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成果转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论断。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进程中,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在80年代就已达60%~80%,而我国目前只有35%左右,相差将近一倍。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为60%~70%,个别发达国家如日本已达75%,而我国只有15%~20%,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扣除10%左右的基础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接近临界值。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的仅有15%左右,形成产业化的尚不足5%。
3.技术效率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效率在90 %以上, 而我国只有80%,相差10多个百分点。
在以上差距中,技术效率差距为最小,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尚未形成气候,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程度低,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二、农业科技推广症结辨析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制不顺是农业科研成果未能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做法,科技领域人、财、物力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领域仍未彻底摆脱行政手段控制的局面,如立项、审批、评议等,变相的行政手段使科技及其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与市场需求的密着度低,农业科技成果中社会急需的热型成果仅有10%。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机构是独立于农业之外的科技体制,科研院所与生产分离,科技资源的分布不合理,造成农业科研院所产生的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达到促使大部分农村依靠吸收科技成果来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农业的活力和实力还不足以使其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2.科技宏观调控体系乏力
农业科研低水平的重复依然存在。本来,同类农业科研在相异地区开展是无可非议的,这主要是农业科研的地域性强所致。但地区内部重复研究很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同类研究甚至同一研究分散而不集中,无法发挥科技资源的整体功能,与“非加和原理”相悖,分散与分工不同,分工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良好的协作条件,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失此即称分散。分散诱发科技领域体制性安排费用升高,按照体制性安排社会选择规律,长远来看必然为体制性安排较低的体制性安排所取代,但这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科技宏观调控的目标、内容、重点、手段、措施等)。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宏观调控体系尚未明晰,无力实现或延缓了这种取代,农业科研重复、分散,甚至“高研究、低应用”的局面依靠存在。农业研究课题分散化、小型化、短期化普遍存在,致使农业科研机构面向经济主战场解决重大课题的能力减弱。
3.农业科技推广受多种条件的影响
除科研要“以需定产”外,农业科技推广还受以下条件的影响:
①农业科研不可控因素多,研究的周期长、保密度大,推广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险大,制约因素更多,为农业科技推广带来很大困难。
②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农业科技重视不足,具体职能部门向农业执行倾斜政策力度不足,农业科研经费、推广费用缺乏,农业科技贷款错位,贷到农民手中又无法回收,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步履维艰,因而无法达到科研经费与推广经费1∶100的经验数字界限。
③农民素质不高,全国农业劳动力三分之一左右属于文盲半文盲,对科技的吸收、消化能力十分有限。
④农业科研缺乏稳固的中试基地。资料表明,全国有70%~80%的高校缺乏稳固的中试基地,具备中试条件的高校,由于年久损耗,也不能充分发挥中试这一环节的作用。农业院校更是如此,导致科技成果本身成熟度低。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院校在农村建立“三结合”基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形式,它主要解决无中试基地、学生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培训人才无场地等问题,对农业科技推广意义巨大,但大多数基地是靠科研带动的,随科研项目的终结而消失,又缺乏具体的补救措施。
⑤农业院校缺乏过硬的农业推广人才,只重研究,很少过问推广,即使有人问津推广,由于政策不落实(职称、晋升、待遇等),使科技人员对科技推广敬而远之,导致长于研究、短于推广。 与此相联系,1982年全国农技推广总站成立至今,但农技推广体系因乡、村二级不健全而导致整个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有些基层推广部门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无经费、无项目、无房子的“三无”状况依然存在。
⑥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近年来技术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但在农业科技方面尚为数甚少,而且经营行为不规范,绝大多数只能起到联络沟通的作用,很难卓有成效地介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去。此外,在农业科技活动中有效的评估咨询服务尚未形成,使得科技成果缺乏技术、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客观评价,无法为成果使用者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缺乏切实可行的规范的办法,致使价格与价值背离,农业科技人员普遍认为科技成果不值钱。
4.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1—1993)统计,全国工科院校转让科技成果10012项,效益达到6.67亿元, 而农林院校转让科技成果832项,效益仅为3400万元。1992年医学院校转让科技成果293项,效益2372万元;师范院校转让科技成果242项,效益1159万元; 而农业院校转让科研成果239项,效益仅有867万元。农业科技成果见效慢是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分不开的,在短期行为依然存在的今天,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自然“热”不起来。
三、农技推广对策
如何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述原因不能不使每个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农业科技与推广有别于工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是成果的简单累加和扩张,有其自然的规律性和丰富的内涵,受到社会上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纵横交错。为了尽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就目前而言,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
1.改革传统的科技验收、鉴定模式,提高成果的成熟度
众所周知,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其本身必须经过良好的生长发育,即必须具备完整性、成熟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一项成果的完成必须经过实验室小试、实验基地中试,在中试阶段解决大面积推广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增强成果的成熟度和完整性,然后才能大面积示范、推广、由点到线再及面,形成批量生产,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推广过程中还要根据客观实际及其变化情况,不断地对成果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成果的成熟度。
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如何,是直接影响农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是经过实践印证并促进、指导实践的依据。因此必须要防止“病从口入”,把好鉴定关,改变传统科技成果鉴定模式,即发表论文——完成课题——鉴定成果,以提高成果的成熟度。从世界经验来看,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把成果“反应程度”和“被引用程度”作为鉴定依据。当然,最终要看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而定。
2.政府调控是农技推广的主要措施之一,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仅靠课题组本身是力不从心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推广和组织调控作用,就是说农技推广必须坚持与行政、科研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发挥政、技、人、资金整体优势,把科技导入并辐射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大科技辐射半径。科技推广实践证明,根据成果的适应范围和成熟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各自的优势,配合行动,协同推广,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效的推广方式。尤其是在农民素质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效果将会更为显著。此外,对农业科研人员完成比较好的成果,根据成果适应范围,也可任命科研人员兼任行政职务,给予一定的补贴经费,带成果兼职,在基层进行推广,发挥行政的推广和调控作用。
3.农技推广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所需费用庞大,加之风险大、见效慢等,因此需要政府拨给一定的推广启动费用。我们认为,要改变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无偿投入方式,应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机动灵活的形式。
除重大推广项目列入国家、省区推广计划外,对一些比较成熟、适应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投入上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山川、平原),农民素质较高、经济条件较好,有承借偿还贷款的能力,推广费用实行有偿投入方式,有偿额度要低于工业;在条件较差的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素质差、经济条件恶劣,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推广费用要采取无偿投入方式,但也要随着条件变化而加以调整;在条件中等地区,农民素质较好,推广费用实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由以无偿为主逐渐向有偿投入过渡,坚持保本微利原则。
4.农技推广要有相应的组织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基层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坚实的组织保障。要坚持双管齐下,一是由技术人员与基层部门领导组成以技术为主的技术责任小组,解释并负责落实推广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二是由基层行政部门加技术人员组成的以行政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推广过程中非技术性但与技术相关的重大问题(如经费投入、回收等),做到双管齐下,行政、技术相互配合。实践证明,坚持双管齐下,有助于保证技术、人、财、物力的供应和充分有效的利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5.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积极参与是农技推广的动力
农业科技推广的终极目标是把科技应用于生产,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就是说,只有为农民普遍接受和消化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搞好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具备相互联系的三个条件:首先农民必须迫切需要科技;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第三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复关后带来的系列震荡与激烈竞争、角逐,客观上刺激了农民、农业对技术的需求程度。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及收入水平低下,因此,必须坚持“治愚”与“致富”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田间地头、集市贸易等媒介,提高农民、基层干部素质,为农技推广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被动型需求向主动型需求转化,并寻求更高层次的参与型需求。
通过上述措施,相信能够推动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增大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结合的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逐步缩小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