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满语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韩国的满语研究可粗略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由朝鲜王朝司译院翻译的作品,另一类包括50年代以来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早在17世纪,与韩国毗邻的清王朝变得强大起来,创制了满文字母并发展了满语文字。在这种背景下,司译院认为学习满语为当务之急,朝鲜王朝的司译院设有一个女真学厅,是专门负责女真语的机构或办公室,内有女真课本,用于培训翻译者,如查阅女真文献目录,请参阅小仓、河野(1964)(注:年代为该人在此时间所写论文及著作,详见文后附表)及宋(1981、1982)的文章。女真语课本中,有五本书在1639年被译成满文手稿,这是司译院首批出版的满文课本。到18世纪末,司译院又陆续出版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满文课本和少量词典,供翻译者备用,本文现提供司译院出版的满文课本文献目录及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在50年代,韩国的满学研究掀起高潮,韩国的满语研究再度兴起归因于韩语的语言归属问题,当时许多韩国学者对韩语与阿尔泰语遗传关系持肯定态度, 对阿尔泰语的共时性研究已经开始, 很显然G. J.Ramstedt和其它西方学者影响并推动了这个时期的韩国满语研究, 正因为如此,50年代韩国又兴起满韩语比较研究,引进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就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满族文献档案的韩文著作主要限于语言类,最近一些关于清早期历史的原始满文资料已出版,然而我们关于满语的原始文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其匮乏,其文献主要保存在汉城大学图书馆和汉城的国家中心图书馆。学习满语的初级课本还是很容易得到的,例如司译院出版的学习满语的满文课本和字典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在汉城国立大学的语言系讲授正式的满语课程,本科生开二个学期的课程,研究生开设一个学期的满语课程。
二
我们对朝鲜司译院的组织和结构以及所做出的贡献有了很多认识,其主要代表著作为小仓与河野(1964)、姜信沆(1966 )、 林东锡(1982)、宋基中(1981、1982)。就司译院出版的满语书籍的内容及特点的研究已相当多(详见附表所列书名)。本文主要介绍司译院编撰的满语书籍,首先是其价值及特点。下面按时间顺序分两部分列出书录,目的是提供司译院给出的书目总数。
A.司译院编撰的现已不存在的满语书籍。
(1)女真学书、女真课本,14本(注:参阅《通文馆志》,卷2—3b,卷7—20b,又参阅《译言上言誊录》(译者回忆),1639,5,11 女真学传习事。)。1.《千字文》 2.《兵书》 3.《三岁儿》 4.《小儿论》 5.《自侍卫》 6.《八岁儿》 7.《去化》 8.《七岁儿》 9.《仇难》 10.《十二诸国》 11.《贵愁》 12.《吴子》 13.《孙子》 14.《太公尚书》(注:《大典会通》和《经国大典》等书的标题与《通文馆志》的不同:《千字》、《天兵书》、《太公》和《尚书》。)。这些不存在的书似乎是女真抄本,而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书的史纲。
(2)1639年,申继暗(注:下面这段回忆有利于理解韩国17 世纪30年代满语研究的环境或历史。
A《女真学传习事》
乙卯五月十一日
一司译院官员以都提调意启曰女真学传习之事其在于今视他学尤重目前流来番书未知出自何代而清人见而怪之全未晓得彼中方今行用之书即前汗所著而音则清音字则与蒙书大略相似而点画实异晓解者绝无彼此相接之时无以通情都提调吴允谦时具由入启多方劝奖本学中有才申继暗春秋信使之行连续差送俾无与清人来往问难语音精熟然后乃学其书继暗专意研究于今十载方始就绪传来册本中所谓巨化仇难八岁儿小儿论尚书等五册以清书写出而清旁注质之上年敕使时徙行清人无不通晓以此可知不误也本国之人虽难解清语而至于清书则无有知之者若非申继暗尽诚学习何能就此前所未有之书以为本学讲读之资耶此事极为可嘉各别论赏以劝他人何如传曰依启
《译官上言誊录》)将上述书中的5本译成满语,它们是:1.《仇难》 2.《去化》 3.《尚书》 4.《八岁儿》 5.《小儿论》。这是司译院首批出版的满文课本,其首版或复本现已失传。
(3)1684年,崔厚泽、李洒、 李宜白及其它人编篡的《三译总解》10卷、《新翻老乞大》8卷(即清语老乞大), 开始把它们做为满语教课书,其中《八岁儿》一卷、《小儿论》完整的廿卷曾用来教授满语(注:参阅1704年的《三译总解》第一版前言,还可参阅《三译总解》修订版卷1的卷尾的前言。),而1684年的这些复印本已不存在。
(4)1691年出版,《同文类集》(注:1748 年《同文类解》后序中提到的《物名》与《同文类集》为同一本书。参阅宋(1981、1982 No.56:41)。顺便说一下,我们发现满汉词典与以上提到的名字相同:《满汉同文类集》或《同文物名类集》、《物名类集》,2卷, 出版日期不详,这个清代汉文版似乎是韩国《同文类集》或《物名》的最初版本,参阅成百仁(1948:27)。),1卷,木版,现仅存书名(参阅《通文馆志》卷8)。
(5)1703年(注:成版日期为1703年,但前言中却称为1704年。 )出版,《(清语)老乞大》,《三译总解》、《小儿论》、《八岁儿》,均为木版(注:根据《通文馆志》卷8:8a,认为此书为可携带式版本,但实际上当我们检查《三译总解》头版前言时,此版本为木版。),(参阅《通文馆志》卷8)。这些书的最初版本早已失传。
B.现存的书(注:司译院出版的其它满文书籍影印本如下:
<1>《八岁儿》、《小儿论》、《三译总解》、《同文类解》, 东方研究所,延世大学,汉城,1956。
<2>《韩汉清文鉴》(等于《汉清文鉴》),东方研究所, 延世大学,1956。
<3>《清语老乞大》,In—mun—gwa—hag,卷11、12,延世大学,汉城,1964。)
(1)1748年出版,《同文类解》,2卷。
(2)1765年出版,《新译清语老乞大》,8卷。
(3)1774年出版,《重刊三译总解》,10卷。
(4)1777年出版,《新译小儿论》,1卷。
(5)1777年出版,《新译八岁儿》,1卷。
(6)1779年(?)出版,《汉清文鉴》,15卷。
上述书中,(1)和(6)为词典,其余为读本,下面按顺序一一详细介绍。
(1)《同文类解》
汉韩满词典,2卷,2本书,木版,二卷中前卷含63页,后卷为61页,附录中有《语录解》,14页,后序1页,还有1页列出所有相关人员。此书由满语主讲老师玄文恒校对,由金振夏修改编辑(1748),此书现存奎章阁, 汉城国立大学的一蓑收藏馆里, 也可以在BibliothèqueNationale,Paris中找到,正如注解8所指,此词典为影印本(注:在《同文类解》影印本中,代表l的变音符号用来区分l与r, 在再版印刷过程中有时被擦去,成百仁(1970)列出修改表。),由金东昭负责该索引(1977、1982修订版)。根据后序,本词典来源于以下三本书:《清文鉴》、《大清全书》、《同文广汇》。此处的《清文鉴》指《御制清文鉴》(1708),《同文广汇》(1702)指《同文广汇全书》,参阅成百仁(1985、1986)中国清朝早期出版的满语词典目录。从书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推测词典还参阅其它书籍如《满汉类书》(1700)。此外,书中有些词条在下面书中摘取:《满汉同文类集》(同《文物名类集》,或《物名类集》),出版日期不详。很显然,正如前言所提,后序中未曾提到的书为《同文类解》的编制提供了原始材料。
但满文字母的表音法形式和韩语翻译似乎借鉴了《御制清文鉴》,本字典包括5,500词条。
此字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满语词或词组不用满文而是用韩文拼写,满—韩翻译体系很珍贵,且经过精心制做,可以说这种反翻译本身是易懂的,不会引起误解。
韩语译本涉及到不同的记音符号,主要为了识别满文字母,即使韩满翻译体系属拼写系统,它对研究十七世纪满语音韵学还是很有价值的。
如上所说,14页的《语录解》附在书尾,这些页码解释了满语中的空词(功能词),似乎参照了沈启亮的《清书指南》(1682),卷3, 《翻清虚字讲约》〔见朴恩用(1970)和成百仁(1988)〕。
此词典是中国境外编制的第一本满语词典,因此备受重视。此词典内容准确,范围广,可以查阅17—18世纪的满语,尤其是满文的韩文翻译是如此绝妙和珍贵,可以说它是研究满语的珍贵资料。
(2)《清语老乞大》(新译,新版)
培训翻译者的满语书,8卷,每卷的页码为1+26,26,23,25,23,23,24和22,木版印刷,后序由洪启禧撰写,由金吉昊(音译)校对并于1765年出版。
此书现存大英图书馆、巴黎的Bibliochèque de I'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日本的Komazawa大学图书馆,在这些版本书中,巴黎的一套为影印本(注:司译院出版的其它满文书籍影印本如下:
<1>《八岁儿》、《小儿论》、《三译总解》、《同文类解》, 东方研究所,延世大学,汉城,1956。
<2>《韩汉清文鉴》(等于《汉清文鉴》),东方研究所, 延世大学,1956。
<3>《清语老乞大》,In—mun—gwa—hag,卷11、12,延世大学,汉城,1964。)。庄吉发1976年曾将其译成汉语,日本的津曲敏郎则于1977、1978年译成日语。
教授汉文的课本《老乞大》被翻译校对成满文课本(注:《老乞大》最初为培训官方译员的汉文口语教科书,此书(汉)被译成《蒙语老乞大》、《清语老乞大》、《倭语老乞大》,《倭语老乞大》已不存在。),正如在前文已失传著作中指出的那样,被汇编成《新翻老乞大》,《老乞大》的新版翻译,其复本曾临时地使用教满语。第一个手写本据说是被一个朝鲜人翻译的,他在1636年满洲入侵后返回朝鲜(注:(下面话出自)《清语老乞大》修订版前言。
三译总解则本文以文字翻解无甚同异讹舛若老乞大则始出于丙子后我人东还者之因语生解初无原本之依仿者),1703年出版(注:成版日期为1703年,但前言中却称为1704年。),木版(注:根据《通文馆志》卷8:8a,认为此书为可携带式版本,但实际上当我们检查《三译总解》头版前言时,此版本为木版。)。(1765年的第二版是在1703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金吉昊(音译)在18世纪晚期的所有满语著作出版中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他不懈的努力,使《清语老乞大》新译得以完成。洪启禧所写的前言中称为了《清语老乞大》的修订,在宁古塔一本书就要查阅二次(注:修改过的《清语老乞大》简史在洪启禧咸兴译学(1765)编篡版前言中有注释。
咸兴译学金振夏因开市住留会宁与宁古塔笔帖式质问音义辨明字画凡是书之径庭者改之差谬者正之翌季开市时复质焉则皆以为兴今行话一一合)。
最初《老乞大》用汉文写成,是《满语老乞大》的原型,讲述的是一个朝鲜盲人往来北京和韩国王京之间的各种经历,它以对话形式出现,是教授满语文的好教材,出版年代及题目不详,可以推测的是产生于高丽王朝,顺便提一下,闵泳珪(1964)提出最初用汉文写成的《老乞大》大约是在1382年,还说题目老乞大是“老汉儿”的意思,此书内容十分贴近现实,被认为是绝好的教材,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于同理,直到现在《清语老乞大》对满语研究及满语对话教学仍十分重要。1684年的新版《新翻老乞大》和1703年现已不存在的木版是我们现知的最早的满语对话教课书(注:下面列出为数不多的清代出版的满文口语教科书,其出版日期似乎晚于《清语老乞大》。
<1>《清语百条》<2>《清文启蒙》,卷2,1730<3>《清语易言》,1766<4>《清语问答》<5>《庸言知旨》,1802。),1765年出版的第二版满文书写流利,很难看出与那些在清朝出版的书的差异,有时其与标准满文又有细微形式上的区别(注:津曲敏郎(1977、1978)对《清语老乞大》中的非标准词拼写等做过调查。),可归根于某些口语形式上的习惯特点或1703年老版本的遗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Han-geul,即韩文字母、满文手稿,然而使用这些材料研究,还要考虑到满语语音史。满语语法的研究应以满族人自己出版的原始教材为依据,因为在《清语老乞大》中很显然有些地方很受韩语影响(注:参阅津曲敏郎(1977、1978)注解。)。
(3)《三译总解》(再版)
培训满语翻译人才的教课书,10本,10卷,第1 卷末尾附有再版序言,第一版的序言和再版的版本记录。每卷页码数分别为22+1+1 +2+2,26,26,25,25,25,23,22,22,26。李湛1774 年写了再版序言,金吉昊(音译)校对,由司译院1774年出版。
此书现存①汉城国立大学的奎章阁,②Komazawa大学图书馆,③英国图书馆,其中①已经重新印刷(注:司译院出版的其它满文书籍影印本如下:
<1>《八岁儿》、《小儿论》、《三译总解》、《同文类解》, 东方研究所,延世大学,汉城,1956。
<2>《韩汉清文鉴》(等于《汉清文鉴》),东方研究所, 延世大学,1956。
<3>《清语老乞大》,In—mun—gwa—hag,卷11、12,延世大学,汉城,1964。)。就《清语老乞大》而言,最初由崔厚泽、李洒、李宜白和其它人编辑,使用的是手抄本,以培训翻译人才(见版本记录),《三译总解》与《清语老乞大》一样,为木版。1774年的《三译总解》是1703年版本的最新再版(1703年版本前言日期为1704 年, 所以暗示1703年应为1704年)。与《清语老乞大》相比,《三译总解》有它自己的模式(注:(下面话出自)《清语老乞大》修订版前言。
三译总解则本文以文字翻解无甚同异讹舛若老乞大则始出于丙子后我人东还者之因语生解初无原本之依仿者),被称为满文三国志 (Han gurun i bithe),(24卷,24本,由KICUNGGE翻译,1650年出版,木版)。顺便说一下,在《KISHITA Fumitaka》(未出版)中,一位Kyoto大学的毕业生指出1774年版本与1650年的木版有一些不同,现在不能确定是由于模式不同引起的,还是在排版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总之,差别的产生提示我们,差别产生在改错和再版之中。
我们还发现《三国志》的另一个译本,它与1650年的版本有些不同,书名为《满汉合璧三国志》(注:下面版本再版,《满文三国志》,8卷,汉文资料中心再版,旧金山,1979。),出版日期不详, 与《三译总解》模式稍有不同,从拼写法可以看出本书成书晚。
《满文三国志》与《满汉合璧三国志》均为24卷,每卷含有10个事件,那么每本书共有240个事件。《三译总解》从中选出10 个事件(注:参阅宋(1982 No.56:39)。
《三译总解》《满汉合璧》《三国志》
卷
卷事件
12第6
26第3
39第6
4
10第1
5
10第2
6
10第3
7
10第4
8
10第5
9
10第10
10
11第9
正如上面所指,《三译总解》有原始资料来源,如果研究满文,最好多研究原始的《满文三国志》。《三译总解》在某些方面与原始资料有着同样的价值,尤其引起特殊注意的是与满文抄本有关的韩语Han-geul抄译本,其模式上的差异及其韩文翻译。 此书如果做满语研究教材,还需对其真实性做些检查,研究的方法也需精心设计。我们知道研究古代语言会有误区,古代语言的研究借助于相关语言而不单单为母语,如池上二良(1950、1954、1963)的文章以满语的韩译本为基础研究同类问题,成百仁的语言调查(1984),倾向在司译院出版的满语中寻找韩文汇编译本的突出特点。
(4)《小儿论》(新译版)
用于培训满语翻译人才的教课书。1卷(13+1页),1本, 李湛做后序,木版,金吉昊(音译)校,张再成复制,司译院1777年出版此书。现存在汉城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奎章阁(2 本), 大英图书馆, 日本的Kamazawa大学。这些版本中,汉城的版本为影印本(注:司译院出版的其它满文书籍影印本如下:
<1>《八岁儿》、《小儿论》、《三译总解》、《同文类解》, 东方研究所,延世大学,汉城,1956。
<2>《韩汉清文鉴》(等于《汉清文鉴》),东方研究所, 延世大学,1956。
<3>《清语老乞大》,In—mun—gwa—hag,卷11、12,延世大学,汉城,1964。)。
在上述不存在著作名单中,《小儿论》和《八岁儿》最初用来教授女真语,所以为女真语抄本。1639年由Sin Gye-am译成满语并出版〔见现存书籍中的(2)〕,1703年修订并出木版。1777年,金吉昊( 音译)再次修订,由司译院出版。由于内容简单,而且以前版本中有些错误,所以《小儿论》并没有多大价值(参阅李湛修订版的末页后序)。据说《小儿论》和《八岁儿》是最古老的用来培训满语翻译人才的教材,正因为如此,再版时有订正,他们有时也因此分别单称《新译小儿论》和《新译八岁儿》。
我们已经知道包括这两本书 在内的14本书,虽然怀疑,但还是肯定起源于女真书籍,它们是从金朝汉文译本翻译汇编而成的(参阅闵泳珪教授1956年写的目录注释附在影印本)。汉译本《小儿论》在内容上与我们发现的满韩译本很相似,它可在下列书中找到:《新镌卓吾先生通考指掌杂字》,(见《清初椠本杂字》(由《KISHITA Fumitaka》提供信息),这提示先前的汉文版本在金朝被译成女真语,随后又译成韩文,并由司译院(?)在朝鲜王朝时期以版本形式出版,后又被译成满文用来培训满文译者,现存的《小儿论》和《八岁儿》版本来自Sin Gye-am的译本,可能由于早期翻译版本密集,在第二版中又有保留, 《小儿论》和《八岁儿》的满文显示了某些特殊之处。
(5)《八岁儿》(新译新版)
1卷12+1页,1本,木版,书后附再版说明, 可在奎章阁和汉城国立大学图书馆古籍中找到, 也可以在大英图书馆、 Biblioth èqueNationale de Paris和Komazawa大学图书馆查找。就成书原因、出版过程和本书特色可查阅《小儿论》译本。
(6)《汉清文鉴》影印版新题目:《韩汉清文鉴》)
经典汉韩满词典,15卷,15本,木版,有注释,主要内容在1 —14卷,补充部分在卷15,及相关人物的名单。出版日期不详,页数分别为4+10+51,63,57,57,60,67,59,75,79,70,62,66,65, 55和38+3,由李湛和金吉昊(音译)汇编(注:参阅闵泳珪(1956 )的《汉清文鉴》的影印本简介目录,小仓(1964 )推测出版日期为1775年,宋(1981、82)推测为1780—89。)。
此书收藏在①东京大学图书馆(小仓进平收藏馆), ②Biblitothèque de I'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③东京大学法律研究室(MIYAZAKI Michisaburo 收藏馆)(注:此异版由朴恩用(1971)介绍过,也可参阅成百仁(1983)。), (卷1、2、 10、12、13、15为校样)。④韩国大学图书馆(Man-song.KIM Wan-Seob收藏馆)(缺卷9、10、11、12、13、15)。
现有上文注解8提到的影印本《汉清文鉴》版本, 又可在朴昌海和刘昌淳出版的满韩索引和韩满索引中查到,朴恩用于1987年也写有满韩索引。
《汉清文鉴》是《御制增订清文鉴》的修订版(1987)(注:《御制清文鉴》前言中称出版日期为阴历1771年.12.24,有些文献中,却称日期为阳历1772年。)。关于此词典已有很多人研究过。闵泳珪在影印本后附有目录注解,今西春秋(1958)和成百仁(1983)曾有过论述,但涉猎不多。关于《汉清文鉴》就其汇编目的及方法与特点、价值、过程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还没有专门时间、地点就这些问题的细节讨论,我只想就一些重要问题加深对《汉清文鉴》重要性的认识。
正如前文所提,《汉清文鉴》不仅仅是一本普通满语词典,它们还可以当做汉语词典一样使用,即现代汉语词典。《汉清文鉴》与《御制增订清文鉴》形成上的不同的原因是上述提到的两个目的,汇编者早在注解中表述过意见,《御制增订清文鉴》(以下简称《御制》)的出版是一件大事,在满语历史上开创一个新时代,可以不夸张地说是一次语言革命。词典含18,700条词(参阅今西春秋1966),其中5,000 多条为满语新词,即所谓的《统计续入新定国语五千余句》(参阅《御制》前言),但5,000单词不是突然造出来的,有些以前已使用, 总体上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满语。然而《御制》出版的意义在于它是由皇家亲订出版,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必须按照《御制》的标准,司译院急于汇编出版《汉清文鉴》的原因恐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御制》中的满语单词而出版的吧!
然而,如果我们看《汉清文鉴》的注解,我们就会怀疑汇编的目的不是编撰汉语词典,他们对汉语的语音问题更为关注,如果考虑韩国所处的那个时代,很需要一本词典,可以查阅那个时代的汉语发音及当时准确的词的含义,而《御制》正好符合当时韩国人的需求(注:下文提到的《汉清文鉴》中第一段介绍对理解其原则和系统很有帮助。
——清文鉴本为较订清语而作故专以清语为主凡系事物无不备载且有注释纤悉该畅实清语之渊薮至若汉语则不过附揭而傍照埈其所为语率适时用亦足为后学蹊迳且章程事例间多可观而所欠者无注释耳若不文以注之谚以释之则恐无以晓解故更加编摩改定体制首著汉语而系以新注下附清语而仍用原释庶汉清二语详略得中览阅俱使遂更名曰汉清文鉴书凡十五卷三十六部二百八十七类。)。
《汉清文鉴》基于上述两个目的汇编而成,实际上《御制》也可以是一本词典,其编篡系统可以用来当作满语文词典,又可以当成汉语词典。
二者比较如下:
《御制》《汉清文鉴》
卷数 46 15
本数 48 15
部分数36 36
条目数
292 292(22)
补增条目数 26 23
总词汇数 18,700余 约13,640(23)
注:(22)根据介绍,《汉清文鉴》被分为36部、287类, 但实际上
包括36部,292类(主类)和23类(附类)。
注:(23)《汉清文鉴》所有词数约为12,840,如果将后面的小部分
词条也加进去,整个数目将增到13,640。
《汉清文鉴》比《御制》少5,000多条,然而,从其减少的内容来看,二者在内容上并无差别。举例来说,《御制》中的派生词单列成行,而《汉清文鉴》则无,也就是说,祈使动词形式,或有派生词缀的词如-nu-,-bu-,-ta--(-te)等,如无专门意义则删除。
《汉清文鉴》仅是《御制》的修订本。其满语词、词组、词义和附在汉文下面的语音翻译,均以《御制》为基础,没有《御制》,很难说《汉清文鉴》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满语的词典,如果研究《汉清文鉴》,必须与《御制》相对照。
不过,从某些方面来说,对研究《御制》中的满语和汉语,《汉清文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料,其最重要的是它的汉文下面的韩文解释即“新译”及加在满汉文旁边的韩文语音符号,这些符号对满词研究极为珍贵。
《汉清文鉴》中汉文旁边的Han—geul 语音符号虽然是源于《御制》中汉文旁边的满文语音符号,却也是研究当代汉文语音的珍贵资料,正如中国的历史一样。
以上我们介绍了朝鲜王朝司译院出版的满语词典及读本,下面我们归纳一下研究这些资料中表现出的特点。
关于司译院的满语作品研究已有相当的数量,但仍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我们还不能肯定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及价值。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讨论这些18世纪由司译院翻译的满语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们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被夸大了,或某种程度上被低估了!对司译院提供的满语资料的语言研究,正如任何关于双语言材料的研究一样,满韩汉语音史必须着眼于其语音系统,还要考虑到引起语言联系的环境。
除了上述提到的木版满语书之外,还有下面少量的多语词汇表
(1)《方言集释》
此为汉韩满蒙日词汇表,4卷,2本,手抄本,每卷页数为37、32、30和36。由洪命福择编,徐命膺1778年汇编出版,此书又名《方言类释》,包括在《Bo—man—jae—ing—gan》,卷24~25。
每个词汇包括①汉语词汇,②译成韩文,③韩han—geul形式, ④Han—geul的满文形式,⑤Han—geul蒙文和日文形式。总共词条4,700,有些缺1—2语言形式。(参阅宋1981、1982,No55:26)
此书被保存在汉城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室中,其有影印本,可在HONG Yun—pyo的书目提要中查到(见《方言类释》,影印本, Hong—mun—gag,汉城,1985)
(2)《三译总解》
一本汉韩蒙满日词汇表,6卷,1789年出版,由李义风择编,集中在《古今译林》卷29—34,卷29—33;多语种词汇表,卷34包括Mony—eo—rog—hae,Cheong—eo—rog—hae,Wae—eo—gu—gyeol和I—ro —ha—gan—eum。
汉城国立大学Gyu—jang—gag收藏此书。李基木(音译)的书目提要注解(1977)中有影印本记载,A—se—a—Mun—hwa—sa,汉城。
每个词条包括①汉文,②Han—geul的韩文,③Han—geul的蒙文,④Han— geul的满文,⑤Han—geul的日文。
三
附录主要是50年代的韩国满学研究成果(注:韩国有一些满语或阿尔泰语研究书目提要,到1980年大多数韩国的满学研究作品已列出,金荣一和李绢子(1987)著有阿尔泰语书目提要,崔鹤根(1987)对韩国的阿尔泰语目录做了择编。),下面将做一简要回顾。
(1)朝鲜司译院翻译著作的研究
这应归功于光版技术的使用,使许多学者对满文书籍有了兴趣并研究,1956年出版了上文提到的《八岁儿》、《小儿论》、《同文类解》、《汉清文鉴》,当1964年出版影印本《清语老乞大》后,司译院出版的所有满文书籍可以以较容易的方式获得,其印刷归之于闵泳珪教授(延世大学)的努力,闵泳珪教授在影印本书目注了注解,奠定了其研究的基础。此外小仓和河野在1964年、宋基中在1981、1982的书目提要中也有介绍。
在韩国众多的满文研究著作中,我只介绍其中的一小部分。
从目录索引开始:
①朴昌海和刘昌惇(1960)的《韩汉清文鉴索引》;
②金东昭(1977、1982修订版)《同文类解满文语词汇》;
③朴恩用(1987)《满州语词典资料笺》,其内容为《汉清文鉴》的索引资料。
①并非为《汉清文鉴》的一个很好的索引,其中存在大量错误及省略。②在汉文借词的罗马转文上有错误。
《三译总解》、《同文类解》和《汉清文鉴》各有其资料来源,从司译院翻译的著作及其资料来看,对其研究水平还很低,目前最重要的是将韩文满语课本与原始资料对照研究,只有当对照研究达到一定水平时,司译院出版的满文书籍的满文研究资料价值方被真正领会,才能做为满文研究的可靠资料。今西春秋(1958)、朴恩用(1968、1969)和成百仁(1983、1988)致力于研究司译院资料与满文原始资料的关系,最近《KISHITA Fumitaka》(未出版)对《三译总解》版彻底对照研究,声明KICUNGGE在1650年翻译的《满文三国志》是《三译总解》的蓝本,然而,一些对照结果又显示司译院满学课本与1650年翻译的满文书写又不完全一致,对于其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已出版的韩文满语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满文翻译或称之为Han—geul的翻译,司译院翻译的满文Han—geul著作的研究对17—18 世纪的满语和汉语的语音史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然而满语的Han—geul 翻译是一个很难的研究领域,需要很深的满、韩、汉语音史知识,这是研究满文Han—geul翻译的必需条件。今西春秋(1958 )(注:今西春秋(1958),对《汉清文鉴》做了详细有益的介绍,其中有些描述并不可靠,例如《汉清文鉴》中省略词组的种类远比事实上的多,见(PP.25—26)。),池上二良(1950、1954、1963)、金炯秀(1973)、成百仁(1984)都致力于司译院的满文Han—geul翻译著作的研究。
(2)对比研究
50年代以来韩国满文研究倾向于比较研究,也就是说,满文的终极研究为韩与满比较研究或与通古斯至阿尔泰语研究,许多论文相继问世,这里顺便提及一下:李基文(1958)是韩国第一位作韩满比较研究的人。李(1975、1977及后来著作)又与阿尔泰语比较研究,朴恩用在(1974、1975、1981)从事韩满研究,金东昭(1981),将韩满—通古斯语音对比研究,金芳汉(1978、1983)从事韩阿尔泰语比较研究,以上著作基于对应语言的词汇和多语音对比研究,其它如成百仁(1981)、金姝丸(音译)(1988)较侧重专项问题研究,(参见金泳衣(音译)和李永佳(音译)1987的文献目录),上文所提仅限与满语研究有关联的人物。
(3)满文的同时性、继时性研究
在过去的30年中满文的语音、语法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取得很多成果,其主要著作为崔鹤根(1973)、金东昭(1975、1979)、朴恩用(1968、1973),成百仁(1968、1970、1975、1976、1981)。
下列满文翻译或满文研究已出版:金炯秀等(朴恩用主审)(1976、1977)、朴恩用(1978精制复制版本《御制清文鉴》,1982)、李基文(1973)、崔鹤根(1970)、成百仁(1970、1974)。李基文(1973)从事18世纪的满文方言Han—geul翻译,是个很有趣的资料。 崔鹤根(1970)、成百仁(1970)致力于罗马文翻译,并将1639年满蒙汉文写成的著名的《石头记》的满文部分(现存汉城的Sum—jein—do )翻译并作注解,朴恩用在1978、1982翻版《御制清文鉴》(1908),并附有罗马文索引,成百仁(1974)对《尼山萨满传》有译注。
书 目
(韩文书籍) 韩汉清文鉴
孙子 通考指掌杂字
方言集释 日侍卫
太公 广汇全书
方言类释 重刊三译总解 太公尚书 满汉合璧三国
兵书 蒙语老乞大
通文馆志志
天兵书
物名 倭语老乞大满汉类书
千字文
老乞大
女真学传习事 满汉同文类集
清语老乞大
吴子 译语上言誊录 满文本三国志
七岁儿
八岁儿
(中文书籍)满文三国志
大典会通 三译总解 清初椠木杂字 三国志
同文类解 三译总解序
清语百条 大清全书
同文类集 尚书 清话问答 国文广汇
语录解
十二诸国 清书指南 国文广汇全书
去化 新翻老乞大
清文启蒙 同文物名类集
古今译林 新译清语老乞 清文鉴物名类集
仇难 大 清语易言 庸言知旨
贵愁 新释八岁儿
翻清虚字讲约 御制清文鉴
经国大典 新释小儿论
小儿论御制增订清文
汉清文鉴 小儿论
新镌卓吾先生 鉴
满学研究学者及其著作
台北及日本
1.庄吉发 清语老乞大译注(台北)。
2.Courant Maurice Bibliographie coréenne tome 1—3; Supplémentala bibliographie coréenne,(巴黎),1984,1985,1987。
3.池上二良 韩国的满文资料报告,载《东洋学报》,1950,1954。
4.池上二良 韩国满文资料的进一步研究, 载《东洋学报》,1963。
5.今西春秋 《汉清文鉴》解说,载《东洋学报》,1958。
6.今西春秋 《清文鉴》从单体到五体,载《东洋学报》,1966。
7.MATSUURA shigeru 满语和锡伯语研究书目,Toyo Bunko,东方图书馆,1980。
8.小仓进平、河野六郎 增订补注朝鲜语学史,1964。
9.新村出 朝鲜司译院日满蒙语学书断简介语,Geibun,1918。
10.津曲敏郎 满文资料《老乞大》的研究,Ronshu (Jimbun),1977、1978。
11.YASUDA AKira 韩国资料与中世纪日语,笠简书院,1980。
韩国学者
1.崔东权 关于满韩名词句内包文的比较研究,成均馆大学校博士论文,1988。
2.崔鹤根 《通古斯诸语的比较语法研究》一书的书评《通古斯语群和韩语的位置》,韩国语学会,1958。
3.崔鹤根 影印本《韩汉清文鉴》,《文湖》,建国大学,1965。
4.崔鹤根 乾隆帝的《御制盛京赋》(满文),《国文学论文集》,1968。
5.崔鹤根 满文书面语中元音系统中的U 元音, 《满蒙研究》, 1969。
6.崔鹤根 所谓“三田渡碑”的满文碑文注释,载国语国文学会刊物《国语国文学》,1970。
7.崔鹤根 《清太宗朝颁行满文〈大辽国史〉(译注)》汉城大学出版部,1971。
8.崔鹤根 满文文献“百二十老人”话,《汉城大学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1971。
9.崔鹤根 清太宗朝颁行满文《金史》研究,汉城大学教养课程部《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1971,1972。
10.崔鹤根 满文文献《七本头》国语国文学会刊物, 《国语国文学》,1972。
11.崔鹤根 满洲语造语法研究, 汉城大学教养课程部《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篇》,1973。
12.崔鹤根 在满语中的未完结过去语尾-fi(-mpi,-pi), 汉城大学,语学研究所刊物《语学研究》,1975。
13.崔鹤根 满语的格、性、数语法目录, 汉城大学语学研究所刊物《语学研究》,1976。
14.崔鹤根 满语动词活用语尾(-mbi,-me,-hα),萤雪出版社出版的《金成柏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1977。
15.崔鹤根
在中国新疆自治区发现的满文诗集《锡伯族的移住之歌》,奎章阁,汉城大学图书馆,1984。
16.崔鹤根 韩国的阿尔泰语研究,威斯巴登:奥托, 哈诺斯瓦兹,1987。
17.郑 光 类解类译学书,国语学会刊物《国语学》,1978。
18.郑 光 司译院译书的外国语发音转写, 朝鲜学会《朝鲜学报》,1978。
19.郑 光 李朝译科,清学初试答案纸, 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出版的《于亭、朴恩用博士花甲纪念论丛韩国语学与阿尔泰语学》,1987。
20.郑 光 李朝后期的译科试卷考一译科汉学, 清学试卷——《第五届国际韩国语研究任务前景会议论文集》,韩国研究学会,1988。
21.郑 光 韩相权 司译院与司译院译学书的历史变迁研究, 《德星女大论文集》,1985。
22.全在昊 18世纪晚期的《三译总解》语汇索引(1、2册), 庆北大学《语文论丛》,1977。
23.赵奎泰 《八岁儿》满语文语研究, 庆北师范大学《国语教育研究杂志》,1981。
24.赵奎泰 满洲文语-fi的造句法功能和含义,《赵奎雪教授花甲纪念》刊于《国语学论丛》,1982。
25.赵奎泰 《小儿论》满语文语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1982。
26.赵奎泰 《三译总解》满语文语研究(1),《柳昌君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1984。
27.赵奎泰 有圈点满洲文字, 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出版的《于亭、朴恩用博士花甲纪念论丛·韩国语学与阿尔泰语学》,1987。
28.姜信沆 李朝初期译学者研究,震檀学会《震檀学报》, 1966。
29.姜信沆 李朝中期以后的译学者研究, 《成均馆大学校论文集》,1966。
30.姜信沆 李朝时代的译学政策——司译院的建立, 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1966。
31.金芳汉 《三学译语》、《方言集释》中的蒙古语资料考, 《白山学报》,1966。
32.金芳汉 阿尔泰诸语和韩国语, 汉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1978。
33.金芳汉 《韩国语的起源》,汉城民音社,1983。
34.金芳汉 金周源 郑堤文《蒙古语和通古斯语》, 汉城民音社,1986。
35.金秉义 《韩国语和满语的格功能比较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82。
36.金东昭 韩语与满语的基础语汇比较研究《常山、 李在秀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1972。
37.金东昭 《清语老乞大》的满洲文语形态音素记述(一), 韩国语文学会《语文学》,1972。
38.金东昭 《清语老乞大》的满洲文语形态音素记述(二), 韩国语文学会《语文学》,1974。
39.金东昭 韩满语音比较, 庆北师范大学国语研究会《国语教育研究》,1975。
40.金东昭 北青女真字石刻的女真字研究, 国语国文学会《国语国文学》,1977。
41.金东昭 《同文类解》满洲文语语汇,Bundo出版社,1977。
42.金东昭 《龙飞御天歌》的女真语汇研究, 庆北师范大学国语研究会《国语教育研究》,1977。
43.金东昭 满语的语音研究,《GIM Jongog 博士、 GIM Hyang—ran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1974。
44.金东昭 女真语与文学研究,韩国语学会《韩语》,1979。
45.金东昭 《韩国语和通古斯语的语音比较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81。
46.金东昭 《改订版〈同文类解〉满语文语语汇》, 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82。
47.金东昭 女性指称的女真语词研究,《女性问题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附设韩国女性问题研究所,1983。
48.金东昭 中国那乃语概要,《伯民、 金宰浩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国语学论从》1986。
49.金东昭 Sino—Mantschurica资料, 晓星女子大学出版社《于亭、朴恩用博士花甲纪念论丛·韩国语学与阿尔泰语学》,1987。
50.金东昭 庆源女真字碑的女真字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88。
51.金斗铉
努尔哈赤在辽东统治时期的对汉人政策——“计丁授田”与“编丁立庄”政策的再探讨,《东洋史学研究》,1987。
52.金亨柱
韩国语与满语的接尾词比较研究, 《东亚论丛》, 1984。
53.金炯秀 郑京子 崔在淑译,朴恩用修订《对译满文孟子》,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76。
54.金炯秀 郑京子 崔在淑译, 朴恩用修订《对译满文资料(大学、中庸、论语、书经)》,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77。
55.金正洙 《清语老乞大》译成韩语的拼写及其混乱, 汉城大学硕士论文,1973。
56.金周沅 通古斯诸语的人称语尾,《历史语言学》, 汉城:金艺沅,1985。
57.金周沅 满洲通古斯诸语的元音和谐律研究, 《汉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1988。
58.金周沅 那乃语的元音和谐,国语学会《国语学》,1988。
59.金民洙 《八岁儿》注释,韩国语学会《韩国语》,1956。
60.金英姬 满语文语的不定法,延世大学《延世语文学》, 1976。
61.金荣一 《清语总解》中满语空词“be”的研究, 釜山教育大学《论文集》,1981。
62.金荣一 满洲文语中“i”的研究,《李洙皓教授花甲纪念论文集》,1981。
63.金荣一 李绢子
资料:韩国学者的阿尔泰诸语研究论著目录《于亭、朴恩用博士花甲纪念论丛》,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1987。
64.李基文 满韩文的构造相似性研究,汉城大学硕士论文, 1951。
65.李基文 《满韩比较研究》,威斯巴登:哈若斯瓦兹,1958。
66.李基文 中世纪女真语音韵论研究, 《汉城大学论文集·人文社科学》,1958。
67.李基文 满语语法,韩语学会《韩国语》,1958。
68.李基文 女真语地名考, 汉城大学文理科大学《文理大学报》,1958。
69.李基文 18世纪的满洲语方言资料,《震檀学报》震檀学会, 1973。
70.李基文 论韩语与阿尔泰语的比较,《韩国解放30 周年纪念论文集》,国家学术会,1975。
71.李基文 韩国语与阿尔泰诸语的语汇比较基础研究, 汉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1977。
72.李基文 《古今释林》书目介绍,亚世亚文化社, 影印本《古今释林》,1977。
73.李颧洙 《李朝语文政策研究》,汉城开文社,1979。
74.LIE Hiu Die Mandschu—Sprachkunde in Korea.Bloomington:印第安娜大学,1972。
75.闵泳珪 书目介绍《八岁儿》、《小儿论》、 《三译总解》、《同文类解》延禧大学东方学研究所,影印本(八岁儿、小儿论、三译总解、同文类解),1956。
76.闵泳珪 《汉清文鉴》、《韩汉清文鉴》, 延禧大学东方学研究所,1956。
77.闵泳珪 《清语老乞大》引言, 延世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科学》,1964。
78.闵泳珪 《清语老乞大》辩疑, 延世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科学》,1964。
79.闵泳珪 庆源女真字碑考释(上), 延世大学东方学研究所《东方学志》,1967。
80.卢基植 努尔哈赤时期Amban的武官组织化过程,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
81.朴昌海 刘昌惇 《韩汉清文鉴》索引,延世大学校,东方学研究所,1960。
82.朴恩用 满洲语的形态素研究(资料篇),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资料篇)》,1967。
83.朴恩用 音译《清文虚字》指南, 晓星女子大学国语国文学研究室《国文学研究》,1968。
84.朴恩用 《同文类解语录解》研究(上),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68。
85.朴恩用 《满洲语文语研究(一)》,萤雪出版社,1969。
86.朴恩用 满洲语文语形态素研究——接尾辞篇,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69。
87.朴恩用
《同文类解语录解》研究(下)——李朝时代的满洲语文法书,《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69。
88.朴恩用 《同文类解语录解》的出典, 晓星女子大学国语国文学研究室《国文学研究》,1970。
89.朴恩用 初刊《汉清文鉴》,《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 1971。
90.朴恩用 满洲语法的特质(上),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72。
91.朴恩用 金语研究,亚西亚学术研究会《亚西亚学报》, 1972。
92.朴恩用 《满洲语文语研究》,萤雪出版社,1973。
93.朴恩用 满洲语法的特质(下),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73。
94.朴恩用 韩国语和满洲语的比较研究(上),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74。
95.朴恩用 韩国语和满洲语的比较研究(中), 《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75。
96.朴恩用 阿尔泰语中“苋”和“疥癣”同音异义的比较研究,《晓星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1977。
97.朴恩用 韩国语与满洲语形容词的比较研究,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韩国古代文化与邻接文化关系》,1981。
98.朴恩用 《满洲语辞典资料笺》, 晓星女子大学国语学研究会,1987。
99.朴恩用 李娟子 《清文虚字指南》用语研究, 晓星女子大学国语国文学研究《国文学研究》1969。
100.朴恩用 金炯秀 《御制清文鉴》索引,晓星女子大学出版部,影印本《御制清文鉴》(下),1982。
101.朴相圭 关于韩国语和满洲语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庆沅工专论文集》,1981。
102.朴相圭 满洲民谣,韩国民俗学会《韩国民俗学会论文集》,1983。
103.朴相圭 满洲祭词与蒙古萨满神歌,《韩国民俗学会论文集》,1984。
104.朴相圭 满蒙民谣考,《亚西亚文化社10周年纪念论文集》,1984。
105.朴相圭 满洲祭文一考,韩国民俗学会《韩国民俗学会论文集》,1985。
106.刘昌惇 《汉清文鉴》语汇研究,国语国文学会《国语国文学》,1957。
107.成百仁 满洲语动词活用语尾-ci,-cibe,-me, 汉城大学文理科大学学艺部《文理大学报》,1958。
108.成百仁 满洲语元音和谐小考,汉城大学文理科大学学艺部《文理大学报》,1959。
109.成百仁 满洲语元音和谐,韩语研究学会《韩语学报》,1968。
110.成百仁 满语合成动词词缀-me,韩国语学会《韩语》, 1986。
111.成百仁 满洲语的疑问法,明知大学《明大论文集》,1970。
112.成百仁 三田渡碑满文,汉城大学文理科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1970。
113.成百仁 影印本《同文类解》,汉城明知大学国语国文学会《明知语文学》,1970。
114.成百仁 满文档案一康熙,雍正朝的奏折,皇旨(1), 延世大学东方学研究所《东方学志》,1973。
115.成百仁 《满洲萨满神歌译注》,明知大学出版部,1974。
116.成百仁 满洲语音韵史研究——《清文启蒙异施清字》研究(2),明知大学《明大论文集》,1975。
117.成百仁满洲语音韵史研究, 韩语学会《韩国语音学》, 1976。
118.成百仁 满文档案—康熙,雍正朝的奏折,皇旨(2), 明知大学国语国文学科《明知语文学》,1977。
119.成百仁 满文特殊文字的罗马字表记法,韩国语学会《韩国语音学》,1977。
120.成百仁 韩国语与满洲语的比较研究(1), 韩国语学会《韩国语音学》,1978。
121.成百仁 满洲语音韵论的几种问题(1)——韵母“u”,震檀学会《震檀学报》,1978。
122.成百仁 满洲书面语的形成过程,国语振兴促进会《国语振兴之路》,1978。
123.成百仁 满文无圈点十二字头的研究,延世大学校,韩国语学会《韩国语言》,1978。
124.成百仁 满洲语音韵论的几个问题(1)——元音“u”,大韩民国学术院《第六届国际学术演讲会论文集》,1979。
125.成百仁 满语元音间的辅音群研究,台湾大学《第五届东亚阿尔泰语会议记录》,1980。
126.成百仁 满语元音间的辅音群研究,汉城大学语学研究所《语学研究》,1980。
127.成百仁 《满洲语音韵研究》,明知大学出版部,1981。
128.成百仁 满语语音研究,大韩语音学会《韩国语音学》,1981。
129.成百仁 《御制清文鉴》书目介绍,阿尔泰语研究所,影印本《御制清文鉴》(下),1982。
130.成百仁 《汉清文鉴》注,《金哲埈博士花甲纪念史学论丛》,知识产业社,1983。
131.成百仁 司译院满文书籍的韩文翻译,汉城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韩国文化》,1984。
132.成百仁 早期满文字典注,《国际中国边疆研究会议记录》,澄池大学,1985。
133.成百仁 中国满洲语研究现状,淑明女子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1985。
134.成百仁 满语元音长度论,《历史语言学》,汉城:金艺沅,1985。
135.成百仁 蒙古文字与满洲文字,韩国语研究所《韩国语研究》,1985。
136.成百仁 初期满洲语词典注,延世大学校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1986。
137.成百仁 《同文类解》与《汉清文鉴》注,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第五届国际韩国语研究任务、前景会议论文集》,1988。
138.成百仁 满语元音长度研究,《第28届国际阿尔泰学会记录》,威斯巴登:哈诺斯瓦兹,1989。
139.申兑铉 女真文字与语言的研究,Eo—mun—gag,1965。
140.申兑铉 女真文字的构造, 庆熙大学《庆熙大学论文集》, 1967。
141.宋基中 李朝时期的外国语研究,《社会人类学》,韩国研究中心,1981。
142.申硕焕 关于{-de}形语辞的韩满语比较研究, 《马山大学论文集·人文科学·艺体能篇》,1982。
143.申硕焕 满韩{de}含义及变迁研究,《I Eung—baeg 博士花甲纪念论文集》,1983。
144.李藤龙 阿尔泰诸语叙述动词比较研究,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大东文化研究》,1984。
145.林东锡 朝鲜译学书,《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台湾大学,1982。
146.林敬淳 阿尔泰诸语词汇比较,《韩国语言文学》,1978。
(本文原文《MANCHU STUDIES IN KOREA 》载《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