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英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机能论文,心理学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0)02—0077—06
实验心理学本是哲学心理学和和实验生理学结合的结果。英国传统哲学心理学中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曾为德国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来源,但德国的新心理学却最先传到美国而非英国。英国的生理学并不落后,剑桥的沃德也早在1877年就提出建立一门独立的实验心理学,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剑桥大学的评议员们认为,搞心理实验要是“把人的灵魂放在天平上,从而侮辱宗教”。[1](p.171)因此,英国的新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最初处于落后地位。英国直到1897年才由弗里斯在剑桥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落后于德国(1879)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近20年,也落后于美国(1883)近15年。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早期的系统心理学家多年来坚持哲学心理学,他们主动接受德国布伦塔诺所倡导的意动心理学,而不重视冯特所倡导的实验心理学,从而使英国的早期心理学沿着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方向发展。本文将要介绍的沃德、斯托特和麦独孤是英国早期机能心理学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机能心理学思想是反对英国联想主义传统的表现,是德国意动心理学对英国心理学影响的产物,也是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兴起的反映。
一、沃德:机能心理学
沃德(James Ward, 1842—1925)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英国最早的机能心理学家。他的重要心理学论文是发表在第九版《不列颠百科全书》(1886)中的“心理学”词条,后来又在第十一版(1911)中加以修订。该词条被认为是对培因所代表的联想主义的致命一击。该词条后来又进一步扩展为《心理学原理》(1918)一书,该书代表其成熟的心理学体系。据他自称在40年前阅读了布伦塔诺的《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之后,就准备撰写此书,直到40年后才写成。但该书并未能吸收当时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成果。
沃德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兴趣,特别是对生物科学和正在形成中的新心理学都十分熟悉。他曾于1876年前往德国莱比锡,在著名生理学家路德维希的实验室研究了一段时间,并在《心灵》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题为《试解费希纳定律》一文。同时,他早年因撰写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一文而获得剑桥大学的任命,他还多次倡导在剑桥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又与弗里斯、迈尔斯一起创办了《英国心理学杂志》。尽管如此,但他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位哲学心理学家或安乐椅式心理学家,而非实验心理学家。沃德的观点主要受到来自德国的思想传统,如莱布尼茨、康德、洛采和布伦塔诺的影响,特别是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影响;也受到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进化学说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指出,就心理学研究取向来说,沃德是一位意动或机能心理学家。活动、统一的自我或主体是沃德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在沃德看来,主客体关系及其主体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意动。他强调心灵的主动性和整体性,认为英国经验主义不能完全解释心灵的主动性和统一性。在他看来,只有把心灵视为单一的主体,不是视为不同元素的组合时,才有连续的活动。他还相信意识不是心理状态单纯的连续,而是一个统治着心理生活的核心或自我的表现。可以说,各种心理活动就是这样一种主体连续发展的活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沃德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经验(individual experience )的科学,这种经验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因此它超越于心物二元论。在他看来,心理学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一切科学都是基于“经验”。心理学不是研究经验的某些部分,而是从个体经验者的特殊观点研究经验的整体。他还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完全不同于客观地研究生命有机体的生物科学,因此,生理学从来都不能取代心理学的分析,甚至在对简单的感觉研究上也不能取代。心理学有其自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权力。经验的自我或主体不能根据经验来解释,但他们本身可以解释经验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自我离不开心理的分析,但自我也不能分成能力的碎块。自我是统一的主体活动,可称之为“注意”(沃德也称之为“意识”)。注意可以分成认知(cognition )和意动(conation)两个成分,它们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主体活动。心理内容或呈象(presentations)可以是感觉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内容, 它们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连续体中的成分。呈象连续体的分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分化,逐渐形成“较高级”的连续体,如“记忆连续体”和“思想连续体”。在呈象连续体的发展中,注意的连续性是比较近律和联想律具有更重要的解释因素。情感既不是呈象,也不是基本的注意活动,它是经验中完全主观和独特的因素,是一种愉快与痛苦的经验。情感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伴随呈象和注意而存在。
沃德还从主客体关系上来进一步界定认知、情感和意动。从主体的角度讲,(1)认知是指主体非有意地注意于感觉连续体的变化;(2)情感是指主体感到愉快或苦恼;(3)意动是指主体有意地注意, 使运动连续发生变化。从客体的角度讲,(1)认知是感觉的客体呈象, 相当于洛克的观念,包括了感觉、记忆、思维等。(2 )意动是运动的客体呈象;(3)感情不是一种呈象, 而是感觉性呈象的后果和运动性呈象的条件。他认为, 意动和认知一样,也处于经验之内。
在沃德的心理学体系中,还有他称之为发生心理学的内容。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联想主义的心理发展模式。在联想主义看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断聚集的感觉和表象形成复杂的呈象和思想链。这是一种机械论和原子论的心理发展模式,沃德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学的心理发展模式。前面已指出,沃德认为呈象不是孤立的客体,而是整个连续体中的成分。他把这种连续体称之为“心理原生质”(psychoplasm), 它是“生物原生质”(bioplasm)(注:生物原生质在有机体发育发展过程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心理复本。作为整体的心理发生过程,存在着三个主要阶段。首先,在呈象连续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广义概念中,有三个局部过程,即分化(differentiation)、保持(reten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它们先于从感觉向知觉的转化,也先于观念的形成和联想。其次,通过这几种局部过程的整合(integration), 感觉呈象变成知觉、再认、集中(指注意)和直觉。第三,在这种整合过程中,有某些阶段开始了发展的第三阶段——浮现(emergence), 即从感觉经验的初级连续体到由表象组成的次级连续体。这些表象组成“记忆线”(memory threat)和“思想组织”(ideational tissue)。此外,沃德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的最后一章中, 他借用了德文的“Anlage”(原基)(注:原基是指胚胎或器官形成初期的细胞丛。)一词来表示遗传素质或倾向。他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心理遗传和分析人格、气质和性格等概念。
总之,无论从坚持心理的主动性和统一性来看,还是从强调心理活动、机能的研究来看,沃德的心理学是以德国意动或机能心理学为取向的。当然,他的机能心理学和德国意动心理学也有不同之处,即承认心理机能来自生活,这一点被他的学生司托特继承和发展。
二、司托特:心理意动说
斯托特(George Frederick Stout,1860—1944)是英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一位机能心理学家。他的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分析心理学》(2卷,1896)、《心理学手册》(1899;第5版,1938)和《心理学基础》(1903)。其中的《分析心理学》是为心理学家写的,《心理学手册》是为学生写的。后者在本世纪初一直是英国圣经式的心理学教科书,在大学使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20世纪的大多数英国心理学家都熟悉这本书。斯托特也因此在心理学史上垂名。尽管斯托特在圣安德留大学指导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但和其老师沃德一样,仍是一位哲学心理学家。斯托特除了受到其老师沃德的影响,也受到德国思想家赫尔巴特和布伦塔诺的影响。
斯托特的心理学体系与沃德的体系相似,但他的心理学比沃德的心理学更为流行。因为他的观点比沃德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沃德一样,斯托特也反对联想主义,认为联想主义不能解释心理生活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并且忽略了心灵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层面。他主张心理学是一种意动心理学,提出意动说(the doctrine of contation), 强调心理主要是个体的活动。同时,他强调心理学家关心的是心理活动而不是产生它的生理变化。
斯托特根据布伦塔诺的思想,把心理过程分为认知和兴趣,把兴趣又分为感情、态度和意动或奋勉(striving)。他认为心灵的统一性主要是兴趣的统一,是意动的统一而不是认知的统一。斯托特强调意动甚于认知,并用意动解释认知过程。他认为意动活动涵盖所有指向目标的生理心理过程。在他看来,观察(对当前事物的清晰和完整的知觉)、回忆(对过去事物的重新构造)、想象(对未来可能性的理解)等一切认知上的成功都是由意动在知觉水平上结合起来的。换言之,心灵是意动的。
后来英国哲学家亚里山大提出的“认识的意动说”(theconative theory of cognition)就是从斯托特这里借来的。所以,亚里山大认为斯托特对知觉作意动的理解“是他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斯托特还把意动分为实际意动(practical conation)和理论意动(theoretical contation)。 前者是指向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必须处理的客体和情境所发生的实际变化;后者是指向对这些客体和情境的清晰而全面的理解。在其《分析心理学》第1卷中, 斯托特详细地说明了心灵的意动作用的意义。他认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iousness),尽管它的过程永远是受到外部条件控制和制约的,但有其自身的流程……诸如活动、意动、努力、奋勉、意志、注意都是意动作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2](p.147)意识永远都只是被动的,甚至在其较低的发展形式上也是如此。因此,不仅联想和智力的过程是被意动联系和引导的,而且知觉也是最大限度地被意动的力量、本能、兴趣等所产生的。按照斯托特的观点,意动在所有的心理水平上都存在着,但意动又不等于意志行为。一切意动作用的特征就是其期望或预期的性质。这可以同等地应用于知觉活动和更加复杂的意志活动。可见,斯托特特别强调心灵的意动和活动,以为思想和意志均是有机体保持平衡的努力和方式;至于感情则有赖于这些努力是否遇到阻碍,无阻碍就快乐,有阻碍就痛苦。在他看来,心灵是追求一种目标的,它的发展只能用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来解释。
斯托特的意动说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认为意动就是意识性动机,即自觉内在失衡而有意努力恢复平衡的内在动力。在他看来,意动的客体就是目的,或达到较高级目的的手段,我们必须注意区别表面的目的和实际的目的。意动的客体给意动以驱动力,但不一定就是活动的终点。斯托特的这一观点预示了后来麦独孤提出的策动心理学或目的心理学。不过,斯托特又不认为意动可以解释一切活动。他承认无意识心理的作用,并把它视为脑的活动,但只能从它作用的后效而被觉知。
总之,斯托特的心灵意动说与沃德的心理学一样,强调心灵的统一性和主动性,都属于英国机能心理学的范畴。
三、麦独孤:策动心理学
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 )是英国一位具有机能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但不同于沃德和斯托特之处,在于他不是一位哲学心理学家,而是一位实验主义者。他先在英国剑桥、伦敦和牛津各大学任教,并主持心理学实验室工作。由于牛津大学当时没有设置心理学教授职位,他不得不像英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铁钦纳一样,前往美国任职,并先后任教于美国哈佛与杜克大学。麦独孤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就,一生出版24本著作,发表167篇论文。其中, 《心理学大纲》最能反映其心理学体系,而《社会心理学引论》则最具影响。后者前后刊行了24版。
麦独孤是策动心理学(the hormic psychology)的创始人。 他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策的, 所以自称为目的心理学(thepurposive psychology),1923年又改称为策动心理学。麦独孤在策动心理学体系上继承了沃德和斯托特的传统。他认为,目的性的奋勉在心理活动中起关键的作用,这种奋勉就是意动的产物。他的目的心理学的基本系统假设就是关于主体、个体及其活动。因此,他的心理学体系与沃德的心灵主动性和统一性以及斯托特的意动说直接相关,也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间接有关。正如波林指出:“他与沃德及斯托特相似,实为一个意动心理学家。”[3](p.572)但麦独孤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实验主义者,其体系没有多少哲学家的推理成分。
麦独孤强调有机体的有目的性活动,指出有机体的行为是由身心交感的结果,不同于单纯的运动及机械的反射。他认为,行为有七个标志:(1)活动的自发性(反对机械的S—R公式);(2)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3)活动方向的变异性;(4)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5)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6)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7)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 凡是同这些标准相吻合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而机械反射则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之外。早在1905年,麦独孤就先于行为主义者首倡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的目的心理学和正统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却是对立的。他把实验心理学批评为“内省主义”,认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很少贡献或绝无贡献的。至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则因不考虑意识和经验的问题而陷入“机械反射论”。后来,为了和行为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他于1923年又把其心理学称为“人心的科学”。
麦独孤在肯定行为的特征是在追求一定目的的同时,把行为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本能。他认为,本能不是单个或成串的机械反射,而是“全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是一种遗传的冲动倾向、完整的心理过程。他把本能分成三个部分:(1)感觉受纳,它是一种注意特定刺激倾向; (2)运动部分,它是作出一定动作或朝向一定目的的倾向;(3)介乎这两者之间的情绪,它是整个本能的核心部分,包括有机体在受到刺激而运动时,给予运动以一定的动力。正因为如此,麦独孤认为他的心理学是具有目的的心理学。
麦独孤特别重视本能与情绪之间的联系,认为每种本能都有它特殊的情绪。例如,逃避本能与恐惧情绪、搏斗本能与愤怒情绪均相对应。但他承认这种对应也有不少例外。后来,他依据本能的身体适应的复杂性逐渐降低的顺序,列出一个14种本能及与之相应情绪的量表。他认为本能的情绪部分是保持不变的,但在受纳和运动两个方面则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麦独孤还以为情操是一种改变本能的方式。在他看来,情操不仅是情绪,而且是持久长存的心理成分,是几种情绪以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结合成的一个系统,是情绪的最高的最集中的表现,往往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各种情操中,麦独孤特别重视自我情操,并以自我情操的发展说作为其意志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低等欲望和理想欲望相比,低等欲望的冲动较强大于理想欲望。一个人如果放弃后者而满足前者,他便没有所谓意志的问题。因此,麦独孤把人的自我情操视为意志活动的重要因素或决定性力量。
总之,无论从麦独孤策动心理学的思想来源来看,还是从他强调行为目的、动机、本能和活动来看,策动心理学均属于英国机能心理学的范畴。
四、英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简评
(一)英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成就。沃德和斯托特的心理学成就主要是对机能心理学理论的系统阐述。他们共同坚持心灵的主动性和统一性,重视对心理活动、心理机能的研究,主张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去把握心理过程的本质。他们的这些观点丰富了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内容。而麦独孤的主要成就则是他创立了目的或策动心理学。他关于行为的目的与动机的驱使、人与动物的连续性、重视情操的价值及情意的互动关系、机能衰退导致变态、开辟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应于罗斯提出的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对动力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均作出了贡献。
(二)英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沃德和斯托特两人都是安乐椅式的心理学家,他们的机能心理学是一种哲学心理学,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不谈当时心理学已取得的大量实验研究成果。这与当时的实验心理学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他们的最大局限。同时,他们的心理学理论本身存在着许多唯心主义的成分。麦独孤的策动或目的心理学的局限表现在其反理智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分成,特别是他没有区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把人类活动具有的目的性特征,扩展到一切动物的行为;而把动物具有的本能特征,扩展到一切人类的行为。这样他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拟人论和目的论的境地。
(三)英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沃德是英国自培因之后的前辈心理学家,他对英国心理学的影响很大。正如英国心理学史家赫恩肖指出:“1913年迈尔斯在英国心理学会主席就职演说‘心灵的本质’题目时,几乎完全是谈沃德的观点。1947年巴特列特的就职演说,也大量谈及沃德的观点。从1885年至1974年的60年间,沃德的观点对英国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无论英国心理学家长期几乎完全不以任何方式同情行为主义,他们缺乏对生理心理学的兴趣,实验心理学的缓慢进展,还是英国公众对心理学的态度,这种责任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联系到沃德。”[1](p.136)沃德不仅影响了英国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他的心理学还与20世纪德国心理学中的现象主义、格式塔学派和人格主义以及美国心理学的某些最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斯托特通过他的经典心理学教科书在英国心理学史上产生了长期的影响。1952年帕斯莫尔在编辑斯托特的《上帝与自然》一书时断言:“撇开其古旧味不谈,斯托特永比诸如条件反射等‘现代’学说的倡导者更具有革命性。”[1] ( p.143)赫恩肖也指出,斯托特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 至今比任何一位现代英国心理学家的贡献都要大。他经常预见了一些一代人或两代人之后的当前观点。他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它们是现代心理学家经过长期徘徊之后才成为感兴趣的主题。可以说,斯托特是以古旧的方式提出了心理学的新思想。例如,在《心理学手册》中,他提出了较早的格式塔观点。尽管这一观点缺乏实验依据,但从理论上,它与德国1912年之后的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没有根本的不同。再如,他在《分析心理学》第2卷的“意动与认知综合”一章中, 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皮亚杰用实验加以证明和解释的命题,即活动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基本成分。此外,斯托特的意动说后来被麦独孤发展为目的心理学。麦独孤的策动或目的心理学中的许多观念事实上已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一部分,他对心理学的几个分支学科都产生过影响。就其对具体学派的影响而言,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都有一定的影响。
收稿日期:1999—10—28
标签:心理学论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理学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