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结合起来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战略性调整”:一个是着眼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一个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把这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股份制是把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
现实情况正是如此。
(1)现有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资本占支配地位。 据统计,到1994年底,全国股份有限公司达9063家,股本总额为5971亿元,其中,国家股占42.63%,法人股占25.42%,个人股占20.97%, 外资股占10.98%。这种股权结构表明,国家以43 %的资本份额控制和支配了其他57%的社会资本。而运用控股、参股形式,以少量资本控制和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途径。
(2)在上市公司中,国有和集体经济保持控股权。1996 年底统计的530家上市公司中,国家及国有企业控股的373家,占70.3%;集体企业控股的83家,占15.7%;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主要由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构成)控股的66家,占12.5%;外资企业间接控股的8家,仅占1.5%。这530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219亿元, 其中国有股占53%。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国有和集体经济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不仅保持了在上市公司中的绝对数量优势,而且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新型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资产通过股票上市得到保值增值。 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制时评估增值。上市的国有企业通过评估,资产增值率一般为33%。二是溢价发行增值。以A股为例,社会公众股的发行价平均每股为6元左右,是发行前企业每股净资产的4倍,国有资产享受的增值率为84%。 三是经营增值。1990年~1996年,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13.9%,所有者权益的增值率得到稳步提高。四是配股增值。上市公司配股价格一般比每股净资产价值高50%以上,为国有资产进一步增值创造了条件。
2.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
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特别是股票上市,筹集到大量资本金,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趋向合理。截至1997年8月底, 我国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证券市场筹集到资本金共计人民币 2560亿元,其中包括B股、H股和其他外资股135.4亿美元。这些资本金的注入,为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96年,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0.37%,比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同指标低将近15 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一般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建立起产权约束机制和内部制衡机制,加上股票市场的外部监督约束,促使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为9.7%,净资产收益率为9%,分别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同指标高8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只占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3%,利润却占国有企业利润的23%。 上市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高于非上市的国有企业,表明国有资本通过股票发行上市流向高效企业,因而促进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3.股份制正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
发行股票上市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宽了融资渠道。截至1997 年8月底,上市公司通过发行A股筹集资金1384亿元, 用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761亿元,用于支柱产业347亿元,即80%以上支持了农业、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需要加强而又长期缺乏资金的部门。国家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也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巨额资金。1993~1997年6月,国有企业仅通过发行A股,就为79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206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资金415亿元,为54个国家技改项目和111个省级技改项目提供资金256亿元。这就带动了生产要素向急需发展的部门流动, 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本的配置。
二、产业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防灾、抗灾能力差,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增长不够稳定,农业增长速度减缓,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由“六五”期间的8.2%降为“八五”期间的4.1%。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还未完全解除,运力紧张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一半以上的铁路区段和公路干线超负荷运转,基础设施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轻纺、机电产品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动,在质量、性能、花色品种等方面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标准化要求的产品十分短缺,不适销产品甚至劣质产品仍在大量生产,难以淘汰。
2.产业整体素质提高缓慢
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大致落后15~20年,企业组织结构仍然普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差和专业化程度低的缺陷。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远未扭转,我国生产中的物耗水平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3.盲目的、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未得到有效遏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投资饥渴症和政府行政干预,造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重复建设。随着经济转轨过程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许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大都在70%以下,家电、纺织和汽车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尤为突出,电视机、电冰箱和汽车生产能力闲置1/3到1/2。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迟缓,老工业基地难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未形成特色经济。据国家计委测算,1989年,中部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地区相似率高达97.9%。这种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定市场容量内有足够多的进入者是形成充分竞争的必要前提,由自负盈亏的投资主体根据供求变动和成本收益分析自主决定进入还是退出这个市场,可以较快地纠正不合理的重复投资。而当前的盲目重复建设往往和政府干预分不开,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难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4.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过于分散
基本建设战线太长、摊子铺得过大、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等,是同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相互胶着在一起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相当大部分分布在应当压缩的一般加工业中,而在应当加强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经济的支配力却没有达到应有水平。1996年底,经营性国有资产中,工业占52%,交通运输邮电业占21.3%,金融企业占10.5%,三者合计超过80%,工交行业所占比重达73%以上。在工交行业中,国有资产增长幅度超过35%的有民航和邮电业,增幅为20%~30%的有烟草加工和电力业,增幅为10%~20%的有铁路、石油天然气、公路、煤炭、医药业,其他行业增幅都在10%以下,其中纺织行业国有资产下降18.1%。数字表明,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促使这些行业的国有资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对一般加工业中的国有资产也进行了调整。但是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仍然进展迟缓,产业布局还不适应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该退出的还没有退够,该加强的还没有到位。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国有经济面临的一个历史性挑战。
5.国有经济总量增长快,但经济效益不好
1996年,经营性国有资产比上年增长15.43%, 国有企业上交利税增长9%,而实现利润却大幅度下降。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能力很不理想,国有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加利息支出净额对总资产的比率)、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三项指标,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和银行利息率,而且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亏损严重,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尤为突出。分行业看,亏损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军工和煤炭行业,其中纺织行业的亏损企业更为集中,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纺织企业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如果结构调整力度不加大,国有经济总量增长快而经济效益下降的矛盾就会愈演愈烈,势必逐渐削弱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将取决于国有资本分布结构的优化和运营效率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大功能:一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的控制功能,二是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引导功能,三是对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素质的带动功能,四是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功能。这些功能的巩固和加强,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保持数量上的合理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运营质量上要形成新的优势。片面地强调国有经济在数量上不能萎缩,而忽视国有资本分布结构的优化和运营效率,不符合国有经济发展的趋势。
今后,国有经济的数量规模将取决于分布结构,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国有经济在总体上会保持数量上的优势。而在更多的领域和一般产业,国有经济将以少量资本调动或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引导和影响其他经济成分的活动。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营机制同市场经济接轨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可以取得象私有企业一样好的经营实绩,也能够赢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国有经济分布格局的变化和演进方向
我国国有资本的集中配置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符合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分工,符合加速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性需要。主要有这样一些领域应当由国有资本加以控制:(1)自然垄断性行业, 如邮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供电、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这类行业因一定发展阶段的技术条件限制,只允许个别或极少数企业进入,由国家控制可减少社会劳动浪费。(2 )因供求双方获取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公平竞争的领域,如医药、金融等行业。此类行业由国家控制,有助于维护公共福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幼稚产业, 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单靠市场机制难以较快形成规模经济,需要借助政府扶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某些民族工业。此类行业由国有资本控制,可以增强竞争实力,抵御外来冲击。(4)高投资、高风险的领域, 如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此类行业通常投资大,收益低,失败的可能性大,私人资本不愿涉足,需要由国有资本支持其发展。(5 )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产业。(6 )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设备和基础原材料的产业。
就这些领域和行业中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而言,并非只能采取百分之百国家投资的形式,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国家控股、参股的途径,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控制住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或失灵,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还有一些产业,例如能够带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高附加价值和较强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国有资本也可以进入,关键是要有竞争优势。若失去竞争优势,就应退出这些产业,不要强行维持。
3.国有经济比重会下降,公有制主体地位仍然可以保持
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包括国家在其他经济成分中的投资部分)和集体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依然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国有经济在工业总资产中仍占绝对优势,但在产值中占的比重逐渐降低,集体经济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且高于前者。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十几年,如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取得重大进展,国有经济在“九五”期末进入良性循环,那么,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的比重虽然会进一步下降,但是仍保持主体地位。
研究还表明,未来十几年间,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总资产和工业净资产四项指标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都高于其他经济成分,集体经济在产值中所占比重继续超过国有经济,而后者在资产方面仍将占优势,比重高于集体经济。由于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其他公有制形式发展起来,即使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一些,也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两个“战略性调整”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1.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要有进有退,扬短抑长,实现优胜劣汰。按照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新增投资继续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国有经济,运用先进技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挥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的带头作用。存量国有资产宜尽快撤出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向亟待加强的“瓶颈”行业和短线产品。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可以保留,但有必要分散股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宜尽快撤出,为其他经济成分扩大发展空间。
2.国有经济的地区分布要有利于发展专业化的特色经济。各地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导向,着力发展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相应调整所有制结构,无须追求整齐划一的国有经济比重,以利带动本地特色经济的形成。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国有经济可在技术含量大、附加价值高、产业链条长的行业加快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则应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面临结构性衰退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应当挑起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和创建新产业的重担。
3.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应当合理分工。电子信息工业、装备工业、城镇住宅以及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产业,有希望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适合国有经济大显身手的产业主要是装备工业和电子信息工业,在这些领域应当充分发挥现有骨干企业的核心作用,其他经济成分可以与之形成分工协作链条。在城镇住宅以及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产业领域,则适于发展非国有的多种经济成分,以加快城镇住宅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同时进行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适合国有经济唱主角,但是必须具有新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充满活力的经营机制。
5.改造传统产业要与存量资产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传统产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市场需求萎缩;另一种属于资源枯竭引起的生产衰退,并非市场没有需求。在前一种情况下,需要把存量国有资产转向有市场前景的生产领域;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需要把存量国有资产转向开发新的替代品。改造传统产业显然要追加大量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更要注意通过合并或分立,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形成大而专、小而专的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资源存量向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流动。
6.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潜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医治不合理重复建设的痼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规模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除了新建一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重点建设项目外,一般不要再铺新摊子,应当尽量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扩建。企业改造和扩建,要注重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避免单纯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
五、推进两个“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措施
1.在鼓励兼并和规范破产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兼并破产,使一部分产品无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力争三年左右大体退完,盘活国有资产,用来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兼并破产政策的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扩大到兼并国有企业和国内公有制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前提是必须承担偿还债务和安置职工等相应的责任。
2.积极稳妥发展股份制和证券市场,运用市场融资手段推动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行股票、债券和组建上市公司方面,应当优先考虑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需要,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具备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鼓励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兼并有发展前景、但目前还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机构投资者,增加投资工具,在试点、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证券市场筹集资本和引导长期投资的功能,抑制过度投机,提高市场配置资本的效率,使证券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应当特别重视搞好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以此为根据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国家也应当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落实出口退税,改进出口配额管理办法,以鼓励产品出口;实行必要的减免税和优惠贷款政策,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工艺设备,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4.对于一些主要由于客观条件变化而陷入困境的特殊行业和企业,宜采取区别对待的扶持政策。此类行业和企业主要有:和平时期市场萎缩的兵器行业,面临资源枯竭的采掘行业以及没有资本金的大企业。对这些行业和企业制定必要的政策,帮助它们增资减债,减员增效,实行多种经营,转产开发新领域、新品种,逐步摆脱困境。
5.以非国有化为方向,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非国有化包括国有制以外的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国有小企业大量分布在一般竞争性企业,这部分国有资产应当通过资产重组尽快撤出,为非国有经济腾出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和企业职工积极探索如何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同时注意保护国有资产权益,防止经营者和职工贫富两极分化。
6.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广开就业门路。分离企业的富余人员和社会负担,要同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鼓励下岗职工向非国有经济转移,向第一、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转移,由国家、企业安置转向更多地通过市场自谋职业。在信贷、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要为自谋职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也要引导企业分离出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新的服务性经营项目,为满足现代化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标签: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三农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