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青[1]2003年在《不同根管处理方法对感染根管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定治疗前后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传统手动器械根管预备法,手动器械根管预备+超声冲洗法及手动器械根管预备+Nd:YAG激光照射法在清除根管内内毒素方面的作用,为临床上改进根管治疗方案,提高根管治疗术的远期疗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1) 分组:选择临床及X-线检查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上颌单根管患牙30例,随机分为叁组:手动器械根备组、超声波处理组及Nd:YAG激光处理组。每组10例。(2) 方法:A 组患牙用传统手动器械根备法常规根管预备、冲洗后,根管内FC棉捻封药1周。B组患牙先用手动器械常规根管预备后(方法同A组),超声波根管内冲洗1 min,冲洗液量20ml,根管内FC棉捻封药1周。C组患牙手动器械常规预备根管、冲洗后(方法同A组),用50mj , 15 Hz 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1min,根管内FC捻封药1周。分别于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处理后及根管封药1周后叁次根管内取样。(3) 测定根管内内毒素含量:样本去干扰处理后,采用鲎试验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样本中的内毒素含量。(4)统计学检验:统计学方法检验每组患牙治疗前后各次测量间有无显着性差异;统计学方法检验叁次测量中,A、B、C叁组间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1) A、B、C叁组患牙治疗前根管内内毒素的<WP=4>平均含量分别为55.658EU/ml、 52.350 EU/ml、 51.621EU/ml;经方差分析检验:叁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2)A组患牙根管预备后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由预备前55.658 EU/ml下降至6.223EU/ml,统计学检验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FC封药1周后第叁次测量LPS含量仍有少许下降,第二、叁次测量结果间统计学检验也有显着性差异, P<0.01。(3)B组患牙根管预备后根管内内毒素含量较预备前明显降低,秩和检验结果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 根管内FC封药1周后,LPS含量又有所回升,但与第二次测量结果比较,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C组患牙根管预备后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由预备前51.621 EU/ml降至0.323 EU/ml,下降近100倍,秩和检验两者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但根管内FC封药1周后,根管内的内毒素含量又升高至1.996 EU/ml,但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5) A、B、C叁组第二次测量结果的比较:叁组患牙经过不同的根管预备方法进行处理后,根管内内毒素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手动器械根备组>超声处理组>Nd:YAG激光处理组。其中手动器械根备组与超声处理组和Nd:YAG激光处理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而超声处理组和Nd:YAG激光处理组之间经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6)A、B、C叁组治疗后测量结果的比较:经方差分析检验,A、B、C叁组的第叁次测量结果间无显着差异,P>0.05。感染根管在经过根管预备、药物消毒后仍能检测到一定水平的LPS。结论:(1)所有感染根管中均可检测出内毒素。动态浊度法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管中LPS平均含量为<WP=5>53.209EU/ml。 (2)感染根管经手动器械预备,结合3% H2O2 及生理盐水大量冲洗,FC根管内消毒后,可有效清除根管内内毒素,使根管内内毒素水平大幅度降低。手动器械预备根管可起到良好的清除根管内内毒素的作用。(3)感染根管经手用器械预备后,附加超声波冲洗1min,即能清除根管内绝大部分的内毒素,使根管内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手动器械根备+超声冲洗法在去除根管内内毒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动器械根备法。(4)50mj,15HzNd:YAG激光对根管内内毒素有较强的灭活作用。感染根管经手用器械预备、冲洗后,以50mj,15Hz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1min,可清除根管内绝大部分内毒素,使根管内内毒素含量降到极低。手动器械根备+Nd:YAG激光照射法在去除根管内内毒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动器械预备法,与手动器械根备+超声冲洗法效果相当。(5) 临床常用的根管消毒药FC对内毒素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根管进行机械预备后辅以超声冲洗或激光照射,可使根管内内毒素得到有效清除,结合使用LPS解毒作用好的药物进行根管消毒,对进一步提高根管治疗术的成功率,扩大根管治疗术的适应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容[2]2014年在《根管预备对感染根管形成根尖生物膜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牙髓根尖周病是一类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牙髓及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是口腔常见多发病,占口腔内科门诊的60%。根管治疗术是保存患牙,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目前根管治疗的成功率为68~85%。根管治疗失败主要表现为难治性根尖周炎和根管治疗后疾病,而根尖生物膜被认为是导致难治性根尖周炎和根管治疗后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较多的学者研究了根尖生物膜的结构组成、来源,根尖生物膜来源于感染根管已达成共识,但对于感染根管形成根尖周炎及根尖生物膜机制的研究甚少,是否与拔髓、根管预备有关,尚无定论。根尖周标本的采集方法主要依靠拔除患牙和根尖外科手术,但是能通过这两种方法取材的病例有限,限制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因此本实验拟建立根管-根尖周复合体体外模型,从体外研究根管预备对感染根管形成根尖生物膜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目的:1.建立根管-根尖周复合体体外模型。2.体外研究根管预备对感染根管形成根尖生物膜的影响。方法:1.将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健康单根前磨牙密封于盛有LB固体培养基的无菌小瓶内,使牙根的根尖1/3置于培养基中,制备成根管-根尖周复合体体外模型25个。建模后即刻随机抽取5个模型通过PCR技术检测根尖周有无细菌。将余下的20个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及实验组(n=10),实验组做开髓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自然放置于空气中,在建模后21d检测根管内和根尖周有无细菌,及根尖周内毒素(终点显色法)。2.按照上述方法制作根管-根尖周复合体体外模型(n=115)。于建模后即刻随机抽取5个模型通过PCR技术检测根尖周有无细菌。将余下的110个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85),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离体牙开髓,模型暴露于空气中21天。实验组随机抽取5个模型以检测根管内有无细菌存在,确定已形成感染根管;对照组随机抽取5个模型以检测根尖周有无细菌,以确定模型的封闭效果。将实验组余下的80个模型分为4组。第1组不做处理,第2组拔髓,第3组按离体牙工作长度预备根管,第4组超出根尖孔预备根管。根管预备后,所有模型均放置于空气中。根管预备后即刻、7d、14d、21d用PCR检测根尖周有无细菌,若检测到细菌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离体牙根尖外表面有无根尖生物膜形成;根管预备后即刻、7d、21d用终点显色法检测根尖周内毒素含量。结果:1.在建模后21d,实验组根管内检测到细菌,对照组根管内未检测到细菌,而所有模型根尖区均未检测到细菌;实验组根尖周内毒素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根管预备后即刻、7d、14d,根尖周均未检测到细菌;根管预备后21d,第3组和第4组根尖周检测到细菌,在离体牙根尖外表面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生物膜的存在。与第1组相比,预备后即刻,第2组根尖周内毒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组和第4组,根尖周内毒素含量减少,第4组减少更显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备后7天、21天,与第1组相比,第2组根尖周内毒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组和第4组根尖周内毒素含量增加显着,第4组增加更显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成功建立根管-根尖周复合体体外模型。不干扰感染根管时,感染根管内的细菌不易到达根尖周,而感染根管内的细菌首先是通过分泌的内毒素等致病因子到达根尖周引起根尖周炎。2.全长预备或者超出根尖孔预备根管比只拔髓更容易导致感染根管内的细菌扩散至根尖周,且根尖周的内毒素含量增加更显着。
杜芹[3]2004年在《氢氧化钙对乳牙感染根管内细菌内毒素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乳牙感染根管内的病原菌的研究发现:乳牙慢性尖周炎感染根管内多为混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检出细菌主要有消化链球菌、类杆菌、韦永氏菌、真菌、丙酸杆菌、放线菌和梭杆菌、感染根管内包涵了很多生物因子,包括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菌。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为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它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层,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0-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叁部分组成。从氢氧化钙对恒牙感染根管消毒的作用研究发现氢氧化钙不仅具有抑制感染根管内几种优势菌的效果,还具有灭活内毒素的作用。而氢氧化钙对乳牙感染根管内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却几乎没有研究。 本实验旨在观察氢氧化钙根管消毒药物在乳牙根管对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比较氢氧化钙与甲酚醛对乳牙感染根管内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效果。本实验于2004年1月~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选择20例慢性根尖周炎的乳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氢氧化钙
刘桂香, 王青, 窦慧芹[4]2010年在《超声冲洗对感染根管内毒素的灭活及清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冲洗对感染根管内毒素的灭活及清除作用。方法选择因严重慢性根尖周炎拔除的具有双根管的离体上颌前磨牙10颗,常规开髓,用改良双敞法预备根管,将3%过氧化氢溶液30μL注入根管,行超声振荡,每根管振荡2min,分别于根管预备后和超声振荡后取样,测量内毒素活性。另外在临床患者中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双根管上颌前磨牙10颗,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后以无菌蒸馏水为介质进行超声冲洗,每根管均冲洗2min,分别于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后和超声冲洗2min后根管取样,测量内毒素活性。内毒素活性的测定采用动态浊度法鲎试验,并对超声处理前后根管内毒素活性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离体牙超声振荡前,根管内毒素的活性平均为4.069EU.mL-1,超声振荡后为16.410EU.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振荡后内毒素活性明显升高。临床样本中,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后和超声冲洗后根管内毒素的平均活性分别为44.860、4.099、0.116EU.mL-1,根管预备前与根管预备后内毒素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管预备后内毒素活性明显下降;根管预备后与超声冲洗后内毒素活性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冲洗后内毒素活性明显下降。结论在模拟临床操作的条件下,采用口腔科超声根管治疗仪进行超声冲洗可以明显增强根管冲洗液清除感染根管内毒素的作用,但不能增强根管冲洗液灭活感染根管内毒素的作用。
佚名[5]2010年在《中华口腔医学会——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奖——临床口腔医学论文》文中研究指明3i LOCATOR基台种植覆盖义齿在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阿兰周延民徐文洲高东辉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目的:探索重度牙槽嵴萎缩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方法,评价3ILOCATOR基台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3i种植系统常规操作方法,在5例牙槽嵴严重萎缩的无牙颌患者口中植入种植体,每例2~4枚,3~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2周后行
刘晓璐[6]2009年在《感染根管控制过程中细菌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等微生物侵入根管系统中的牙髓组织导致牙髓病或根尖周病,这种被微生物感染的根管系统常被称为感染根管。人们对微生物在感染根管内的发展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感染根管内的细菌对揭示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发病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口腔内常驻菌多达500种,但只有那些能够穿透牙体硬组织或牙周组织屏障进入根管系统并抵制宿主免疫系统的细菌才会引起根管系统中牙髓的感染。从1894年Miller首次证实感染根管内存在细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厌氧菌已被公认是感染根管内的优势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一些新的菌种,尤其是未获培养的微生物相继被检出。本实验旨在从微生物的总数变化、6种优势菌的检出率及其与临床症状和体症相关性和定量分析进行研究,为深入探讨治疗过程中感染根管的菌群控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更好地评价我院根管治疗术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叁种感染根管内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本研究针对临床上收集的57例感染根管,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初步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西安地区感染根管的患者菌群分布特点为:产黑色素菌属中牙髓卟啉单胞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是最高的,其次是肠道菌属的粪肠球菌、链球菌属的咽峡炎链球菌、乳杆菌中的嗜酸乳杆菌与发酵乳杆菌、消化链球菌属中的微小链球菌和普氏消化链球菌、梭杆菌属中的具核梭杆菌与坏死梭杆菌、放线菌属中的粘氏放线菌、韦荣菌属中的小韦荣氏球菌。其中产黑色素菌属、放线菌属与梭杆菌属与叁种分类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感染根管中六种厌氧菌与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研究应用16S rRNA PCR技术测定感染根管内6种细菌的检出率,分析根管内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采集48例感染根管样本,按照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自发痛、叩痛、窦道3组,提取样本细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的方法检测细菌种类,计算检出率。结果显示:检测病例48例,其中35例检测到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2.9%。检出率最高的是牙髓卟啉单胞菌(35.4%),其次是牙龈卟啉菌(31.2%)和粪肠球菌(29.1%),咽峡炎链球菌为(18.7%),仅2例能检出古菌,轻链球菌未检出。统计学分析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自发痛、粪肠球菌与窦道分别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根管感染是多重细菌感染;其中这5种细菌是感染根管的优势菌;感染根管内的牙龈卟啉菌和粪肠球菌能检出与临床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实验叁叁种细菌在感染根管中的定量分析本实验讨论感染根管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所占比例与总细菌量的比较,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与感染根管发生发展是否有关系。方法:常规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为阳性的48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总菌量。结果: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 P < 0. 05 ),不同分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所占比例有统计学差异( P< 0. 05)。结论:感染根管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数量水平及细菌总量与感染根管发展有密切关系,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牙体牙髓病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兴兴[7]2009年在《两种不同组合的根管冲洗液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慢性根尖周炎是由于根管内的感染或病原刺激物长期缓慢刺激而导致的根尖周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病原刺激增强时,可急性发作;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病原刺激减弱时,急性炎症可向慢性炎症转化,受损的根尖周组织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增生修复。病损常波及根尖周牙槽骨和根尖牙骨质。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RCT)是目前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是保存牙齿的重要手段。根管治疗术通过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等步骤,消除来自根管的刺激源,利用根尖周组织血运丰富、修复和再生力强的特点,治疗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病。但其究竟是如何促进愈合?根管冲洗液对病变组织的愈合有何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较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建立犬慢性根尖周炎伴有骨吸收的模型,以此模型系统观察根管治疗过程中,几种不同组合的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致病菌抗菌活性及根尖周炎病变组织愈合的影响,从而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根管冲洗液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共分为4个部分:一、犬慢性根尖周炎模型的建立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选取前磨牙作为实验牙。全麻下将80个犬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开髓后向根管内分别封入细菌内毒素、混合菌、粪肠球菌、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间拍摄根尖周X线片观察根尖周组织病变情况。结果如下:内毒素组术后30d出现根尖周阴影;混合菌组术后45d出现根尖周阴影,进展迅速;粪肠球菌组术后90d有阴影出现;对照组在实验观察期间均未见根尖周异常表现。说明犬牙去除牙髓后注入内毒素或混合菌能较快有效导致根尖周病的形成,而单一粪肠球菌感染对根尖周炎的致病速度及病变程度均比其他两实验组较差。二、两种根管冲洗液组合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混合致病菌的抗菌效果研究本实验利用混合菌感染的犬慢性根尖周炎模型,对实验牙随机分配叁种不同冲洗处理(实验组为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和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进行根管冲洗预备,预备前后分别做细菌培养计数,考察比较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冲洗液组合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混合致病菌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1)根管预备前后各组细菌数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对专性厌氧菌,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与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冲洗后细菌检出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组)差异显着(P<0.05);(3)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冲洗后兼性厌氧菌数量与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均差异显着(P<0.05),后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5.25%次氯酸钠+ 17% EDTA冲洗液组合对根管内多种优势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叁、两种根管冲洗液组合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研究本实验利用粪肠球菌感染的犬慢性根尖周炎模型,对实验牙随机分配叁种不同冲洗处理(实验组为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和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进行根管冲洗预备,预备前后分别做细菌培养计数,考察比较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冲洗液组合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结果如下:(1)根管预备前后各组细菌数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冲洗后粪肠球菌检出为0,冲洗后细菌检出数量与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差异显着(P<0.05)。提示5.25%次氯酸钠+ 17% EDTA对粪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四、两种根管冲洗液组合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周组织愈合的影响研究本实验利用叁种不同致病因素(内毒素,混合菌,粪肠球菌)造成的犬慢性根尖周炎模型,每种分别随机分配叁种不同冲洗处理(实验组为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和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进行根管治疗,术后叁个月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牙齿根尖周组织状况。结果显示,对于内毒素引起的根尖周炎患牙各组术后炎症反应程度均以Ⅰ级为主,各组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接种混合菌的患牙术后根尖周组织炎症主要以Ⅱ级为主,其中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比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愈合情况良好(P<0.05)。接种粪肠球菌的患牙术后实验组根尖周组织主要以Ⅰ级炎症反应为主,5.25%次氯酸钠+ 17% EDTA组与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通过对犬慢性根尖周炎的短期疗效观察,使用5.25%次氯酸钠+ 17% EDTA冲洗的实验组表现出较好的愈合趋势。
荫俊[8]1992年在《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化学分析、生物学活性、对细胞因子的诱生作用及其相关致病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巨大进步,有关牙髓根尖周感染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在细菌因素中,由G~-菌产生的内毒素在感染中的致病作用,已受到普遍关注。尤其是内毒素的致病基础以及在感染中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牙髓根尖周感染病因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尽管如此,目前对内毒素在感染中的作用方式,尤其是如何启动和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中心环节,仍不清楚。有关感染根管中优势厌氧菌内毒素的化学分析、生物学活性以及诱导免疫活性因子的系统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朱子彤[9]2003年在《氢氧化钙和樟脑对氯酚在感染根管消毒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细菌感染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清除根管内细菌及其内毒素对根管壁、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对防止根尖周病、促进愈合十分重要。通过比较氢氧化钙[calciumhydroxide,Ca(OH)_2]和樟脑对氯酚(camphorated paramonochlorophenol,CMCP)对感染根管封药前后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的改变,来探讨Ca(OH)_2和CMCP作为根管消毒剂,在根管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实际工作合理选择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根管感染的恒牙60颗,随机分成两组,即Ca(OH)_2组和CMCP组,各30颗。记录首次封药前的临床指标,常规根管预备后,用消毒纸尖取根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测定优势菌的阳性率和细菌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CFU)作为实验室观测指标。封药七天后再测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得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1、在受检的病例中,细菌阳性率为100%,均为混合菌感染,其中厌氧菌的检出率高达95%,占绝对优势。2、两组封药7天后临床疗效比较:Ca(OH)_2组显效率为83.33%,好转率16.67%,一次封药即可进行根管充填。CMCP组显效率为56.67%,好转率30%,无效率13.33%,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培养结果显示:Ca(OH)_2封药后细菌检出率下降了80%,它对需氧菌、致病葡萄球菌、乳杆菌、放线菌杀灭率达100%,对厌氧菌、链球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奈瑟氏菌、韦荣氏菌的检出率下降程度分别为80%、73.3%、70%、30%、23.3%,高于CMCP组,但只有厌氧菌、链球菌和乳杆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对奈瑟氏菌、韦荣氏菌、放线菌及产黑色素类杆菌属CFU绝对值的比较,Ca(OH):组除韦荣氏菌以外,其他叁种优势菌的CFU绝对值显着减少,与CMCP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Ca(OfI):能很好的改善临床症状;从细菌学角度来看,它又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Ca(OH):可以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根管消毒剂,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氢氧化钙樟脑对氯酚根管消毒剂牙髓坏死根尖周炎Cl inie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ealeium hydroxideand eamphorated ParamonoehloroPhenol as an intraeanalmedieationMaster eandidate:Zhu 21 tongD ireeror:Prof.Zhong LiangjunAbstractObjeetive Baeteria infeetions 15 the main faetor whieh leadto puPal neerosis and periapieal periodontitis,Getting rid ofbaeteria and lipoPolysaeeharide in the root eanal 15 veryimportant to the Prognosis of PeriaPieal Periodontitis .60t eeth wh:eh got Pupal neerosis or periaPieal Periodontitiswere ehoosed飞0 test appearanee rate and CFU of baeteriadominated .ComParing the elinieal effieaney and baeteriad 1 ferenCe beteen Ca1CIUm hydroxide〔Ca(OH)2」and eamphoratedparamonoehlorophenol(CMCP),to evaluate Ca(OH):as an1 ntraea,:al medieation.丝业9丝60 permanent teeth whieh gotpupaln。、erosi、02一periaPieal Periodontitis were di,ided into
都婷婷, 仇丽鸿[10]2010年在《感染根管内产黑色素类杆菌抑菌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产黑色素类杆菌是感染根管内的优势菌,与自发性疼痛、脓肿、根管内恶臭等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症状关系密切。有效地去除产黑色素类杆菌对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几种临床根管消毒方法对产黑色素类杆菌抑菌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1]. 不同根管处理方法对感染根管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临床研究[D]. 胡永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根管预备对感染根管形成根尖生物膜影响的体外研究[D]. 王容.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3]. 氢氧化钙对乳牙感染根管内细菌内毒素作用的研究[D]. 杜芹. 四川大学. 2004
[4]. 超声冲洗对感染根管内毒素的灭活及清除作用[J]. 刘桂香, 王青, 窦慧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0
[5]. 中华口腔医学会——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奖——临床口腔医学论文[C]. 佚名. 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论文汇编. 2010
[6]. 感染根管控制过程中细菌学分析研究[D]. 刘晓璐. 第四军医大学. 2009
[7]. 两种不同组合的根管冲洗液对犬慢性根尖周炎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兴兴. 第四军医大学. 2009
[8]. 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化学分析、生物学活性、对细胞因子的诱生作用及其相关致病学研究[D]. 荫俊. 第四军医大学. 1992
[9]. 氢氧化钙和樟脑对氯酚在感染根管消毒作用的临床研究[D]. 朱子彤.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10]. 感染根管内产黑色素类杆菌抑菌活性研究进展[J]. 都婷婷, 仇丽鸿.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