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

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

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任祥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 我国教育领导本土的研究肇始于建国初期,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繁荣发展等三个阶段。建国70年,教育领导学科立场日益凸显,学科独立呼之欲出;概念范畴厘定、学科属性定位走向明确;教学领导、课程领导、校长领导力等领域深入研究,彰显中国特色,创生中国话语空间。教育领导研究存在模仿性、被动性、单薄性等特点,未来教育领导研究路径需要进行解构建构,以现代学科标准创生特色学科发展路径;从自发到自觉,促使理论与实践互动融合;通过内发与外生两种途径,拓展深化研究范畴。

关键词: 教育领导;理论研究;建国70年;学科立场

一、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萌芽起步阶段(建国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建国之初,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但已初见端倪,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文化特征。业余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视导工作、党的领导等关键词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苏联教育工作者A·K·瑞尔托夫校长领导教学、教法、道德教育、意识培养、劳动教育及社会活动方面的经验也被介绍到中国[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教育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特别是高考的恢复,教育领导方面的实践逐步有序展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通过强化教育工作的领导,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80年国务院批准复办原1955年成立的“教育行政学院”,更名为“中央教育行政学院”(2002年更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1982年正式开始办学培养教育领导干部,如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已成为培训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陕西师范大学在1982年至1985年期间举办了八期“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培养581名高校干部。1982年北京四十四所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等。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时的教育领导培训课程中增设《领导科学研究》、《管理科学的历史发展与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研究》等课程[2]。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当时教育战线提出了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三个面向”成为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思想的领导成为教育战线重要内容[3]。行家领导教育逐步成为教育领导的共识,许多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推上校长职位,如何当好中小学校长成为教育领导的热议话题。中共十二大以后,国家机构改革提上日程,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办活高校,简政放权,进行体制变革,给予高校独立实体的办学权利成为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4]。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下放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领导干部的培训成为继续教育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干部领导的“专业化”发展得到逐步重视。1982年潘懋元在上海高教协会学术讨论会上对高等学校管理干部“专业化”归纳为具有某一学科领域专业知识、领导能力、教育管理科学理论三个方面,并提出高校举办高等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专业培养教育领导干部[5]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

1985年领导科学首届研讨会在河南洛阳举行,随着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分化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教育领导开始成为重要的实践和研究领域。1985年5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就是服务”,这个论断对教育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7年全国44所高校领导在上海召开了首届高等院校领导科学研讨会。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实现领导科学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的观点,并建议建立领导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创立教育领导人才培养基地[6]。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再一次强化了党的领导是学校教育领导的核心,教育思想的领导是教育领导者首要领导。1996年3月,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内地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时指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7]。199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实施,从国家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高校教育领导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层面对教育领导的重视,催生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的初步发展。此阶段相对系统的论述教育领导的专著有:黄维坤、黄木生主编的《现代教育领导学》、刘朝章主编的《教育领导学》、王铁军主编的《校长学》、郝庆堂主编的《现代教育领导艺术论》。1993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创办了刊物《高教领导参考》,服务于全国高教战线领导干部参考决策。

实际运用时,肯定式只用于文言句式中:此不过一时之不舒服,到底克胜过去,所得之无碍慧力,岂万金可买[得]哉!否定式没有用例。因为这类可能补语表示的是考虑到后果。是否可以实行某个动作,否定式用于警告、规劝或提醒对方不能做某个动作(如果实行某个动作,就会产生消极后果)。“买”这个动作实现一般都是经过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因此实际运用时不用这类可能补语形式。

(三)繁荣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教育领导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更加趋于正规化。2001年就有学者探讨教育领导学学科创立问题,并界定了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创立的重大意义[8]。更有学者对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和推广提出了理论不细分、设置有关研究方向、教育领导学培训内容、成立专业委员会等策略[9]。2004年有学者全面介绍美、英、澳等国的道德领导、教学领导、分布式领导、知识社会领导等教育领导理论,为我国教育领导学理论工作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0]。教育领导的理论研究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通过中国知网以“教育领导”为主题搜索到文章数量为4500余篇,2007年数量为147篇,到2013年达到328篇顶峰,从2013年到现在,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保持在200篇以上。相关著作主要有王继华主编的《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郑燕祥主编的《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刘志华主编的《学校领导学》、张俊华主编的《教育领导学》、温恒福主编的《教育领导学》、陈永明主编的《教育领导学》、蒋莉等主编的《校长领导力的实践探索》。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等进行高层次的学位教育和在职培训。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学”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并创立学术集刊《教育领导研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2009年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被批准为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试点高校于2010年开始招生。2018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公布新一批12个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列入全国研究生招生管理,实施学历教育,专业方向为包含教育领导与管理在内的三个领域。

二、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学科立场鲜明,独立呼声强烈

随着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探索的逐步成熟,教育领导学的学科雏形越发明显,学科立场日益凸显,学科独立的信念愈发坚定。教育领导学独立的前提首先需要澄清“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已相对成熟,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存在交叠关系,教育领导没有独立之必要性。社会分工的更迭与变迁,教育领域管理与领导的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英国学者迪克(Dimmock)对教育管理、教育领导、教育行政进行了内涵区分,领导是对高层次的任务进行决策,重在提升被领导者的能力;管理是维护日常工作的运行;行政是对较低层次事物的管理[11]。教育领导、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内涵及外延的不同决定了教育领导具有相对独立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其学科独立创造了必要条件。西方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语义的变化也催生了教育领导学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并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特定的知识体系[12]。教育领导学究竟是教育学的分支还是领导学的分支?这是构建教育领导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教育领导”学意在把“教育领导”置于教育领导实践场域,“教育”领导学意在用领导学研究教育问题。本研究倾向于把教育领导学认同为教育领导实践场域的学科,这应然是教育领导学建设教育学二级学科鲜明的学科立场。传统学科建构理论认为“学科化”的过程包括取得学科内部和外部建制两方面。学科内部建制即构建学科范式的过程包含形成公认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和理论体系等,学科外部建制即形成包含学术组织、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学术刊物等学术共同体[13]。“教育管理”转向“教育领导”,再转向“教育服务”,演绎出“教育领导”即“教育服务”,时代的变迁催涨了教育领导学问世的呼声。教育领导学发展具有国家提倡教育家办学的“天时”、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地利”、涌现专业研究人员“人和”等条件[14]。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需要寻找属于其独特的学科范式、思路和逻辑体系,要坚持“源于教育服务教育”的实践性、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整体建设与持续发展等学科立场,要坚持人文性、伦理性、发展性的建设原则,努力从凸显学科地位、明确学科目标、培育学科特色、规范培养计划、构建发展平台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教育领导学的快速发展。[15]

概念范畴体系建设是学科构建的前提条件。最早界定教育领导是指大教育领导,包含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成人教育等所构成的多样、开放、综合的大教育体系。教育领导学主要研究这个体系的领导问题,包含领导职责、过程、方法、体制、班子建设、领导素质,以揭示教育领导的本质和规律[16]。教育领导就是确定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愿景,对组织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促进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和活动[17]。目前,学术界对“教育领导”概念表述也多达60余种[18],对此探讨也基本综合表达上述观点。一般意义上讲,教育领导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领导”,即对教育领导现象、事实及教育领导问题、规律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教育领导学学科名称的确立也是其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教育领导学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教育领导学”是研究教育领导活动和教育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问或者说是以研究教育领导活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学问[19]。“教育领导学”是一门聚焦教育领导者,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机构的领导人员实施领导和管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和实践规律科学[20]。教育领导学学科名称框定了其学科边界和研究对象范畴,教育领导学的学科名称界定决定了其研究对象。教育领导学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导活动中的一般性问题,主要是提高领导活动的科学性、方向性、道德性、艺术性、有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相关的领导问题[21]。有学者借鉴领导学的学科建设规范及我国学校领导传统,提出学校领导学研究应包含学校领导学基本概念、领导行为合理性、比较分析研究、实证研究的内容[22]

(二)厘定概念范畴,明确学科属性

3个紫薇品种抗旱能力的比较研究…………………………………………………………… 王 昊,吕春华,金 倩,蔡卫佳(103)

由于实际的面积无法从图像中直接获得,可以通过撒料区域的像素点数量估计撒料区域的面积.此时图像中的撒料区域的像素值为255,可以直接统计像素值为255的像素点的数量作为撒料区域的面积.依据此计算方法后图7中各撒料区域的面积数据如表1所示.

学科具备逻辑清晰、要素完善、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教育领导学研究体系主要包含教育领导一般理论、教育领导活动过程理论、教育领导保障条件理论、教育领导的方法与艺术理论、教育领导者的自身建设等[30]。21世纪初,教育领导学研究范围主要包含教育领导学原理、教育领导实践创新、比较教育领导学、教育领导思想史、教育领导分支学科(教育领导哲学、教育领导艺术、教育领导伦理学、教育领导心理学)、部门教育领导学(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中小学校长领导、课程教学教育领导)[3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方式,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是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四个元素[32]

教学领导是有效教学和卓越教学实现的关键因素,国内研究主要关注点在于校长教学领导和教师教学领导两个方面。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最终通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得以实现,教师是教学变革和质量提升的主体。作为学校“学习共同体”与领导者,校长具有道德领导者、学习促进者、教师领导能力激发者、学习社区管理者等角色,发挥着督导、指导、创新、管理、领导等职能。构建共同学习愿景、形成合作协同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领导者是校长教学领导者功能实现的路径[33]。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自愿产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力,包含教师对同事、校长、学生、家长等成员的影响力,指向提升学生学习绩效与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领导力的生成具有创设课堂引领文化和构建教导型组织、修炼教师领导技能和展现人格魅力、形成追领型关系和造就追随者等一些重要表征。同时,教学领导力的生成存在“学科边界、年级边界”阻隔、“知识库构建”教学目标明显、“教学领导者”理念理解偏颇、“人人都是领导力”学校文化缺失等困境。面对现实的困境,有学者寻求通过激发教师教学领导内生信念、渗透“教师作为领导者”理念的内在动力及创设学校领导文化、专业发展驱动政策的外在保障等两个方面构建“教师领导力”的生成[34]。MOOC教师可以通过意识层面重视教学领导力的发展、规划层面客观评价自己的领导力并制定发展计划、实践层面重视领导品质与技能的培养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领导力[35]

(三)构建学科体系,创生中国话语

“逻辑起点”是学科构建及其体系展开的最本体、最基础的范畴,是教育领导学构建的出发点,是诠释研究对象质的规定性根本,是学科体系内容构建的根据。教育领导学需要有自己的逻辑起点,有学者基于教育学和领导学交叉产生教育领导学的原因,认定为教育领导学是一门领导科学,设定“领导”的动词“率领和引导”为教育领导学的本质所在,界定“率领和引导”为教育领导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23]。从矛盾特殊性的视角,教育领导活动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殊矛盾,教育领导学研究对象是全部的教育领导现场、活动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活动主体、客体、内在因素矛盾、运动规律等,这个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导学得以存在、产生、发展的特定领域即研究的起点[24]。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特征和基本形态的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含社会中一切教育现象,可分为“微观教育活动现象”和“宏观教育事业现象”,研究教育现象的微观教育学属于人文学科,研究教育事业宏观现象的教育学倾向于社会科学[25]。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应该坚持人文性的原则,体现其人文性的精神气质。教育领导学是一门与“教育”紧密有关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的思想体系、范畴体系都需要体现人文关怀、道德立场,人文关怀、道德立场是形成教育领导理论的思想起点[26]。教育领导学学科的人文性、社会性并不与其较强的应用性相悖。教育领导学分化于教育管理学,教育领导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领导学融合各门学科的复合性等特点诠释着其是一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门较强的实践性应用学科[27]。教育领导学要用思辨的方式研究理论,用实证的方式研究实践,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实践,是一门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于一体的学科[28]。学科性质与其概念内涵、研究内容、逻辑起点等有着紧密的关系。教育领导学具有交叉型和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发展性、创造性等学科特点[29]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癌痛管理、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癌痛管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药物相关性问题更为突出,药师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在该问题的解决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中药师参与癌痛管理工作的模式、流程、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的药师参与癌痛管理模式,而MTM可能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通过将MTM运用于癌性疼痛管理,能够明确药师在癌痛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更大限度上发挥药师专业技能的工作模式及在协议制度下责任药师部分处方权的可行性,以推进我国药师工作模式的转型。

教育领导力应是教育领导学研究的核心,我国教育领导力的研究现在主要停留在校长领导力领域,缺乏必要的体系、领域和范式[36]。我国学者至今没有提出自己的领导力模型,本土的领导力理念与模型缺失[37]。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校长领导息息相关,校长领导力是中国教育改革催生的现实实践问题。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师生员工、家长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相互作用[38]。有学者提出人们对校长领导力的认识存在“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力的核心与关键”的误区,提出“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力的核心因素,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其动力因素”,校长领导力包含愿景规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力与诱导力等四种要素[39]。校长领导力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提升的关系,校长领导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校长领导力发挥的土壤。校长领导力可以从物质支持、精神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具体为提升教师主体的发展动机、加强物质和心理支持以及健全培养机制等[40]。校长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绩存在一定影响,有学者基于PISA2012上海数据对此进行量化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投入、学校自主权等学校组织情境能够显著调节校长目标引领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对学生数学、阅读素养成绩的预测效果,建议校长要重视与教师协作互动、保障教师有效参与学校事务、关注组织情境对校长领导效果的影响等[41]

三、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一)解构建构,创新创生特色学科路径

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目前还处于学科发展的“前范式”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范式。教学领导、校长领导力等虽然研究相对深入,但也没有形成“确信的知识核心,若干应用知识核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确定的发展领域”[42],没有达到学科范式水平或者研究领域的范式阶段。从学科科学化发展的角度,教育领导研究走向“教育领导学”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解构和建构。所谓解构就是认真梳理教育领导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范式思维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的缺陷;所谓建构就是基于学科科学化发展的思维,按照学科的标准进行学科建设,赋予教育领导学以合法性。建构与解构看似是相反操作,实则是相向而行,解构是对前建构的解构,建构是对前解构的建构,目的最终在于创新创生独立的教育领导学特色体系。现代学科标准具有以下特点:学科知识基于现实问题域,知识交叉和叠加,理论体系不严密和统一标准;学科发展逻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问题性质决定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是现实需求的综合性现实问题以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为主,无独特研究方法[43]。按照现代学科发展理论,未来的教育领导学应避免进入传统学科化发展范式,走现代化学科的创生路径。一是要回归学科价值。教育领导学是一门立足实践的应用性学科,“教育领导”是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教育领导”其一层含义是教育领导动词含义,另一层含义是教育领导涉及的主客体人的因素。这两层含义构成了教育领导学研究的学科价值必然是学科的应用性和人的社会性相统一,应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问题实践价值是教育领导学应当坚守的学科价值。二是要明确研究问题集群。社会学科逐步以问题为中心,解决社会问题是当代社会科学最大的旨趣[44]。教育领导学研究除了学科基本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特别是重大教育改革的问题集群,这个问题必然是动态的,理论和实践是互动提升的。三是要建构学科研究方法体系。教育领导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合型性,基于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将取代独立的研究方法。要充分考虑教育领导问题的情境性和复杂性来科学选择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合适方法[45],更要防止极端方法论对教育领导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对人的忽视。

(二)自发自觉,互动融合理论实践

回顾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历程,可以发现教育领导理论的诞生源于教育领导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实践诞生了理论,而后理论逐步指导实践。这个过程是盲目的、无觉悟的、被动的,是历史必然性支配的结果,是一种自发状态。伴随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丰富,理论与实践互动性逐步增强,理论的产生进入了具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的自觉状态。教育领导理论产生的自发和自觉状态,都是其理论成果产生的重要方式。从自发走向自觉意味着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融合提升理想状态。实践哲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实践与其说是生活的动力,不如说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一切活着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被某种方式所引导的生活”[46]。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亦是如此,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教育领导理论来源于教育领导实践,教育领导理论与教育实践应然是自觉对话,走向统一的。未来教育领导研究必须立足中国教育领导实践变革,站在教育领导改革的前列,立足解决与时代变革紧密联系、教育变革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努力走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一是教育领导理论研究者要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理论研究者要提升研究的主动性,从学科建设发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现实问题解决的立场出发,做有用的学问,充分体现教育领导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二是要强化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对话交流。要充分搭建实体和网络平台,实现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的信息交流,努力解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信息沟通不畅问题。三是要建设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存的学术平台。考虑成立中国教育领导协会等组织机构,定期举办理论与实践互动活动。设置教育领导专门研究机构,科学创立《教育领导与实践》《教育领导研究》《中国教育领导》等杂志,全面拓展理论园地。专项立项教育领导研究有关的国家社科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理论与实践对话的高度。四是加大教育领导方向博士培养力度。扩大教育领导博士招生规模,制定切实实际的教育领导博士培养方案,提升教育领导博士研究和解决教育领导领域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内发外生,拓展深化研究范畴

学科发展理论认为,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和重要内涵,一门学科的独立发展离不开相对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范畴。“内发发展”原始最初含义是“尊重文化的同一性和各国人民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并认为“发展应该是基于文化特色从组织内部产生的,是为人服务的”[47]。在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的语境中,我们界定“内发”为源于教育领导自身内部的,服务于教育领导学科本体建设。“外生”为教育领导与周边学科、周边问题的互动而生成的意思。“内发”与“外生”可以看成是教育领导学拓展深化研究范畴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一种界定学科范畴范围的二分法。源于未来教育领导学科走现代学科发展路径的思路,教育领导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集群是教育领导学两个研究范畴领域。这两个范畴基本对应了“内发”和“外生”两种方式,教育领导基本理论“内发”于本体,实践问题集群“外生”于周边。教育领导学自身内部可拓展深化“内发”为:教育领导学科元研究(学科化研究、学科发展史研究、学科哲学研究)、教育领导学学科体系建设(总体框架的构建)、教育领导培训管理、教育领导者发展、教育领导课程与教学、教育领导法制研究、教育领导历史研究、教育领导国际比较研究、教育领导分支学研究(教育领导哲学、教育领导心理学、教育领导政策学等)。教育领导学周边的实践问题集群可拓展深化“外发”为:教育领导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研究、教育领导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教育领导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等。教育领导学研究范畴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未来可期,未来可见,随着教育领导研究范畴的拓展和深化,教育领导理论研究必将有更丰硕的理论建树,教育领导研究成果必将助力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教育领导学学科独立必将自然到来,道路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教育领导理论工作者应当责任担当,勇挑重担。

参考文献:

[1]西鸿.校长怎样领导教学——介绍《苏联教育工作者的经验》[J].人民教育,1953,(7):62-64.

[2]李钟善.大力培训高等学校领导管理干部,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要[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5,(8):17-25.

[3]吕型伟.要把教育思想的领导放在首位[J].江苏教育,1985,(1):6-7.

[4]原光辉.试论高等教育行政领导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5,(6):24-26.

[5]潘懋元.高等学校管理干部的专业化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82,(12):18-20.

[6]卢存岳.领导科学同高等教育联姻-首届高校领导科学研讨会纪略[J].领导科学,1988,(3):44-45.

[7]张永珄.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J].中国高等教育,2002,(8):11-13.

[8]廖雄军.创立教育领导学初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8):52-54.

[9][17]温恒福.重视和加强教育领导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9):60-64.

[10]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十年(1993-2002)进展述要[J].教育研究,2004,(3):72-78.

[11]Dimmock,C.Principals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Conceptualising Challenges as Dilemmas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3,(5):441-462.

[12]袁慧芳,彭虹斌.从教育管理到教育领导—教育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J].外国教育研究,2010,(6):27-32.

[13]张栋科,闫广芬,杨如安.从“泛学科化”到“再学科化”——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应然路向[J].教育研究,2018,(6):24-32.

[14]王健,陈永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教育领导学科创生之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45-49.

[15][26]舒志定.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范式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48-51.

[16]黄维坤,黄木生.现代教育领导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

[18]叶连祺.鸟瞰教育领导之丛[J].教育研究月刊,2004,(8):34-39.

[19][24]陈永明,等.教育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0][28]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1][29][31]温恒福.教育领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22]刘志华.学校领导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7-88.

[23]程振响.论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12-15.

[25]王鉴,姜振军.教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J].教育研究,2013,(4):22-29.

[27]陈永明,王健.“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之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1-7.

[30]程振响.论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12-15.

[32]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教育研究,2015,(8):1-8.

[33]代蕊华,万恒.构建学习共同体中的校长教学领导力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3):59-63.

[34]吴晓英,朱德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71-75.

[35]郑燕林,李卢一.MOOC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与自我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6-123.

[36]许国动,胡中锋.系统论视域下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体系与范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11-17.

[37]胡中锋,王义宁.教育领导力模式变迁之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3.

[38]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42-47.

[39]英配昌.学校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兼谈校长领导力理解的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28-31.

[40]马焕灵.校长领导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理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3):41-43.

[41]黄亮,赵德成.校长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教师教学投入与学校自主权的调节作用[J].教育科学,2017,(6):35-41.

[42]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21.

[43]张应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J].教育研究,2014,(12):13-23.

[44]匡维.知识与学科—兼论教育学学科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6.

[45]谢少华.中国教育领导学理论研究的当代使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8-72.

[46][德]伽达默尔.赞美的理论——伽达默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56.

[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2.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 Leadership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N Xianghua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 leadership has begu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experienced three important stages,includ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germination,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stage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Over the past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leadership stands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the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is looming.Definition of concept category and definition of subject attribute clear and definite.In-depth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teaching leadership,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principal leadership demonstrat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s a Chinese discourse space.The education leadership resear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itativeness,passivity and thinness,etc.The future education leadership research path needs to be deconstructed and constructed,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acteristic subject should be cre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discipline standard.From spontaneity to self-consciousness,the intera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promoted.It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research scope by means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leadership;theoretical research;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70 years ago;subject position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485(2019)08-0036-07

作者简介: 任祥华(1983-),男,山东沂源人,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山东工商学院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标签:;  ;  ;  ;  ;  

建国70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