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结合具体课文情况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功能。同时课堂提问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提问如此重要,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就要讲究提问的科学性,否则,提问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会使课堂杂乱无章,拖堂或难以驾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科学性呢?
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的目标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定向性和指导性。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考虑将使学生思考什么和认识什么、改变学生什么行为、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提问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能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发他们认识中的感性经验,调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明确教材系统的主次,明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才能避免随意性,增强科学性。
2.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必须有计划地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的计划性,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总目的要求,再根据教材每节具体的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通盘打算、合理安排。
3.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
设计问题时,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学生不仅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敌”情绪,精力分散;若提问得过难,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4.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间性,即课堂教学提问要选取有利时机。
这说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选择”问题,教师必须善于把握住这个“最佳时刻”。
二、课堂教学提问科学的设计和运用
“教无定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同样,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是多种多样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有定法”,说明教学活动又有一个原则性的模式,就一堂课而言,程序基本上有三个阶段,即“导入——讲解——总结”。由此,也可将课堂提问分作三个阶段,即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1.导入性提问。
我在讲《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是《水浒》中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又是全书中塑造形象最精彩的一节。我提问:林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对这两个问题回答得不够全面或者不够系统,更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于是我又引导: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大文豪茅盾怎样论述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做好了准备。
2.解释性提问。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修辞学中的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风格常常分不清楚。我曾上课时出示小黑板,列出几个实例。A.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按衣袋,硬硬的还在。B.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C.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提起来往地上一摔。D.我的那一本,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然后,我提出问题:请分别指出句中划横线处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时学生很容易指出A、D两项使用的是借代,而对B、C两项难以区分。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B项中的“玉石眼”是借代,代的“马”,“玉石眼”与马的关系是相关;而C项中“芦柴棒”是借喻,喻的是人,“芦柴棒”与人的关系是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却不能。通过这样解释性的提问,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3.巩固性提问。
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所以在课结束时一定要有计划地提出总结性的提问,也叫巩固性提问。一般总结都是让学生回顾本节所讲的内容,但提问的角度不可一律化,要根据内容不同选取不同的视角设计提问。例如我在介绍“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自所包含的内容时,这样提问:《左传》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它应该归在“四库”的“史”部,对吗?大部分学生回答“对”,但显然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没掌握好。《左传》虽然是历史著作,但因为它是为解释儒家《春秋》而写的,而儒家的经典应该归到“经”部。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的重要形式,但使用这种形式时教师一定要在按照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提问。因此必须做到:①问句中的概念之间要相容;②问域要适中,不要过大或过小;③问句间不要有歧义,使学生不能断定正确与否。总之,做到课堂提问设计的科学性,是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只要我们去追寻、去探索,就一定能掌握这门学问、这门艺术。
论文作者:王春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借代论文; 科学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