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论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论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紧紧围绕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从新世纪变化了的历史环境和小康社会的现实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制约人们全面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时代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享受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享受观

在小康社会中,人们不再停留在温饱水平上,享受生活和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小康社会的这一客观历史现实,从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人们确立起正确的享受观。这就要:

一是引导人们把享受同享乐主义区别开来,坚持享受与劳动相结合,反对享乐主义。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并且不断创造新的劳动成果。人类不仅享受着劳动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也在自己的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真正享受的快乐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之中。就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应该说马克思讲得最彻底、最深刻、最动情,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相反,享乐主义则把人的一己快乐特别是肉体感官的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享受当作人生的唯一目的,人为地割裂享受与劳动的关系,从性质上说,享乐主义是私有制社会里那些能够进行享乐的人的人生观,最初只被少数有享乐条件的剥削阶级所信奉,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享受主义也抬头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为,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人们生活得好一些,能够充分地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并不是享乐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这个问题上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很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消极无为,造成整个失去前进的精神支柱,丧失向上的精神状态,并最终把社会引向颓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人们认清享受既可以使人充实,又可以导致堕落的两面性,正确处理享受与创造之间的关系,使全社会的人都以创造为享受,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这样,我们所建设的小康社会才有希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引导人们把享受与物质享受区别开来,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反对低级趣味的享受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础,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的升华。物质享受决定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反过来规定了物质享受的性质和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统一。只有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享受才是健全的、科学的、完整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的享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我们正在按照“两手抓”的方略建设小康社会,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也致力于建设高度的精神,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实现人们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搞不好也不行,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又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会有老百姓的好日子过。所以,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我国许多地区基本上具备了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消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但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区,许多文化设施大量闲置,文化素质低,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这些现象加以正确引导,下大力气纠正只重物质文明不重精神、只重物质享受轻视精神享受的倾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关系,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享受、文明的享受、科学的享受。

三是引导人们把享受同一己享受区别开来,坚持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国家富足相结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是人的集合,人是社会的人,超越社会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每个人、每一代人一来到这个社会,就遇到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历史提供的、作为前提存在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舞台上进行活动和享受,个人享受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发展。正是看到了社会对个人的终级保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才提出了解放社会以使个人得到彻底解放的道路。相反,在利己主义者看来,能够满足自我享受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目的,把他人和社会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种利己主义的享受观是有悖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是与小康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使广大民众能够获得更大利益享受、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以社会为本位,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只把个人享受当作自己的追求,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法控制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社会必然导致革命意志衰退、人性泯灭、道德堕落,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都获得享受的满足只能变成一种空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和把握享受,在享受的问题上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统一起来,把个人享受与社会富足统一起来,从而使小康社会的精神环境更加和谐、美好,使小康社会中人的享受得到更加现实的满足。

二、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发展问题,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不只是一个简单提法问题,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转变指导思想问题,变革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这在指导思想上突出的是人,特别突出人的发展,这与原来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的。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不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落实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翻身解放上。在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落实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上。而在小康社会,社会历史条件变了,人民群众富裕了,生活好了,生存的需要得到了稳定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享受与发展的需求提到了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其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党的工作,是党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组织工作、文化工作。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党在小康社会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能必然是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所以,在小康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小康社会对思想统治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

由于享受与发展一直伴随着阶级的分化和阶级剥削,享受与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成了剥削阶级少数人的专利,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是享受与发展的欲望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由此否认享受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本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享受与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正名。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如果只满足吃、穿、性行为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并把它们当作最后的和唯一的目的,抛掉其他活动和享受,那么,这些“抽象的需要”就变成了动物的机能。就是说,享受与发展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不可抹杀的东西,并不是不可言表、不可追求的,相反,正是由于对享受与发展和渴望与追求,才促使人类不断地追求与创造。肯定人的享受与发展是人的价值的一部分,这是唯物、科学地看待了人,还人的本来面目,是对人性的肯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回归。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全社会一切人构成的自由联合体,使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人体都得到享受的满足,实现全面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也正是朝着马克思的“自由联合体”阔步前进,这个社会的根本目标也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味讲绝对平均、克己灭欲,造成人们不敢提利益二字,更不敢谈人的享受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享受与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讳言享受与发展,人们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从中得到相应的利益,获得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社会财富将进一步丰富,社会水平将大幅度提高,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基础上,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增长,这种增长将是快速、持续、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并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发展的本质,把握人的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发展,即人的一切属性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信仰问题,引导人们用崇高的信仰撑起人生风帆

信仰是人生的需要,更是小康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信仰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地说,信仰的人生价值就是赋予人生以意义。一个有坚定的真诚的人生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没有人生信仰或失去了人生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空虚,从而对人生有无意义发生疑问。长期在没有理想和信仰、没有目标和追求的状态下生活,生活本身就会变成苦役。所以,一些曾经为失去信仰而欢呼的人也会逐渐感到对信仰的渴望。总之,信仰能为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使人的思想具有最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信仰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最高的价值观念,并作为规范人们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的基本框架,把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统一起来。就是说,人们信仰能够使人们在认定自己的事业和目标之后得到一种执著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获得一种在挫折面前的支撑和找到精神家园的慰藉。这是小康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给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危机。而且,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危机远没有结束,还有扩散和蔓延的趋,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为,信仰的迷失与重建,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决定社会命运的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短时期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解决的长远问题。应当看到,当前,各种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还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它们各自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拉起自己的小圈子,甚至暗地里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一些低级的信仰现象也盛行起来,各种封建迷信、现代迷信广泛流行;尤其是青少年中对歌星影星以及体育明星的崇拜,现代人对神灵和金钱的崇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把信仰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防止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把信仰教育与法纪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把信仰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要注意扩大信仰教育的群众性和广泛性,特别是要注意把信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认清确立正确的信仰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道德问题,引导人们确立起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道德风尚

道德不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内容,而且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小康社会不只是经济生活达到了富足的程度,而且也是道德生活达到了相应的水平。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将发生新的变化,社会道德生活也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景象。一方面,人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增强,另一方面,在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更明显地向个人利益倾斜。同时,日益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正经受着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和坚持当代中国的道德价值导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依然在困惑着我们,如: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个人,而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忽略;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直接的动力,而道德在人们在行动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社会传统中的许多美德日益淡化,个人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无私奉献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被有偿服务所替代,忘我精神正在被个人中心主义所侵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过去大不相同,经济利益的实现正成为幸福的绝对尺度;人们对成功也有了新的理解,获得最大的利益被看作是最大的成功。还有诚信、公证这些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正肆无忌惮、铺天盖地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金钱成为人们疯狂追求的对象,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劣滥,资本主义早期的丑恶行为已经达到了使人见怪不怪的程度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腐败现象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级权力机构之中,正成为小康社会道德建设的最大障碍。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也只能成为空想。可以说,当前建设小康社会最艰难的也是道德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把道德教育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突出出来,使人们充分认识道德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全方面的道德教育,积极倡导正义与良心,弘扬诚信与友爱,引导人们都来积极关注和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五、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各种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想解放了,进取了,更主动了,更富有竞争性了,更勇于创新了,更要求参与社会了等等。这些变化,必将对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带之而来的矛盾、竞争、压力,使当前的社会心理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心理倾向。从这些倾向已经产生的及潜在的负面影响来说,不亚于“物质危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主要表现是:物欲化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过于迷恋于对物的占有、享受和崇拜,使人们贪心十足,越发自私。冷漠化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越来越缺乏热情,对社会冷淡、消极,表现出强烈的挫折感和很高的满意度。浮躁化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们越发急躁、浮躁、狂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浮躁化心理倾向被金钱欲望所激活,越发使人们变得脆弱、轻率、盲从、缺乏理智。无责任化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们表现出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进而失去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突出。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训练,缺少再就业的心理准备以及应对其他复杂矛盾的能力,必定造成人们心理的非平衡状态,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就是说,心理问题将在小康社会中凸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关注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要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21世纪的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能否以昂扬而又平静的心态迎接新世纪高科技、高效益、高竞争、高节奏的社会浪潮,不仅取决于人们是否具备适应这一社会的能力素质,而且也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能够战胜自我的心理素质。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还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能力及品行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二是要帮助人们有效地调节自己,做情绪的主人,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应冷静分析,积极解决问题,做到当喜则喜,当悲则悲,情感适度;三是引导人们科学地驾驭自己,寻求最佳期望值,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得过且过。总之,要确保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美好明天的到来。

标签:;  ;  ;  ;  ;  ;  ;  

论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