市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公开资本市场管制造成的高成本,私人募集股权资本的总成本平均为公开发行成本的10%~20%。此外,私募市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比公开的资本市场更有效率。正是由于私募市场满足企业不同需要的功能弹性,使其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方面起着公开资本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当那些信息产业的创业先驱出现在私募市场时,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创业资本就逐渐发展起来。最先介入创业资本市场的是个人投资者,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加盟。
可见,创业资本在美国的出现与其独特的金融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分离导致了与万能银行功能相近的创业投资公司的产生;公开资本市场的缺陷使得私募市场迅速发展,为创业资本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仅仅从科技革命对创业资本的需求来解释创业资本的出现,还应从金融制度创新的演变来认识美国的创业资本”[9](p.50)。
四、从运动公式看创业资本运动机理:兼与产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比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了产业资本运动的总公式,那就是:
我们把原来公式中代表劳动力商品(其价值相当于预付给工人的工资)A划分为Am和Aw。Am表示作为经理人的劳动力,Aw表示作为一般工人的劳动力。
根据产业资本运动公式,我们构建了一个创业资本的运动公式如下:
我们在创业资本运动公式的各字母下面加了英文字母“v”,表示分别处于资本循环同样阶段的创业资本运动形式。即,处于货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Gv,处于生产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Wv,处于生产过程的Pv,处于创新商品形式的创业资本Wv′,和实现了原预付并增殖了的重新处于货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Gv′。Amv代表创新企业经理人员的劳动力,Awv代表研发人员的劳动力。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的不同阶段上会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形式,创业资本的运动也是如此。首先,创业资本家以筹资者的身份出现在创业资本市场,获得货币形式上的创业资本,这是创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动员阶段,在公式里就是Gv阶段,它对应着通常所说的风险投资的资金募集阶段;然后,创业资本家以投资者的身份,把资本投入到创业企业,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出包含创业利润在内的创新产品,即实现货币资本借由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化,这是创业资本运动的第二阶段——投资阶段,在公式里就是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了通常所说的风险投资的筛选、投资、评估和监控等流程;最后,创业资本家作为卖者,再回到创业资本市场(IPO公开发行市场),把制造创新产品的创业企业的股权卖出去,换成货币,即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并实现对创业投资者创业利润的返还,这是创业资本运动的第三阶段——退出阶段,在公式里是Wv′-Gv′阶段,这也是商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向货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的转化,而后重新回到创业资本运动起点的阶段。和产业资本一样,创业资本总是依次经过这三个阶段,依次变换形式再回复到原来的起点,这种周而复始的资本运动,就构成创业资本的循环。
把创业资本运动公式与产业资本运动公式二者组合起来就是:
其中“→”代表创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过渡,它意味着创新产品研发过程成功结束后走向了创新产品的制造生产过程,是两个不同的循环过程。这种转换意味着两个独立过程的连接,从而构成完整的企业成长过程。前面已经分析了创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并独立化的职能资本,那么二者运动有什么异同点呢?
首先,在运动目标上,创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都要求满足资本运动的流动性和增殖性要求。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流动性要求创业资本也要不断地循环。但是创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有着明确的运动时间限制,一般的创业基金都有其关闭的期限。增殖性要求意味着任何资本都要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创业资本由于其经营的高风险性而要求更高的利润率。需要指出的是,创业资本运动更多地还要考虑到声誉对下期募集基金的影响,所以创业资本家声誉机制作为创业资本运动的有效约束机制,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作用。
其次,在运动形式上,和产业资本运动公式一样,创业资本运动仍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1)处于货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Gv并不追求对创新企业的控制权,而仅仅以创业利润为目标。(2)处于商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Wv中,Amy和Awv所占比重远远高于产业资本运动相应阶段中的比重,这也体现出人力资本在创新企业中更为突出的作用。(3)由于研发过程的特性,创业资本的生产过程Pv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劳动也存在着更多的复杂性。这一阶段,创业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也参与着创新价值的生产,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创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创业资本家对创业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4)相比较已经被市场接受的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形式W′,创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形式Wv′指的是生产的样品,是一种还未走上市场的创新产品。(5)包含着预付资本和创业利润的处于货币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Gv′,不会长期停留在创新企业中,而是会及时退出并转入下一个创业资本投资项目Gv。
再次,在运动结构上,相比较而言,创业资本所采取的结构更为复杂。现代产业资本主导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制,有着明确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创业资本在其不同的阶段(创业资本动员阶段、投资阶段和退出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动员阶段,普遍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结构;在投资阶段,采取的是基于创新企业生命周期的相机治理原则;在退出阶段,创业资本家把控制权完全移交给创新企业(此时创新企业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生产企业)的经理人。
最后,在运动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上,创业资本运动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更多。动员阶段的创业资本涉及到创业投资者与创业资本家的关系;投资阶段涉及到创业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的关系;退出阶段涉及到创业投资者、创业资本家、创业企业家和产业资本家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研发活动的重要地位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
五、创业利润及其来源:二重性假说
(一)创业资本运动目的是为了获取超过产业平均利润的创业平均利润 马克思强调资本要在运动形态变化中实现自行增殖的目的,创业资本作为独立的职能资本,一样有着自行增殖的目的,只不过它的目的是为获取超过产业平均利润的创业平均利润。
从图2可看出,创业投资平均收益率除了个别年份为负值外,大部分时期都为正值,而且除了1984-1990年的创业投资平均收益率相对较低外,其他时期都高于10%,有些年份甚至达到60%,这样的创业投资平均收益率是一般产业平均收益率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在创业资本的下降期,产业平均利润率有时也高过创业平均利润率,如1985-1989年美国制造业的税后利润率平均为12.4%,就远远高于同期创业投资的平均收益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描述了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导致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运动机制,那么为什么创业利润没有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呢?这些创业利润来源到底在哪里?下面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创业利润来源二重性假说 笔者认为,创业企业所带来的创业利润是超额垄断利润的提前支取,它仍然来源于创新劳动;但是由于大部分创业企业是股份公司,所以它们的创业利润的实现也要借助虚拟资本的形式,也带有希法亭意义上的虚拟资本运动的内容。这样,我们事实上提出了二重化的创业利润来源,即创业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创新劳动,而其实现来源是虚拟定价方式。
图2 制造业税后利润率与创业投资平均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制造业税后利润率来自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4年,http://a257.g.akamaitech.net/7/257/2422/09feb20040900/www.gpoaccess.gov/usbudget/fy05/pdf/2004-erp.pdf。创业投资平均收益率1970-1996年数据来自俞自由等:《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1997-1999年数据来自陈棉德等:《风险投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1页,数据选取1年回报率;2000-2002年数据来自Private Equity Performance Continued Downward Trend in Q3 2001.http://www.nvca.org/nvca02-19-02.html,2002-02-19。
1.创业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创新劳动,其实质是超额垄断利润的提前支取。创业资本在其投资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劳动的专用性和其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这个高度创造性又体现为:创新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与创造性;创新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创新劳动对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复杂的创新劳动生产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所以创业资本才能实现较一般产业资本更高的价值增殖。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商品一经问世,就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可观的“超额垄断利润”。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分成了两个领域:一个是研发;一个是成熟制造。所以资本也裂变为两种:一种是应用于研发的创业资本;一种是应用于制造的产业资本。各自领域的目标也是不一致的:产业资本谋求的是产业平均利润,创业资本谋求的是超过产业平均利润的创业利润。创业利润其实是部分小资本为了避开利润率平均化的残酷竞争而开辟了新的生产过程(体现为将研发活动从产业资本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生产过程),然后依靠技术优势提前支取未来的垄断利润(注:吕炜等人也看到了创业资本的实质是对垄断利润的提前支取,但他仍然没有明确指出超过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创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吕炜:《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创业资本运动显示出了它不同于一般产业资本运动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必须再次提到的是与直接创业生产过程有关的管理也是一种创新劳动。马克思曾阐述:“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captain of industry)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10](pp.550~551)。由此可见,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创业资本家作为管理者的脑力、体力支出,也应是一种创新劳动,他们也应该参与创业利润的分配。当然管理参与分配并不能排除创业资本家对创新工人劳动成果的占有和剥削,这也说明,创业生产领域仍然具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特征。同时我们还强调,这种创业利润是提前支取的,因为创业资本在研发阶段生产的往往只是一种还未走向市场的创新产品,这种产品的市场价值,仍然要经由产业资本的生产经营之手走向市场之后,才得以最终实现。
正是由于创新产品在一定时期的垄断性,所以才阻止了创业利润参与社会平均化过程,创业平均利润也才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高于产业平均利润。但是,由于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逐渐普及,原来的高额垄断利润也会逐步回归到产业平均利润。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创业平均利润率在大部分时期高于产业平均利润率呢?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不断的研发活动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新产品,所以创业资本的利润率才会通常高于同一时期韵产业平均利润率。
2.创业利润的实现来源是创业资本特殊的虚拟定价方式。创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衔接往往是通过IPO方式,这也是一种股份资本的衔接方式。通过IPO,创业利润找到了它的实现方式,即创业资本的虚拟定价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使创业利润的来源被高估和放大。“人们借助于股票或由其派生的股票期权等种种金融工具,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巧妙地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多次重复的间接定价。”[11](p.68)在IPO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劳动的种种特性。投资者是通过股票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某种高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更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生成机制来对不可捉摸的充满高风险性的科技创新产品进行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定价。这样,借助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实现了科技劳动力市场上无法直接计量的定价机制的转移。下面我们以折扣现金流创业资本定价方式(Discounted Cash Flow,简称DCF方法)来说明(注:创业资本的定价方式主要有哈佛商学院的折扣现金流方法(DCF)和市收率定价法(Price Revenue Ratio)。)。
DCF定价涉及三个要件:投资期末的收益、市盈利、贴现率。在理想的情况下,以正确的市盈率乘以预测的期末盈利,再用某一调整风险的贴现率折现,即可得出公司现在的市值:
从公式可以看到,税后净利润其实就是第n年创新劳动实际的产出利润,由于是创新劳动的结果,所以它被估算的结果远远高于产业平均利润,然后根据市盈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被换算为第n年后的企业可能价值,又通过折现率被换算成现值。通过这样的定价方式价格被远远高估,这就是创业利润实现的秘密。这里的关键是折现率对未来企业价值的放大作用,从中也可看出创业利润带有虚拟的性质。
综上分析,创业利润的根本来源在于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创新劳动可能带来的垄断利润又在IPO市场经由虚拟定价方式获得了外在的表现。同时也应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虚拟化已经从固有的生产加工领域扩展到了研发领域;表现为虚拟资本形式的创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虚拟化的更进一步延伸,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虚拟化过程。
六、结论和理论含义
本文对创业资本运动的分析,是遵循马克思资本运动理论的逻辑和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创业资本运动的实证分析而进行的。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注:更详细的论述,可参见拙著:《创业资本的金融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创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独立化的资本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它具有独立的资本人格化代表——创业资本家;执行着独立的资本职能——创业企业研发阶段投资;有着独立的赢利目的——获取创业利润。创业资本成为独立职能资本的基本条件:其一是大量研发活动的出现以及研发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活动,这是技术条件;其二是资本分工和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的主动适应,这是制度基础。强调创业资本本质是其作用对象的特殊性、或是其运行过程特殊性的论断,都是不恰当的。这些论断无助于分析创业资本与其他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的区别,也无助于分析创业资本独立化的基本条件[12](pp.277~279)。
第二,创业资本运动是由创业利润率推动的。创业利润的实质是对创业垄断利润的提前支取,其来源具有二重性,最终来源是创新劳动,实现来源是创业资本虚拟定价方式。认为创业利润只是来自于资本家参与管理的结果,进而否定创业企业雇员的剩余价值创造的论断是错误的,创业利润的根本来源仍然在于创新劳动。同样,以新经济条件下创新商品来自独特技术或“想法”而只需少量体力劳动为由,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这些呈现在人脑中的独特的思维和具体化的技术都是人类无差别抽象劳动的具体化身,只不过劳动换了一种具体形式,也就是创新劳动。
第三,创业资本运动表现出与产业资本运动既联系又区别的运动规律。创业资本运动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体现为创业投资者、创业资本家、创业企业家和创业企业研发雇员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同时由于创业资本执行的是研发活动投资职能,职能的执行过程反映着研发活动的高风险、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因此,创业资本在运动结构上有着特殊的治理结构安排,并在运动各个阶段表现出与产业资本运动形式的特征差异。创业资本运动的实质是其克服运动的主体矛盾及运动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而与高新技术结合的过程,是资本与技术的融合。
随着2004年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开辟,创业投资研究又成为了探讨的焦点。笔者认为当前理解创业资本运行就要把它放在与产业资本相比较的层面上,更多地从一种崭新资本的角度来看待。与前期理论界过多地重复国外关于创业投资技巧和方法等普及性工作相比,当前更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用来研究和解释风险投资与一般制造业资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且找到一种有效的解释工具予以说明,如此才能为现实的政府风险投资政策和企业风险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笔者所做的研究也只是这种尝试的一个开端。
收稿日期:2005-02-20
标签:创业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产业资本论文; 风投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