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唯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研究尚处于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重新起步阶段。尤其是面对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作出全新的研究。在当前加强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使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也有着刻不容缓的意义。
本文仅就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史发展长河中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以及围绕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构哲学体系的探索等问题,提出几点研究讨论意见。
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哲学史发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结果
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史中唯心主义路线和唯物主义路线的发展过程,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①。各式各样的精神本体论,即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而承认自然本体论即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史上的一切哲学派别,归根结底都是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态。列宁说: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②。在哲学史即人类整个认识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两条基本路线。在哲学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此间,唯心主义不断改换形式,而唯物主义则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不仅彼此对立、相互斗争,而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是因为无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产物,唯物主义发展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方面,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精神的能动方面,因而它们都从各自的方面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因此它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是根本对立的,它和一切旧唯物主义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充分肯定和吸收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方面,它坚决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说明世界,而决不附加任何主观的臆想,坚决主张从事实本身的联系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用幻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联系。不仅如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③这样,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对立面促进了其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过程,而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则是哲学史发展的历史结果。
在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相互斗争,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相互斗争。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而孤立地看问题、静止地看问题以及表面地看问题,都是片面性。列宁说:“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④。提倡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对发展的实质和源泉的完全相反的理解上。形而上学把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的增减、重复,而不承认质变、飞跃,并且认为是外力——神、主体推动事物发展,这种发展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⑤。而辩证法的发展观则最深刻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和飞跃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质变、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以及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等等,而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则是飞跃的源泉,没有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也就没有飞跃。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对立和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因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点是要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结合,从而呈现出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展的错综复杂的情况。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者叫做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它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认为“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恩格斯说:“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⑥。这样,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超越了17世纪英国哲学和18世纪法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而到达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新的结合。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原初的结合,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分离,再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新的结合,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辩证法和唯物论新的结合则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当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发展观本身的对立,归根到底是观察问题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因为辩证法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也就是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所说的“观察的客观性”⑦,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则是主观性。真正的革命的辩证法是建筑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法,而彻底的唯物论则必须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形而上学是反辩证法的,它不是如实地反映世界发展的本来面貌,而是以片面性、表面性来歪曲客观现实,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因而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认识根源。形而上学一般说来属于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是不彻底的,最终必然陷入唯心论。只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
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公然申明新唯物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突出地表明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和革命性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⑧马克思进而揭露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阶级基础,他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⑨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上,属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科学家运用新唯物主义学说阐述共产主义,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他们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宣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⑩他们以共产主义革命即消灭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作为核心原理,阐述了“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11),解放全人类和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一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念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领域,从而使之具有实践批判的性质。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革命的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他强调全部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付诸行动转化为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这样,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把哲学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而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唯物主义,它对事物、现实、感性不是仅限于感性的直观,而是理解为实践批判的活动,它把感觉到了的外部世界理解为实践批判的变革对象。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是纯理论的,而是革命的、实践批判地,它不是仅限于解释世界,而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唯物主义,把批判的重点转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世俗社会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批判,对市民社会即私有制社会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对于世俗社会即现实世界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13),也就是从矛盾分析中理解和促进矛盾的展开和转化。我们懂得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批判性质,就要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并且同一切倒向唯心主义的偏向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就要始终坚持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并且澄清一切暖昧和混乱,就要从根本上坚持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并且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和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是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唯一的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14),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又借助于费尔巴哈同黑格尔哲学相分离,在新的高度上“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产生的结果”(15)。马克思剥掉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装饰而加以革命的改造,把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使之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样,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分离的状况,创立了辩证的唯物论或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的伟大贡献。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和根本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成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科学认识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批评了“环境决定意见”的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加以片面夸大,否认了环境的形成和改变正是通过人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以及教育者本人也是要接受教育的。马克思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揭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辩证关系进而概括出革命的实践的根本含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6)。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就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使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但具有唯物辩证的性质,而且具有唯物史观的性质。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历史理论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形态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把精神力量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以前的一般历史观和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揭示了隐藏在思想动机后面的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伟大成果,只有把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才有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这标志着唯物主义的全面胜利。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它着重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7),即致力于改变社会生活。马克思把实践观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离开了社会实践也就无所谓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这样实践就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抽象的人和人类本质的唯心史观性质,指出人的现实的社会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指出对宗教的世俗基础即世俗家庭本身应当在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革命改造。这就是马克思的作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以后建构哲学体系的探索
前面谈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质、实践批判的性质、唯物辩证的性质和唯物史观的性质,这是作为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因而,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或基本特质来说,我们把这种新唯物主义称之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唯物主义,或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都是无可非议的。
我们知道,马克思并没有谋求构建哲学体系,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构建哲学体系。马克思是在尚未经过系统整理的提纲,以及少数还未发表的著作中发展他的哲学概念的。马克思逝世数年之后,恩格斯发现并发表了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后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出版家发现并发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们才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的直接的全新的了解。然而,近些年来却在关于建构哲学体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人不同程度地超出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转向批判性地研究和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所谓批判性地研究和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表现为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成熟思想割裂开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对立起来,因而不能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批判性的研究首先是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而进行的。据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讲到过“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从来没有肯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辩证唯物主义”是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提出和使用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斯大林提出来的(19)。其实,“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内容是同一的。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历史学说的伟大理论贡献,而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辩证法学说的伟大贡献。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20)又说:“所有这些人不会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几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作辩证唯物主义。”(21)而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不但详尽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且明确地把这种世界观表述为“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22),“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是辩证的”(23)。恩格斯说:“顺便指出: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24)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专业上的互相帮助以及他们在理论观点上的完全一致。
这种所谓批判性的研究还表现为一系列重复旧唯心主义的理论观点,表现为否认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从而否认物质和精神的区分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基本路线,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原理,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和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进而提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哲学主张,如此等等。其实,所谓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用所谓“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用所谓“实践一元论”取代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是向唯心主义所做的一种让步,其结果必然是陷入唯心主义。此外,还有所谓否认矛盾辩证法,主张用所谓系统辩证法取代矛盾辩证法,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以及否认其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新理论观点,也几乎是全部重复哲学发展史上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责难,而这些责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早已驳斥过的。
围绕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而展开的关于建构哲学体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质和特殊的实践意义。既然有人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告别禁锢我们思维框架近半个多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时代”和“建构我们时代的高举人道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新思维”(25),那末,我们也就应当坚持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来意义上理解这种哲学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阐明共产主义者从事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这个意义上使用过“实践的唯物者,即共产主义者”的概念。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同过去的旧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对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的理解。从前的一切哲学,也包括“明白事物存在的真相,即明白真理”(26)的旧唯物主义,只是各式各样的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是批判地改变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实践,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改变事物的现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
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把哲学世界观作为一种谋求改革和改变事物现状的方法,就是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去批判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阐述共产主义,这样就不但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而且和空想共产主义划清界限。继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这样就不但使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到证实,而且从认识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此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反击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并借以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以后,恩格斯又通过四十年的总结回顾,阐述马克思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借以阐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进而指明:任何哲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绝对的,而只能是“暂时性的东西”(27),因而我们也没有必要重蹈旧哲学的覆辙,追求建构最终的绝对的体系。同时,任何一种学说,甚至某一部著作,又都有自己的结构即逻辑体系。马克思以后,哲学家们进行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体系的艰苦探索,其中许多是有价值的探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避免踏入误区,即陷入绝对化和片面性。
当前,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要的是解决社会实际生活提出的实践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运用实事求是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探索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具有时代性质的意识形态的关系,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③(14)(15)(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238、238、238、215页。
②④⑤⑦(20)列宁:《哲学笔记》,第399、411、408、238、357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第12页。
⑥(22)(2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4-65、51、65、49页。
⑧⑨⑩(11)(12)(13)(16)(1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18-19、10、11、19、17、17、18、18页。
(19)参见《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6辑,第297-309页。
(25)转引自《高校理论参考》1991年第1期,第3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3页。
标签: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