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纯真朴厚的民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傈僳论文,朴厚论文,纯真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云南西北部,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山和海拔4000米的碧罗雪山像两扇耸立的屏风,遮护着我国的西南大门。在两座巍峨对峙的高山之间,一条奔腾汹涌的江河犹如翠绿的缎带,沿着两山之间的峡谷蜿蜒伸向远方,这就是著名的怒江。在这丽山秀水之间,生息繁衍着一个纯真朴厚的民族——傈僳族。
“傈僳”是民族自称。在傈僳语中,“傈”含有“高贵”的意思,“僳”意为“人”或“族”。不凡的族名,显示出傈僳人的自尊、自豪与自信。那么,他们何以有这样健康的心态呢?
初到傈僳族山乡的外地人,常常会惊异地发现,在崎岖的山道旁或岩石上,时而放有装着干粮的小口袋,原来那是出远门的傈僳人为自己留下的返程干粮。这是傈僳族的习俗。这些食物无论存放多少天,都不会丢失,过往行人即便是饥肠辘辘,也不会去动这些口袋。在傈僳人看来,非我之物不取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也是人的尊严所在。这种观念世代相传,便形成了傈僳族纯真朴厚的民族美德,在这一民族美德影响下,傈僳人的社会生活尤为纯朴可爱。
傈僳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本世纪50年代以前,农业盛行刀耕火种,耕地除少数园子地和牛犁地固定以外,其他多是轮歇地,即荒坡山地没有固定的主人,谁开荒谁种地。傈僳族的经济生活虽然贫困落后,但是,他们对待财物的态度相当纯净超然。本民族之间,从没有争夺财物和地产的烦恼。如果一个傈僳人看上一块荒地,只需在荒地边缘挖一条小沟,或者砍一排草木,表示有了主人,别人就不会再去耕作占为己有。对于大自然赐予的其他财物也是一样,第一个遇到的人只要想要,就在上面做一个记号,告诉别人此物已有所属,别的傈僳人见到,再好的东西也不会去动。比如,每年雨季山洪暴发,都会从山上冲下一些树木,想盖房子或缺柴的人家,只要在冲下来的树干或树枝上压些石头做个标记,这些东西就像锁进了自家的仓库,再不会有人来动它。
采集是傈僳族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每到收获季节,人们便到山上采集各种野果及其他经济作物。但是,有些采集物不是一下可以拿走的,比如采蜜、割蜡,都要定期去取。傈僳人从不担心自己的蜂蜜被别人采去。每当他们找到野蜂窝,采过蜜之后,就在蜂窝旁边插根棍子,表示有主,以后他人看见,不管蜂窝中有多少蜜,周围是不是有人,都不会动一下。
非我之物不取,是傈僳人普遍的道德准则,它已渗入民族的骨髓,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约力。傈僳人在路上看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不论价值高低,都会尽力呼喊和寻找失主,倘若物品无人认领,便把东西放回原处或挂在显眼的地方,以便失主回来寻找。
非己之物不取,并不意味着傈僳人不重视财物,相反,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傈僳人是相当珍惜的,而且保护财产的方式也非常独特。
傈僳人一般把自家的牛、羊圈养在离住房较远的庄稼房里,白天赶出去放牧,傍晚再赶回屋里,晚上从不留人看守,门也不上锁。倘有外族人来偷盗,一旦发现,即刻在山头上吹响牛角号,并以约定俗成的号音告诉大家所失的是牛还是羊。左右乡邻闻讯,立即持刀奔向各个关口要道围追堵截,傈僳族称之为“撵贼”。盗贼若了解傈僳族,一遇这种情况,便弃牛羊而逃,傈僳人即便看出他是盗贼,只要身边已无赃物,就不再追究。不然,一旦人赃俱获,资贼将受到极刑惩治。对于帮助撵贼的乡邻,失主不必酬谢,因为这是傈僳人之间责无旁贷的互助义务。在傈僳族看来,互助互爱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解放以前,由于生产十分落后,傈僳族村寨常遇饥荒。每逢此时,无论谁家揭不开锅,有粮户必定前来救济,傈僳人称之为“白睐伙”,意思是共同协作。一家断炊,全寨互助;全寨断粮,大家集体上山打猎,共渡难关。他们靠这种团结互爱、协作互助的精神,使本民族能够在艰难岁月里,继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他们十分珍视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并把它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傈僳族聚居的地区,潮湿多雨,百川汇流,村寨多坐落在山腰。民居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木质结构的“木楞房”,房屋四壁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顶部覆盖木板,状似木匣;二是竹木结构的杆栏式房屋,建房时,先在房基上竖起二三十根木桩,上面铺一层木板,四壁以篾笆围成,房顶覆盖茅草或木板。因房屋是由二三十根木桩支撑,犹如屋脚,故称“千脚落地”。傈僳族习俗,建房必须当日完成,否则不吉利。村寨中无论谁家建房,全村人都自动停下生产,帮助主人盖房。如果材料不够,大家会主动帮助凑齐。这种互助和协作,傈僳人称之为“瓦刷”。对于前来帮忙的乡邻,房主只要管一顿午饭和一顿晚饭就可以了。傈僳族是喜欢饮酒的民族,饭菜的丰俭主人可以酌情而定,但酒是不能没有的,特别是晚餐,新屋已建成,主人通常备有足够的酒让乡邻开怀畅饮,以示诚挚的谢意。饭后,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像过节一样尽情歌舞欢笑,傈僳人纯真、朴厚、友善、互爱、协作的美好品德,在这种亲密热烈的氛围中一次又一次得到弘扬和光大。难怪他们如此自信地自称为“傈僳”。
傈僳族属古代氏羌的后裔,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原为古代“乌蛮”的一支,后来逐渐发展为单一民族。傈僳族的老人,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向其后辈们讲述着祖先迁徙的历史。很久以前,傈僳族的先人住在澜沧江以东的“诺易比”(指金沙江)两岸,因不堪忍受木氏土司的压迫,16世纪时在头人木必扒率领下,渡过湍急的澜沧江,翻过白雪皑皑的碧罗雪山,来到山高水急的怒江流域。17~19世纪,为了躲避统治者的压迫,傈僳族先后于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元年(1821年)和光绪三十年(1894年)三次大规模迁徙。现在,除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外,云南的丽江、迪庆、楚雄、大理、德宏以及四川的凉山等地,也有一部分傈僳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傈僳族人口总数已超过57万。
标签:傈僳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