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习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领域论文,理论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中国职业教育界也非常关注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超过10年。研究和分析德国职教课程的这场改革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革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德国职教课程改革背景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依赖于企业与社会所提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社会及个人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1996年以来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开始实施学习领域理念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要求。

1.1 全球化

全球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它对个人、社会、机构和国家的影响在迅速加强和加深。特别是贸易的区域化与全球化、经济与市场的一体化,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因此对产品质量和劳动力的资格标准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新的要求,教育必须提高效率和效益,改进教育内容,改变知识传授方式。同时,全球化也反映在地区的整合与一体化上,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这使欧盟各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更快变化,很自然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信息社会与知识管理

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变革动力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已从工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并迈进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越来越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谁占有了关键知识和信息,谁就拥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与信息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与团体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

另一方面,知识与信息在以几何级的速度不断增长,比如通用汽车维修资料,20世纪60年代有200多页,而到2000年前后达到10000多页。BMW(宝马)汽车生产资料多达30多万页。而且知识老化周期在加快缩短。如何获得有用知识或用什么方法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变得越来越为重要。在获取客观知识(可以通过书刊或教师的传授直接获得的知识)的同时,主观知识(通过自己切身体验并经过思考或理解而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学会对知识的管理。

1.3 终身学习

面对全球化浪潮、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走出学校后,学习并不能停止,人们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主动位置,就必须开展终身学习。在职业生涯中,工作与学习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工作归工作、学习归学习的观念必将被摒弃。以学习为导向的工作,以工作为导向的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原则。人们必须认识到:工作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工作。

2004年,联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提出:“终身学习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团结,有助于尽可能避免隔阂。教育要进一步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社会和职业发展机会、增进才干,提升个人在欧洲的社会位置。因此,必须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课程改革。”[1]

1.4 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组织变革

20世纪后半期,经济领域出现了服务型社会的趋势,社会经济相应的从传统工业型转为服务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越来越强的动力,并在经济产业政策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形式。通过信息技术,企业为应对变动了的市场要求而及时地调整产品的生产和组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一方面实施了技术和组织的现代化改造和重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更多的研究和开发。这些变化导致劳动组织形式和结构发生变革。特别是劳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管理职权的下放,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而且在越来越重要的创新和管理能力、自我组织能力方面也需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

1.5 双元制面临着挑战

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紧密结合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闻名于世,尽管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至少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使得“双元制”在德国的发展面临困境,所提供的培训岗位数小于需求,并且岗位数越来越缺少,这为双元制职教带来很大挑战。另外,国际化和技术变革对培训年限和职业继续培训带来较大影响。

在职业学校方面,传统课程存在诸多弊端,比如: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型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2]。沿用多年的“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践”等分科课程以科学性、基础性的学习为出发点,这使得行业和企业意见纷纷,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所学非所用[3]。因此,这种分科式课程难以适应企业、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 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最早在1993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所属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对职业教育课程方案进行修订。随后,在征求各州课程开发研究所和许多学者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提交了“以学习领域来组织课程”的方案,通过指向工作过程的新课程来持续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行动能力。

经过3年时间的教育政策讨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是由政府要求、自上而下的一场课程改革。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职业教学将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来组织,而是基于以工作领域为指导的学习领域来建构。工作领域、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4]。工作领域是学习领域的根本依据所在,而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实现工作领域的需要。

图1 学习领域方案

(Bader/Scher,1998)

工作领域是人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必须应对的各种各样问题,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越来越综合与复杂。

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每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个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学习情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安排,又是学生对职业行动情境的反思。

2.1 学习领域的三个层次

德国有专家建议,学习领域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为基础学习领域,它属于整合不同学科(技术、经济、生态、法律和社会)的层次,主要涉及学科知识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第二种为实践迁移学习领域。选择传统与现代劳动组织和实践方面的内容。主要采用工作现场的模拟形式来学习;第三种为个体特别是资格方面相关的学习领域。除了能力之外,主要还涉及体验、反思、社会价值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包括工作方式、沟通方式、行为举止、精神、语言、企业文化、职业道德。

2.2 基于情境原则与人本原则

传统的课程是建立在学科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学科原则主要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和安排内容。而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是以情境原则和人本原则为基础的。情境原则强调学习要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学生在情境中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体现出人本原则。同时,学习领域课程并不排斥学科原则,只是学科知识体系被重新序化在学习情境之中。

2.3 跨学科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分科课程,虽然单一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但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综合和联系。学习领域课程是跨学科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情境来组织学习内容,这非常有别于传统的分科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更强调知识的综合和实际的应用。

2.4 学习情境的建构

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学习情境的建构。从工作领域分析入手,确定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由若干学习情境所构成。从学习领域(行动体系)和学科课程(学科体系)两个角度来开发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最后来选择和确定出复杂的学习情境(即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建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科体系知识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重构的一个过程。

3 学习领域课程实践

3.1 课程实施的相关理念

实施学习领域课程要基于五方面的具体理念:行动(工作)导向理念;职业行动能力理念;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学科课程的整合理念;团队协作理念。

3.1.1 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内涵包括三个层次:教育政策层面,以此确立为教育努力的方向;课程与教学组织层面,其内容结构和组织要采用人本原则、学科原则和情境原则;教学实施层面,要形成行动导向的课堂形式。

3.1.2 职业行动能力

按照通常的理解,职业行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关键能力上,关键能力包含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此基础上,德国学者Schneider[5]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职业行动能力包含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体能力三种能力,这其中的每种能力又各自涵盖了方法能力、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

3.1.3 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德国学者Jank和Meyer[6]认为,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具有五个方面特征:发展个人兴趣、自我引导、结果的展示、合作共事以及与生活现实相关。

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主要通过职业行动来学习。职业行动尽可能由学生来独立计划、实施、检验,包括修正和评价。这些职业行动要有助于对职业现实的整体理解和掌握,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并能体现社会环境的影响。

3.1.4 学科课程的整合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要求对学科领域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跨学科的职业行动体系课程。新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根据“培训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每一个学习领域都针对一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要求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它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符合“培训职业”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7]。

3.1.5 小组协作

小组协作对于学习领域课程组织和实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小组协作包括教师小组合作以及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领域课程由于是跨学科的职业行动课程,因此,其课堂教学需要多个教师的参与、共同备课、实施以及评价。

3.2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创建学习情境的关键是按职业行动体系来组织和建构复杂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涉及三个层次,参见图2[8]。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这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来制定相关课程开发框架方案;中观层面主要由各学校自己来开发制定具体的可执行的课程方案;微观层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涉及相关科目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3.3 课堂教学中的新学习文化

在学习领域课程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建设新的学习文化,这一新学习文化主要体现如下一些特征。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构主义的学习;2)学会学习;3)自我控制学习;4)合作学习;5)个性化学习。

采用这些方式的目的在于:在知识掌握上,要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死的知识;在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在价值观上,能获得个体道德评价能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包括不歧视他人、容忍他人、注重参与等)以及文化价值观。此外,媒体技术在新学习文化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图2 学习领域课程实施(Kremer/Sloane,2000)

4 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经验

4.1 主要优点

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具有如下一些优点:

1)在目标设定上重视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社会性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2)教学内容从数量上、结构上减少了重复,教学方法更趋灵活;

3)适应新兴专业的不断变化和企业的人才需要;

4)学校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5)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6)调动教师对陈旧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改革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已经给德国职教带来了一些改变[9]。

4.2 实施经验

自1996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学习领域课程编制方案后,德国实施了针对学习领域课程的21个不同项目的典型实验(模式探索)。这些实验涉及到14个州、100所职业学校,共有13000学生参与[10]。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

1)在州层面上,实施学习领域方案有很大差别,有的州完全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来落实,有的州是把学习领域课程与学科体系课程结合起来实施。

2)在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过程中,不同学习地点(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起着关键作用。在跨学科跨地点的教学内容开发、实施、评价方面,二者的合作都非常重要。同时,职业学校在实施新方案过程中,需要职教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3)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上,比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习法、心灵地图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法、小组作业等,教师需要更多的训练。

4)在考试方面,要加强职业行动导向成绩评定,要改变考试结构,比如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考核。

5)课堂不再是仅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的,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新型教室包括专业综合教室、工作岛、专业综合实验室、项目教室、专业与学习室,并按照工作过程来配置相关设施。

6)师资的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实施学习领域课程,需要对教师开展长期的持续的培养、培训工作,包括小组协作培训。在培养师资时,必须按学习领域方案的要求做好准备,特别是从学习领域到教学单元转换过程中,要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

4.3 存在的问题

1)在提出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后,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德国有学者指出,它只能是教育政策所设定的目标,学习领域方案所涉及的不是理论建构,认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部长会议所提出的“课程编制指南”只是一份就职文告,根本不是理论方案或讨论稿。因此,有人批评“学习领域方案”是空洞的,缺乏理论依据和概念界定。还有学者认为,根据学习领域导向,教学只在更多地模仿工作过程中来实现,学校是在“复制”企业,而学科课程则是多余的。由此可以看出,德国职教学术界至今未形成共识。

2)新课程方案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并不是很成功。教师要面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但评价师生教学成果时又面临许多理论、科学知识的考试。搞实验的教师按新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但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和内容还是原先考试中的一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职教的考试制度。

3)从理论上说,学习领域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从结果上看,新方案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太高。德国官方提出的能力概念是要让学生“有在社会职业和私人生活中实事求是的、周全的、有责任心的能力”,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能力目标是新教学方案不可能达到的。

4)新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德国发展基金会负责教学研究的人士所说的:学习领域的划分是以企业的工作行为为基础的。学校还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个人今后的成长,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个性成长的基础。学校并不是培养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养一个社会化的人。

5)新课程方案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职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更重了,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同时他们面临着更多挑战,比如习惯于独立工作的方式必须被小组合作形式所取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且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30

标签:;  ;  ;  ;  ;  ;  

德国“学习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