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体育发展中几个协调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当代论文,几个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基本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全面发展,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综合发展,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体育事业,也是一项全面发展的事业。无论是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无论是城市体育还是农村体育,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社会体育,无论是现代体育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无论是奥运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无论是青少年体育还是中老年人体育,无论是夏季体育项目还是冬季体育项目等等,都是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
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保持和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就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一条必由之路。“协调发展,是指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状态和过程。”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选择,被广泛的运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与多个领域,成为有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针。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最主要的发展环节。如体育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其他各类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事业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等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之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环节。
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面一些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处理好体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体育事业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筹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可能和基本条件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体育发展不仅不能为经济发展造成障碍,而且要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既不应该过分超越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一味强调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应该有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而是应该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与速度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适应,并在国家经济等其他物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既定逻辑出发,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体育事业在某一个发展阶段或体育事业内部的某一个方面发展得更快一些。例如,为了完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任务,实现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的这一段时间中,国家和社会对发展体育事业的各项投入将会显著增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就要快一些,规模就要大一些。同时,北京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北京全面启动阳光规划工程,集全球智慧规划北京”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中才可能做到,这也是体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其次,要处理好体育事业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关系。如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这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或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这些事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在处理体育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之间协谓发展的关系时,关键是要自觉地摆正体育事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和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机遇与活力。
二、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发展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有时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义。
要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准体育事业内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参照标准。有研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专著提出: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客观参照标准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内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水平,与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体相一致,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来安排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客观参照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能力,来考虑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特别是用于群众体育的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基本建设投资要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基本建设计划,与国家的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国家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一般性的体育消费和需要的同时,应该大力促进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性和多样性的消费和需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一定规模的享受性消费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体育爱好的人群对体育消费的不同需要。这不仅表现在群众性体育中,也表现在竞技体育的积极参与中。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表现出“梯次型”的前进形态,不可能出现平行推进,齐步走的发展模式,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同时出现,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育发展也应该主动与之相适应,相协调。
为了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都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加大。但是,不应该在投入的渠道和数量上造成人为的矛盾,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予以科学的安排。特别不能在数量方面将投入到群众体育的经费与投入到竞技体育的经费绝对化,并以此为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协调发展的标准。由于竞技体育的诸多特殊性,对资金投入的密度要比群众体育的花费大得多。国家和社会要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国民经济增长和变化等情况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投入进行宏观调整,但总的趋势应该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增加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投入。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以达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等条件下,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应该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以国家办为主。群众体育应该采取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共同办,以社会和个人办为主的方式,大力提倡和促进社会及个人消费性群众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要加强对群众体育特别是社会以及个人办体育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主要应该集中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资助和扶持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监测国民体质的变化以及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等方面。这样有利于群众体育和其他各类体育特别是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处理好夏季体育项目与冬季体育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竞技体育范畴内要处理好夏季体育项目与冬季体育项目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在当前,应该特别加强对冬季体育项目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冬季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在国际上,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国家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国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在美国盐湖城的第19届冬奥会上,夺得2枚冬奥会金牌,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圆了几代中国冰雪运动员的世纪梦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杨扬还被提名为“2002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和2002年度中国十佳运动员并位列之首。这些都说明了冬季体育项目与夏季体育项目一样,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冬季体育项目与夏季体育项目都能表现出体育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越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冬季体育项目就开展得越普及。冬季体育项目也有一整套从奥运会、亚运会、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以及各大洲之间的国际冬季体育项目的竞赛体系。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冬季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这两个省和一部分解放军的运动队伍中开展,普及面太小,从事冬季体育项目的运动队伍数量不多,规摸不大。各种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冬季体育项目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其竞技水平的提高。它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很不相称。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布局的历史原因,吉、黑两省不得不对产业结构重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以至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与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同时还面临着冬、夏季体育项目两条战线作战的任务,无论是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教练力量和场地设施,还是经济能力都难以支撑他们所承担的艰巨任务。例如,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冰球项目在我国一共只有不到100人的队伍,男子冰球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三支队伍,队伍的规模不到80人。原本在世界上属于一流水平的女子冰球只有哈尔滨一支队伍,在国内连正式竞赛都组织不起来,竞技水平逐年下降。这样的规模与基础,怎么可能与拥有几十支甚至上百支冰球队伍的国家在竞技水平上抗衡呢?其他冰雪项目的现实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些事实都十分清楚的说明,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现状、规模和基础条件,都难以满足我国冬季体育项目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与国际冰雪运动强国竞争的需要。同时与我国夏季体育项目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与不平衡状态。所以,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冰雪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冬季体育项目的竞赛和训练已经完全脱离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训练和竞赛的状况。冰雪运动对场馆设备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制雪制冰在冬季体育项目竞赛和训练中已经普遍使用。特别是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和训练,已经完全进入到室内进行。对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条件的要求也都十分专业化。这些变化对开展冬季体育运动经费投入的要求更多,冬季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短线”劣势更加突出,而以冬奥会为代表的国际冬季体育项目的竞争又日趋激烈,同时人民群众对冬季体育项目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国家应不失时机地加大对冬季体育项目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在促进“北冰南展”方面要有更特殊的政策支持,动员更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南方省市开展冰雪运动,特别是冰上运动。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上,促进冬季体育项目特别是冰上项目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与夏季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四、处理好夏季体育项目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如何看待和处理好“金牌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是我国夏季竞技体育项目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基础性竞技体育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当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金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应对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程度高,市场前景好,“含金量”高,目前水平又比较低的“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基础性的项目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它们在一定的时期内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有—个比较快的发展,以达到调整、平衡各项目之间发展水平的目的。这样的调整,不仅对我国各类竞技体育项目协调发展有益,而且还有助于解决“金牌增长极限”给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制约的困惑与矛盾。
处理好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大“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基础性项目的发展力度,规划好这些基础性项目与“含金量”较高体育项目优秀运动队的一、二、三线队伍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要加强这些项目青少年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力度,增加培养数量,使之在优秀运动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来看,这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和选择。
在竞技体育内部,还要处理好我国不同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应根据我国西部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突出西部竞技体育中具有传统优势项目的特色,加大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力度。从而促进不同体育项目之间和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五、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与全运会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若干关系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举国体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体制,主要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相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才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全国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实力,力争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荣誉。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不仅包括体育系统内部的垂直系统,还包括与竞技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横向系统。在奥运会上夺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在竞技体育中实行举国体制的理论基础。“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基本设计思想。我国特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和全国运动会竞赛体制是支撑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能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特别是在近20多年的时间中,能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能够在国际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比较好的运动成绩,使世界刮目相看,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我国竞技体育发挥了举国体制优越性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顺利进行的9次全国运动会就是实行举国体制的直接产物。国家通过对全运会运动项目设置和记分办法等方面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现在全运会中的正式竞赛项目除了武术以外,其余全部都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实现了全运会比赛项目与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衔接。在举国体制基本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奥运会与全运会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中也逐渐演变成为了当前的“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如果说,国家在经济等其他行业中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有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的话,那么,对于我国的体育系统来说,国家调动省、区、市政府办竞技体育积极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运会这种具有体育特色的竞赛手段。应该说,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利益通过举国体制以及全运会体制准确无误地充分表达出来了。国家通过全国运动会这种具有很强和很独特的中国竞技体育特色的竞赛手段,充分发挥了全运会“竞争机制”的作用,把各个省区市、解放军和行业体育工作的成果放到全运会这个公开的平台上展示,有效地调动了各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办竞技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合理地运用了体育管理中特有的“竞赛杠杆”的特殊功效。同时,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全国运动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体育运动的综合性标志,也为各个省、区、市提供了一个展示本地区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和状况的表演平台。全运会体制不仅对我国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和奥运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文化,对社会竞争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发扬,伦理道德教育和城市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是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前途,还是从建设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来衡量,中国不能没有全运会。
但是,也应该清楚和理性地看到,由于奥运会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而全运会舞台表现的却是各个省区市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如何对待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分歧。主要表现在:国家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选拔、运动项目布局、运动训练周期的安排、运动员注册交流、训练竞赛经费的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矛盾和分歧不是根本利益上的矛盾和分歧。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把省区市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到国家利益上来,把省区市的全运会战略统一到国家的奥运战略上来,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冲突减少到最低程度。从地方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这是各个省区市的基本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就像中央在经济工作中不断地采取措施调节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一样,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优势和作用,在全国上下真正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能力。
要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全运会上处理好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解放军以及各个行业体育协会之间利益的关系。这对调动全国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和在全国形成合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处理好这方面关系的难度远远要比处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关系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全运会体制中,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它们之间对全运会金牌的争夺一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利益冲突,这也是全运会竞争机制带来的必然现象。通过竞争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全运会各参赛单位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中,这种全运会竞争机制只能强化,而不能削弱。
在全运会体制中这种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之间、落后地区之间、夏季体育项目与冬季体育项目之间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全运会的项目设置、记分办法和运动员交流政策等方面。以前,国家在处理地方与地方之间在全运会上的利益关系时,主要是采取了“全运会内”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全运会比赛的项目设置(小项)、记分办法和运动员交流等方面的手段来调节和协调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手段对协调奥运战略与全运会、地方与地方在全运会上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国各地和各个方面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情况的变化,特别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发展竞技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全运会内部继续寻求协调的手段和空间余地已经不大。因此,应该在“全运会外”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在保证有竞技体育优势的省区市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和落后地区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优舞教练人才交流,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发掘西部和落后地区发展竞技体育的潜力,促进西部和落后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我国奥运战略做出贡献。
六、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体育运动是以体育项目为基础的,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特有的民间体育项目不计其数,仅进入奥运会正式竞赛的现代体育项目就有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因此,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前提出发规划我国的体育项目,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关系。从参加国际竞技体育竞争的战略需要来看,我们必须优先发展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现代奥运项目,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和具有优势或具有潜优势的体育项目。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体育运动走向世界的需要和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特殊需要。因此,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把奥运项目摆在特殊和优先发展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恰恰是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强调优先发展奥运项目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非奥运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对那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和有市场前景的非奥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家和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有意识地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培育。很多非奥运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众多人群参加。这些体育项目对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必须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是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应该大力提倡,促进其在我国的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不同,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爱好千差万别,应该坚持多条腿走路和多样化的基本方针,促进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在我国协调发展,
七、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是各类体育人才的摇篮。在群众体育中要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和场所,青少年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期望所在,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永远都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任何忽视或者不重视青少年的民族,都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民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有着特殊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部和基础,抓好学校体育,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还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社会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的辅导力量,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学校体育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把它提高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有—个大发展。
八、处理好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必须要面对,而且是必须要处理好的—个事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地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农民体育和农村体育工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更多的关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其尽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是我国整个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农村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同样,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体育事业的进步。农民体育和农村体育工作不仅是一个体育问题,它还是一个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即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基本问题之一。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农民体育习惯和体育知识等多种原因,应该承认,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相对于城市体育工作来说是薄弱一些,发展水平低一些,普及程度也不高,农民的体育知识不多,体育意识也不太强,开展体育运动的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尽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有上述主客观的困难和不利条件,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农村体育工作,更不能剥夺农民享有的体育权利。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使农村体育工作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提供了比过去好得多的物质基础。二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定期举办的“农运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氛围。三是由于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和影响,使广大农民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关注体育运动,增长体育运动的知识。四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为农村体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农村体育工作,促使其与城市体育协调发展。
以上8个方面是我国体育事业必须要认真处理好的若干关系。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排斥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各方面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发展是体育事业各项工作中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发展,就不可能有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亦然。
标签:体育论文; 举国体制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竞技体育项目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全运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