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教师应学习一些数学教育哲学_数学论文

建议教师学一点数学教育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数学论文,建议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十年前在兼任数学教育在职专业硕士导师的鞭策下,开始思考数学教育的“公理”,即理论基础.我补读了大量有关数学教育的教材,均未见到答案.于是尝试创立一种可以涵盖数学教育的由自然科学出发的交叉学科体系,却徒劳无功.三年前同时读到四本书:《数学教育哲学》[1]、《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育研究》[2]、《数学教育原理》[3]以及《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30年》[4],一些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或者有了获取答案的途径.现将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公之于众,以期指正和共勉.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哲学

      任何一门哲学都是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数学教育哲学的本体论可以描述为数学教育的普遍的、一般的、本质的理解,例如:数学教育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教育现象以何种方式显现?方法论可以描述为认识数学教育的本质,把握数学教育规律的工具、手段和办法.具体问题包括:数学教育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认识论问题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它包括:数学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能够被认识吗?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数学教育?我们关于数学教育的认识是正确的吗?

      何谓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数学教育的整个活动当中.数学教育是传承数学知识和文化、培养数学人才和具有社会所必需的数学素质的合格公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有许多规律可循.例如,‘数学知识是可以传授和继承的’‘学生是先天具有学习数学的某种能力的’……‘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要好于被动接受’等,都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公理’,一切的数学教育思想、数学课程的设置、数学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建立在上述本质规律的基础之上的.”[3]6

      在这个总的本质理解下,有关数学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本质问题正是数学教育哲学关心的热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和步骤)建立与设置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我们凭什么制定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吗?课程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吗?课程的难度是过低、过高,还是比较合适?课程教师和教学资源能够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并实现数学教育的预期目标吗?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思想和方式是有效的?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如何协调?学生是如何理解数学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特点是什么?学生认识数学要经历哪些主要发展阶段?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评价的合理性?

      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一书[1],谈了三大篇章.(1)什么是数学:数学的内涵,数学文化的基本观念;(2)数学教育目标与数学教育现代化:数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准则,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性原则;(3)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的认识论分析:从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的认识论问题的分析.总之,郑毓信把数学观、数学教育观和数学教学观视为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他和“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开创者欧内斯特(1998年)的定格基本相同.欧内斯特认为数学教育哲学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数学哲学:数学是什么?如何解释其本质?(2)学习的本质:数学学习理论的基础由哪些哲学假说或可能隐含的假设所构成?(3)教育目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谁提出的目的?为谁提出的目的?建立在什么价值标准上的目的?(4)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是依据什么哲学假说或可能隐含的假说?这些假说可靠吗?为达到数学教育目的应采用何种方法?这些方法和目的一致吗?

      文献[4]把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分十大章进行汇总,其中包括三部分:一是数学哲学(数学哲学思想,数学对象、本质和真理性),二是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数学教育的本质和现代化进程,数学教育的价值与目的),三是数学方法论(而不是数学教育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第三点,文献[4]很少摘得关于教学本质的价值较大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体现当前数学教育的一大症结:一边是埋头教学无暇三思的一线教师,另一边是高端大气上天入地的理论家,二者互为师友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事实上,数学教育上的一系列忽视、滞后和失误随时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举个实例来说,走进大一微积分课堂前几周的教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数学学习困难,先是缺乏学习能力,听不懂极限概念,接着试图在不懂极限概念的条件下将课程继续;如果再出现困难,就会问:为什么非要学微积分?如何顺利考过微积分?在这种时候,教师的引导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过度进行“过关指导”,就会严重削弱这门课的教育工能,如果过度进行“微积分之实用教育”,就会助长学生的功利主义.而如果不去帮助学生理解极限概念、揭示微积分思想、描绘数学的本质,那么不仅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而且会使学生在不健康的观念下发展.可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上完一门课很容易,“上好”一门课却很难.什么叫做“好”呢?在中小学里有数学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学科的本质和学科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所制定的,而这个“本质、价值与目的”便是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为此我建议,教师应该学一点数学教学哲学.以下就我对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问题谈一下理解.

      二、我的数学观

      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被分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部分,冯友兰的解释是:“我们所谓形上形下,相当于西洋哲学中所谓抽象具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由认识所积累与提炼起来的经验知识,也有了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之分.形而上学是对“道”(宇宙本原、自然规律及事物原理等)作抽象思考及揭示的学问,此为哲学,其内容是先验的;形而下学则是以具体事物或关系为基础的研究,它是解析具体事物或关系的结构及证明其原理的学问,此为科学(或含自然哲学部分).然而,天地之间还有重要的部分——人.与动物不同,每个人的生命有种生命和类生命两部分[5]:种生命是具体的人,是形而下的部分;类生命是人的心灵、人性的部分,是形而上的.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符号和语言系统.符号和语言系统是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桥梁、骨架和外衣.张奠宙等著的《情真意切话数学》说得好:“数学和语文,都是一种语言,汉语是将方块字按一定的字、词、句、篇构造出来的,借以表示思维活动和情意过程的语言系统.数学,则是将符号和图形,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运算规则建构起来的,用以表示客观世界的数量规律的一门科学的语言体系.”[6]当然,除了语言文学和数学以外,音乐和美术等艺术形式也是沟通世界的语言体系.我们的形而下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人和大自然两大部分,相对应地,形而上世界则有人性和自然规律两大部分.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及其规律,其立足点是自然,本质是“真”.语言文学直接负责人与人性的沟通,其立足点是人性,故其本质是“善”,由此而衍生了人文科学中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学问,包括教育.而数学则负责为解读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提供模式化的工具和方法,数学使大家看到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数学的研究将经验与先验的对象包容,与各种艺术形式一样,数学的本质是“美”.数学的内容起源于自然,故数学也有浓重的“真”的成分.

      对于“数学”的理解,可以是数量、结构、模式、关系为对象的科学,其功能就是为社会提供思想和方法,其本质是模式的抽象,这里的“抽象”是动词,是指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提升.关于数学的描述在数学哲学领域里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柯朗的名著《什么是数学》比较支持上述数学观:“这样,数学就艰难地徘徊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它的意义不存在于形式的抽象中,也不存在于具体的实物中.对喜欢梳理概念的哲学家,这可能是个问题,但却是数学的巨大力量所在——我们称它为,所谓的‘非现实的现实性’.数学联结了心灵感知的抽象世界和完全没有生命的真实的物质世界.”[7]

      三、我的数学教育观和数学教学观

      1.关于教育

      “在当前对教育目的的研究中,充斥着对诸如‘教育应该是什么’等的价值判断,其中隐含着许多的道德倾向;缺乏的则是对教育目的如何达成以及对教育目的的内在本质属性的逻辑构成体系的系统分析”[4]18.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在文献[5]的序言中说:“人不再是生命本能的奴隶,而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者.这个‘支配生命的生命’从它具有对‘种生命’的超越性质来说,我们可以称之为‘类生命’(含‘智慧生命’‘文化生命’‘社会生命’等等在内)”.是什么把人从给予的生命成为自为的生命呢?这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教育学乃‘成人’之学.教育和教育学的旨趣即在‘成人’.”[8]教育就是把人培养为“成人”,也即把种生命转化为类生命.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在《幸福教育的样子》[9]中利用圣经故事指出,教育的内容就是两个字:“奶”和“蜜”.“这‘奶’应当是指知性教育,而‘蜜’则主要指诗性教育.”可见,任何教育形式都要对人的“知性成长”和“精神成长”负责.也就是说,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要立足于人性,从而自然地,教育的灵魂便是“爱”.“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弗洛姆那里,爱包括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9]16.

      2.关于数学教育

      按照广义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外观、功能、灵魂的三个基本要素.数学内容的外观层面是数学体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结构和模式(I);功能层面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Ⅱ);灵魂层面是数学素质,即数学文化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的整合,其核心表现形式是数学美感、数学审美意识和对数学美的追求(Ⅲ),数学素质也可以说是在数学知识淡忘时留下来的那部分教养.

      教育内容的外观在于知性(认知)的培养(1),功能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而“成人”(2),教育灵魂是立足于人性的“善”(3),用教师的仁爱唤醒受教育者的仁爱之心,以使人类文化代代相传.

      真善美分别是世界上对物、对人、对物与人的关系的三把评价标尺,也可以说是对每个人或物的外在、内在、内外和谐的标尺[5].当数学与教育合成数学教育时,也就出现了真善美的德育功能.我们可以把三层数学内容和三层教育内容交叉成的九种数学教育内容列为表1.

      

      至此,各种不同的数学教育目的论、价值观、社会文化学说大多可以从中找到位置.例如,“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数学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他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同时也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他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体系:以数学体系作为最终教育目的,那是为培养数学家的教育目的;(2)应用:强调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认为数学与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比数学内部的联系更为重要;(3)思维训练:数学是智力的磨刀石,是一种思维的训练;(4)筛选工具:作为智力筛选工具,数学比其他学科更可信,也更容易使用,这种筛选可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保证合理的社会分工;(5)语言:数学语言的简洁、确切,是其他学科难以做到的;(6)问题解决:数学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4]149在这里的六种目的分别对应Ⅱ-3,I-3,Ⅲ-1,Ⅱ-2,I-1,Ⅱ-2,Ⅲ-2.Ⅱ-2.

      “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用学科自身的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由分野到位整合并呈现出以科学人文精神的整合形态出现的趋势.”这是曹一鸣在文献[4]第124页中的一段话,这表明数学教育的最高级形式是Ⅲ-3.

      3.关于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应该建立在对数学教育的大方向的宏观把握和对认知科学的微观理解上,是一种心对心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程序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数学创造力和数学审美情趣.“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格局下,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的美,倡导数学美育,会改变并驱除当下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疲惫.在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数学单纯的功利性就会得到消解.”“在我们看来,学生中潜在的数学创造力远远未得到开发,而当前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如大量学生成绩不好,教学效率低等,在很大程度上与错误的教学观念有关.而把培养创造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目标,有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3]11,106数学创造力和数学审美是数学教育内容表中的Ⅱ-3和Ⅲ-2,是一种定位较高的数学教育内容.我们往往以为,这种诗性教育较弱的另一面是不可否认的知性教育的强大,其实不然.“即使是知性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至少包括:(1)我们所指的知识是所有学科的知识,但事实上人们关注的仅仅是升学考试学科的那些知识.……(4)教与学的知识应当包括全部意义上的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重视的仅仅是客观的、明确的、共性的知识,隐性的、缄默的、个性化的知识不受重视.(5)解题是知识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方式,但知识教学常常被异化为只是解题训练.(6)解题训练本身则已经走样……”[7]3

      我们的数学教学行为应该是建立在一种完备的、经得起质疑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或经验模仿,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中国数学教育走向现代化还是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四、我的优秀教师观

      这只需从我所见过的三个好老师讲起.

      我所遇到的第一个好老师是四十多年前(1973年)我在读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钱老师.当时班上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所谓成分不好的学生,被其他同学整得抬不起头来,钱老师却让我们三人当主角表演文艺节目,以后多次点名表扬,从此班上人人平等、一团祥和.老师还不失时机带大家去学习工农兵,例如种菜浇粪割稻、长途跋涉到部队参观等等,还把她自己家保存几十年的画报和小说借给大家看,那一年大家都沉浸在幸福的甜蜜中.在十年的寒冬里有这么一段春天般的经历实在是人生大幸.后来得知,这位老师是一位身处台湾的国学泰斗的女儿,是当时的专政控制对象.现在想想,钱老师在自身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让我们每分钟都充实、安全地成长,心理是何等的强大!

      第二个老师是我读师专时的数学分析老师.这位施老师发现我们作业的字写得不好,就请来汉语老师教我们写字;见我们写证明没条理,就一个字一个标点地教我们做笔记;后来干脆把他复旦的朋友欧阳光中请来教我们.我们班上的三十六个学生他都谈过话,当他得知我在自学英语准备考研时,他把我带到家里,让他的爱人指导我,鼓励我克服弱点坚持到底,这是一个让人温暖一辈子的老师.

      第三个老师便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任重道.可以说直到遇到他之前,我并没有信心,我写信给身在美国的他表示我想先自学几本经典的专业课本,他马上回信说“不必学得这么苦,有时间做好工作,陪好家人,我回来一讲你就能全明白了”.他回来后把几本书的内容完全打乱,自成体系,自创很多例子,一遍讲下来等于我看了一大堆书,但他背后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为了让我们三个学生顺利接受,他每天要研究讲义到后半夜,拿他的话说是“大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他讲的方式,他把我们完全带到他的研究情境之中,他把熟悉的讲透,把不熟悉的也不藏着掖着,以至于一年课听下来我写了十多篇小论文呈交给他,其中有的被他美国的导师大加赞赏.可以说,这个任老师是个教育大师,而不单纯是一个教学能手.一个好老师就是竭尽全力地给学生以光明、温暖、希望和本领.朱永新在《致教师》一书道尽了优秀教师的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10]

      五、我眼中的教育困境

      目前教育界,包括数学教育界的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有目共睹,但在数学教育哲学的视角下,很多困境也同时显现出来.

      1.教育生态脆弱

      仍拿我的经历说起.我1969年开始读书的时候,恰逢小学复课,学校从采石场找来一个只读了三年书的老师教我们,而且一个教室同时坐着一年级和二年级两种学生.我读中学时多数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的老师,我1979年考大学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高考成绩尽量高些,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后来因为眼睛缺陷而落榜,两年专科毕业后分配到隔壁公社中学做老师,当时这个中学是附近三所完中里最好的了,但几乎没有比我学历更高的,有好几个是高中毕业的,甚至初中毕业的老师在教高中的都有,高中部的师生都在齐心协力迎战高考.我见习一年后就担任了高中毕业班的任课老师兼副班主任,当时我一心想教出更高的成绩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和学生的苦读,我所有的工作就是做题目.后来我的一部分学生考取了师范学院又回来和我做同事,这些新同事又和我一样教了一些学生是回来做老师的.看起来那个中学越来越兴旺,我在那儿教了六年书后调离,但再过了五六年重返那个学校时,却见当年忙碌着的那些老师午休时聚在几个桌上打麻将,理由是生源都被重点中学掐去了,教这些差生没意义;又再过几年去看时得知高中部撤销了,原因是多年没有人考取好的大学.

      我在惋惜之中渐渐反思自己.我在当时的工作中表面上拿得出成绩,对得起学生,但师范里的那点教育理论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根本没往心里过,所以大家跟我学着做题目,便以为数学就是做数学题,没有人因此爱过数学,连我自己都没搞明白学数学意味着什么,只要会做题目,这个问题可以不知道.那些我教过的学生当了老师后也学着我做老师的道理,教数学就是一份职业,仅此而已.终于有一天开始,县里不再按地段划分生源,而是把十几所高中划成三六九等让学生自由填报.我工作过的那所盛极一时的好学校马上一蹶不振.为什么我们自以为高考战绩很好,却没有列为重点中学呢?因为我们不配,我们除了成绩什么都没有,除了加班加点什么都不会,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教育理念,没有校园文化.我们每年都会在学生和家长的感谢声中陶醉一阵子,但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别的中学在不断攀高,创品牌、抓质量,我们甚至没有想到世上还真有比高考成绩更高级的评价方式(而这种评价并不虚幻),认为在中学里“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没有半点关系.现在我在八十年代初所教的那些学生开始在当爷爷奶奶了,我发现我的流毒还将传染到他们孙辈们身上,他们还在夸我那时题目做得好,他们相信一个好学生就是一个题目做得出的学生.而事实是,我们这些急于求成的老师害惨了那里的子孙们.如果从我那时开始,不是急着想在工作中出成绩,而是懂得培养中学生和争取高考上线率是两码事,我会把我的青春献给这所中学,而不是那些大学,我会先花更多时间看一堆经典的教育教学书籍,而不是做一批批的高考题,我会建议学校领导不再向夜自习要课时,而是还学生以足够的时空.现在再回想,当初我听到教师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的情况时也觉得生源差没办法,老师寻乐子无可厚非.二十年前我对于教育的认知一片空白,如果换在今天,我会劝那些老战友不能放任、不能放弃,别说不要打麻将,连家里的电视都不该看,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帮成绩差的高中新生聚在一起,期待着老师送光明送温暖送方法.老师是榜样,如果老师表现颓废,那些学生不就绝望了?反之,要看到农村学生的成绩差距并不能代表学习潜力,很多学生只要关爱到家是可以突飞猛进的,所以这时老师最需要的不是“教学”而是“教育”的本领.可是我们对“教育”和“教育之大爱”的作用忽视到毫无意识的地步,而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在不断地影响学生,那些学生做了家长、职员后又在代代相传、邻近相传.

      一个学校可以不人人思考,但如果人人不思考,就会走向衰败,一个民族也是如此.那个“过去的我”和那个“过去的中学”的影子随处可见.数学课程标准的落实为什么会打半折?因为我们具备“教育”观念的老师太少,对“学生成长的明灯、智慧和道德的领航人”与“数学教师”的关联没有概念.所谓“学生本位”也被局限于教学技术,在这种生态下,课程标准必然陷于瓶颈.事实上,一个切合于目前差异巨大的师资队伍的“完美新课标”永远也做不出来.

      2.创意教育缺失

      我们的中小学生毕业时很快会把数学作业本撕了、扔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因为这种数学题做得再多也只是把别人的结果重复地核对了一遍而已,没有什么成就感;相反,如果是一本作文作业本,感觉有些值得留恋的地方,因为作文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课本上的数学题,题型基本上都很呆板,没有探究,没有开放的过程或开放的结果,书本形式也鲜有新意,形如日本人著《7天搞定微积分》《漫画微积分》之类的书本我们都没兴趣出.我们还处在一个套题型、刷题目的时代,很像是在做八股文.中学生要想走出这个圈子就考不上大学,大学生要想走出这个圈子就修不满学分.所以这就是在培养奴性,在扼杀创造力.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相对困难,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创造力补修起来.

      很多大学生会问,自己的高考成绩很好,在中学的数学成绩也一向名列前茅,为什么在大学里成绩会不好呢?大学数学是要自己找对各人的学习方法的,所以“创意”十分重要,不能依赖过去现成的学习模式.不少大学生对数学课的“听说读写”往往不以为然,其实每个字都极其重要.“听”是要听好课,尤其要细听老师话语中对比、解说、文化启示、机智的表达.“读”是要精读课本和研读资料,不能一知半解;多阅读可以厚积薄发,提高创造性顿悟水平.“说”和“写”是两种输出性的学习方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练习形式,我们以前的教学多是哑巴课,这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说”是要学生经常相互讨论,与老师多讲话.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可以有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上教师利用“开卷小测验”或“课外思考题”刺激学生相互讨论翻阅资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探究能力.类似地,“写”不是指写作业,学生写笔记、写注记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最好是做开放题、搞探究活动,然后写下来.写小的研究报告是个信息量极大的工作,既有阅读的成分,也要有归纳总结的本领,还有编撰文稿的常识,一个学生只需经历一次这样的写作经历就足以醍醐灌顶.我见过一个在芬兰重读高中的学生,每门课每学期都有课题写作任务,这样的学生自然点子就多了.

      教师在给学生打成绩时,不应该全凭考试和测验,而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凭感觉”的空间.把学生解题中的精彩程度、书面工整,以及其他积极学习的努力方式计入成绩,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创造力.

      现在教学上使学生创意缺失的原因,一是观念僵化、方法陈旧;二是内容模式化、思维收敛;三是评价片面、限制探究.说到底,还是因为教育水平落后.

      3.德育教育无方

      德育教育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美善教育.这可以称作是一种“文革病”,那时大家最担心的是被别人批斗,很多人设法站在斗争的制高点,就会作恶,发展至薄于宽容、疏于仁爱;还有就是“美”的想法被当作资产阶级思想,连穿花衣服都会被批,当然不去辨析什么雅俗.当然,“真”尺度也有扭曲,雄辩症和非白既黑的思维占上风.至今我们的教育缺乏美和善的内容和方法,全靠人的天性和社会熏陶,这就十分危险.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和公平意识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道德决定因素[11].可见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在没有专门教育的前提下往往也能令人满意;然而如果干扰太多,使其发生病变,就会失去平衡.我们在一些年轻人身上看到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私、暴力的倾向,应该属于教育的失误.我们所见到的“好学生”,往往是因为他们“生得好”而不是“教得好”,我们还很像靠天吃饭的农民在依赖学生的“性本善”.

      第二是功利教育.这可以看作是“经济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看重高效益和高效率,由此演化出了“全面量化”的倾向,于是高考被全面量化了.而高考是指挥棒,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全由成绩说话,中小学教师的绩效由学生成绩说话.我不禁想到国外录取大学生时看重的往往不是成绩单,而是个人陈述和履历,人家具有主观判断的经验,包括美国签证也只需问几个问题,而我们的主观判断程序被过度地否认,改为量化,这实在是一种社会的倒退.这种思潮在教育上的影响是灾难深重的,拿高考题来说,因为全面量化或者说因为避免操作复杂,开放题进不了卷面,解题具有创新意识而稍有瑕疵比不上循规蹈矩地做出正确答案,学生的优质的思维过程不能获得发现.用这样的教育方式选拔得来的大学生,自然是鱼目混杂.而到了大学,仍然是一个劲地刷分数,因为大学毕业时只看重课目及其分数,做题目不在意过程只求与标准答案匹配,毫无创意.学生在这种环境的误导下,就不会耐心看杂书、干杂活、做课题、写文章,做事不求卓越过程,却求快捷结果.

      第三是勤奋教育.因为怕苦着孩子们,怕有风险,从前非常有益的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已经荡然无存,天气预报一说大风大雪警报就紧急停课,好像让学生经一点风雨就会大祸临头似的.不肯吃苦这可以说是现在学生的“常见病”,他们似乎认为现在的信息来得多、来得快,脚踏实地地看书想问题反而会很吃亏,不如在手机上刷东西更实惠.手机倒像是他亲生的婴儿,爱不释手、目不转睛,从此疏远父母、朋友、课堂、书本.我常告诫学生:“不要以为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混饭吃的人,错!卖葱的菜贩子一根根地摆摊,街上的清洁工一片片地扫地,没有人在混,没有人混得过一辈子.”马云说道:“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多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吗?”在学生最需要培养坚强意志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机构往往表现得熟视无睹,无计可施,那么出不了杰出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育不是思品课,不是政治书,而是身体力行于真善美.没有良好的德育条件和意识,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会受阻,任何教育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

标签:;  ;  ;  ;  ;  ;  ;  

建议教师应学习一些数学教育哲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