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评价:从多极到整合_口语交际论文

口语交际评价:从多极走向融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语交际论文,走向论文,评价论文,多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状反思:口语交际评价之弊

      (一)口语交际成为书面考题之弊

      目前,大多学校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法。这种方式可考查学生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和得体性,但面对异化的口语交际题,学生纯粹“纸上谈兵”,在回答时兴趣不浓,表现欲不强。往往会表现出千人一面式的、机械的言语模式,在考虑问题角度、思维的顺序方面,极少有个性化的言谈方式。同时,这种评价无法针对口语交际的动态特征进行考评,更无法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和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考查和提高。

      (二)口语交际成为印象考评之弊

      也有学校不把口语交际列入书面考卷,纯粹让教师自主考评。鉴于学生的考评手册上有表达的评价项,老师们干脆纯粹凭印象中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定。但由于老师的记忆能力有限,即便是有意观察,在课堂上每次观察的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性,更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三)口语交际的独白式评价之弊

      第三种评价方式是年级相对统一的面试形式,考核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教材,贴近学生生活,通常为讲故事、演讲、独白式表演等。考核提前三天公布考核时间、内容和办法,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准备,老师现场根据评分办法评判。这种方式与上面两种相比有了进步,有一定的导向性,但缺点是班额数多,耗时长,学生容易疲倦。

      更关键的是,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尤其关注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对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只有在动态的交际活动中才能呈现,口语交际的评价决不能忽视交际意识和交际修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以上三种评价方式都失之偏颇,解决口语交际动态与静态评价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同的交际语体之间的矛盾,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立足学生的真实发展,将几方面进行融合,才是口语交际评价的应然追求。

      二、实践策略:基于成长期待的评价范式

      基于成长期待的评价范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员参与的笔答式书面测试评价,一部分是部分参与的体验式表现性评价。总分100分,两部分各占50分。

      (一)体验式表现性评价

      口语交际的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情境越真实,就越能显示出学生在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真实发展状况。

      1.建立学生认可的动态的评价标准

      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就是学生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程度。目标的确定是依据课标的要求,分学段指引学生口语交际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把学段目标转化为可以通过观察评定的具体行为,制定口语交际行为的评价标准。(见下页表1)让“标准”成为学生完成口语交际表现性任务时的自觉追求。

      为利于评价操作,以第一学段为例,我们把表现性内容简化成更加明晰的“会倾听”“善表达”“能应对”三项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把三项指标分解成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定出大家认同的评价标准。(见下页表2)

      

      

      2.进行丰富多彩的体验性评价

      有了评价标准,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口语交际评价活动了。我这里介绍的是我尝试的课堂分散评价与集中面试相结合的体验性评价活动。

      (1)连续性分散评价——语文课堂中的“课前三分钟”。

      从一年级以来,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利用语文课刚开始的三分钟时间进行读书汇报。最开始是一句话,后来要求孩子们在自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认同、最有体会的情节与同学交流。每天的汇报人员采取抽签的方式,每天3~4人,然后根据上面的评价表,由同学们选出当天的“金话筒”。每周五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进行周冠军竞赛,每月竞争月冠军。学生对“金话筒”活动很有兴趣,天天盼着上台。刘艺璇同学甚至对我说:“老师,抽签箱内是不是没有我的学号,否则,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抽不到我啊!”

      “金话筒”评价活动中,凡是获得月冠军的同学,可在该学期的集体面试中免试,每学期累积“金话筒”的数量,便可获得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实水平的记录。

      (2)阶段性集体面试。

      阶段性集体面试通常在学期教学中进行,目的是发现问题,针对性指导。

      由老师自主确定或与学生商量选定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等口语交际活动。考核时,由教师或同学与考核对象围绕话题形成交际情境。

      ①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说话有条理。得基本分20分。

      ②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围绕话题的说话时间,至少有一次达到以下标准:低级段半分钟左右,中级段不少于半分钟,高级段不少于一分钟。不能达到标准的,减2~4分。

      ③说话时,有明显语病,每处减0.5分。语言结结巴巴,语速过缓或过快,一次性减2分。

      ④有下列情况,每项减2~4分:偏离正题,经提示能回到正题的;不愿交际或不敢交际;普通话错误不少于四处的;有不文明现象,经提醒能改正的;表达不清楚的。

      在实际的评价中,我们通常以第一种为基础,然后不少同学凭借在分散评价中的出色表现,在第二种评价中获得免考资格。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交际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评价工作的负担。

      口语交际不是结果的描述,而是状态的描述,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评价中,重视对学生的交际意识、交往兴趣、交际方法、习惯与态度的评价,同时也可适当发挥学生家长自评、监督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二)笔答式客观性评价

      如果说,体验性评价是一种指向发展,指向学生成长期待的评价手段,笔答式客观性评价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指向甄别和诊断的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口语交际的检测题多为开放型命题,答案不唯一。

      小朋友们,每当看到电视上的记者叔叔和阿姨们拿着话筒进行采访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是否也想和他们一样,当一个令人羡慕的记者呢?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下尝试吧!不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可要既当记者,又当采访对象呀!赶紧动手试一下吧!

      情境:今天,红领巾广播站的小朋友们对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采访调查:

      小记者:________

      同学甲:我最喜欢读童话类的书。

      同学乙:我最喜欢读科技、探密之类的书。

      小记者:那么,你们通过阅读都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甲:________

      同学乙:________

      小记者:________

      同学甲:我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

      同学乙:我向大家推荐《海底历险记》。

      小记者:是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尽情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知识。非常感谢大家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同学甲乙:________

      这道题目可以考查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应对的能力,虽然规范语言和口头语言及语言的发展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为了使孩子得到此项的高分,很重视在文字中规范孩子的语言,总在纠正孩子的语病,以及完整性、逻辑性等,越纠正,孩子越不敢写越不会写。因此,这种评价我们通常采取要素式评价的方式,引导老师们恰当进行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让学生在个性化、规范化的语言运用中得到口语交际素养的提升。

      作为业已成熟的考试形式,纸笔检测可以运用在学期结束的考评中,具有三大优势:①可以考查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对言语的理解、分析;②可以考查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思维品质,说话的得体与有序程度;③测试效率高。对于目前大班额的校园现状,纸笔检测可以同时对大样本进行检测,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三、回顾展望:基于价值坚守的课程重构

      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成为教学内容后,许多老师把它当成了脱离其他课程的单独存在。其实,口语交际并不是要与传统教学内容“争割天下”,而是最终要实现多方面的交相融合,互为一体,使学生的语言文学素质在“听、说、读、写”诸多环节上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还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构。

      口语交际训练的个性特点是针对求学者的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等正面展开训练和改造,也就是说,“口语交际训练”这几个字所承担的,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才再造的任务。他不可能提供标准答案,这就使他不可能通过某种考试来宣告该门课程学习的完成和结束,而只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循环交叉式的反复训练,从而使意识水平能够持续地、不断地提高。

标签:;  ;  

口语交际评价:从多极到整合_口语交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