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第一,国家利益第一--德国默克尔政府对美政策分析_伊朗核问题论文

平衡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析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对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国家利益论文,对美论文,默克尔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16.83/8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71(2006)04-0010-06

去年11月22日至今,德国联盟党、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执政已一年。在对美政策上,这届政府通过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处理与表态,直接促进了德美关系的改善。总理默克尔今年1月和5月两次访美以及2月初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讲话中对伊朗问题的明确表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她在去年12月欧盟入盟峰会上对关塔纳摩基地的批评也为其赢得了尊重。

对德国而言,对美政策和欧洲政策始终是其外交政策的两大主要支柱。在前总理施罗德的第二届任期中,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并继续与法国一起扮演欧洲核心与发动机的角色。然而,当时这一欧洲政策的稳固发展却是以牺牲对美政策为代价和前提的。在总理默克尔上任之初,跨大西洋关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然而,在默克尔新政府的努力下,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德美关系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同时德国外交政策中的另一支柱也未因此受到影响。

一、德美外交分歧的根源

德美两国在战后五六十年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于德国战后重建工作中,在东西两大阵营对峙中成长,在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这种关系的良好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德美间不平等、不对称的外交关系是两国“外交危机①”的根源。

在战后很长时间内美国一直以占领国的身份与战败国德国进行合作。冷战期间德国更多的是借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军事实力和其作为冷战前线的地理位置同美国进行外交。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世界国家陡然失去了外部威胁,美国随即调整其欧洲政策。与此同时,德国实现了统一并获得更多的外交自主权。1998年施罗德执政后,德国追求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欧洲政策。然而2001年“9·11”事件、随后的伊拉克战争和美国所采取的以单边主义为标志的新外交策略再度改变了德美两国间的关系。

1993年在对德美关系中美国与德国所处地位的问卷调查中,认为美国占主导地位和认为德美双方地位平等的人数量相当。但在2002年对同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73%的德国人认为美国在双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仅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德国是美国平等的合作伙伴②。

从民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伊拉克战争暴露出德美两国间分歧所在:即“美国的单边主义、放弃并轻视国际机构的能力”③。可以说在伊拉克问题中小布什政府外交战略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跨大西洋关系的恶化,而由此引发的德美“外交危机”实际上是“双方外交政策分歧的表现,是两国外交工作中重点不同的表现,也是两国对危机不一致认同的表现。”,类似冷战期间双方共同的行动基础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并由此造成了双方的“结构性冲突”。④

德国Berliner Aspen Institute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Knapp认为,德国政府所采取的不当的行为方式和施罗德与小布什的个人关系导致德美关系步入危机。⑤

这种不当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德国保守派历史学家汉斯·彼得·施瓦茨在其《迷失方向的共和国》中所指出的:施罗德政府在其执政期间所采取的以重视欧盟发展为主的“治盟之道”,从而错失了德国基本法中规定的德国治国之道(Staatsrson)。而另一位保守派政治家克利斯蒂安·哈克也持与施瓦茨相同的观点,并因此建议德国新政府采取“全方位平衡的外交与欧洲政策。”⑥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关系不对称的另一个方面,即:德国追求外交平等、欧洲利益的过程恰恰触动了美国的神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政府开始了艰难的恢复对美关系的路程。

二、本届政府为改善德美关系所做的努力

首先,在联盟党与社民党的联合执政纲领中,两党共同决定将改善跨大西洋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力图重新实现德美两国的理解与信任。“德国政府将致力于促进德国及欧洲社会对美国的理解。”⑦

总理默克尔上任不到两个星期,美国国务卿赖斯即出访德国。可以说,在柏林接待赖斯,是对本届政府对美政策的第一次考验。在与赖斯的交谈中,默克尔再次强调了改善德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北约在欧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她说,德美两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美国的特殊伙伴关系是德国外交的两大支柱之一,在新世纪,德国与美国必须共同迎接挑战,保护“我们社会的基础——民主和自由”。她和赖斯都认为,会晤是两国加强双边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⑧通过赖斯的这次访德,美国政府高层对德国新一届政府作了一次面对面的认识与接触,并为默克尔1月中旬访美作了铺垫和准备。而默克尔政府也透过赖斯传递了希望重新修好两国冰冷关系的明确讯息。

就在德美关系渐渐走出前几年的阴霾之际,默克尔于今年1月12日、13日成功访问了美国。在出访前接受《明镜》周刊记者的采访时,默克尔表示,希望德美关系能获得实质性的改善。默克尔称,“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将不会仅仅是反恐和伊战问题。多年来德美关系之所以那么密切,是因为这种关系已深入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希望德美关系的质量和实质重新得到改善。”⑨这些话进一步表达了德国政府对改善德美关系的迫切愿望。在访美期间,她与美国总统布什一起讨论了如何改善两国以及欧美关系等重要问题。在谈及之前被认为是敏感话题的伊朗问题时,默克尔立场坚定,最终布什对欧盟三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愿望表示赞同。默克尔自己也认为,“与布什总统开诚布公的交流为两国政府未来更频繁、更紧密的交流开了个好头。”⑩

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默克尔指出,使德国能够担负更多的国际责任的四个前提条件是:内政经济、有效的北约、强有力的欧盟和有更强行为能力的联合国。在这里,默克尔既强调了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性,又不忘欧盟,合理地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默克尔在会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联邦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看法:“我们希望并且必须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11)这为德国在欧洲、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好评。

在与英、法两国一起共同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同时,德国还从中与美国协调,尽力斡旋,以期说服美国同意欧盟三国(EU3)的解决方案。5月3日至4日,默克尔再度访美,这种出访频率在前总理施罗德执政期内是没有过的。而出访的主要目的就是就伊朗核问题与美国总统布什进行磋商对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拉到了谈判桌上。其间国际社会以安理会五常加德国——或者说是以欧盟三国加美、俄、中三国的形式,讨论解决伊朗核问题。如果没有之前与美国建立起的互信关系,相信默克尔5月的访问和会谈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利益不同的国家间的对话反过来又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例如,促进德美两国彼此间更清楚地认识与理解对方。

随着德美关系的不断改善和日渐升“温”,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交也越来越密切。布什开始欣赏这位出身民主德国的女性,并赞赏默克尔的直白坦率与过人的判断能力。以致有西方媒体不无幽默地称“布什在欧洲找到了‘新女友’”。而默克尔则历来主张发展同美国的友好关系,现在,从德国的实际国家利益出发,重续德美友谊,更属其这一届政府调整外交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当然,两国领导人之间友谊的加深无疑也是两国关系密切的真实写照——就像当年的施罗德与普京。布什在5月默克尔访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柏林和华盛顿在解决伊朗问题上观点十分一致,并将于7月14日G8峰会前回访默克尔。(12)7月12日,布什果然如约访问德国。德美双方再次就伊朗核问题、中东及非洲局势、国际能源等问题进行会谈。在会谈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和布什都对巴以冲突升级表示忧虑,呼吁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并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辩护。关于伊朗核问题,双方都强调伊朗不应拥有核武器,支持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敦促伊朗与国际社会合作。(13)两国在这种敏感问题上的意见一致和频繁互访再度印证了两国关系的好转。

总之,正是经过了上述一系列的努力,德美关系才终于走出阴霾,再度步入密切合作期。

三、德美外交政策的交叉点与分歧

随着国际政治发展的越发复杂,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外交与内政之间关系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施罗德在2002年大选时顺应民意反对出兵伊拉克,并最终实现了以外交影响内政的目的。2005年的德国,内政深陷困境,外交也随着安理会改革搁浅遭遇重创。在这个时候登上政治前台的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更为传统、现实的外交方式,即靠拢美国、紧随欧盟。

在保持自身在欧盟内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德国在一系列问题的观点上与美国保持相近或基本一致。

默克尔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德国现阶段外交政策的几个具体着力点是:中东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国际维和、反恐和伊朗核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上,德国和美国都有着极大的共同点:在中东问题上,德美两国都强调以色列的合法存在不容置疑;在伊、阿重建问题上,两国在多个层面都有合作,包括培训武装部队警察、维护安全、保障选举顺利进行、组织实施重建等;在联合国和北约的框架下,联邦国防军参与了巴尔干半岛、阿富汗、高加索山脉、索马里等地的维和任务,当然这些都包含国际反恐的内容。(14)就此看来,德美关系原有分歧的根源本来就不大,在默克尔政府致力于通过对话与理解消除分歧后,这一问题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至于伊朗核问题,则涉及中东和以色列安全、反恐、核武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诸多方面。虽然在这些问题上,德美两国几乎没有分歧——两国乃至欧盟三国加美、俄、中的会谈有着共同的基本出发点和普遍共识:伊朗不可以拥有核武器。

然而,从本质上说,两国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利益观是有区别的。本届德国政府与上届政府一样,在承担国际责任上都非常积极,都希望德国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能扮演更为有效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美国基于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实力与强势,则更多地是考虑本国的直接利益。例如,伊朗核问题。出于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和本国安全的考虑,毕竟在德国生活着近320万穆斯林,德国和英、法两国从一开始就希望以国际社会的不断努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美国自“9·11”以后对“‘基地’组织作出的军事反应所引起的同伊斯兰世界的全球性冲突 (不同文明的冲突)是不能用军事手段来取胜的。”(15)。而美国则认为,伊朗的存在是中东地区仅剩的一个安全隐患,如果伊朗拥有了核武器并具有进行远程攻击能力的话,就会直接威胁美国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利益所在。当然,美国现也已意识到这种单边主义的强势在国际上并不受欢迎,也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伊朗核问题。因此,在安理会参加谈判后,六方能达成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致意见与出发点: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从这一共识出发,六方将共同努力,和平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默克尔在多个场合一再提到,欧盟不是也不会成为与美国或北约相对立、对等的机构,欧盟与北约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与有效协调。由此也可以反衬出,随着北约军事机能的减退和欧盟内部大市场的成功,美国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个后起的区域性组织会威胁到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为打消美国的顾虑,德国和欧盟其他国家一直在努力寻找作为欧美纽带的北约的改革之路,希望将北约从一个纯军事型组织转型为一个在多方面协调跨大西洋关系的理事会。而美国的这种对崛起的欧洲大陆的怀疑,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彻底打消的。要想减弱或消除这种怀疑,首先需要的就是加强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

四、美国对德国这届政府的认同与德美关系改善的本质原因

为协调德美以及欧美关系,默克尔半年内两度出访华盛顿,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欧盟的发展是对大西洋关系的促进而绝非挑战美国权威。在谈到德国外交政策时,现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也曾这样表述:“德国的现有外交应该是对自我能力与责任的自知但同时保持相对的保留(Selbstbewusst aber bescheiden)”。如前所述,德美关系步入低谷的根源是两国关系的不平等、不对称,在以上的说法与做法下,一方面本届德国政府迎合了美国的要求,很快便得到了美国的认同;另一方面这届政府又不忘强调欧洲,表现出了其政策的“自知”的一面,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国利益。

美国对这届德国政府的认可也是美国对欧洲政策有所变化的反映。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其著作《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早就看出:“与美国同联合国的关系一样重要的是:美国要把统一的欧洲看作是伙伴还是附庸?2002年出现的美国公众舆论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公众舆论之间的疏远,就是美国单边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无疑,希拉克和施罗德对小布什总统的好战言论,对美国新保守主义某些代言人(如沃尔福威茨、珀尔、卡根)盛气凌人的讲话所作出的反应,特别是通过他们驻联合国安理会的外交官作出的反应,从外交政策上讲是欠理智的,但美国企图把欧洲分为‘新’、‘老’两部分也同样是不理智的;大西洋两岸的政府都助长了这种疏远。虽然这期间双方在语调上有所克制,最近又都乐于强调‘共同的价值观’,但不容忽视的是,伊拉克战争已把欧盟各国外交部长频频宣告的欧洲‘共同的外交政策’变得荒唐可笑;大西洋联盟及其熟练的合作机制和运转自如的机构,由于遭到蔑视而受到严重损害。(16)”美国这几年来通过在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上同欧洲打交道的经验教训中,已经意识到单边的强势可能最终只会招致欧洲的反感,使欧洲伙伴一个个远离自己而去。但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美国依然还是需要欧洲的协作,所以,改变以往强势“老大”的做派,通过对话、协商、访问等方式,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姿态对待欧洲,期望重新找回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这是美国的实际利益所在。而德国因其在欧洲的地理位置、国家实力、文化、经济等因素,应将是美国在欧洲最倚重的盟友之一。就如布什在今年1月默克尔访美的新闻发布会上所称,德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

五、美德两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底线

联邦政府在其联合执政纲领中也承认,德美两国在某些问题上确实存在分歧,因此需要两国共同努力,通过沟通达成谅解。可以说,每一个分歧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都是对尚显脆弱的德美友好关系的考验。伊朗核问题就是两国面临的一个考验。

在伊朗核问题升级到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讨论后,进展开始变得缓慢:在达成伊朗不可以拥有核武器的共识后,六国经过多次的磋商会谈,包括六国部长巴黎会议、“八+五”首脑峰会,终于又取得进展。7月28日,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散发了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该草案敦促伊朗执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的决议,中止包括研究和开发活动在内的所有与铀浓缩和再加工有关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国际社会经济和外交的制裁。(17)

对欧盟3国来说,制裁是除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外的最后方法,由于伊朗政府的强硬与不合作,制裁也是现阶段可采用的最好外交手段。

美国对制裁并没有反对意见。首先,在联合国制裁下的伊朗承受军事打击的能力将大大下降。其次,在跨过联合国安理会、无视国际舆论谴责,执意武力入侵伊拉克后,通过这次由安理会协调解决伊朗问题,可以减轻美国所承受的舆论压力,为美国创造更好的外交环境。第三,伊拉克战争结束已两年,美国仍无法撤兵伊拉克,而且已陷入伊拉克泥潭,因此,暂缓出兵伊朗,把更多的精力用以解决巴格达局势,对美国外交有利。(18)可以说,制裁伊朗符合美国现阶段的利益。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联合国安理会最终能否通过对伊朗制裁的决议还取决于俄中两国的合作与让步。如果决议得以通过,那么以德国为首的欧盟 3国这次长达三年之久的协调将最终以成功画上句号。根据伊朗在短期内难以生产出有较大杀伤性的核武器这一事实,美国对伊朗发动军事攻击也将因此拖后。

但是,如果安理会在制裁问题上最终无法取得共识,制裁决定搁浅,或者制裁即便通过,伊朗在国际制裁下继续开发研究核武器,那么美国或以联合国授权、或与北约一起、或单独采取行动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德国,是会跟随美国,还是会立场鲜明地反战,这与美国以哪种形式出兵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如果联合国授权,德国参与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是德国在国际社会彰显其国家形象、赢得声誉的极好机会。

第二种可能是美国没有取得联合国授权,但以北约的组织形式出兵伊朗。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作为北约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北约的忠实成员,也是有可能参与对伊战争的。

不管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可能,德国直接出兵波斯湾的可能性不大。根据今年3月联邦国防部长容格的观点,德国海外驻兵/派兵已达到了联邦国防军的极限,联邦国防军最近除可能出兵刚果维和外,不会也无力考虑其他行动。因此德国对伊朗战争的参与形式很有可能是向其盟军提供位于其本土的军事基地,为战争提供后勤等服务,这也是最容易为德国民众所接受的。

最后一种可能,即像上次入侵伊拉克一样,美国绕过联合国和北约,只与个别军事盟友一起出兵。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很难成为美国的盟军,这一点相信美国应该清楚。但德国也不会强硬反对并指责美国,毕竟有上届政府作为前车之鉴,默克尔将会更策略地向美国传达德国不会出兵的意愿。这样美国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德美两国在友好的基调下,还存有一些分歧,如德国对美军关塔纳摩基地人权问题的批评,美国对德国入常的不支持等。但这些都只是两国外交政策中的很小一部分,对德美关系的主旋律影响不会很大。当然,德美友好关系的发展是否将会是无限度的,也许,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讲话的结语部分可以作为答案:“德国知道自己的作用,它对欧盟心怀感激之情,并打算为欧盟内部的一体化做出其贡献。德国也重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我们知道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也明白我们的极限。一个拥有8230万人口的国家不能单独战胜全球化的挑战,无论就经济合作可能性还是就对自己的安全提出的要求而言,都不能单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因此,我们深信,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需要像北约这样的联盟,我们需要跨大西洋伙伴关系。”(19)

注释:

①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2002年10月23日的文章《德美关系陷入危机》中的表述。

②《明镜》周刊2002年5月18日数据。

③Peter Rudolf:Die USA und die transatlantischen Beziehungen nach dem 11.September2001,in: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B 25/2002.

④Peter Rudolf:Deutschland und die USA-eine Beziehung skrise? in: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B 48/2002.

⑤Spiegel Online,2005-07-13.

⑥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页。

⑦见《联合执政纲领》152页。

⑧袁炳忠:《赖斯访德与德美关系》,新华网柏林12月6日电, www.XINHUANET.com,2005-12-07。

⑨"Ich habe Antworten" -Bundeskanzlerin Angla Merkel über prsidiale Ermahnungen,dasrichtige Reformtempo und ihren Kurs in der Auβenpolitik,Der Spiegel,Nr.2/9.1.06,S.26-27.

⑩Deutsch-amerikanische Beziehungen sind auf gutem Weg.www.Bundeskanzler.de.2006-01-13.

(11)以上部分整理自默克尔Rede auf der 42.Münchner "Sichereitskonferenz",www.Securityconference.de.2006-02-04.

(12)Dokumentation des Presstermins vor dem Weiβen Haus (englisch),www.Whitehouse.gov.2006-05-04.

(13)时翔:《默克尔与布什就国际热点问题举行会谈》,新华社柏林7月13日电, www.XINHUANET.com,2006-07-14.

(14)以上部分整理自默克尔Rede auf der 42.Münchner "Sicherheitskonferenz",www.securityconference.de.

(15)[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梅兆荣等译:《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3页。

(16)[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梅兆荣等译:《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78- 79页。

(17)王湘江、王波:《六国提出伊核新议案》,新华社联合国、7月 28日电,载《文汇报》2006年7月30日第1版。

(18)Joschka Fischer:Teherans Heimlicher Helfer,Der Spiegel,Nr.22/29.5.06.

(19)以上部分整理自默克尔Rede auf der 42.Münchner "Sicherheitskonferenz",www.securityconference.de.

标签:;  ;  ;  ;  ;  ;  ;  ;  ;  

平衡第一,国家利益第一--德国默克尔政府对美政策分析_伊朗核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