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阶梯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指的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教学过程,是运用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问题,并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求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回首本人十几年的专业发展的历程,教学设计、案例学习,可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进步的阶梯。下面就来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二、认真“学习”,坚持资料的有效整理、归档
关于学习的习惯,笔者于从教的1993年开始,已坚持了10多年,平时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笔者还硬性规定自己1周至少学习12h以上,笔者称它是“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笔者系统地阅读、学习了大量教育教学书籍、杂志、报纸等等,包括很多枯燥的纯理论的书籍,如学习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设计,情境中的课程,后现代课程观,教育心理学等等;另一方面,笔者开始写作,写教学体悟、写典型例题、方法的体会。笔者在阅读、习作中获得快乐。笔者还坚持订物理刊物,一般每年挑选国家核心期刊五六种,课余都及时地把这些杂志“消化”、“吸收”,做好读后记录,用专门抽屉存放每年的第12期(因为它上面有全年的文章的总目录,以便日后查阅、取用)。
时间到了2003年,笔者开始觉得光这样做已远远不够。有时拿到一个课题,想寻找相关的资料,但感到自己好像是在大海捞针,非常耗时且低效。为了更迅速、快捷、有效地找到自己要用的资料,笔者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对自己阅读过的认为比较好的有保留价值的文章进行整理归档。具体的做法:笔者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包括教学设计类、教学理论类、力学习题、电学习题、综合习题、物理学史类、试卷评析类等。有些专题是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例如有关“功”的知识、电学实验、小问题、传感器等等。用特定的字母代表每个专题,把这些文章统一用A4的纸单面复印,活页的形式,分门别类,在纸的右下角标上专题字母及页码,放入不同专题目录的文件盒里。并对每篇文章制作成一个总的文本查询目录,每项包括文章的页码、题目、备注内容,进行区分,如表1、表2所示。整理到今天,光目录就达上百页,资料已堆满了一个大的书柜,但找起要用的资料来,却非常方便、省时。如果要看某节课的教学设计案例,笔者就到总目录下的子目录——“教学设计类”,找到与这个课题所有相关的课题,记下页码,然后从文件盒里逐一抽取,用后又按页码放回去。
三、常规教学方面,实施同课异构,及时开展教学反思
林崇德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什么是反思?即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伴随着对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走向成熟,这就是以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为载体的教师成长“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反复思考、思索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课堂。不会或不擅思考的教师,他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比较难的,抑或有进步也是很缓慢的。在设计课堂的教学时候,笔者经常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意图,会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换一种方式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与那样的设计,优缺点各是什么?我的课堂该如何取舍?究竟实现什么是对我更重要的?等等,这样一种教研的问题意识让我把课堂变成教学实验的阵地,同课异构,针对同一课堂内容,对不同的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材处理,尝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即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且还有一招“马后炮”——教学反思,它的作用不可小觑。笔者十分重视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再检验过程,使一个教学案例经历“设计——实施——反思——调整——检验”等一系列的循环过程,在经常性的前后教学过程的相互比较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下举一个真实的例子,笔者曾指导两位年轻教师针对同一内容(“自由落体运动”)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而设计了两堂课。
教法1.先是一段录像:袅袅飘落的树叶;惊险刺激的蹦极;花样繁多的跳伞。利用优美的画面创设良好的开场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何共同点?
[提出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提问]是不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请学生上台演示不同方案,将纸片揉成团,纸团、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纸团、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等等。发现: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进一步思考]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的快慢为何不同?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影响,物体下落的情景会怎样?
例举美国宇航员登月实验,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发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一样的实验事实。从而自然地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并与实际落体运动做了比较,演示纸片和小重锤下落的实验,说明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然后出示并介绍频闪照片,探究运动的性质。发现它是一个加速直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再介绍实验步骤,让某一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再给每个学习小组发给课前事先已打好的纸带,对纸带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循着学生思维的线,突出、优化了实验过程。接着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利用实验粗略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值。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值的表格,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归纳特点: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值不同,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值越大。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
[小游戏]测反应时间,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学生,直接报出反应时间。让学生在惊讶之中猜这根尺子的奥秘,整节课就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拉上了帷幕。
教法2.整堂课的设计着重讲清3点:为什么要引入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模型有什么规律或结论?在生活中怎么运用模型处理实际问题(即应用)?关于模型的由来,由于实际生活中有落体运动,为了解决落体运动问题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这个理想模型。通过对比产生矛盾,以理解这个运动模型提出的必要性。然后再依据模型,运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这样的教育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演示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澄清生活中错误观念。
问题1: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上台展示实验)
问题2:其实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回顾历史上伽利略的巧妙推理,引出矛盾,澄清学生对概念及规律的错误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
问题3:可是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物体的下落的确有快有慢,那又是由于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演示牛顿管实验,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问题4: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5:既然生活中没有,我们还研究它干吗啊?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形成对物理的感悟能力)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是课的重点。
问题6: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对学生开展物理科学方法和物理学史的教育。说明用外推法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都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得到承认。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让学生自己提出多种方案,在对比之后,选择一种最佳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还原实验事实及规律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及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选择最佳实验方案的过程,也在教会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该如何应对的能力。
利用计算机填表、计算、板演,得出结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问题7: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告知学生温州的纬度位置。依据表格估计温州g值的大小,并比较与实验的差别。分析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因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纸带与空气间的摩擦影响了实验的精确度。教育学生能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能尊重科学事实对事实进行辩证分析。得到自由落体运动规律:ν=gt,。
(3)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①结合媒体演示介绍频闪照相的研究方法。
②做反应尺的小游戏,请学生思考它的原理。
两种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差异是:频闪照片是作为研究的手段还是作为应用介绍;课的重点——探究运动性质实验的课时何时出现以及时间上的分配比例,是全体学生实验还是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伽利略的思想实验——逻辑推理的史实介绍是否出现。
两种设计各有优缺点。前一设计在知识点的处理上更循着学生思维的线,自然而然地过渡,学生气氛异常活跃,更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尤其是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操作过程的巧妙处理既保留了实验的原汁原味,又节省了时间。后一设计则更凸显了科学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优选其中最佳方案实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在这块上舍得花时间,物理的味更浓些。物理学史的加入,既介绍科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又增添了人文的气息,频闪照片作为应用在时间段上后移更合理,不会冲淡主题。
做了这样两个教学设计之后,按笔者的体会说,就教学设计本身而言,没有唯一的最好的教学设计。套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同的教材处理,是为了体现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大赛的预演及锤炼,听课、评课的锻造,促进教师成长
笔者珍惜教学生涯中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力求把每节公开课、示范课、每一次的教学比赛开到笔者能力的极限,倾尽全力。为此,笔者先搜集相关教案、资料,然后归类、整理,广泛吸纳各方教学建议,精心设计、准备实验,撰写教学设计,把每句话都写下来,反复推敲、斟酌,形成完整的教案。接着就进入试讲预演阶段,笔者会邀请同组的教师来听试讲,让他们给每个环节发表意见或建议。笔者还相信课堂是相通的,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挑刺”,从每位听课教师身上吸取他们课堂教学经验的精华、体会,领悟不同处理带来的效果和差异。当然,演练的次数也是很重要的,每一次几乎把本校能试讲的所有班级都预演了一遍,有时甚至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课,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学习能力。预演试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不断重复枯燥乏味的过程,但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精益求精,几近吹毛求疵的过程,教师对知识点、教学内容达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有很强的课堂预见能力。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几乎所有可能反应都了然于心、应付自如。开过这样一堂融集体智慧、个人心血于一身的课之后,一下子强化了教师对这块教学内容的理解、熟悉程度,课堂的驾驭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战演习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可谓有“速成”的功效。
其次,每次公开课,笔者都尝试做一点小小的有益的教学改进或尝试,探索新的课型。时下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公开课就是“作秀”,探究的有些做法本身还很不完善,有争议,认为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一节课上毫无意义。对此,笔者并不苟同。笔者认为示范课和随堂课各有各的作用,示范课走在随堂课的前头,给随堂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像时装和生活装一样,时装紧扣时代脉搏,代表了时尚,但生活中,人们不会穿着模特身上展示过的前卫时装上、下班。过不了几年,你就会惊异地发现当年的时装如今已成了现在的流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装最终演变成了生活装。在这方面,示范课也起着时装相同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预示了课堂改革的方向,让示范课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示范课的教师也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列。这样一种尝试,又可以反过来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笔者备课时,有可能顿悟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再次,笔者善于利用一切听课、评课的机会,把它们变成自己提高业务、训练技能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因为有评课的压力,既促使自己更认真地听课,又促使自己积极地看教育理论专著,把更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融于自己的评课中,训练了笔者对课堂的评价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听课时,认真做好课堂的记录,关注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衔接和重难点的突破,留意每个细节,深刻体会课堂教学处理的精妙和不够的地方。下课后跟开课教师探讨课堂得失和改进方法。别人的课堂就是自己学习的一面镜子,看别人的优缺点,可以折射出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提醒自己以后教学要吸取精华、避开缺点。在听课间,在探讨中,笔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五、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努力撰写教研论文、教学心得,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本人珍惜每一次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曾参加过两次市骨干研修班的学习,以高级研修学者的身份去北师大脱产进修,还考取了浙师大在职兼读教育硕士。笔者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和报刊,听取课程改革专家的讲座,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来指导笔者的课堂,使教学工作更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在实践中,又不失时机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教学案例等,又反馈回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这是一个能动的学习、实践过程。
什么是一节好的课?不禁让人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番话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说有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觉得做教师,也可把它当成是治学三境界,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讲的话,第一境界就是落实知能目标,教师仅仅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题,完成学习任务,喜欢你,喜欢这门学科。第二境界是开展多种学习方式,展现科学家的探究的过程,重走科学家之路,领悟前人精妙的物理方法和思维,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境界则是一堂课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的展现,方法的顿悟,还有一些意犹未尽的东西在下课之后仍余音袅袅,那可能是一种思想、观念,甚至是一种精神,在课堂之外流动,是想说又无法说出的。这恰恰是教师的课堂人格魅力和科学意识的凸现。笔者把这理解为三维目标中最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不会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它应深植学生心中。
可见,对提高教师、对教师的培养上,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过渡中,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可使教师教学工作更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通过开展教学设计,开展案例学习,教师的目标更明确,程序更清晰,针对性更强,灵活性更大。这样,更多的教师可以在向“名师”迈进的过程中,减少误差,缩短时间,更快更早地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施教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